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节 特长方药(选介)
本部分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擅用中药、特色中药、自拟方剂、移用方剂。擅用中药是指一类功用多样,主治广泛,而笔者有超出传统用途,或较先使用,临床医案运用较少,未被普遍使用者,如景天三七,特色中药是指临床运用虽不甚广泛,但确独具某方面功能特色而被运用证实有验者,如四季青、仙桃草等。自拟方剂指从理论上有某方面开拓且临床实践探索积累而自制的一类方剂,移用方剂是指古人或他人创制或他科常用的方剂,移植用于内科某些疑难病临床显示其独特作用者。
一、擅用中药
1.景天三七
性味:
性平,味甘微酸。
归经:
归心、肝经。
功用:
凉血止血,散瘀宁络;清热宁心,达郁安神。
主治:
郁证(如抑郁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更年期综合征等;血证。
指征:
脉细弦或沉弦,或稍数。苔薄或薄腻,舌质偏红。多有肝疏失调,情绪不稳,或郁或躁,心悸失眠,热燥多汗等症,病情发作或加重与情绪变动有明显的相关性。有些患者临床症状颇重或急迫,疑似多种急重症,但经医学检查多无明显相关器质性病变。另外多种出血性疾病,如多个部位出血,系由热扰血络所致者(如消化道溃疡出现、肺及支气管病变出血、慢性肾小球肾炎之尿血、血小板减少之出血及紫癜等),亦在辨证应用之列。
配伍:
配合欢皮、丹参、酸枣仁、炙远志治肝郁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配炙甘草、淮小麦、大枣,治脏躁;配黄芪、白术、防风、炙甘草、浮小麦、煅牡蛎治表虚自汗;配柴胡、合欢皮、苏桔梗、郁金、木蝴蝶、绿萼梅治梅核气(慢性咽炎);配犀角(水牛角代)、丹皮、生地、白茅根治血热扰络之出血症;配地骨皮、生熟地、白芍、龟板、墨旱莲、卷柏、紫草、仙鹤草治紫癜(血小板减少所致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5~30g。
使用注意:
本品药性平和,副作用较少。但上述诸种疾病,体质虚弱而无内热者,可少用或不用,或适当配伍应用。
按语:
景天三七又名土三七、活血丹,为景天科植物景天三七的全草或根,因其功效近似三七而得名。本品为治疗多种中等量出血症的良药,尤以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龈血、鼻衄、紫癜及妇女月经过多,证属血热络伤者较为合拍,《植物名实图考》最早载该品能“治吐血”。本品对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尚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若作镇静安神之用者,可治情绪不稳,烦躁失眠,心悸不宁,汗出面红等症,故又名“养心菜”,其关键在于具有情志不畅,肝失调达者,乃临床运用之指证,并可随证辅以疏肝达郁、养血宁神,潜镇宁心类药物,以加强疗效。另据药理实验,证实本品能够缩短实验动物的凝血时间及出血时间。
2.卫矛(鬼箭羽)
性味:
性寒,味苦。
归经:
归肝经。
功用:
破血通经,杀虫止痛。
主治: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阴阳毒、日晒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燥毒症(干燥综合征)、皮痹肌痹(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狐惑(白塞综合征)等免疫性结缔组织病而有瘀血征象者以及妇女经闭,产后瘀血腹痛等。
指征:
“脉络瘀阻”常为此类结缔组织病的共同病机,临床指征在于“瘀”、“痹”。脉多沉细、弦细或细涩,苔薄白舌质或舌下静脉常有瘀血特征,并有不同程度关节肌肉疼痛或肿胀僵直,活动受限,并常见不规则发热或持续低热,皮肤黏膜损伤或斑疹结节,病程较长(久病多瘀),顽固缠绵,病情复杂怪异(怪病多瘀),病情有时缓时剧的特点,多归属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范畴,每见免疫指标及血流变等相关检查项目的异常。若用于其他疾病或妇科疾患时,亦具备此等瘀血征象者。
配伍:
配白花蛇(或乌梢蛇)、赤芍、土茯苓、秦艽、威灵仙等治类风湿关节炎;配丹参、玉竹、枫斗石斛、地黄等治干燥综合征;配黄芪、桂枝、鹿衔草、红花、鸡血藤、乌梢蛇等治硬皮病;配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贯众、丹参、白花蛇舌草等治红斑狼疮;配玉竹、野蔷薇、黄连、生苡仁、忍冬藤、升麻、土茯苓等治白塞综合征。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本品有破瘀活血的作用,故孕妇或妇女经期宜暂缓或减量使用(血瘀闭经者尚可配伍使用),此外,临床上有出血倾象者需慎用或适当配伍使用。应用不当,恐有助其血溢之弊,体质虚弱无瘀血征象者不用。
按语:
