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体格检查方法

一、临床基本检查
(一)骨伤科体格检查基本用具及操作注意事项
1.骨伤科常用检查用具
(1)一般用具:
听诊器、血压测量仪等一般体格检查用具。
(2)骨科量诊用具:
包括皮尺、各部位关节量角器、骨盆倾斜度专用量尺等。
(3)相关神经系统检查用具:
叩诊锤、医用棉签、音叉、大头针、握力器等。
2.注意事项
(1)周围环境:
检查房间应有适宜的温度,良好的光照条件。
(2)充分暴露:
骨伤科体格检查需要患者充分暴露检查部位,方便医生检查,明确诊断;儿童应尽量脱光衣物,成年男性可穿底裤检查,女性检查时需有家属或女性护理人员在场方可进行。
(3)体位适当:
骨伤科体格检查时,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适当的体位。如检查颈部或上肢时应选取坐位或立位,检查下肢及腰背部时一般选取卧位及蹲位等。
(4)检查顺序:
骨伤科体格检查一般按照望、触、动、量、叩、听的顺序,先全身再局部检查的原则进行。有时也可不必拘泥于此顺序进行,检查者可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按照走、站、坐、卧等程序进行检查。
(5)检查原则:
骨伤科体格检查时,检查者需遵循态度和善、动作轻柔、准确到位、反复操作、患健对比的原则。不可言行举止不当、粗暴操作等增加病人痛苦,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疾病应反复操作,患健对比。如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不同阶段的病变特征都需认真检查,患健对比,观察两侧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度等情况,以便做出正确诊断。
(6)其他注意事项:
患者使用夹板、石膏或皮肤牵引等外固定器具时,应反复检查肢体体位、周围皮肤血运情况及有无破损、外固定是否固定在位,有无损坏,牵引重量是否合适等。
(二)检查项目及方法
骨伤科体格检查一般按照望、触、动、量、叩、听的顺序,先全身再局部检查的原则进行。其中望诊、触诊和动诊是骨伤科体格检查必须做到的,其他方法酌情选择。骨伤科检查项目包括:全身检查、局部检查及与骨伤科疾病相关的其他专科检查。
1.望诊
(1)检查内容:
全身望诊主要检查患者一般情况、体态发育、意识状态、姿势疼痛及运动功能等方面。局部望诊应观察周围皮肤有无发红、发绀、色素沉着、静脉怒张、水肿、包块、瘢痕、溃疡及分泌物的性质;肌肉有无萎缩、肌纤维震颤;有无异常包块、包块色泽如何等。
(2)与骨伤科密切相关的望诊检查
1)望体态(图2-1):
图2-1 人的体态
体态指人体发育的身体轮廓,成年人一般分为无力型、超力型、正力型三种。
无力型:身材瘦长,躯干及胸廓狭长,肋角较小,属于虚弱体态。
超力型:身材矮胖,胸廓宽阔,肋角大,属于强壮体态。
正力型:各部位均匀适中,属于正常体态。
异常体态的临床意义:如躯干发育正常,而四肢明显短小是“软骨发育不全”的特征(图2-2)。身高在120cm以下,身材匀称,比例正常,智力无异常改变,为“侏儒症”的表现(图2-3)。身材矮小,神情痴呆,多为甲状腺功能不足或缺失所引起的“呆小症”(图2-4)。“肢端肥大症”表现为身材高大,比例基本匀称,但四肢手足过长,特殊面容。由于骨骺线闭合后,长骨生长已经停止,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则影响骨的生长效应所引起(图2-5)。“巨大发育”表现为体态高大而匀称,由于骨骺线闭合前,脑垂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激发骨骼生长迅速所引起(图2-6)。
图2-2 软骨发育不全
图2-3 侏儒症
图2-4 呆小症
图2-5 肢端肥大症
图2-6 巨大发育
2)望姿势:
人体正常的姿势是通过肌肉、韧带、筋膜、关节的功能活动、良好的习惯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良好的姿势应该为:立位后面观,两肩水平等高、胸廓对称、两肩胛骨下角在同一水平线上、骨盆平整无倾斜、脊柱正直、全部棘突成一直线并垂直于两髂后上棘之间的连线;立位侧面观,耳、肩、髋关节和踝关节的中心应在一条直线上,立位时其持重线与地平面垂直。
病理性姿势是指在损伤或疾病状态下,身体某部可表现出的一种特殊姿势,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常见原因如下:①骨折与脱位:各个关节部位骨折或脱位时都有不同的病理姿势。如锁骨骨折时,患肩低垂,头部向患侧倾斜,以健侧手部托患侧肘部;肩关节脱位时,可见方肩畸形,身体前倾,用健侧手托患肢前臂。②脊髓和神经功能损伤:如颈6脊髓节段损伤,患者仰卧,躯干和四肢无运动,上肢后举,上臂外展、外旋位,肘关节屈曲。③疼痛引起的被动性姿势:疼痛往往会使患者采取一定的保护性姿势。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段可向一侧偏歪,患者双手叉腰缓解疼痛。
3)望步态:
步态即行走时表现出来的姿势。步态的观察对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骨科常见的典型步态见表2-1。
表2-1 骨科常见典型异常步态
2.触诊
(1)检查内容:
触诊是骨伤科诊断方法中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触诊可以进一步发现和明确望诊无法确诊的体征。触诊的检查内容一般为:
1)局部压痛点:
检查压痛时,根据患者所描述的疼痛部位及范围,医者用一手拇指末节指腹依照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原则由外及内向压痛点中心移动,寻找压痛点。患处压痛是诊断骨折及慢性劳损疾患的重要体征,患处直接压痛常提示局部有骨折或慢性筋伤,而间接压痛(纵轴叩击痛)的出现常提示骨折的存在。对于肋骨骨折、骨盆骨折的患者,除了局部触摸检查有无压痛点外,还应配合局部挤压法明确诊断。
2)畸形:
通过触摸肢体表面的异常形态,可以判断骨折和脱位的性质、有无位移及呈现重叠、成角或旋转畸形等情况,并可对骨折或脱位手法整复后畸形是否消失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3)异常活动及感觉:
骨折及韧带断裂的患者常在肢体没有关节处出现类似关节活动的“假关节”。脱位的关节常保持在特殊的畸形位置,在触诊时有明显的弹力感,如肩关节脱位出现的方肩畸形。骨擦感是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产生的异常声音,是诊断骨折的特有体征。
4)皮肤温度及皮下结节:
因人体的手背部感觉较为灵敏,所以皮肤温度触诊常用手背部,检查时应注意患健对比,同一肢体上下部位的对比等。局部皮温增高,常提示深部组织炎症,皮温降低,一般为肢体血运障碍。
当触及皮下结节时应注意其部位、大小、软硬程度、活动度,有无压痛等。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关节隆突及常受压易磨损的部位,如肘部、尺骨鹰嘴隆突、骨膜、腱鞘等处出现皮下结节。
5)肿块:
当在体表触及肿块时首先应当辨清其解剖层次,根据肿块的部位、范围大小、表浅还是深在、质地软硬等情况,判断该肿块是骨性的还是囊性的,是位于骨骼肌还是在肌肉、肌腱等组织中。然后再仔细触摸肿块有无活动度、压痛,表面是否平整、光滑等,判断肿块的性质。在局部肿块触诊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局部及全身淋巴结有无肿大等体征,判断有无局部或全身的转移。
(2)触诊方法
1)单手触诊法
①指腹触诊法:检查范围较小的局部病变时常使用拇指或者食指的指腹进行触诊,检查范围较大的病变时常需五指并拢进行大面积触诊。
②指背触诊法:皮温触诊时常需使用敏感程度较高的指背触诊,检查时注意患健对比,同一肢体上下部位的对比。
2)双手触诊法
①挤压法:常用双手在患处做前后、上下或左右的对向挤压运动,根据患处有无疼痛加重判断是否有骨折。
②叩诊法:沿肢体纵轴方向叩其远端,使传导力间接作用于伤处,伤处出现疼痛,提示可能为骨折。
③屈伸法:一手握住患肢远端,另一手做邻近关节的屈伸活动,根据有无疼痛加重、手下弹响及活动受限等判断病变部位损伤的程度。
④旋转法:一手握其患肢远端并进行轻轻的旋转运动,另一手在被检部位进行触诊,观察患处有无疼痛、活动受限、特殊响声等体征。
⑤摇晃法:一手握于伤处,另一手握伤肢远端,做轻轻的摇摆晃动,根据患部疼痛的性质、有无异常活动、摩擦音等,判断是否有骨与关节损伤。
3.动诊和量诊
(1)动诊:
包括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和异常活动情况三方面诊查。
关节运动度的测量和记录:
①关节运动方向:关节的运动方向常用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截面这三个平面组成,三面之间互成垂直关系。关节伸、屈运动沿着冠状轴进行;外展、内收运动沿着矢状面进行,关节的内外旋运动则沿着垂直面进行。腕关节(两轴)或肩关节(三轴)即为屈、伸、外展、内收运动的依次连续性运动。
②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及记录方法:关节活动范围可用特制的量角器来测量,并以角度记录其屈伸旋转的度数,与健侧进行对比,如小于健侧,多属关节活动障碍。目前临床常用的记录方法多为中立位0°法。
中立位0°法:确定每一关节的中立位为0°,一般相当于休息位。将伸直位(中立位)作为运动的起点,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为0°,完全屈曲时为140°,则记录为0°~140°,活动范围是140°。这也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方法。
③人体各关节的活动范围(表2-2)
表2-2 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中立位0°法)
续表
(2)量诊
1)肢体长度测量
①目测比拟法:取肢体的对称点,比较其高低,可以了解肢体长短上有无差别。该方法适用于3岁以下不能配合皮尺测量法的儿童。
②皮尺测量法:测量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先定出测量标志,做好记号,然后用皮尺测量两标志点间的距离(图2-7)。
图2-7 四肢长度、周径测量
2)肢体周径测量:
测量肢体周径时,两肢体应取同一水平测量,一般选取两肢体相同水平肌肉饱满处进行比较。测量大腿周径时,皮尺应放在髌骨上方10~15cm处进行测量,小腿周径测量应在髌骨下方10cm处进行测量。通过患健肢体周径测量的对比可以了解患处有无肌肉萎缩及其肿胀程度。粗于健侧而有畸形者多属骨折、关节脱位;无畸形者多系筋伤肿胀。细于健侧多为陈旧性损伤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肌肉萎缩。
3)轴线测量:
正常人背向站立时,枕骨粗隆垂线通过颈、胸、腰、骶棘突以及两下肢间;前臂旋前位伸肘时上肢呈一直线,旋后位即成10°~20°的肘外翻(称提携角);下肢伸直时髂前上棘与第1、2趾间连线经过髌骨中心前方。
4)角度测量:
详见动诊部分。
4.听诊
(1)听诊方法:
在骨科临床检查中听诊常配合触诊与动诊一同完成。不借助听诊器可听到关节弹响和摩擦音,借助听诊器和叩诊锤可听到骨传导音和肢体血流杂音。
(2)听诊内容
1)听骨擦音:
骨擦音是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检查时用手指轻压患处,逐渐加重,再逐渐轻放,在一压一放时,即可听到骨折端产生的摩擦音。但应注意,检查者不宜主动去寻找骨擦音,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损伤。
2)听入臼声:
整复关节脱位时,常常能够听到“咯嗒”的响声,即为脱位的关节回位时所产生的入臼声。当听此响声时应立即停止不断加大的拔伸牵引力,以免增加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
3)听筋的响声:
关节摩擦音:将一手放在关节上,另一手移动关节远端的肢体,可有摩擦音或摩擦感。粗糙的关节摩擦音说明关节软骨面不平整,提示骨性关节炎。搅沙样摩擦音的出现而无丝毫疼痛,通常为神经性关节炎的特征。
腱鞘炎的摩擦音:屈拇与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在做伸屈手指的动作时常可听到弹响声,多系腱鞘肥厚,肌腱通过时产生的摩擦音,又称为“弹响指”。
关节弹响声:在关节运动的某一角度出现清脆的弹响声,表示关节内有移位的游离体或软骨,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及膝关节游离体。
4)听血管搏动音:
当较大的动脉被肿物压迫时,用听诊器可闻及动脉血管搏动音。动脉瘤或动静脉瘘可听到特殊的脉搏节拍相同的吹风样杂音。
二、骨伤科各部位检查
(一)上肢检查
1.肩关节检查
(1)望诊:
正常两侧肩部对称,且在同一水平线上,呈饱满钝圆状。常见的异常情况有:
1)肩关节脱位:
腋神经麻痹或肩关节失用性肌肉萎缩时,肩部变平而呈“方肩”畸形。
2)肩关节骨折或脱位:
先天肩胛高耸症、脊柱侧突、肩部不对称或一高一低。
3)肩关节积液:
不易显现,多出现在肩前内侧,常需两侧对比。
4)副神经损伤:
致前锯肌瘫痪,向前伸上肢推墙时,肩胛内缘向后突起出现“翼状肩胛”。
(2)触诊
1)压痛点: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在肩部内侧肱骨结节间沟有压痛点;冈上肌腱损伤压痛点多在肱骨大结节上;肩胛下滑囊炎在肩峰下方稍内侧有压痛;肩周炎压痛点可能在肩前后外方。
2)肩三角:
由喙突、肩峰与大结节构成,两侧对称,肩关节脱位、大结节撕脱骨折时可有改变。
3)弹性活动与弹跳:
肩关节脱位时,压锁骨外侧端出现弹性活动,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时,于结节间沟可触及肌腱的弹跳。
(3)叩诊:
屈肘,于肘部沿肱骨纵轴向上叩击出现疼痛者表示肩关节或肱骨有病变。
(4)听诊:
可闻及摩擦音或弹响声。活动肩关节时有磨砂样响声,可能为肩峰下滑囊炎;弹响多见于冈上肌腱炎、剥脱性骨软骨炎或关节内游离体的患者。
(5)动诊与量诊:
肩关节动诊检查,患者可做肩关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运动,注意肩关节是一活动性很大的关节,周围附着的肌肉很多,检查时要区分不同肌肉在不同体位、姿势、角度的不同作用。
(6)特殊检查
1)搭肩试验(Dugas征):
患者肘关节屈曲,手放在对侧肩关节前方,如肘关节不能与胸壁贴紧则为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
2)肱二头肌长头紧张试验(Yer-gason征):
屈肘,前臂旋后,克服阻力时出现肱骨结节间沟区疼痛,则为阳性。见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3)直尺试验(又称Hamilton征):
用直尺置于上臂外侧,一端贴紧肱骨外上髁,另一端如能贴紧肩峰,则为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
4)Dawbarn征:
患侧上臂贴近胸壁侧面,肩峰前缘下方触痛,上臂外展后触痛消失,则为阳性。见于急性肩峰下滑囊炎。
5)Bryant征:
表现为患侧腋皱裂下降。见于肩关节脱位。
2.肘关节检查
(1)望诊
1)正常肘关节携带角(又称携物角):
肘关节携带角为5°~15°, <5°为肘内翻,>15°为肘外翻。见于肱骨踝部骨折、肘关节脱位及肱骨远端骨骺发育障碍。
2)肿胀:
肘关节积液、滑膜增殖时,肱三头肌腱、尺骨鹰嘴两侧及肘关节部肿胀。肱骨踝上骨折时,肘关节上部明显肿胀;内或外上髁骨折时则肘内外侧局限性肿胀;桡骨头骨折则鹰嘴桡侧皮肤凹陷消失。
3)对比:
两侧对称与否,有无肌肉萎缩、斑疹、水疱等。
(2)触诊:
注意肱骨内外上髁、肘窝及尺骨鹰嘴区压痛点。尺神经的粗细及软硬度,有无压痛并向远端放射。滑车上淋巴结的大小,有无异常包块等。
(3)动诊和量诊:
肘关节的主要运动是绕横轴的屈曲和伸直。肘关节的屈伸活动障碍时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的病症;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时远近尺桡关节和肱桡关节的病症。检查旋转活动时,肘关节必须紧贴胸壁并与对侧比较,以防肩部代偿。
(4)特殊检查
1)肘后三角与肘直角线(Huter三角与Huter直线):
正常情况下,肘关节伸直时,肱骨外上髁、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突在一条直线上;肘关节屈曲时,三者成一等腰三角形;肱骨髁上骨折时,三者位置关系不变;肘关节后脱位时,三者位置关系改变。
2)腕伸肌紧张试验(Mills征):
伸肘,前臂旋前,腕关节被动屈曲时,肱骨外上髁处疼痛为阳性,见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3)前臂屈肌紧张试验:
患者用力握拳,检查者伸入手指与其握力相对抗,出现肱骨内上髁疼痛为阳性,见于肱骨内上髁炎(高尔夫球肘)。
4)肘外翻挤压试验:
肘关节伸直位,检查者一手握腕,一手扶患肘,并使其外翻,若有疼痛为阳性,提示桡骨小头骨折。
3.手与腕关节检查
(1)望诊:
可有先天性并指、多指或少指、手分裂、手内翻、鹅颈畸形等。腕下垂见于桡神经损伤,爪形手见于尺神经损伤,猿形手见于正中神经损伤。餐叉畸形见于Colles骨折。锤状指见于伸肌腱远端断裂。前臂细、旋前、屈腕及手指屈曲畸形见于Volkmann挛缩。
注意包块、肿胀及萎缩情况:腕背桡侧拇长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 “鼻烟窝”消失,见于腕舟骨骨折;手指骨间关节背侧肿胀多为腱鞘炎或伸肌腱断裂;侧方肿胀多为侧副韧带撕裂;全关节肿胀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或骨关节炎;指骨梭形肿胀见于指骨结核或内生软骨瘤;腕背侧囊性肿物多为腱鞘囊肿。
(2)触诊:
“鼻烟窝”压痛多为手舟骨骨折;桡骨茎突处压痛为狭窄性腱鞘炎;尺骨茎突处压痛多为尺骨茎突骨折或尺侧腕伸肌腱鞘炎;掌指关节掌侧压痛多为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注意解剖关系,如尺桡骨茎突的解剖关系,包块性质及是否随肌腱活动等。
(3)叩诊:
手桡偏位屈掌指关节,叩击第2、第3掌骨头,手舟骨处疼痛者应疑为手舟骨骨折,手尺偏屈掌指关节,叩击第4掌骨头,月骨处疼痛者应疑为月骨骨折。
(4)听诊:
手指伸直时出现弹响如扳机样,见于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前臂旋转时,尺桡远侧关节处发生弹响,多为三角软骨损伤,或为骨关节炎、下尺桡关节脱位。
(5)动诊和量诊:
腕关节的主要活动是屈伸和尺桡偏。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和远侧指间关节的活动包括屈曲和伸直,掌指关节还具有内收和外展的功能。拇指活动包括屈伸、收展和对掌。运用合掌法检查腕部屈伸活动是否灵活,是否伴有弹响及阻滞感。
(6)特殊检查
1)Finkel-stein征:
患者握拳,拇指埋于拳内,使腕部尺偏,若桡骨茎突处出现疼痛为阳性(图2-8),提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图2-8 Finkel-stein征
2)腕关节尺偏挤压试验:
患者腕关节中立位,检查者将其尺偏并挤压,若下尺桡关节处疼痛为阳性,提示三角软骨盘损伤或尺骨茎突骨折。
3)Fromet征(弗氏征):
正常拇指与其他手指用力捏物时,拇指掌指关节及指骨间关节呈屈曲状,如出现掌指关节过伸。指骨间关节仍屈曲时,为阳性。常见于尺神经损伤后的拇短屈肌瘫痪。
(二)下肢检查
1.髋关节检查
(1)望诊
1)步态:
看步态是否稳定,速度均匀否。病理步态有:跛行见于下肢骨关节疼痛或短缩;鸭步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双侧髋内翻;呆步见于关节部分或完全强直者;剪式步态见于脑性瘫痪。
2)畸形:
可见屈曲、收缩、内收、外展及旋转畸形。
3)局部症状:
如肿胀、肿块、窦道、瘢痕、臀肌萎缩不对称,腰前突增加或减小等。
(2)触诊
1)压痛点:
腹股沟中点或臀部压痛,可能为髋关节病变。
2)肿块或隆起:
注意股三角区有无包块及其性质。臀部异常骨隆起可能为髋关节后脱位;耻骨或闭孔部异常骨隆起可能为髋关节前脱位。
3)弹跳感:
弹响髋可能在股骨大转子部触及肌腱弹跳感。
(3)叩诊:
患肢伸直,纵向叩击足跟或直接叩击股骨大转子部,出现髋部疼痛者,可能为髋部骨折或炎症。
(4)听诊
1)髋关节屈伸或行走时,股骨大转子上方发出响声为弹响髋。
2)骨传导音:将听诊器置于耻骨联合部,以手指轻叩两侧踝部或髌骨部,正常时两侧音响相等,髋部或股部骨折、脱位后则患侧传导音低沉。
(5)动诊和量诊:
注意防止脊椎的代偿动作,在检查时,一下肢屈曲,另一下肢伸直;一下肢外展,另一下肢也外展。这样可防止骨盆的伴随动作。一般明显旋转受限代表关节软骨面的破坏;外展受限可能为软组织病变(压痛点在内侧)或骨组织的病变(障碍在外侧);伸直受限可为关节内病变,也可为腰大肌短缩、痉挛所致。
(6)特殊检查
1)Nelaton(内拉通)线:
患者侧卧,髂前上棘到坐骨结节的连线正好通过股骨大转子的最高点,否则为阳性,提示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
2)髂骨三角:
患者仰卧位,自髂前上棘向床面作垂线,测大转子与此垂线的最短距离。比较两侧这一距离,正常时相等。连接大转子与髂前上棘,构成直角三角形。
3)Shoemaker(休梅克)线:
左右大转子的顶点与同侧髂前上棘作连线,其延长线相交于腹正中线上。若患侧大转子上移,则两线交于中线旁的健侧。
4)Thomas(托马斯)征:
患者仰卧位,双手抱健膝尽力屈曲髋膝关节,使大腿贴近腹壁,腰部贴于床面,正常时可伸直患侧下肢。若髋关节不能伸直或腰部呈代偿性前突即为阳性,提示髋关节强直、髂腰肌痉挛等。
5)Trendelenburg试验(屈氏试验):
患者背向检查者健肢站立,两下肢交替持重和抬高,注意观察骨盆的动作,患肢屈髋膝上提,患者骨盆、臀皱裂上升为阳性。提示臀肌瘫痪,髋内翻、陈旧性髋部骨折、脱位等。
6)望远镜试验(套叠征):
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握膝,一手固定骨盆,上下推动股骨干,若感觉有抽动和音响即为阳性,提示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7)双髋外展试验(蛙式试验):
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两手分持双膝,逐渐屈髋并外展,出现外展受限者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8)髂胫束挛缩试验(Ober试验):
