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知识拓展与问题延伸

【问题6】

如何在临床上寻找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

思路1:提出病因假设,从临床、流行病学基本资料入手,寻找病因线索

首先要尽可能明确疾病的性质。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病情进展情况、严重程度、病程变化,先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查找病因线索,然后逐步细化。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治疗及转归和初步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判定疾病主要影响的器官、病原种类、影响流行的环节等,做出初步诊断。分析思路: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再考虑少见病、罕见病,最后考虑新出现的疾病。如果初步判定是化学中毒,首先考虑常见的毒物,再考虑少见毒物。

然后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①掌握背景资料:现场环境、当地生活习惯、方式、嗜好、当地动物发病情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因素。②归纳疾病分布特征,形成病因假设:通过三间分布,提出病因假设,包括致病因子、危险因素及其来源、传播方式(或载体)、高危人群等。提出可能的病因假设,可以不止一个假设,适宜的病因假设包括导致暴发、流行的疾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传播方式、高危人群,提出病因假设后,在验证假设的同时,应尽快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思路2:病因验证:即根据病因假设,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在进行病因推断时,应注意以下原则:①根据患者暴露在可疑因素中的时间关系,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联系的时间先后顺序。②如果可疑因素可按剂量进行分级,了解该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某种暴露因素数量间的关系。③根据疾病地区、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疾病病因分布与疾病的地区、时间分布关系。④观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间,判定暴露因素与疾病可重复性联系。⑤根据所掌握的生物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合理地解释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⑥观察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判定是否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或其他关系。⑦观察可疑致病因素的变化(增加、减少或去除)和疾病发生率变化(升高或下降)关系,进一步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因果联系。在病因验证的过程中,需要搜集实验室证据:收集样本(血、咽拭子、痰、大便、尿、脑脊液、尸解组织等),通过实验室检测验证假设。干预(控制)措施效果评价:针对病原学病因假设进行临床试验性治疗;根据流行病学病因假设,提出初步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或污染源、减少暴露或防止进一步暴露、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通过对所采取的初步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也可验证病因假设,并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如果通过验证假设无法成立,则必须重新考虑或修订假设,根据新的线索制订新的方案,有的不明原因疾病可能需要反复多次的验证,方能找到明确原因。

知识点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mass unknown disease)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有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