本品功能活血破瘀通经,现代药理多认为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故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本品虽常用于疑难杂病,必须长期坚持用药,对脉弦大滑数,伴有热毒炽盛,迫血妄行而外溢者,暂不宜使用。由于持续用药,用量不宜过大,且需观察脏腑虚实及有否药毒损伤,体质虚弱患者,则需配伍补益之剂同用。
3.枫斗石斛
性味:
性微寒,味甘淡。
归经:
归胃、肾经。
功用:
滋阴清热,益胃生津。
主治:
适用于热病后肺胃津伤,久嗽咳血,口干咽燥,干呕便结,纳少不饥,胃痞嘈杂诸症。
指征:
苔剥露底或舌光红少苔,脉细弦或细数。肺胃阴液耗伤所致口干燥渴饮不解燥,咽干燥咳等症,如2型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甲亢、萎缩性胃炎(胃阴耗伤证)及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阴亏虚证)等。
配伍:
配玉竹、生地、白芍、乌梅治疗干燥综合征;配生甘草、野蔷薇、芦根、玉竹治疗口腔溃疡;配丹皮、黑山栀、甘草治疗肝郁化火,口渴多汗,怕热多怒等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配麦冬、白芍、竹茹、生麦芽治萎胃口干纳少,中脘嘈灼,干呕便结等;配南沙参、麦冬、甜杏仁、枇杷叶、玉竹、百合等治肺燥久咳;配蝉衣、木蝴蝶、胖大海、麦冬治肺燥津伤咽干声哑。
用法用量:
常用于煎剂,5~10g。
使用注意:
本品性偏寒凉,易于凝滞恋邪,无明显燥象者忌用,脾虚大便溏泄者亦禁之。
按语:
本品为兰科石斛属植物石斛中之上品,又名耳环石斛,亦有称之为“黄金枫斗”者,被历代皇帝列为贡品,具有滋阴液,补虚劳的显著疗效,功比西洋参,生津液而不寒凉,但因价高,常用沸水反复冲饮代茶,物尽其用。干燥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口腔干燥,虽欲频频饮漱而不解其燥,痛苦不堪。单独以枫斗石斛5~10g每日泡饮,配合煎剂共服,效果良好。明代《本草通玄》中说:“石斛,甘可悦脾,咸能益肾………但气性宽缓,无捷奏之功,古人以此代茶,甚清膈上”。可见石斛泡饮代茶,流传久矣。体育比赛著名讲解员宋世雄及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是常以此为饮料用来润燥护嗓。
4.防风
性味:
性微温,味辛、甘。
归经:
归膀胱、肝、脾经。
功用:
发表祛风,解痉镇痛,蠲痹止痒。
主治:
外感风邪之表证,卫表不固之汗证,肝脾失调之泄泻,风寒湿邪侵袭之痹证,风邪袭扰肌腠之瘙痒症等。
指征:
具有风邪致病特性的诸种病症:外感风邪头痛;表虚自汗;咽痒咳嗽;土虚木贼之腹痛肠鸣泄泻;皮肤瘙痒等,苔薄白,脉浮弦。
配伍:
配荆芥、苏叶治风寒感冒;配薄荷、牛蒡子治风热感冒;配桑枝、秦艽、羌独活、苡仁、卫矛、当归治风湿痹痛;配黄芪、白术、红枣、煅牡蛎治表虚自汗;配柴胡、白芍、白术、茯苓治肝脾失调之泄泻;配羌活、柴胡、升麻、葛根、党参、黄芪、炒白术治中气虚衰、湿盛不运之泄泻;配附子、僵蚕、全蝎治口眼㖞斜;配白蒺藜、僵蚕、蝉衣、地肤子、乌梢蛇、赤芍、丹皮、连翘治皮肤瘙痒症及荨麻疹;配小胡麻、玉竹、丹皮、生地、生首乌、卫矛、土茯苓、乌梢蛇、白鲜皮治银屑病;配蝉衣、五味子、地龙、蜜炙麻黄、甘草治风邪郁肺之咽痒久咳及过敏性哮喘。
用法用量:
水煎服,6~15g。祛风生用,止泻止血炒炭。
使用注意:
本品味辛走窜,药性偏温,故凡动血以及阴虚火旺血燥者均应慎用。
按语:
本品乃祛风胜湿之要药,辛而不烈,温而不燥,质地柔润,缓而不峻,乃风药中之润剂,而有别于其他祛风药,既能治表,又能治里,故其运用范围广泛。另据有关报道,本品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为其运用上的独特之处。
5.荷叶
性味:
性平,味苦、涩。
归经:
归肝、脾经。
功用:
清暑利湿,化浊生津,升发清阳。
主治:
用于暑邪外感,肌热烦渴,汗出头痛,胸闷身困等症,也可用于暑湿伤中所致腹痛泄泻,炒炭并具散瘀止血作用。
指征:
夏令伤暑头痛身困,胸闷呕恶纳呆,苔腻或黏,脉濡或细;亦用于内伤清阳不升之头昏头重目眩,倦睁,耳蒙闭气,少气乏力,以及体型肥胖,浊脂偏盛,肌肉乏力,动则气短,小便短浑;亦常配伍用于咳血、便血、尿血等症。
配伍:
配鲜芦根治阳暑口渴烦热;配淡豆卷、佩兰、苡仁、黄芩等,治外感暑湿之症;配黄芪、党参、葛根、天麻、川芎、丹参等治清窍脉络阻滞,清空失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症;配太子参、白术、茯苓、泽泻、苡仁、萆薢、生山楂治形丰气短,胸闷苔腻等脾虚失运,脂浊偏盛所致病证(如高脂血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配苏叶、黄连、白蔻仁、青陈皮、枳壳、白术等治气机郁滞,胃脘痞胀,嗳气,纳谷呆顿,大便不畅等症;配侧柏叶、小蓟炭、白茅根、黑山栀、地榆炭、藕节炭、景天三七等治咳血、鼻衄、吐血、尿血等。
用法用量:
水煎服,5~20g。止血炒炭存性,生用散瘀升清消暑。
使用注意:
本品性平微凉,阳虚有寒者不宜。
按语:
李时珍《本草纲目》谓荷叶“生发之气,裨助脾胃,涩精滑,散瘀血,消水肿痈肿,发疥疮”,用于生发清气者常须配伍益气健脾之品,如黄芪、太子参、葛根等作用更佳。另据报道,荷叶有降血脂、降胆固醇并有一定降血压及减肥作用,还可用于食疗。
6.葛根
性味:
性平,味甘、辛。
归经:
归脾、胃、膀胱经。
功用:
发表解肌,升阳透疹,生津止渴。
主治:
用于外感发热,恶寒无汗,项背强痉;以及虚性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胸痹心痛;口干燥渴;湿热客邪,腹痛下利或脾气不升之泄泻等。
指征:
脉浮濡细,沉细或弦细而紧,苔薄腻分布不均匀,舌淡红质胖或有齿痕。外邪所致项背强急,头痛身痛;清空失养,头昏头痛绵绵,头晕与体位有关,不耐久站久立或长时间凝视,躺卧则缓;津液失敷之口干舌燥,或燥热伤津之消渴;身热腹痛,利下灼肛或肠鸣泄泻清稀;胸痛绵绵,时作时缓,或伴心悸气短,常见脑血流图、心电图、血流变、血脂等相关检查,有相应改变。
配伍:
配黄芪、党参、天麻、川芎、丹参、荷叶、白术治气虚不升,脑络失疏之眩晕(如颈源性眩晕);配天麻、枸杞子、丹参、何首乌、穞豆衣治肝肾亏虚之眩晕(如脑动脉硬化);配蝉衣、川芎、黄芩、赤芍、荷叶、蔓荆子、磁石治风热闭阻耳窍之耳鸣耳聋;配生山楂、首乌、三七、丹参、玄胡、降香等治胸痹心痛;配黄芪、地黄、玉竹、天花粉、石斛、卫矛治虚性口干舌燥或消渴(如2型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30g;透热生津、解痉升清宜生用,止泻宜煨用。
使用注意:
本品升散,肝阳上亢,火热炽盛及动血者禁用。
按语:
据现代药理学报道,葛根含葛根素,黄酮类成分,有解痉作用,能增加脑及冠状动脉血流量,有一定的降糖作用。此为本品之新用途,临床可酌情用之。葛根气清,其性善升,凡病势降多升少者可用,反之不当。其次,所治诸病症,有的虚实皆宜,关键在于随证配伍。此外,阳络溢血者不宜使用。使用本品重在识别病机,而后择之。
7.穿山甲
性味:
性微寒,味咸。
归经:
归肝、胃经。
功用:
搜风蠲痹,通络祛瘀,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主治:
功擅走窜,适用于风湿痹痛,癥瘕痞块,月经闭少,产后乳汁不下,以及痈疡初起或脓成未溃,瘰疬、癃闭、石淋等。
指征:
苔薄舌质或黯紫或见瘀点瘀斑,脉弦紧或沉细或涩。关节肿痛,活动不利;血涩经闭;乳房结块或肿或痛;小便频数,淋漓不畅或涓滴而出,尿流中断;腰腹发作性绞痛(尿石症),以及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而无出血现象者;X线、B超、骨髓穿刺、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疾病客观指标者。
配伍:
配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川牛膝、生地黄、甘草梢等治石淋、砂淋(泌尿系结石无尿血者);配地黄、黄柏、知母、泽泻、肉桂、牛膝治阴虚癃闭(前列腺增生所致的尿潴留);配黄芪、党参、柴胡、升麻、白术、菟丝子等治气虚癃闭(前列腺增生所致之尿潴留);配黄芪、党参、枸杞子、女贞子、丹参、鸡血藤、阿胶、地榆、虎杖等治虚劳之气血双亏,营血生化不及(白细胞减少症);配黄芪、生地、丹皮、水牛角、卷柏、仙鹤草等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用法用量:
水煎服,3~12g孕妇忌用。
使用注意:
本品味咸入血,性走窜,故各类出血证皆应慎用。石淋绞痛发作期间,难耐药力攻窜,过用则增加剧痛或生厥变(休克)。用治虚劳(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等)体弱患者,宜配入补益类药物,避免虚虚之弊。
按语:
本品功擅通络透窍,化瘀消肿,故临床见有形之物阻塞络道,气血运行痹阻而产生的疼痛阻塞等征象时,皆可用之。至于治虚劳,由于营血生化功能呆滞,若一味纯补难达病所,以穿山甲入于方中,可使络道开启,脏腑生血功能旺盛,而利新血再生。
8.百合
性味:
性微寒,味甘淡。
归经:
归肺、心经。
功用:
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主治:
适用于肺热咳血、虚烦惊悸,口疮口糜,不眠多梦,“百合病”。
指征:
苔少或光剥,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弦或细数。口干舌燥,唇红颧红,五心烦热,焦躁不宁,心悸汗多,大便干结等虚热之候,症状多集中在心、肺、肾三脏。
配伍:
配生地、玄参、白及、百部、藕节、景天三七自肺肾阴亏,虚火损络咳血(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配太子参(西洋参)、麦冬、五味子、莲子心、玉竹、苦参、磁石治心阴不足,心悸怔忡(如心律失常,心肌炎后遗症等);配玄参、玉竹、生地、淡秋石、野蔷薇、女贞子,治口疮舌糜(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综合征等)。配阿胶、鸡子黄、黄连、珍珠母、莲子心、景天三七,治阴虚火旺不眠(如神经衰弱失眠)。配地黄、知母、竹叶、生甘草、牡蛎,治热病后期阴液损伤,虚热烦扰之证(如更年期综合征、“百合病”等)。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30g。
使用注意:
本品寒润,证属风寒咳嗽或阳气虚弱,寒自内生,形寒畏冷,口淡不渴,面 苔白厚腻,腹胀便溏,脉沉迟或濡细者,皆不宜使用,误用则易招致重伤阳气,内生寒湿。