患者健侧卧位,健侧屈髋屈膝,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一手握踝,屈患髋膝达90°后,外展大腿并伸直患膝,大腿不能自然下落,并可于大腿外侧触及条索样物,或患侧主动内收,足尖不能触及床面,则为阳性,提示髂胫束挛缩。
9)Allis(艾利斯)征:
患者仰卧位,屈曲两侧髋膝关节,足底平放于床面,跟部对齐,正常时两膝等高,如一侧低于另一侧即为阳性。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股骨或胫腓骨短缩畸形等。
2.膝关节检查
(1)望诊
1)畸形:
注意膝内、外翻,屈曲及膝反屈畸形。
2)对比:
有无肿胀,股四头肌萎缩,并与健侧对比,注意肿块、浅静脉怒张、窦道、瘢痕等。
(2)触诊:
压痛点常提示病变部位,如胫骨结节压痛多为骨软关节炎;关节浅部压痛多为半月板损伤;髌骨及髌韧带两侧压痛多为膝关节炎症;关节两侧副韧带附着点压痛多为副韧带损伤。
(3)听诊:
膝关节活动时出现弹响声,有时伴疼痛,多为盘状半月板、半月板损伤或关节内游离体;活动时出现沙沙样摩擦音并疼痛者为髌骨软化症;腘窝搏动性肿块或股骨下端肿块可听到血管杂音,多见于动脉瘤或动静脉瘘。
(4)动诊和量诊:
膝关节的运动主要是横轴的屈和伸,在膝屈曲90°时也可以在纵轴进行内外旋运动,嘱患者蹲下和站立观察屈伸活动,患者仰卧位时嘱其屈膝和伸膝,坐位时可内外旋小腿,观察膝关节的内外旋运动。
(5)特殊检查
1)浮髌试验:
患腿膝关节伸直,放松股四头肌,检查者一手挤压髌上囊,使关节液积聚于髌骨后方,另一手食指轻压髌骨,如有浮动感觉,即能感到髌骨碰撞股骨髁的碰击声;松压则髌骨又浮起,则为阳性(图2-9)。正常成人滑液为5ml,积液达50ml以上方出现此征。
图2-9 浮髌试验
2)髌骨摩擦试验:
患者仰卧位,伸膝,检查者一手按压髌骨,使其在髌股关节面上下活动,出现摩擦音或疼痛为阳性,常见于髌骨软化症。
3)McMurray(麦克马瑞)征:
病人取仰卧位,检查者一手固定患侧膝部,另一手握住患肢踝部,使其膝关节尽力屈曲,然后再使小腿内收外旋,同时伸膝关节,如出现响声和疼痛,则为本征阳性。反之,小腿外展内旋同时伸膝关节,如出现疼痛和响声,亦为阳性。在出现响声的同时,检查者固定膝部的手,可扪及弹跳感。
4)研磨试验(Apley试验):
患者俯卧,屈膝90°,检查者双手握患肢足部,左腿压住患腿,旋转提起患膝,若出现疼痛,则为侧副韧带损伤;将膝下压,再旋转,若出现疼痛,则为半月板损伤;轻微屈曲时痛,提示半月板前角损伤。
5)侧方挤压试验:
又称内翻或外翻应力试验。患者仰卧,稍屈膝,肌肉放松,检查者一手按压大腿下端,一手握其踝部,小腿外展时膝内侧疼痛或有侧方活动,为内侧副韧带或半月板损伤;小腿内收时膝外侧疼痛或有侧方活动,为外侧副韧带或半月板损伤(图2-10)。
图2-10 侧方挤压试验
6)重力试验:
患者侧卧,患肢在上并外展,检查者托大腿,令患者伸屈膝关节,出现疼痛或弹响者为内侧半月板病变。如患肢在下,骨盆部垫枕,使患肢离开床面,助手扶健肢,伸屈患侧膝关节出现疼痛或弹响者为外侧半月板病变。
7)过伸试验(Jone试验):
患者仰卧,伸膝,检查者一手固定膝部,一手托起小腿,使膝过伸,出现疼痛者提示半月板前角损伤、髌下脂肪垫肥厚等症。
8)抽屉试验:
患者屈膝90°,检查者双手握膝部下方做前后推拉活动,正常时可有少许(0.5cm)前后活动,如过度向前移位(1cm),为前交叉韧带损伤,过度向后移位,为后交叉韧带损伤,过度向前、向后移位,则为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图2-11)。
图2-11 抽屉试验
9)肌警觉性征:
膝关节结核时,关节活动受限,平衡功能遭到破坏,因此步态出现停滞、不连贯。
3.足与踝关节检查
(1)望诊
1)畸形:
可见马蹄足、扁平足、内翻足、尖足内翻、尖足外翻、跟足外翻、锤状趾、高弓足、仰趾足、爪形趾、多趾及并趾等畸形。
2)跛行:
可有小腿肌肉萎缩,局部脓肿、肿块、瘀斑、窦道、瘢痕、异常骨性隆起,足底胼胝、溃疡等。
(2)触诊
1)压痛点:
骨折或韧带损伤于局部有压痛区;第2、第3跖骨头部压痛为趾痛症(Morton病)或骨软骨炎;第2、第3、第4跖骨干压痛可能提示行军骨折;跟腱压痛可能为跟腱鞘炎;跟内侧压痛多为跟骨骨刺或跖筋膜炎。
2)动脉搏动:
重点是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情况,并两侧对比;跟腱断裂可于皮下触及一横沟;腓骨长、短肌腱滑脱可于外踝后方触及肌腱弹跳。
(3)特殊检查
1)Helbing(赫尔本)征:
正常站立时跟腱长轴与下肢长轴相平行,足内外翻时跟腱长轴向内或外偏斜为阳性体征。
2)捏小腿三头肌试验:
俯卧位,足垂床缘下,检者用手抓捏小腿三头肌肌腹,正常情况下,可出现踝关节跖屈动作,若跟腱断裂或胫神经损伤时则无跖屈动作出现,为捏小腿三头肌试验阳性,亦即Thompson试验阳性。
3)前足横向挤压试验:
检查者双手手掌握住患足前部两侧,同时从两侧挤压前足引起疼痛,提示跖骨骨折、跖间肌损伤。Morton病除了放射痛外,还有足趾麻木。
(三)躯干部分检查
1.脊柱检查
(1)望诊:
观察头部、颜面畸形及特殊姿势,如头向一侧倾斜、颈前屈、过度后伸或以手托下颌,脊柱后突、侧弯、侧倾畸形等。脊柱活动是否受限,改变体位后畸形可否纠正或消失。有无椎旁包块、窦道、瘢痕、肿胀、瘀斑、腰骶部沉着、异常毛发等。亦应观察步态。
(2)触诊
1)压痛点:
常为病变所在处,可以拇指检查压痛点,并粗略判断其深浅度。颈椎病多见于第5、第6、第7颈椎棘突旁压痛;落枕压痛点多在斜方肌中点;前斜角肌综合征于颈后三角区有压痛。竖脊肌外缘深部压痛常为横突骨折及肌肉、韧带老损。腰椎间隙棘突旁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棘突上压痛多为棘上韧带老损、损伤,棘突滑囊炎及骨折。棘间压痛多为棘间韧带劳损。肌纤维组织炎压痛点则较为广泛。
2)包块和肌痉挛:
疑是结核时应检查椎旁、髂窝、腰三角及骨内侧有无包块,并注意其硬度、波动、压痛等。腰痛可有腰肌痉挛。
3)棘突与椎体定位:
第7颈椎棘突为颈椎中最突出者,第3胸椎棘突与肩胛冈内侧端平齐,第5腰椎棘突与髂结节平齐为菱形窝上点,第2骶椎棘突与髂后上棘平齐,为蛛网膜下腔终点,第3骶椎棘突与髂后下棘平齐,骶尾关节在臀裂上端,为菱形窝下点,尾骨尖在肛门后上方。
以棘突定椎体位置:成人于立正位,颈椎和上胸椎,棘突与同位椎体平齐,中胸椎棘突与下一椎体下缘平齐,下胸椎棘突与下一椎体中部平齐,腰椎棘突与同位椎体平齐。
以人体前面体表标志定椎体位置:姿势为立正位,下颌角对第2颈椎椎体下缘,舌骨对第3、4颈椎椎间隙,甲状软骨对第5颈椎椎体,胸骨上切迹对第2、第3胸椎间隙,胸骨角对第4~6胸椎椎体,剑突对第9胸椎椎体,季肋下缘对第3腰椎椎体,脐对第3、第4腰椎间隙。
(3)叩诊:
用拳叩击头顶引起颈部疼痛时,常提示颈部有病变。用拳或叩诊锤敲击棘突,有深部痛者可能为椎体病变,如结核等。
(4)特殊检查
1)Adson(艾迪森)试验:
患者端坐凳上,两手置于膝部,先比较两侧桡动脉搏动力量,之后使患者尽力抬头作深吸气,并将头转向病侧,再比较两侧脉搏(或血压),倘使患侧脉搏减弱(或血压降低),则说明头部转向病侧时锁骨上窝部变性挛缩的前斜角肌拉紧,压迫血管所致。
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令病人尽量做颈部前屈,检查者一手放于头部病侧,做旋向健侧动作,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呈反方向牵拉,如有患肢放射痛或放射性麻刺感增重,说明因过度牵拉加重了锁骨上窝部病变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化学刺激与机械性压迫,作用于臂丛神经的结果。
3)椎间孔挤压试验:
患者取坐位,头微向患侧倾斜,检查者立于患者后方,用双手按头顶向下施加压力,出现疼痛并向上肢放射者为阳性,常见于颈椎病患者。
4)拾物试验:
将一物品放在地上,令患者拾起。脊椎正常者可两膝伸直,腰部自然弯曲,俯身将物品拾起;如患者先以一手扶膝、蹲下、腰部挺直地用手接近物品,屈膝屈髋而不弯腰地将物拾起,此即为拾物试验阳性。多见于脊椎病变如脊椎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脱出、腰肌外伤及炎症等。
5)儿童脊柱超伸试验:
患儿俯卧,检查者将其两小腿提起,正常脊柱后伸自如且痛。脊柱僵直并随臀部抬高者为阳性,见于脊椎结核。
6)直腿抬高试验:
患者仰卧、伸膝,检查者一手压患膝,另一手托足跟,抬高肢体至患者疼痛或不能继续抬高为阳性并记录其角度,于30°~70°出现阳性者才有意义。常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7)足背伸试验:
又称直腿抬高加强试验、Bragard征。直腿抬高至痛时,降低5°左右,再突然使足背伸,可引起大腿后侧剧痛,常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8)弓弦试验:
检查时病人取坐位,头及脊柱保持平直,两小腿自然下垂,检查者先将患者患侧小腿缓慢抬起,逐渐伸直,直至出现腰腿部放射痛为止,继而再将该侧膝关节略加屈曲,直至疼痛刚刚消失。检查者用两腿夹其足以保持位置不变,然后用双手中指、食指压迫腘窝中间,若放射痛又出现,并随压力加大而逐渐加剧,则为试验阳性,提示椎间盘突出症。
9)鞠躬试验:
又称Neri试验。患者站立位做鞠躬动作,如果患肢立刻有放射性疼痛性屈曲,则为阳性。腰部前屈时,神经根被牵拉紧张而突出物后突加重,因而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加重,故疼痛加重。但坐骨神经痛、腰椎滑脱亦可阳性。
10)屈颈试验:
患者仰卧,也可端坐或者直立位,检查者一手置于患者胸部前面,另一手置于枕后,缓慢、用力地上抬其头部,使颈前屈,若下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阳性者主要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肩型”患者。
11)颈静脉加压试验:
又称压颈试验、Naffziger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双手指按压患者两侧颈静脉,如其颈部及上肢疼痛加重,为根性颈椎病,此乃因脑脊液回流不畅致蛛网膜下腔压力增高所致。此试验也常用于下肢坐骨神经痛患者检查,颈部加压时若下肢症状加重,则提示其坐骨神经痛症状源于腰椎管内病变,即根性疼痛。
12)仰卧挺腹试验:
患者处于仰卧位,两手置于体侧,以枕部及两足跟为着力点,将腹部向上抬起,如可感到腰痛及患侧下肢放射痛,即为阳性。提示坐骨神经痛。
13)股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俯卧、屈膝,检查者将其小腿上提或尽力屈膝,出现大腿前侧放射性疼痛者为阳性,见于股神经受压,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盆回旋试验:
患者仰卧,双手抱膝,极度屈髋屈膝。检查者一手扶膝,一手托臀,使臀部离开床面,腰部极度屈曲,摇摆膝部,腰痛者则为阳性,多见于腰部软组织劳损或腰椎结核。
15)梨状肌紧张试验:
患者仰卧位,伸直患肢,做内收内旋动作,出现坐骨神经放射性痛后,迅速外展外旋,疼痛可缓解,即为阳性体征。见于梨状肌综合征。
2.骨盆环检查
(1)望诊:
观察骨盆有无倾斜,正常时两侧髂前上棘处于同一水平,骨盆骨折、脊柱侧弯、下肢短缩、臀肌瘫痪、内收肌痉挛等均可导致骨盆倾斜。注意臀部、会阴、阴囊及下腹部有无肿胀、瘀斑、包块、尿道外口滴血、窦道、瘢痕、畸形等。
(2)触诊
1)压痛点:
骨盆环损伤时,局部明显压痛,检查顺序为髂前上棘及下棘、耻骨横行支、耻骨联合、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及体部、髂后上棘、髂尾骨。髂窝脓肿可在髂凹触及压痛。腰骶部压痛可能为劳损、结核、强直性脊柱炎。
