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病传奇:百则名医医案助您走进针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中风

【医案1】

范子默自壬午五月间,口眼斜,灸听会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魂魄飞扬,如坠江湖中,顷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气遂通,吐几一碗许,继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余遂平,尔后方觉意思少异于常,心中愦乱,即便灸百会、风池等穴立效。《本事方》云:十二穴者,谓听会、颊车、地仓、百会、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发际、大椎、风池也,依而用之,立效。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故事

北宋时期,这一年的五月,范子默突然出现口眼歪斜,艾灸听会等三个穴位后便好了。右手麻木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个穴位后也痊愈了。魂魄散乱不定,像掉入江河里,顷刻将要气绝,灸百会、风池等穴左右共十二个,气机便立刻通顺了,吐痰涎将近一碗,随后又腹泻十多次。卧床休息半个多月就好了。从那以后意识大致正常,心中烦乱不适,于是灸百会、风池等穴立刻奏效。《普济本事方》中说:所谓十二穴,是指听会、颊车、地仓、百会、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曲鬓、大椎、风池。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而使用,会立刻奏效的。

启示:中风选穴规律

从本案(十二穴)及上一节中风先兆(七穴)的选穴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规律:以中腑七穴为基本选穴,出现口眼斜等头面症状,加用听会、颊车、地仓;出现神志昏迷,语言謇涩或失语加用百会、大椎、风池、间使等。鉴于中风是一种危急病症,发病后还是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医案2】

有曹通甫外郎妻萧氏,六旬有余,孤寒无依,春月忽患风疾,半身不遂,语言謇涩,精神昏愦,口眼斜,与李仲宽证同。予刺十二经井穴,按其经络不通.又灸肩井、曲池。详病时月,处药服之,减半。予曰:不须服药,病将自愈。明年春,张子敬郎中家见行步如故。

(罗天益《卫生宝鉴》)
故事

元代官员曹通甫的妻子萧氏,六十多岁了,孤独贫苦没有依靠。春天的时候突然中风了,半身不遂,说话含混不清,神志昏迷,口眼歪斜,症状和李仲宽相同,罗天益给她针刺了十二井穴,又因按其经脉不通,加艾灸肩井、曲池穴。观察病情将近一个月,又给她开了药服用,病就好了一半,罗天益说:不需要服药了,病会自己痊愈的。第二年的春天,在张子敬郎中家见到萧氏行走如常。

启示:中风急救针法

中风急救针法有十二经井穴接经法及手十二井穴法,都是古人治疗中风等危重证候的重要手段,以达到调气理血,泻实祛邪,启闭开窍的功效,用以治疗突然跌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牙关紧闭,半身不遂,失语等症状。其方法是用三棱针针刺十二井穴,以排出恶血。这种方法现代研究也已证实可以增加脑血流速度,改善脑缺氧状态。具体选穴:

十二经井穴接经法: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

手十二井穴法: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

【医案3】

辛酉,夏中贵患瘫痪,不能动履,有医何鹤松久治未愈。召予,视曰:此疾一针可愈。鹤松惭去。予遂针环跳穴,果即能履。夏厚赠,予受之。逾数载又瘫矣,复来召予,因侍禁廷,不暇即往,遂受鹤反间以致忿。视昔之刺鹊于伏道者,为何如?

(杨继洲《针灸大成》)
故事

明嘉靖四十年,夏中贵这个人得了瘫痪,不能行走。有一位名为何鹤松的大夫给他治疗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痊愈。经人介绍他找到杨继洲看病,杨继洲诊查了他的病情后说:“这个病只要扎一针就好了”。何鹤松听到后惭愧地离开了。于是杨继洲给他针刺了环跳穴,针刺完他果然能够行走了。夏中贵厚赠了杨继洲,杨欣然接受了。几年后夏中贵又瘫痪了,想再请杨继洲治疗。因为当时杨继洲在宫廷里侍奉,没有时间去给夏中贵看病,加上受到何鹤松的挑拨以至于夏中贵对杨继洲心生怨恨。杨继洲不禁想起战国时期埋伏在道旁刺杀名医扁鹊的人,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医案4】

《试效方》云:陕帅郭巨济病偏枯,二指着足底不能伸。迎先师于京师治之。至则以长针刺委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黑,又且缪刺之如是者六七次,服药三月,病良愈。

(朱 等《普济方》)
故事

在元代《东垣试效方》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医案:陕帅郭巨济得了中风偏瘫。两个脚指头贴在足底不能伸直。李东垣在皇城给他进行治疗。他用长针刺郭巨济的委中穴,一直深刺到骨头都不知道痛,之后又在此处放出了一二升血,颜色像墨一样黑。又按照这样的方法刺对侧的委中穴,这样刺了六七次,服了三个月的药病就完全好了。

启示:委中

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又名“血郄”,即此处是血液深聚之处,善于治疗血分病证。中风发病乃各种致病因素导致气血逆乱,瘀血阻滞脉络。因此用委中放血,去除恶血,通畅经脉。使得气血畅通,经脉得养则病可愈。此法还可用于各种血热、血瘀等病证。委中的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即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点。