按语:
百合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形似白色莲花,其鳞茎之瓣众多,重叠而生,犹如百片合成者,故称之为百合。具现代营养学分析,它含有众多营养成分,是理想的药食两用的滋补佳品。本品味甘苦性寒,功专滋阴清火,《纲目拾遗》:“清痰热,补虚损”。其使用关键在有阴虚内热之症。若用后出现腹胀脘痞,可酌加运脾理气之品矫之。
9.黄芪
性味:
性微温,味甘。
归经:
归脾、肺经。
功用:
长于补气生阳,固表敛汗,利水消肿,助气行瘀,托毒生肌。
主治:
肺脾气虚所导致的劳倦汗出,水肿、自汗、眩晕,中气下陷,脏腑下垂,久泄脱肛;阳虚痰核,血痹身痛,月经不调,中风后遗半身不遂,津气不升所致燥渴,气虚心脉阻滞,胸痹心痛等症。
指征:
气虚劳损而有精神倦怠,肢体无力,指凉怕冷,气短易汗,苔薄舌淡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细软无力等见症者。
配伍:
配防风、白术、黄精、山药、菟丝子治正气虚弱,卫表不固,易于反复招感者;配党参、葛根、蔓荆子、川芎、荷叶、天麻、生山楂、丹参治脑络失疏,清阳不升之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配太子参、黄精、地黄、枫斗石斛、女贞子、卫矛、赤白芍、甘草等治气阴两虚,津亏失敷之口燥、干渴者(如2型糖尿病、干燥综合征)。配煅牡蛎、莪术、丹参、当归、白术、穿山甲等治癃闭(如前列腺增生所致之尿潴留);配党参(或太子参)、猪茯苓、泽兰泻、丹参、桂枝、青陈皮、苡仁、鸡血藤、香附、天仙藤治肝脾失调、气虚血郁、水湿不利之肤胀(如特发性水肿);配熟地、山萸肉、山药、猪茯苓、泽兰泻、石韦、益母草、丹参、鬼箭羽等治肾虚浮肿(如慢性肾病之浮肿、蛋白尿);配防风、赤芍、桑枝、桑寄生、威灵仙、当归、红花治气虚络瘀之痹证;配生地、水牛角、丹皮、卷柏、龟板、墨旱莲、景天三七治气阴亏损,血热扰络之血小板减少症或系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者;配当归、生熟地、穿山甲、鸡血藤、虎杖、菟丝子、补骨脂、阿胶、女贞子治气阴双虚之白细胞减少症或为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所致者;配党参、当归、桂枝、熟附片、炙甘草、鸡血藤、卫矛等治皮痹、肌痹、脉痹(如硬皮病、雷诺病等);配当归、苍白术、黄柏、苡仁、牛膝、卫矛、玉竹、丹参等周身肌肉疼痛,痿弱无力之肌痿(如多发性肌炎)。配玉竹、赤白芍、野蔷薇、凤凰衣、四季青、生甘草治顽固性口疱口糜(如白塞综合征或癌症放化疗所致者);配生熟地、白芍、山药、地骨皮、阿胶、卫矛、凌霄花、泽兰等治月经量少或经闭不行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5~60g。
使用注意:
气实中满,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实者;湿热蕴结者;阴虚阳亢,舌红苔黄脉弦;阴虚内热,口干渴饮,舌红燥裂者;血热妄行者均忌用。
按语:
黄芪乃补气药中之耆宿,故亦称“黄芪”,本品应用广泛,临床使用要以气血理论为指导,灵活配伍,方能发挥其最大的治疗作用。再者,黄芪的补气作用常有双向调节功能,如妇女月经不调,过多者可用以固摄,过少或经闭者,用之盈冲调经,使之正常。再如干燥综合征的治疗,其燥由于津亏气乏而致者,用之可助气生津,若由络阻津滞不利者,用之可达到益气活血,通络流津的效果。
10.枇杷叶
性味:
性微寒,味苦。
归经:
归肺、胃经。
功用:
功擅清肺化痰止咳,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
常用于肺热咳嗽,气逆不平;胃热气痞,呕哕嘈杂及肺胃积热上熏之面部瘾疹、酒渣鼻等。
指征:
肺热咳嗽痰黄气急,新久皆宜;胃热嘈杂,纳逊干呕;面颊鼻准红赤瘾疹痤疮;大便偏干。苔薄或淡黄厚腻舌红,脉弦滑或数。
配伍:
配南沙参、贝母、杏仁、金荞麦、鱼腥草、黄芩、桑白皮、瓜蒌治肺热气急咳嗽痰黄(如急、慢性支气管炎);配蒲公英、黄连、枳壳、竹茹、法半夏治胃痞嘈杂灼热,嗳气口苦(如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食管炎);配桑白皮、黄芩、生苡仁、熟大黄、地肤子、赤芍等治面部痤疮。
用法用量:
去毛后入煎,10g;止咳炙用,止呕生用。
使用注意:
肺胃无积热,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者,苔白脉沉细者,勿用。
按语:
《本草纲目》:“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另据报道,枇杷叶的有效成分之一是苦杏仁苷,它经人体吸收后可分解为氰酸和苯甲醛,这两种物质都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二、特色中药
1.白及
性味:
性微寒,味苦、甘、涩。
归经:
归肺、胃经。
功用: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主治:
一般多用于咳血,吐血以及外伤出血,疮痈肿毒等症。
用法用量:
入煎剂5~15g,研末每次吞服3~5g,每日2~3次。
使用注意:
反乌头。
应用心得:
白及善补肺气,固涩血络,对肺结核治疗有效,早年曾以其配伍百部、黄芩、制黄精、煅牡蛎、百合等治疗浸润型及空洞型肺结核均有较好疗效。体外实验亦证实该药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草纲目》将一味白及称赞为:“独圣散”。当今,肺结核患者对抗结核药耐药病例日益增多,重视该药及其配伍运用,有现实意义。此外,由于白及质黏性涩,功擅去腐生新,对消化道黏膜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临床上常对胃、十二指肠炎症伴黏膜糜烂或溃疡出血者亦有较好疗效,常配海螵蛸、凤凰衣、仙鹤草、三七等。
2.卷柏
性味:
性平,味辛。
归经:
归肝、心经。
功用:
活血止血,清热利湿。
主治:
咳血,吐血,便血,尿血,衄血;湿热黄疸;经闭腹痛,癥瘕崩漏;创伤出血等症。
用法用量:
10~15g,煎服。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应用心得:
卷柏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的全草,《本草图经》称地柏,味甘性平,功擅止血,清热利湿。主要成分有黄酮类、异茴芹素、B 2谷甾醇及酚类等。本品在现代药理研究中提示其提取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主要在体液免疫方面,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抑制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减少机体血小板的破坏,因此将其重点运用在治疗免疫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止血和消退紫癜作用,并能增加血小板数量和聚集功能,常配伍生地、丹皮、大青叶、连翘、参三七、卫矛等,早年曾有中成药江南卷柏片开发面市,专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青黛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新鲜茎叶经加工而成的粉末状物,其叶亦入药称之为大青叶,其根部入药者称为板蓝根。
性味:
性寒,味苦、咸。
归经:
归肝、肺、胃经。
功用:
解毒化斑,凉血止血,泻肝利胆。
主治:
瘟疫发斑,丹毒痄腮(大头瘟),咳血鼻衄,湿热黄疸等症。
用法用量:
入煎剂1.5~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入汤剂不宜久煎。
应用心得:
除上述病症外,常在下述情况应用青黛多有效验:痰热蕴肺,肝火煎迫,木火刑金所致咳嗽痰稠,胸痛咳血,口干舌红,常见于支气管扩张咯血,配以蛤粉(黛蛤散)、黄芩、苏子、石决明、白茅根、参三七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本品或大青叶配伍生地、连翘、水牛角、仙桃草、墨旱莲等能起到化斑消瘀提升血小板的作用。另据报道,用本品提取物——靛玉红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一定疗效。此外,近年来尝试将其内服或外敷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所致腮腺肿胀亦显示有一定效果。
4.糯稻根
性味:
性平,味甘。
归经:
归心、肝经。
功用:
养阴除热,止渴敛汗。
主治:
阴虚潮热,自汗盗汗,口渴咽干。
用法用量:
15~30g,煎服。
使用注意:
本品药性平和,使用无特殊禁忌。
应用心得:
本品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损伤所导致的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胆红素的升高,可用本品15~30g,病毒性肝损配玉米须30g、垂盆草15g、田基黄10g、白茅根15g;药物性肝损配玉米须30g、绿豆衣15g、大黑豆15g、生甘草5g;免疫性肝损配赤芍12g、丹参12g、大青叶10g、卫矛10g、猪苓10g。另外糯稻根30g,配丈葱15g、萆薢12g、荠菜花15g等治疗膏淋(乳糜尿)亦有较好疗效。本品药性平和,常服亦较少有副作用。
5.九香虫
性味:
性温,味咸。
归经:
归肝、脾、肾经。
功用:
理气止痛,温中助阳。
主治:
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
用法用量:
3~9g,煎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肝胆火旺、阴虚内热者禁服。
应用心得:
九香虫性温,药性走窜,善治脾肾阳虚,中寒气滞,脘腹冷痛者,多配伍延胡索、五灵脂、干姜、香附等。本品止痛作用显著。该药味咸入肾,具温肾壮阳之功,又专疏肝理气,故常用于肾虚肝郁,阳事不举,性欲冷淡之症,伍以柴胡、当归、白芍、淫羊藿、菟丝子等名为“九香疏肝汤”(自拟方)。由于九香虫具有温肾壮阳作用,与鹿衔草、鹿角片、杜仲、巴戟天、金毛狗脊、桑寄生等为伍,治疗肾阳虚衰,寒侵筋骨之腰脊冷痛等证,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颇多应手。
