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病传奇:百则名医医案助您走进针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痢疾

【医案1】

一人病休息痢已半年,元气将脱,六脉将绝,十分危笃。余为灸命关三百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已平,痢已止。两胁刺痛,再服草神丹、霹雳汤方愈。一月后,大便二日一次矣。

(窦材《扁鹊心书》)
故事

窦材大夫治疗过一个痢疾患者,他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脓血的症状时发时止,已经半年了。因为患痢疾日久,元气外脱,现在已经奄奄一息,脉象将绝。窦材大夫见状,赶紧给他灸命关、关元两穴各三百壮。灸完,脉象恢复,泻痢停止。但两侧胁肋部仍感到刺痛,窦大夫让他服用神草丹和霹雳汤后,胁肋刺痛的症状也好了。一个月之后,他的大便状况已经非常正常了。

启示:痢疾——休息痢

痢疾: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夏秋季节。

休息痢:指患痢疾迁延,久久不愈,时止时发者。每遇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诱发。

【医案2】

戊寅冬,张相公长孙患泻痢半载,诸药不效,相公命余治之。曰:昔翰林时,患肚腹之疾,不能饮食,诸药不效,灸中脘、章门即饮食,其针灸之神如此。今长孙患泻痢,不能进食,可针灸乎?余对曰:泻痢日久,体貌已变,须元气稍复,择日针灸可也。华岑公子云:事已危笃矣,望即治之。不俟再择日期,即针灸中脘、章门,果能饮食。

(杨继洲《针灸大成》)
故事

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冬天,时任宰相的张居正,他长孙患痢疾已有半年了,试过各种药都不起效。于是张居正找来久负盛名的针灸大家杨继洲治疗他的长孙。张居正问杨大夫:“过去我在翰林院当官时,也曾患腹痛腹泻,不能进食,吃什么药都不显效,大夫给我灸中脘、章门后,就能饮食了。既然针灸这么神奇,我的长孙又是患了这样的病,不能进食,请问能给他针灸吗?”杨大夫诊查之后回答:“您的长孙得痢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身体消瘦,体质极差,必须等他元气稍微恢复再行针灸。”张公子的父亲听到了,央求杨大夫:“现在他的病情已经很危重了,请您立刻就给他针灸吧?真的不能再等了!”杨继洲权衡了一下,决定立刻施针,扎中脘与章门并配合艾灸,果然立刻就能饮食了。

启示:腑病取中脘

中医讲:胃为六腑之长。《内经》中也提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痢疾病位在六腑之一的大肠。痢疾日久不愈,肠病影响胃主受纳饮食的功能。而中脘是胃的募穴,又是六腑的会穴,可以统治胃病、肠病。配合脾的募穴——章门,可以增强健脾和胃的功能。

【医案3】

至元己亥,廉台王千户年四十有五,领兵镇涟水,此地卑湿,因劳役过度,饮食失节,至秋深,疟痢并作,月余不愈,饮食全减,形容羸瘦,乘马轿以归,时已仲冬,求予治之,具陈其由。诊得脉弦细而微如蛛丝,身体沉重,手足寒逆,时复麻痹,皮肤痂疥,如疠风之状,无力以动,心腹痞满,呕逆不止。此皆寒湿为病,久淹,真气衰弱,形气不足,病气亦不足,阴阳皆不足也。《针经》云:阴阳皆虚,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曰: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十剂》云补可去弱,先以理中汤加附子,温养脾胃,散寒湿;涩可去脱,养脏汤加附子,固肠胃,止泻痢,仍灸诸穴以并除之。《经》云:府会太仓。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壮,以温脾胃之气,进美饮食,次灸气海百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复灸足三里,胃之合也,三七壮,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胃气。后灸阳辅二七壮,接续阳气,令足胫温暖,散清湿之邪。迨月余,病气去,渐平复,今累迁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精神不减壮年。

(罗天益《卫生宝鉴》)
故事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廉台的王千户四十五岁,率领军队驻扎在涟水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是个低地,十分潮湿,再加上过度劳累、饮食无规律,冬天一降临,廉台王就病了。他患了痢疾,终日腹痛欲泻,发热怕冷,一个多月还没痊愈。这段时间里,他食量越来越少,形体越来越消瘦,只好回到京城治疗、休养。罗天益大夫前来诊治,发现他脉象弦细微弱,细的就像蜘蛛丝一样,并且身体沉重,四肢冰冷,有时会麻木没有知觉,皮肤上也有多处渗出结痂,食欲极差,老是感觉胃里胀胀的,时不时就呃逆打嗝。罗大夫认为这些症状都是寒湿之邪引起的,再加上自身的正气不足,症状便缠绵难愈。他想起了过去所学,《灵枢经》曾说:阴阳皆虚的病人最适合用灸法。《内经》也说:虚损的病人要用补法、灸法。《十剂》说:“补可去弱,涩可去脱。”于是罗大夫选用附子理中汤温养脾胃、散寒化湿;养脏汤加附子固涩肠胃,止泻痢滑脱。并配合艾灸,以求治病除根。选穴有中脘,灸三十五壮,以温养脾胃、增加食欲;再灸气海百余壮,以激发一身元气、滋养百脉、使肌肉丰满;再灸胃的下合穴足三里二十一壮,助胃气,还可引阳气下行;最后灸阳辅十四壮,温暖小腿,还可接续阳气,清化寒湿之邪。一个多月过去了,身体的邪气都被清除了,元气也渐渐充盛,精神体态都恢复到患病之前。后来,王千户一路官运亨通,升至侍卫亲军督指挥使,相当于禁卫军的总指挥官,身体依旧像壮年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