【医案5】

陶氏,六十八岁,左肢拘挛,舌厚而蹇,不能言,上有白苔,滴水不能下咽,饮水则呛,此中风挟痰之实症。前医误与补阴,故隧道俱塞,先与开肺。生石膏四两、杏仁四两、鲜桑枝五钱、茯苓块五钱、防己五钱、白通草一钱五、姜半夏五钱、广皮三钱,煮三杯,分三次服。服一帖而饮下咽,服七帖而舌肿消。服二十帖,诸病虽渐减,而无大效,左肢拘挛如故,舌虽消肿,而语言不清,脉兼结。余曰:此络中痰堵塞,皆误补致壅之故,非针不可。于是延郏七兄针之,针法本高,舌上中泉穴一针,出紫黑血半茶碗,随后有物如蚯蚓,令伊子以手探出,即从针孔中拉出胶痰一条,如匀粉,长七八寸,左手支沟穴一针透关,左手背三阳之络,用小针十数针。以后用药日日见效。前方止减石膏之半,服至七十余帖而能策杖行矣,服至九十帖能自行出堂上轿矣,诸症悉除。

(吴瑭《吴鞠通医案》)
故事

清代有一个女病人陶氏,六十八岁,左侧肢体筋脉拘急挛缩,肢节屈伸不利,而且舌的运动笨拙,不能说话,水不能往下咽,喝水的时候就呛咳,舌体胖大,苔白厚。吴鞠通认为陶氏的中风病是由于痰浊上蒙引起的实证。前面的医生误用了补阴的药,导致患者的经脉壅塞不通,应该先给她开宣肺气,于是用了宣肺健脾,祛痰通络的中药。服了一剂就可以喝水下咽了,服用了七剂舌肿大明显减轻。继续服用20剂,所有的症状都慢慢改善,但是左边肢体拘急挛缩,肢节屈伸不利没有大的改善,舌肿虽然消除但是说话仍然不清楚,脉兼有结象。吴鞠通说:“这是经络中有痰堵塞,都是误用补药以致经脉壅遏引起的,只有针刺方能治疗。”吴鞠通是内科大家,并不擅长针灸,于是引荐针术高超的郏七兄给她针刺,针舌上聚泉穴后,放出了约半茶碗紫黑色血,随后有像蚯蚓一样的东西,让她的孩子用手探寻,随即从针刺的孔中拉出胶黏的痰一条,长约25cm,像粉冻一样。再一针左手支沟穴透刺内关穴,左手背三阳络,用小针针刺十多次。自此用药后一天天好转,前面的药方只有石膏的量减了一半,服用了七十多剂后可扶着拐杖行走了,服用了九十多剂后可以自己行走出门上轿子,一切病症都没有了。

启示:中泉与聚泉穴

中泉与聚泉二穴均为经外奇穴,名字相近,但是作用却迥异。本医案所说的中泉穴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并无作用,根据病情记载,本案治疗中风舌强不语、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症状所取的腧穴当为聚泉穴。

中泉穴:位于手腕背横纹上,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中,阳溪穴与阳池穴连线的中点。主要是用于心腹痛、胃脘痛、呃逆、腹胀,上肢麻痹、桡神经损伤、腕部疼痛等症的治疗。

聚泉穴:根据《针灸大成》记载,本穴在舌上,取穴时正坐位,张口伸舌。在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取穴。主要用于哮喘咳嗽,久咳不愈,舌苔厚,中风舌强不语等症的治疗。另有一观点认为本穴在舌下,仅供参考。

【医案6】

真定府临济寺赵僧判于至元庚辰八月间患中风,半身不遂,精神昏愦,面红颊赤,耳聋鼻塞,语言不出。诊其两手,六脉弦数。洁古有云:“中脏者,多滞九窍;中腑者,多着四肢。”今语言不出、耳聋鼻塞、精神昏愦,是中脏也,半身不遂是中腑也,此脏腑具受病邪。以三化汤一两、内疏三两,行散其壅滞,使清气上升,充实四肢。次与至宝丹加龙骨、南星安心定志,养神治之。使各脏之气上升,通利九窍。五日,声音出,言语稍利。后随四时脉证加减用药。不旬,即稍能步行,日以绳络其病脚,如履阈,或高处,得人扶之,方可逾也。又刺十二经之井穴以接经络。翌日,舍绳络,能步几百步。大势皆去,戒之慎言语,节饮食。一年方愈。

(江瓘《名医类案》)
故事

至元年间庚辰年八月份,真定府临济寺赵僧判平时操劳,不幸患上了中风,半身动弹不得,精神萎靡,昏昏欲睡,面颊赤红,耳聋鼻塞,不能说话。大夫把他两手的脉,寸关尺脉都是弦数的。著名医家张洁古曾经说过:“中风中于脏的,会阻滞九窍,导致言语不利、耳聋鼻塞、精神昏愦等;中于腑,多是四肢受累,会出现半身不遂等症状。”现在赵僧判既不能说话,耳聋鼻塞、精神昏愦,又半身不能动弹,这是既有中脏,又有中腑。似这样脏腑都受邪者,先给三化汤一两、内疏三两,运行消散壅滞之气,使各脏腑之清气得以上升,通利五官九窍。

