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诊断与辨证方法

骨伤科的诊断是在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等辅助检查,将所搜集的临床资料,按损伤的病因、部位、程度等进行分类,并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皮肉筋骨等理论为基础,探求其内在规律,加以综合分析而作出诊断。
伤科疾病的辨证方法颇多,在辨证时,既要求有整体观念,重视全面的检查,又要结合骨伤科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局部检查,既要以祖国医学基本理论作为指导,又要结合现代骨科学特点;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又要将临床收集的资料综合处理,相互补充,才能臻于完善,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诊断
(一)望诊
对骨伤患者应该首先通过望诊来进行全面观察。除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如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外,对损伤局部及其邻近部位应特别认真察看。望诊最好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采取适当的体位,并显露足够的范围,一般采用与健肢对比,进行功能活动的动态观察,以初步确定损伤的部位、性质和轻重。
1.望全身
(1)望神色: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指“神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二指“神志”,是人的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的高度概括。通过察看神态色泽的变化来判断损伤轻重、病情缓急和损伤过程中的转化情况。望色也可以判断患者损伤的轻重缓急,邪正盛衰,损伤的五色所主:白色主失血,虚寒证;青色主瘀血气闭,气血运行受阻;赤色主损伤发热;黄色主损伤脾虚湿重,湿热阻滞;黑色主肾虚,或经脉失于温养。
(2)望形态:
可初步了解损伤的部位和病情轻重。因骨折、脱位以及严重伤筋,常可出现形态的改变。
2.望局部
(1)望畸形:
通过观察肢体标志线或标志点的异常改变,判断有无畸形,畸形往往标志着存在骨折或脱位。某些特征性畸形可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2)望肿胀、瘀斑:
损伤后因气滞血凝,瘀积不散,瘀血滞于肌表,多伴有肿胀、瘀斑,通过观察其肿胀、瘀斑的程度及色泽的变化,判断损伤性质。望肿胀多与健侧相对比。
(3)望创口:
对开放性损伤,须注意创口的大小、深浅,创缘是否整齐,创面污染程度,色泽鲜红还是紫暗,以及出血情况等。对感染的创口,应注意引流是否通畅,肉芽组织和脓液的情况。
(4)望肢体功能:
肢体功能活动对骨与关节的损伤和疾患有重要意义。除观察上肢能否上举、下肢能否行走外,应进一步检查关节各方向的活动是否正常。
(5)望舌:
是伤科辨证的重要部分,包括观察舌质及舌苔。舌能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进退、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以及伤后机体的变化。反映在舌质上的,以气血的变化为重点;反映在舌苔上的,以脾胃的变化为重点。
(6)望耳:
耳郭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有病时,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及特定区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变色、变形、丘疹、脱屑等变化。如有些骨质增生的病例可见耳郭出现点状凹陷、条索状或结节状隆起等变形。
(二)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通过鉴别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1.一般闻诊
从病人的语言、呻吟、呼吸、咳嗽、呕吐物及伤口、二便或其他排泄物的气味等方面获得的临床资料,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轻重、虚实,有无并发症等。
2.骨伤科闻诊
(1)听骨擦音:
骨擦音是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无嵌插的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的肢体时,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音响或摩擦感,称骨擦音或骨擦感,不仅可以辨明是否存在骨折,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属于何种性质的骨折。
(2)听骨传导音:
主要用于检查某些不易发现的长骨骨折,如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等。检查时将听诊器置于伤肢近端的适当部位,或置于耻骨联合部上,或放在伤肢近端的骨突起上,用手指或叩诊锤轻轻叩击远端骨突起部,可听到骨传导音。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说明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但应注意与健侧对比、伤肢应不附有外固定物、与健侧位置对称、叩诊时用力大小相同等。
(3)听入臼声:
关节脱位在整复成功时,常能听到“咔嗒”一声,关节入臼声。当复位时听到此响声,应立刻停止增加拔伸牵引力,以免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被拔牵太过而增加损伤。
(4)听筋或关节声:
部分伤筋或关节病在检查时可有特殊的摩擦音或弹响声。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关节摩擦音:
医者一手放在关节上,另一手移动关节远端的肢体,可检查出关节摩擦音,或感到有摩擦感。柔和的关节摩擦音可发生在一些慢性或亚急性关节病患;粗糙的关节摩擦音可发生在骨性关节炎。
2)肌腱弹响声与捻发音:
屈拇与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在做伸屈手指的检查时可听到弹响声,多系肌腱通过肥厚之腱鞘所产生,所以习惯上又把这种狭窄性腱鞘炎称为弹响指或扳机指;腱周围炎或有炎性渗出液的腱鞘周围,在检查时常听到好似捻干燥头发时发出的一种声音,即“捻发音”。
3)关节弹响声:
当做膝关节屈伸旋转活动时,可发生较清脆的弹响声,提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或关节内有游离体。
(5)听啼哭声:
辨别小儿患者伤患的部位。小儿不能准确诉说伤部病情,家属有时也不能提供可靠病史。检查患儿时,若摸到患肢某一部位,小儿啼哭或哭声加剧,则往往提示该处可能有损伤。
(6)听创伤皮下气肿音:
应用于创伤后皮下组织有大小不相称的弥漫性肿,检查时把手指分开像扇形,轻轻揉按患部,当皮下组织中有气体存在时,就有一种特殊的捻发音或捻发感。肋骨骨折后,若断端刺破肺脏,空气渗入皮下组织可形成皮下气肿;开放性损伤合并气性坏疽感染时,可出现皮下气肿,伤口常有奇臭的脓液;在手术创口周围,缝合裂伤时,如有空气残留在切口中,亦可发生皮下气肿。
(7)闻气味:
除闻二便气味外,主要是闻局部分泌物的气味。如伤口分泌物有恶臭,多为湿热或热毒;带有腥味,多属虚寒。
(三)问诊
问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诊断疾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问诊时应首先抓住主要症状,然后围绕主要症状和体征,详细分析有关的病情资料,找出主要矛盾,为判定病位、掌握病性及准确地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损伤后遗症。
问诊除按诊断学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外,还需要结合骨伤科的特点,骨伤科重点询问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情况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详细询问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住址、就诊日期及病历陈述者(患者本人、家属或亲朋等),建立完整的病案记录,以利于查阅、联系和随访。特别是对交通意外、涉及刑事纠纷的伤者,这些记录尤为重要。
2.发病情况
(1)主诉:
三要素即患者发病部位、主要症状及发生时间。促使患者前来就医的主要原因是主诉,可以提示病变的性质。骨伤科患者的主诉有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及挛缩等。记录主诉应简明扼要。
(2)发病过程:
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和变化的急缓,受伤的过程,有无昏厥,昏厥持续的时间,以及醒后有无再昏迷,经过何种方法治疗,效果如何,目前症状怎样,是否减轻或加重。应尽可能询问打击物的大小、重量、硬度,暴力的性质、方向和强度,以及损伤时患者所处的体位、情绪等,若伤时与人争论,情绪激昂或愤怒,则在遭受打击后不仅有外伤,还可兼有七情内伤。
(3)伤情:
问损伤的部位和各种症状,包括创口情况。
1)疼痛:
详细询问疼痛的起始日期、部位、性质、程度。应问清患者是剧痛、酸痛还是麻木;疼痛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麻木的范围是在扩大还是缩小;痛点固定不移或游走,有无放射痛,放射到何处;服止痛药后能否减轻;各种不同的动作(负重、咳嗽、喷嚏等)对疼痛有无影响;劳累、休息、昼夜及气候变化对疼痛程度有无影响等。
2)肿胀:
应询问肿胀出现的时间、部位、范围、程度。如系增生性肿物,应了解先有肿物还是先有疼痛,以及肿物出现的时间和增长速度等。
3)肢体功能:
如有功能障碍,应问明是受伤后立即发生的,还是受伤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生的。如果病情许可,应在询问的同时,由患者显示其肢体的功能。
4)畸形:
应询问畸形发生的时间及演变过程。外伤引起的肢体畸形,可在伤后立即出现,亦可经过若干年后才出现。与生俱来或无外伤者应考虑为先天性畸形或发育畸形。
5)创口:
应询问创口的形成时间、污染情况、处理经过、出血情况,以及是否使用过破伤风抗毒血清等。
3.全身情况
(1)问寒热:
恶寒与发热是骨伤科临床上常见症状。除体温的高低外,还有患者的主观感觉。要询问寒热的程度和时间的关系,恶寒与发热是单独出现抑或并见。