6.槐米(槐花)
性味:
性微寒,味苦。
归经:
归肝、肺、心、大肠经。
功用: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主治:
用于血热偏盛所致之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及肝火上炎之目赤耳鸣、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
5~10g,煎服。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
应用心得:
本品一般多用于多种血证,主要是身体下部的出血如便血,崩漏等,多炒炭用之;本药还可清肝降火,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等症,生用疗效更佳。据药理研究报道,因其含有芦丁碱,故有一定的濡养络脉,软化血管作用,多生用,配伍生首乌、生山楂、丹参、黑芝麻、三七等。
7.鱼腥草
性味:
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
归肺、大肠、膀胱经。
功用:
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主治:
用于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等症及热淋,小便涩痛,湿热痢下。
用法用量:
15~30g,煎服,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
应用心得:
据报道,鱼腥草有抗辐射的作用,鉴于放射治疗对人体的损伤及其证候具有中医辨证属“热”的特性,而本品药性偏寒,故常将之运用于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可配伍生苡仁、黄芩、白及、川贝母、枇杷叶、功劳叶等;放射性肠炎可配槐花炭、地榆炭、白及、猪苓等;放射性口腔炎、口腔溃疡,配玉竹、白残花、大青叶、芦根等。用之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组织再生,减轻放疗反应,提升白细胞数量。
8.黄精
性味:
性平,味甘。
归经:
归脾、肺、肾经。
功用:
补脾益气,润肺滋阴。
主治:
用于脾胃虚弱,肺虚燥咳及肾虚精亏所致腰酸、头晕、足软等症。
用法用量:
10~20g,煎服,本品须经多次蒸晒后使用为宜。
使用注意:
因性质滋腻,易助湿邪,凡脾虚有湿、咳嗽痰多以及中寒便溏者均不宜服。
应用心得:
本品为良好的滋补强壮药,长于滋阴,功同玉竹,但尚可健脾益气。而可用于脾胃虚弱之纳少神疲、肢倦便溏的患者,因之将其移用于干燥综合征之气阴双虚证患者,颇多切合。本人所拟之“燥毒清”专方就以之配黄芪为主药,多年观察,疗效确切。此外,据实验报道,本品尚可用于治疗各型肺结核,曾以其配伍百部、百合、黄芩、丹参、煅龙牡等长期服用,能闭合肺结核空洞,也有以单味黄精制成浸膏长期服用者。
9.野蔷薇(白残花)
性味:
性寒,味苦、涩。
归经:
归肝、胃经。
功用:
清暑化浊,顺气和胃。
主治:
用于暑热胸闷,口渴纳呆,口疮口糜,外用可治疗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
3~6g,煎服。
使用注意:
本品药性平和,无特殊宜忌。
应用心得:
本品系野蔷薇属野蔷薇科植物,其花呈白色或淡红色,故又名为白残花,《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叶橘泉编著《实用经效单方》载:“据《备急千金要方》所载:‘野蔷薇根皮可治口舌糜烂’,屡经试用,疗效很好。”据学者研究,此物根皮含有大量抗坏血酸。临床用以治口糜,实证与玄参、生石膏、生甘草、黄连等相伍,虚证常配伍玉竹、芦根、石斛。入煎剂用量不宜过大,以3g为宜,对于免疫低下有感染倾向者,亦可用其煎汤漱口,或配银花,防止感染,可用至30g。
10.珍珠
性味:
性寒,味甘、咸。
归经:
归心、肝经。
功用:
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
主治:
惊悸怔忡,心烦失眠,惊风癫痫,胃痛反酸,及目赤翳障,口舌生疮,咽喉溃腐,疮疡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
磨粉散用0.1~0.3g。
使用注意:
需研成极细粉末应用。重坠之品,孕妇不宜;病不由火热者勿用。
应用心得:
珍珠可宁心镇惊,用于失眠,焦虑,心律失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酸等疾病,尚可内服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所致阵阵心烦惊悸;亦尝试用于养颜祛斑,有一定效果。
11.花蕊石
性味:
性平,味酸、涩,无毒。
归经:
归肝经。
功用:
化瘀,止血。
主治:
适用于多种兼有瘀血凝滞的出血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妇血晕;死胎;胞衣不下及金疮出血等。