2)肿块:
注意腰、骶、尾部及髂骨翼、坐骨结节、髂凹部有无肿块及肿块性质。
3)肛诊:
患者侧卧或仰卧位,注意骶前、骶骨与耻骨、坐骨有无肿块及其性质,骶尾骨有触痛并异常活动可能为骨折脱位,指套有血迹可能为直肠损伤。
(3)特殊检查
1)骨盆挤压及分离试验:
患者仰卧位,检查者双手将两侧髂嵴用力向外下方挤压,称骨盆分离试验。反之,双手将两髂骨翼向中心相对挤压,称为骨盆挤压试验。能诱发疼痛者多为阳性,见于骨盆环骨折(图2-12)。
图2-12 骨盆分离、挤压试验
2)“4” 字试验(Fabere试验):
又称faberd征、Patrick试验。患者仰卧,患肢屈髋膝,并外展外旋,外踝置于对侧大腿上,两腿相交成“4”字,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一手于膝内侧向下压。若骶髂关节痛,则为阳性。阳性者提示骶髂关节劳损、类风湿关节炎、结核、致密性骨炎(图2-13)。
图2-13 “4”字试验
3)床边试验:
又称Gaenslen征。患者仰卧位,患侧靠床边使臀部能稍突出,大腿能垂下为宜。对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抱于膝前。检查者一手扶住髂嵴,固定骨盆,另一手将垂下床旁的大腿向地面方向加压,如能诱发骶髂关节处疼痛则为阳性,意义同“4”字试验(图2-14)。
图2-14 床边试验
4)伸髋试验:
又称Yeoman试验。患者俯卧位,屈膝至90°,检查者一手压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向上提起患侧小腿,如能诱发骶髂关节部位疼痛,则为阳性,其意义同“4”字试验。
5)跟臀试验(Ely试验):
患者俯卧位,一侧膝关节屈曲,使足跟接近臀部,正常时见骨盆前倾,腰椎弧度增大。骶髂关节有病变时,见骨盆自床上提起,腰椎活动受限。
三、相关神经系统及血管检查
(一)运动系统检查
1.肌容积
观察肌肉有无萎缩及肥大,测量肢体周径,判断肌肉营养状况。
2.肌张力
指静息状态下肌肉紧张度。检查方法:嘱病人肌肉放松,用手触摸肌肉硬度,并测定其被动运动时的阻力及关节运动幅度。亦可叩击肌腱听声音,声音高者肌张力高,声音低者肌张力低。
(1)肌张力增加:
触摸肌肉时有坚实感,做被动检查时阻力增加。可表现为:
痉挛性:
在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较大,终末时突感减弱,称为折刀现象,见于锥体束损害者。
强直性:
指一组拮抗肌的张力增加,做被动运动时,伸肌与屈肌肌力同等增加,如同弯曲的铅管,称为铅管样强直,见于锥体外系损害者。如在强直性肌张力增加的基础上又伴有震颤,做被动运动时可出现齿轮样顿挫样感觉,故称齿轮样强直。
(2)肌张力减弱:
触诊肌肉松软,被动运动时肌张力减低,可表现关节过伸,见于周围神经、脊髓灰质前角病变。
3.肌力
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
(1)肌力评价标准:
通常采用Code 0~5级的六级分级法:
0级:肌力完全消失,无活动。
Ⅰ级:肌肉能收缩,关节不活动。
Ⅱ级:肌肉能收缩,关节稍有活动,但不能对抗肢体重力。
Ⅲ级:能对抗肢体重力使关节活动,但不能抗拒外来阻力。
Ⅳ级:能对抗外来阻力使关节活动,但肌力较弱。
Ⅴ级:肌力正常。
(2)肌力检查法:
检查时令患者做肢体屈伸动作,检查者从相反方向给予阻力,测试患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注意两侧比较。全身肌肉大致可分为颈部和躯干肌肉、肩带和上肢肌肉、骨盆带和下肢肌肉三组。各肌肉肌力检查法见表2-3。
表2-3 全身各肌肉检查法
续表
4.共济运动检查
当脊髓后索、小脑等器官发生病变时可出现共济失调。常用的检查方法有指鼻试验、快复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和Romberg试验。
(二)感觉功能检查(图2-15)
图2-15 脊髓节段性感觉支配
人体皮肤感觉由脊髓发出神经纤维支配,呈阶段性分布。检查时必须在安静温暖的条件下进行,并与患者说明检查方法,取得配合。
1.浅感觉
包括皮肤黏膜的触、痛觉及温度觉。
(1)触觉:
用棉絮轻触皮肤或黏膜,自躯干到四肢上端逐次向下,询问有否察觉及敏感程度,并对异常区域做出标记。触觉障碍常见于脊髓丘脑前束和后索病损。
(2)痛觉:
用锐针轻刺皮肤,询问有无痛感及疼痛程度。要求用力适当,不应重刺出血,并将结果记录。检查时应自上而下,从一侧至另一侧,从无痛觉区向正常区,不应遗留空白区。痛觉障碍常见于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3)温度觉:
分别用盛冷(5~10℃)、热(40~45℃)水的试管轻触皮肤,询问病人感受(冷或热)。温度觉障碍常见于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2.深感觉
(1)震动觉:
用震动着的音叉(128Hz)置于骨突起处,询问有无震动感觉,判断两侧有无差别,障碍见于后索病损。
(2)关节觉:
轻轻掰动病人的手指或足趾,做被动伸、屈动作,询问是否觉察及其移动方向;或让病人闭目,然后将其肢体放在某位置上,询问能否准确说明肢体所处的位置。
(3)位置觉:
检查者将患者的肢体摆放成某一个姿势,请患者描述改姿势或用对侧肢体进行模仿,位置觉障碍见于后索病损。
3.复合感觉
复合感觉是大脑综合分析的结果,也称皮质感觉。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辨别觉及体表图形觉,是大脑综合、分析、判断的结果,故也称皮质感觉。在骨科检查中偶可应用。
(三)反射检查
反射是机体对感受刺激引起的不随意运动的定型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完成每个反射必经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的任何部位中断或抑制均可致反射消失或减弱。