(2)问汗:
问汗液的排泄情况,可了解脏腑气血津液的状况。
(3)问饮食:
应询问饮食时间、食欲、食量、味觉、饮水情况等。
(4)问二便:
伤后便秘或大便燥结,为瘀血内热。老年患者伤后可有阴液不足,失于濡润而致便秘。大便溏薄为阳气不足,或伤后机体失调。对脊柱、骨盆、腹部损伤者尤应注意询问二便的次数、量、颜色。
(5)问睡眠:
伤后不能入睡,或彻底不寐,多见于严重创伤,心烦内热;昏沉而嗜睡,呼之即醒,闭眼又睡,多属气衰神疲;昏睡不醒或醒后再度昏睡,不省人事,为颅内损伤。
4.其他情况
(1)过去史:
应自出生起详细追询,按发病的年月顺序记录。对过去的疾病可能与目前的损伤有关的内容,应记录主要的病情经过,当时诊断、治疗的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或后遗症。
(2)个人史:
应询问患者有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患者从事的职业或工种的年限,劳动的性质、条件和常处体位,以及家务劳动、个人嗜好等。对妇女要询问月经、妊娠、哺乳史等。
(3)家族史:
询问家族内成员的健康状况。如已死亡,则应追询其死亡原因、年龄,以及有无可能影响后代的疾病。这对骨肿瘤、先天性畸形的诊断尤有参考价值。
(四)切诊
伤科的切诊包括脉诊和摸诊两个方面。切脉主要是掌握内部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摸诊主要是判断损伤部位的轻重深浅和性质的不同。
1.切脉
也称脉诊,指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部位的动脉(桡动脉最常见)进行切按,依据血脉搏动的特点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
损伤常见的脉象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弦脉、濡脉、洪脉、细脉、芤脉、结脉、代脉。
(1)闭合性损伤瘀血停积或阻滞,脉宜洪大,坚强而实者为顺证。开放性损伤失血之证,难以摸到洪大脉象,或呈芤脉,或为缓小,亦属脉证相符的顺脉。反之,如蓄血之证脉见缓小,失血之证脉见洪大,是脉证不相符的逆脉,往往病情复杂比较难治。
(2)脉大而数或浮紧而弦者,往往伴有外邪。
(3)脉沉滑而紧者,为痰瘀凝滞。沉脉、伏脉为气滞或寒邪凝滞。
(4)乍疏乍数,时快时缓,脉律不齐者,重伤时应注意发生其他转变。
(5)六脉(左右手寸、关、尺)模糊不清者,预后难测,即使伤病较轻,亦应严密观察其变化;和缓有神者,伤症虽危重,但一般预后较佳。
(6)严重损伤,疼痛剧烈,偶尔出现结、代脉,系痛甚或情绪紧张所致,并非恶候。但频繁出现要注意。
2.摸诊
也称触诊,通过医者的手对损伤局部的认真触摸,可了解损伤的部位、轻重、深浅、性质,判断有无骨折、脱位,以及骨折、脱位的移位方向等。在缺少影像设备的情况下,依靠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运用摸诊,亦能较正确地诊断许多损伤性疾病。
(1)意义
1)摸压痛:
即疼痛点和压痛部位。要分清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根据压痛的部位、范围、程度来鉴别损伤的性质与种类,压痛明显而尖锐者,多为骨折;压痛较轻,范围广泛者,多为伤筋,直接压痛可能是局部有骨折或伤筋,而间接压痛(如纵轴叩击痛)常提示骨折的存在。
2)摸畸形:
发现畸形时,触摸体表骨突的变化,可以判断骨折和脱位的性质、类型和移位方向或其他疾病等。
3)摸肤温:
从局部皮肤冷热的程度,可以辨别是热证或是寒证,了解患肢血运情况。摸肤温时一般用手背测试,并要与健侧对比。
4)摸异常活动:
在肢体无关节处出现了类似关节的活动,或关节原来不能活动的方向出现了活动,多见于骨折和韧带断裂。
5)摸弹性固定:
脱位的关节被固定在特殊的畸形位置,在摸诊时手中有弹力感。这是关节脱位特征之一。
6)摸肿块:
首先应区别肿块的解剖层次,是在骨骼还是在皮肤、肌腱、肌肉等组织中,是骨性的或囊性的,还需触摸其皮温、大小、形态、硬度、痛感,边界是否清楚,推之是否可以移动及其表面光滑度等。
(2)常用手法
1)触摸法:
以拇、食、中三指置于伤处,稍加按压之力,细细触摸。范围先由远端开始,逐渐移向伤处,用力大小视部位而定。触摸时仔细体验指下感觉,古人有“手摸心会”的要领。通过触摸可了解损伤和病变的确切部位,病损处有无畸形、摩擦征,皮肤温度、软硬度有无改变,有无波动感等。触摸法往往检查时最先使用,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情况选用其他手法。
2)挤压法:
用手掌或手指挤压患处上下、左右、前后,根据力的传导作用来诊断骨骼是否断裂。多用于检查肋骨、骨盆;检查四肢骨折,常用手指挤捏骨干,有助于鉴别骨折与挫伤。但检查骨肿瘤或感染患者,不宜在局部过多或过用力挤压。
3)叩击法:
是以掌根或拳头对肢体远端的纵向叩击,利用所产生的冲击力,来检查有无骨折的一种方法。多用于检查下肢长骨干骨折;脊椎损伤;四肢骨折是否愈合。
4)旋转法:
用手握住伤肢下端,做轻轻的旋转动作,以观察伤处有无疼痛、活动障碍及特殊的响声。旋转法常与屈伸法配合应用。
5)屈伸法:
一手握关节部,另一手握伤肢远端,做缓慢的屈伸活动。关节处出现疼痛,说明有骨关节或邻近部位损伤。关节内骨折者,可出现骨摩擦音。此外,对比患者主、被动的屈伸与旋转活动,以作为测量关节活动功能的依据。
6)摇晃法:
一手握于伤处,另一手握伤肢远端,做轻轻摇晃,结合问诊与望诊,根据患部疼痛的性质、异常活动、摩擦音的有无,判断是否有骨与关节损伤。
(3)摸法的注意事项
1)摸法的选择使用:
应该针对损伤的程度、部位、性质等情况,在各种手法中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进行诊断,除要注意患者伤情外,还要注意患者的情绪,若能用一种手法了解伤情,尽可能不采用多种手法反复检查。
2)避免医源性损伤:
摸法中应特别注意,在摇晃、旋转等手法检查时,应尽量避免损伤周围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在初次检查伤者时,应首先维持受伤时姿势,采取触摸等方法了解基本情况,或行X线等检查后再决定是否行其他手法。
3)注意与健侧对比:
注意“望、比、摸”的综合应用,不仅从患侧与健侧形态、长短、粗细、活动功能等方面进行对比,还可治疗前后的对比,功能恢复过程的对比,对全面了解患者情况有帮助。
二、辨证
人体是由皮肉、筋骨、脏腑、经络、气血与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无论在生理活动还是在病理变化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骨伤病的发生和发展也与皮肉筋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在外伤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既要辨治局部皮肉筋骨的外伤,又要对外伤引起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功能的病理生理变化加以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损伤的本质和病理现象的因果关系。
骨伤科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气血、脏腑、经络和卫气营血以及皮肉筋骨辨证。其中八纲辨证是总纲,气血辨证是关键,皮肉筋骨辨证是骨伤科专科辨证。骨伤科诊断要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是诊断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八纲辨证
八纲即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大纲领,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大证候,八纲辨证就是从这四对矛盾的八个方面概括疾病的不同特点。
阴阳从总体上反映出疾病的类别,说明疾病的属性;表里指人体部位的内外深浅而言,乃辨别病变的部位和病势的趋向;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是了解疾病的性质;虚实则掌握邪正的盛衰,八纲辨证是对机体损伤后总的生理、病理情况做出总的判断。
八纲辨证时,不能把某个证候孤立起来。因损伤的病因较复杂,所表现的证候往往不是单纯的里证或表证、寒证或热证、虚证或实证,而是几种症状同时并见,有时还相互转化,形成错综复杂的现象。
(二)气血辨证
气血运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外而充养皮肉筋骨,内则灌溉五脏六腑,维持着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两者关系十分密切。气血辨证是根据病人损伤的表现、体征等,对照气血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判断疾病证候的辨证方法,是指导内伤诊治的关键。损伤可引起人体内部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其中最先伤及气血,气血辨证一方面辨气血的亏虚,主要包括气虚、血虚等;另一方面辨气血的运行失常。
1.伤气
因用力过度、跌仆闪挫或撞击胸部等损伤,导致气机运行失常的病症。可分为气滞、气闭、气脱、气虚、气逆等,其中气闭、气脱是危象,必须积极抢救,以免气绝而不复生。
2.伤血
因跌打、挤压、挫撞及各种机械冲击等损伤血脉,致血行脉外或脉道不通,血液不能循环流注的病症。可分为瘀血、出血、血虚、血脱、血热等,这是损伤最常见且最重要的证候。
3.气血两伤
由于气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故损伤后伤气必及其血,伤血又常及其气,临床上多见气血两伤,兼有伤气与伤血的症状,但往往有所偏重。如偏于伤气则以气滞、气闭或气虚为主,兼见血证;若偏于伤血,则以瘀血、出血或血虚为主,兼见气机阻滞之证;伤气伤血同时并见,不分主次,则为气血两伤。
(三)脏腑辨证
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皮、肉、筋、骨皆赖于气血温煦和脏腑濡养。因此,皮、肉、筋、骨的严重损伤,必然累及肺、脾、肝、肾,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体征。脏腑辨证是以藏象学说为基础,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状况,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脏腑辨证在骨伤科辨证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肺与大肠辨证
肺主气,宣通、肃降气机;大肠主津,传道之官,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其病理表现多见咳嗽、气喘、腹部胀满、大便秘结等症。
2.肾与膀胱辨证