五日后,赵僧判就能发出声音,语言也比之前好多了。之后又随气候和脉证加减变换用药。半个月后,稍微能够行走了,但是要用绳子绑住他中风的那只脚,如果是跨门槛,或者是走比较高的地方,还是需要人帮忙搀扶,才能跨过去。于是医生又给他针刺十二经脉的井穴,以使经络之气相互接续。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天,他尝试着解掉绳子,开始慢慢走,能够连续走几百步。现在病情基本平稳,最危险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接下来要好好休养,注意适当锻炼,不能说太多话,饮食也要有所节制。过了一年方才完全好了。

启示:中风后调护

医案中提到了中风恢复过程中患者要注意的事项:好好休养,注意适当锻炼,不能说太多话,饮食也要有所节制。

中风患者因对疾病的恐惧,瘫痪后运动能力的缺失,因生活不能自理给家人带来的负担,部分失语患者与人沟通的障碍等一系列改变,使得他们难以接受现实,产生各种心理失常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果家里有中风患者,或者说生活中有遇到中风患者,我们应该多给予他们关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淡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康复训练对中风的恢复至关重要,所以只要没有其他严重疾病,中风后应积极锻炼,越早进行康复锻炼越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可以进行以下的康复操训练:

(1)坐位时,做足踝部和足跖的屈伸活动或者踏步;

(2)在家人的帮助下练习站立;

(3)恢复步行:练习步行,刚开始时由家人搀扶慢慢行走,逐渐练习独立行走,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一步步达到更好的康复。

【医案7】

徐平中风不省,得桃源主簿为灸脐中百壮(即神阙穴,多灸良。凡灸先以盐实之),始苏,更数月乃不起。郑云:有一亲表中风,医者为灸五百壮而苏,后年八十余。使徐平灸三五百壮,安知其不永年耶?

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故事

在明朝,有个叫徐平的人患中风,突然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家人赶紧请来了桃源主簿,桃源主簿赶紧嘱咐准备盐,他把盐放在病人的肚脐眼,也就是神阙穴,然后把点燃的艾炷放在盐上,灸了上百壮才苏醒过来,但是遗留半身不遂,一连过了几个月都起不来。郑某说:我有一个亲戚,当年得了中风后,有个医生给他灸了五百壮,奇迹般的苏醒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后就恢复了,一直活到八十多岁。如果给徐平也连续灸三五百壮,或许他也可以复原如初的。

启示1:艾灸神阙开窍醒神

医案中用隔盐灸的方法治疗中风,隔盐灸就是在所灸穴位上放上盐,然后再放上艾炷。尝试用艾灸神阙穴,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坚持一段时间就会见效。

启示2:中风致残

中风具有四高的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预后差别很大,通常有神志昏迷者,病情均较严重,死亡率及致残率均很高。如果患者的血栓或出血面积很大,又损伤在大脑的重要部位,即使抢救过来也会遗留严重的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迷信于本医案所说的艾灸一百壮未愈,艾灸五百壮未留后遗症。

【医案8】

韩贻丰治司空徐元正风气,满面浮虚,口角流涎不已,语含糊不能出喉,两腿沉重,足趑趄不克逾户限。脉之曰:此症非针不可。遂呼燃蜡,举手向顶门欲用针,徐公及其令孙皆大惶骇云:此处安可用火攻。强之再三,终究不允而罢。后闻韩之针颇神,复邀,与针百会、神庭、神门、命门、环跳、风市、三里、涌泉诸穴道,俱二十一针。方针之初下也,以为不知当作如何痛楚,及药热气氤氲,不可名状,连声赞叹,以为美效,积久周身之病,一时顿去。

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故事

韩贻丰曾给司空徐元正治病。一天,徐元正忽然出现满面浮肿,口水不停地从口角流出来,说话含糊不清,两条腿很沉重,行走不稳,抬腿困难,跨不过门槛。韩贻丰了解病情,把脉后说这病必须要用针。于是,他让人点燃蜡烛,用针在火上烧红后,正准备向头顶下针,徐公看到后吓坏了,他的家人也很惊恐地说:“这里怎么可以用火攻呢,太危险了。”韩贻丰大夫苦口婆心地再三解释,患者及家属就是不同意,韩大夫只好放弃给他治疗。韩大夫走后,家人听闻韩大夫是著名的针灸大夫,又重新请他来诊治。韩大夫用火针针刺百会、神庭、神门、命门、环跳、风市、三里、涌泉等穴位。针前徐公心里都还是发怵的,怕会很痛,针后感觉到一股热气从头下行至足,很难形容的舒服感,他连连赞叹韩大夫针法高超,各穴针21次后各种不适均消除了。

启示:火针治疗中风

火针疗法是将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针,在火上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和部位的治疗方法。古代又称之为燔针、焠刺、白针、烧针和武针。

火针治疗既可以起到针刺的作用,又可以起到温经通络、提升阳气的作用,所以说在下针之后,病人有热气上冲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火针治疗中风通常要在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再施行,尤其如果血压波动不稳或血压过高,病人恐惧针灸,最好等血压稳定后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