国家低价药品手册:化学药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抗感染药物

多数感染性疾病是由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薄弱,不能将病原菌限于局部,以致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周围扩散,经淋巴系统或直接侵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从而导致血液、心脏、肺、脑、肾、肝和肠道等的变化,进一步发展为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及脓毒血症。抗感染药物可抑制或杀灭有关病原微生物,多用于治疗或预防相关微生物的各种感染。
抗菌药物对控制各种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起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其广泛应用,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或耐药性愈来愈严重和复杂,已引起全世界高度重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包括:接触抗生素后,细菌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改变,对有的抗生素到达靶位起到屏障作用;改变靶位蛋白,使抗生素不能与其结合或亲和力降低,或与靶位蛋白结合数量减少。细菌耐药的机制非常复杂,许多细菌耐药往往是多种耐药机制共存的结果。
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使用指征,避免滥用,对降低耐药菌的增长和延长抗菌药物使用寿命至关重要。我国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现将其重点概述于下。
1.选择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1)尽早确立病原学诊断,为针对性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
(2)熟悉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作用、抗菌谱、药动学特征和不良反应;根据药物抗菌效应及疾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根据药动学特点和感染部位选药。
(3)按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等状态合理用药。
(4)尽量应用抗感染药的序贯治疗,即及早从胃肠外给药转变为口服给药的方法。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
(5)对老年人的选药需谨慎。老年患者宜掌握下列原则:①选用杀菌剂(如氟喹诺酮类),并严密观察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②避免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等。应用时必须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调整给药剂量和间隔。③老年人肝、肾等重要器官清除功能减退,药物易积蓄,剂量宜采用低治疗量,避免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④注意心脏功能以及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全身状况。
2.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1)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抗菌药物分为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两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多为时间依赖型药物,对中度以上感染,最好每隔6小时给药1次,使血浆和组织中药物浓度维持在有效水平的时间尽可能长。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药则有所不同,其浓度越高,杀菌活性就越强,且有抗生素后效应,即足量用药后即使浓度下降到有效水平以下,细菌在若干小时内依然处于被抑制状态。因此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无须一日多次给药,将全日剂量1次静脉滴注效果更好,耳和肾毒性也更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仅需间隔12小时给药1次。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等抗生素也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
(2)注意给药方法的合理性。
(3)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4)注意肝肾功能减退者的应用。
(5)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的重要性。
总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第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病毒感染,除非有继发细菌感染,否则不宜使用;第二,要尽快确定病原菌并做药敏测定;第三,要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抗菌谱、药动学特征和不良反应,结合疾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第四,联合用药仅限用于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长期用药致病菌有产生耐药性可能,同时还应当注意毒性相加并适当调整剂量。此外,对毒性大的药物注意监测血药浓度,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关注不良反应,强调综合治疗措施,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安全合理地使用好抗感染药物。
本章药物按照其所作用的微生物分类为抗菌药物、抗结核药、抗麻风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和抗寄生虫药。其中抗菌药物又可分为:①青霉素类;②头孢菌素类;③氨基糖苷类;④酰胺醇类;⑤四环素类;⑥大环内酯类;⑦林可霉素类;⑧磺胺类;⑨喹诺酮类;⑩其他抗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