肾藏精,主骨、生髓,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本;膀胱乃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肾与膀胱能调节人体水液的代谢与排泄,互为表里。其病理表现为肾精不足、生殖功能减退与水液排泄功能障碍。
3.肝与胆辨证
肝藏血,主疏泄,主筋;胆为清净之府,主决断。肝与胆互为表里。肝胆疏泄功能异常的病理表现为肝血虚,筋脉失养,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至肝风内动;多种消化不良症状甚至出现黄疸等临床表现。
4.脾与胃辨证
脾与胃互为表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其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和水湿,故其病理表现主要是消化、吸收和水液输布障碍;脾虚可导致气虚、血少及脾不统血等证。
5.心与小肠辨证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和神志,故其病理表现主要是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异常等方面;小肠主化物而分清别浊,其主要病理变化反映为运化功能障碍。
(四)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损伤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属何经、何脏、何腑,进而辨别出其病因病机诊断疾病的一种辨证方法。经是干线,络为分支,如罗网分布,外络四肢百骸,内连五脏,无处不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的系统;经络把人体各部位的器官组织构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同时,经络又是人体气血通达全身各部的通路。
骨伤科疾病的发生、传变与经络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经络辨证在骨伤科疾病的诊断、预后以及治疗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伤病引起经络运行阻滞,会使其循行所经过的组织器官的功能失常,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同样也会循着经络通路反映到体表来。经络与伤患的发生及传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由水谷化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卫敷布于肌表,气充养全身,气是脏腑生理活动及整体防御功能的体现,卫气行于脉外,捍卫肌表,温养分肉、皮肤使肌表固密,外邪难以入侵;营行于脉中,化以为血,血是人体最精华的物质,营血的功能是营养机体。
卫、气、营、血是温热病划分病变发展过程和病势浅深的四个阶段。病在“卫分”比较轻浅,病在“气分”则稍重,病在“营分”为病重,病在“血分”力量最重。卫气营血辨证就是把温热病所表现出的错综复杂的证候综合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借以说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深浅,病势的进退,病情的轻重。伤病并发感染类似温热病的临床表现,因此也可以应用卫气营血辨证规律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皮肉筋骨辨证
皮肉筋骨辨证,是骨伤科的特色辨证,是指根据四诊所收集到的局部资料综合分析,初步判断出损伤的性质及程度的一种辨证方法。皮肉为人之外壁;筋是筋络、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组织的总称,其主要功能是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骨属奇恒之府,不但为立身之主干,还内藏精髓。
皮肉筋骨辨证,一般按“伤皮肉”、“伤筋”、“伤骨”辨证,但三者又互有联系,一般伤骨必有伤筋,而伤筋未必伤骨,若开放性骨折,则皮肉筋骨三者俱伤。
伤科辨证方法,除了上述八纲、脏腑、经络及卫气营血、皮肉筋骨辨证外,还有六因、六经、三焦辨证,以及现代的分期、分型辨证等。
六因辨证:强调外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因素与伤患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治疗六因证候的根本措施是祛除外邪,如祛风、散寒、清暑、去湿、润燥、降火等。六因辨证还适用于各种痹证。
六经辨证是古人结合经络学说,把疾病的整个过程,自表及里分为六经。每一经中,各有其不同的症状表现,根据不同的症状治病,随经分治。六经自表及里的顺序是: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三阳经病证以六腑病变为主,三阴经病证以五脏病变为主。凡正盛邪实,抗病力强,病势亢奋,表现为热为实的,多属三阳经病证,治病当以祛邪为主;凡抗病力衰减,病势虚衰,表现为寒为虚的,多属三阴经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三焦辨证:引用《内经》中有关三焦的理论,把人体分成上、中、下三个部位,并作为划分温热病发展过程中初、中、晚三个阶段的代表名称,从而归纳各个阶段中的典型证候,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