检查反射时应注意:①保持病人全身肌肉放松,并分散其注意力;②被检查肢体被动放置于适当位置,使肌肉保持适当张力;③检查时做到双侧肢体姿势一样,叩击或划擦部位和力量一样,检查结果双侧对比;④如果腱反射引不出可用加强法,即让未被检查的肌肉同时收缩,例如检查上肢反射可让病人同时咬牙,夹紧双膝或另手握拳,如检查下肢则嘱病人同时用力扣拉双手;⑤被检查部位有无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如外伤、瘢痕、炎症、挛缩、畸形等。
1.浅反射
指刺激体表感受器(如皮肤、黏膜等)引起的反射(表2-4)。
表2-4 常用浅反射检查方法
临床意义:
(1)浅反射消失或减弱,表示反射弧中断或抑制。
(2)腹壁、提睾、足底反射除有节段性反射弧外还有皮质反射弧,即反射的冲动通过脊髓至大脑皮质后再沿锥体束传至脊髓前角细胞,当该反射弧受损时上述反射亦可出现减弱或消失,见于锥体束病损或末梢神经病变。
(3)腹壁反射减弱还可见于老年人、皮下脂肪过厚及腹壁松弛等。
(4)提睾反射在正常人亦可双侧不对称。
(5)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说明双侧锥体束或马尾神经均有损害,因为肛门外括约肌受双侧会阴神经支配,单侧锥体束或马尾神经损害时,肛门反射仍存在。
2.深反射
指刺激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表2-5)。
表2-5 常用深反射检查法
续表
临床意义:
(1)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抑制或中断。
(2)深反射亢进通常由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所致,如锥体束病损,致脊髓反射弧的抑制释放。
(3)深反射对称性改变不一定是神经系统病损所致,而不对称性改变(如一侧增强、减弱或消失)则是神经系统病损的重要体征。
(4)髌阵挛和踝阵挛是腱反射亢进的表现,在锥体束损害时出现。
3.阵挛
锥体束以上病变,深反射亢进时,用力使相关肌肉处于持续性紧张状态,该组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
(1)踝阵挛:
检查时嘱病人仰卧,髋关节与膝关节稍屈,一手持病人小腿,另一手持住病人足的远端,用力使踝关节背屈,则踝关节呈节律性伸屈运动。一般见于锥体束损伤。也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亢进和神经官能症。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B 12缺乏的重症病例中,可出现踝阵挛。
(2)髌阵挛:
病人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用拇食两指夹住髌骨上缘,突然向下方推动,并维持不放松,附着在髌骨上缘的股四头肌肌腱被拉长,当膝反射增高时引起该肌收缩,肌腱继续拉长,髌骨即出现连续上、下有节律的颤动。
髌阵挛是腱反射高度增强的指征,可发生在任何有腱反射增强的场合,也包括神经系统无器质性病变时。神经官能症和全身生理反射亢进时的阵挛和器质性病变的阵挛不同,前者通常不恒定,两侧表现程度一般相等,不伴有器质性症状。两侧反射不对称,则表示有器质性疾病。在神经根或脊髓灰质中的反射弧损坏,或者一侧反射增强,说明锥体束损害。
4.病理反射
指当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是锥体束受损,对脊髓的抑制作用丧失而出现的异常反射(表2-6)。
表2-6 常见病理反射
续表
临床意义:
(1)病理反射出现示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的病损。
(2)Babinski征可在1岁以下的婴儿,深睡或昏迷状态者出现,往往为双侧性,也可在末梢神经疾病等情况下出现。
(3)Hoffmann征偶见于常人,无病理意义,仅在反应强烈或双侧明显不对称时才具有临床意义。
(4)当一侧病理征阳性,伴有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时,提示锥体束或皮质运动区受损。
(5)病理反射阴性,而深、浅反射均减弱或消失时常提示周围神经病损或肌病。
(6)病理反射阴性,深反射正常,浅反射活跃常提示神经功能性障碍。
(7)防御性反射是指脊髓横贯性损害,脊髓与大脑联系中断,刺激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皮肤或剧烈跖屈诸趾,引起屈髋、屈膝和踝关节背屈的现象。
(四)自主神经检查
1.括约肌功能
肛门及膀胱括约肌直接受骶髓的低级自主中枢控制。当骶髓或低位脊髓发生病变时,出现大小便潴留,当高位脊髓发生病变时,则出现尿失禁。大便秘结或失禁。
2.发汗试验
发汗试验是检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方法之一,其做法是:洗净并弄干燥患者皮肤,用含碘溶液(纯碘2g,蓖麻油10ml,无水酒精100ml)涂于体表(外阴部和眼睑不宜涂布);待皮肤晾干后撒以淀粉,当皮肤出汗时,碘使淀粉变蓝色,观察其颜色变化及分布情况。
3.皮肤划痕征
用光滑小木签钝头在皮肤上划线,数秒后出现先白后红的条纹,为正常,若划后出现白色线条,则为阳性,系因毛细血管痉挛(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4.总体反射
为脊髓自动反射的一部分,除髋、膝、踝屈曲外还可以出现不自主排尿、排便,损伤平面以下皮肤出汗、反射性充血和立毛反应等自主神经受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