各种辨证方法相互联系,互根互惠,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辨证方法的选择和结合。
附:中医骨伤科专科情况书写要点及病案举例
中医骨伤科专科情况书写要点:
1.局部四诊损伤情况(损伤部位、肿胀、疼痛、肿块、温度、波动、瘀斑、畸形等),伤口情况(大小、深浅、颜色、分泌物等),压痛、叩击痛、性质(如放射痛、牵拉痛等)。
2.骨、关节检查活动度、骨擦音、骨传导音、弹性固定、特殊响声。
3.神经血管检查,感觉、肌力、运动、反射、血运等。
4.量诊,包括测量肢体躯干的长度、周径,关节功能要求以中立位为0°测量。
5.X线片所见。
骨伤科病案举例
主诉:腰痛伴右下肢麻木疼痛2个月,加重3天。
现病史:2个月前因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当时感觉腰部疼痛,转侧不利,并未予以重视。3日后痛及右臀部及右小腿后外侧,痛似针刺感,卧床休息亦不缓解,遂到我院求治。经摄片等检查后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故门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住院部治疗。
既往史:曾有腰痛病史4、5年,后不治而愈。否认有结核病史及其他传染病史等。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居住××地,无重体力劳动史,不嗜烟酒,饮食无特殊癖好。
婚育史:××年与一健康女子结婚,育有1子1女。
家族史:父亲72岁时病故于“中风偏瘫”,母亲68岁时病故于“脑血栓”;1子1女体健。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 36.8℃
P 80次/分
R 20次/分
BP 128/85mmHg
意识清楚,语音清晰,表情痛苦。发育正常,形体消瘦。双目有神,头发黑有光泽,肌肤爪甲润泽,肤色无异常,未见斑丘疹。无异常气味闻及,舌苔薄白而腻,脉象迟缓。
查体合作。头颈正常无畸形,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鼻翼无扇动,唇色暗红润泽,咽部色泽淡红,扁桃体未见肿大。颈软、无抵抗,未扪及肿块及颈部异常搏动。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部扁平对称,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率80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扪及包块,无静脉怒张,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肾区无叩痛,神经系统检查见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前后二阴未查,排泄物未见。
脊柱四肢见专科情况。
专科情况:腰不能直立,前屈、后伸活动均受限。脊柱左侧弯,平腰,左侧腰肌紧张。L 4、L 5旁右侧0.5cm处压痛(+),叩击痛(+),并向右下肢后侧放射到足部。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右60°(+),左85°,足背伸加强试验:右(+)。双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右侧减弱。右足背伸肌力减弱,右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皮肤痛觉减弱。双下肢关节功能正常。
实验室检查:
X线片:腰椎正位显示脊柱左侧弯,L 4、5间隙变窄,椎体形态无异常。侧位见腰椎生理弧度消失,变直,L 4、5椎间隙呈前窄后宽。
CT示:L 4、5椎间盘向右后突出5mm,右侧隐窝狭窄。
辨证分析:腰部闪挫扭伤,致气滞血瘀,经脉不畅;气滞不通则痛,血脉瘀阻则疼痛加重。舌苔薄白,舌质边缘有瘀紫,脉弦。证为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依据:
1.腰痛,伴有右下肢放射痛。
2.L 4、5右旁压痛(+),叩击痛(+),并有放射痛;右直腿抬高试验(+),右足背伸加强试验(+),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右足背伸肌力减弱,右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皮肤痛觉减弱。
3.平腰侧弯畸形,腰部功能呈不对称受限。
4.X线检查,腰椎正位片显示脊柱左侧弯,L 4、5间隙变窄,椎体形态无异常。侧位片显示腰椎生理弧度消失,变直,L 4、5椎间隙呈前窄后宽。
5.CT示:L 4、5椎间盘向右后突出5mm,侧隐窝狭窄。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腰痛,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L 4、5)。
治则治法:行气活血止痛,手法治疗和中药内服,外用。
1.手法治疗。
2.腰椎牵引治疗。
3.中药熏洗治疗。
4.内服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
辨证调护:保暖,避风寒,卧硬板床休息。
实习医师:(签名)
住院医师:(签名)
主治医师:(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