用法用量:
内服:一般捣碎包煎,5~15g。外用:研末撒敷。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热盛出血亦非所宜。
应用心得:
在《十药神书》中就有花蕊石散治疗各种出血,本品止血之外,还可行气散瘀,一般以出血合并瘀滞者更为适宜。本品临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呕血(吐血),可配海螵蛸、白及、仙鹤草、参三七等;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咯血常配伍仙桃草、阿胶、黛蛤散。
12.秦艽
性味:
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
归胃、大肠、肝、胆经。
功用:
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拘挛、手足不遂及骨蒸潮热。此外,本品尚能利湿退黄。
用法用量:
5~10g,煎服。
使用注意:
气血亏虚身疼发热,或虚寒疼痛,尿清便溏者忌用。
应用心得:
秦艽古有“风中润药”的美誉,痹证为风湿痹阻者多用之,据研究报道,其提取成分具有抗炎消肿止痛作用,将其移用于免疫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所致之关节肌肉肿痛者,常有较好治疗作用,配伍桑枝、木瓜、鬼箭羽等。亦有单纯用其提取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及红斑狼疮的报道。
13.仙桃草
性味:
性平,味甘、微辛。
归经:
归肝、胃、肺经。
功用:
化瘀止血,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
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痈疽疮疡;咳血、吐血、衄血等;胃气痛;疝气痛;痛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应用心得:
仙桃草为玄参科植物,又名水苦荬、水仙桃,其所含药物主要成分为水犀草素,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草药。本品凉血止血可用于各种血证,既可止血,又可化瘀,止血而不留瘀。用于咳血(支气管扩张)配伍百合、白及、藕节、黛蛤散、羊蹄等;治疗吐血(消化道出血)常与凤凰衣、乌贼骨、三七粉、地榆炭同用。
14.穞豆衣(黑豆皮)
性味:
性平,味甘。
归经:
归肝、肾经。
功用:
滋阴益肾,平肝息风,清热止汗。
主治:
肝阴不足,血虚肝旺,或阴虚阳亢所致的头痛眩晕,潮热盗汗,肢麻颤抖。
用法用量:
6~10g,水煎服。
使用注意:
本品药性平和,使用无特殊禁忌。
应用心得:
本品为黑大豆的种皮加工而成,除用于肝肾亏损所致的虚风扰动诸症外,常施治于肾虚肝旺,阴阳失调所致之阵阵烘热汗出,烦躁,惊悸失眠,耳鸣头昏诸症,汗出不拘于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之论,而伍以地黄、百合、景天三七、淮小麦、白芍等。该药味甘性平适宜长期服用,《现代实用中药》谓其:“为清凉性滋养强壮药”。
15.四季青
性味:
性凉,味苦、涩。
归经:
归肺、心经。
功用:
清热解毒,生肌敛疮,活血止血。
主治:
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腹痛泻痢;尿频涩痛;胸痹闷痛(冠心病心绞痛);水火烫伤,皮肤湿疹,下肢溃疡久不收敛,外伤出血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剂:10~30g;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涂。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脾胃虚寒者忌用。
应用心得:
本品药源广泛,临床一般取其清热解毒作用多用于抗菌消炎。由于该品还含有鞣质,用于实验性烫伤,创面涂敷后能与创面渗液结成较为牢固的保护性痂膜,促使创面收敛愈合。据此原理,将其移用于慢性胃炎(或溃疡)有黏膜糜烂溃疡或小量出血者,常能缓解疼痛,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由于本品药性寒凉,有气滞郁热或湿热者方可使用,可配蒲公英(或黄连)、白及、海螵蛸、白芍、竹茹、枇杷叶等。
16.毛冬青
性味:
味苦、涩,性寒。
归经:
归心、肺经。
功用:
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主治:
风热感冒,肺热咳嗽,咽喉疼痛,乳娥红肿;胸痹心痛、中风偏枯;脉痹肿胀;水火烫伤等。
用法用量:
入煎剂10~30g;外用:适量,或煎汁涂泡。
使用注意:
孕妇及有出血性疾病者慎用。
应用心得:
据报道,从本品根中分离出三萜类化合物毛冬青苷,有增加冠脉流量,抗心肌缺氧作用,故临床上将其移用于冠心病胸痹胸痛病例,有一定效果。常配伍生脉散、丹参、三七、红花、降香、苏木、瓜蒌等。
三、自拟方剂
1.燥毒清
来源:
自拟。
组成:
生黄芪15g 玉竹10g 紫草6g 丹参10g 赤白芍 各10g 土茯苓10g 卫矛10g 生甘草3g。
方义:
干燥综合征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且虚多实少,“毒、瘀、虚”交相为患,成为发病的关键所在。津伤液燥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是以方中用黄芪,甘而微温,善治气虚血滞之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能较好的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玉竹性味甘平,为滋阴生津润燥之佳品,二味合用,重在益气养阴而治其本;辅以卫矛解毒活血,丹参、紫草等活血化瘀,流畅脉络;土茯苓、生甘草、紫草解毒清燥,白芍合甘草酸甘化阴,增加滋阴润燥之功。全方标本兼顾,共奏益气养阴,解毒祛瘀,布津润燥之效。
功用:
益气养阴,解毒祛瘀。
主治:
干燥综合征之燥毒滞络,气阴亏虚证。
指征:
口干咽燥,目涩而干,反复口疮,气短乏力或有低烧,经常招受外感,舌红少苔或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细无力或数或涩等。多见于禀赋薄弱,素体亏虚的患者,是以阳(气)虚与阴(津)伤互见。临床免疫学指标检测及病理学检查可为佐证。
运用:
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端,除局部和全身症状外,还可表现有内舍脏腑(如肺、肝、肾等)的一系列症状,故应精确辨证,综合诸法论治,远非单纯养阴一途,应随证变化而灵活处方。燥毒盛者可加玄参、生地、贯众、升麻。阴津亏虚明显者可酌加枫斗石斛、天冬、乌梅、女贞子、龟板、柿霜、淡秋石。气(阳)虚明显者(倦怠气短、纳少便溏、面浮肢凉)可酌加党参或太子参、葛根、白术、菟丝子、制黄精、淫羊藿。肢端寒冷,肤色苍白或紫(雷诺现象)者可酌加淫羊藿、鹿角片、当归、桂枝、细辛、附子、鹿衔草、鸡血藤等。腮腺肿大,颌下腺或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可加玄参、浙贝、煅牡蛎、穿山甲、僵蚕、连翘、生苡仁、煅蛤壳等。月经闭少者可加红花、泽兰、凌霄花、龟板、熟地。口腔溃疡者可加百合、竹叶、生苡仁、升麻、野蔷薇。
禁忌:
本方适用干燥综合征轻型活动期或活动期与缓解期之过渡阶段之治疗。对于重型患者之活动期,燥毒炽盛而见口干舌燥,唇燥目涩,高热或持续低热,口舌生疮或鼻衄龈血,肌酸疲惫,舌体光瘦,脉细涩或细数者,当以清燥泄热解毒为主,运用本方应增减化裁治之。
按语:
干燥综合征是结缔组织病的一种,依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燥证”、“燥痹”、“虚劳”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多由人体禀赋缺陷和燥毒侵袭,乃由于津液代谢障碍而散布失调,脏腑筋脉四肢百骸失于濡润所致,故确立了益气养阴祛瘀通络为本病的治疗大法,据此组成燥毒清。全方剿抚兼施,标本同治,据较大样本临床观察,本方用治该病有较好疗效,但需坚持治疗,可维持病情的稳定和缓解,减轻和延缓内舍病变的出现。
2.抑狼饮
来源:
自拟。
组成:
水牛角 先煎15g 生地黄10g 丹皮10g 赤芍10g 鬼箭羽10g 贯众10g 玄参10g 生甘草3g。
方义:
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独特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的“阴阳毒”、“阳毒发斑”范畴,其发病时由于内在禀赋缺陷与邪热瘀毒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此组方适用于本病的初起或邪毒炽盛的急性活动期。方以凉血清热之名方犀角地黄汤为基本方,其中重用水牛角(代犀角)为君,清心肝,解热毒,寒而不遏,直入血分而奏凉血散血之效。生地泄热凉血滋阴,玄参滋阴降火,除烦解毒,与生地相伍,据现代药理研究报道,其对免疫亢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西医学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基础为全身性的广泛的栓塞性血管炎,中医辨证多属血脉瘀滞,经络闭阻,故选用丹皮、赤芍、贯众、卫矛等凉性的活血化瘀药,均治热入血分,而起活血消瘀,通顺络脉的作用。
功用:
凉血解毒,泄热养阴。
主治:
系统性红斑狼疮之毒热炽盛之活动期或症情反复波动阶段的治疗。
指征:
面赤唇红,双颊红斑如蝶状,发热或五心烦热,身痛有汗神疲口干,溲黄便结,或龈血鼻衄,苔薄黄或少苔舌质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数。并见有免疫学、血流变等检测指标异常者。
运用:
热毒盛者可加大青叶、蚤休、紫草。红斑显现者可酌加紫草、升麻、连翘、大青叶。出血者可酌加白茅根、墨旱莲、景天三七、侧柏叶。神疲乏力者可加黑大豆、女贞子、枸杞子。水肿明显者可加泽兰、丹参、玉米须、猪苓、茯苓。肢凉、血流变异常者可酌加黄芪、桂枝、当归、鸡血藤、菟丝子、桑寄生、淫羊藿、鹿衔草。白细胞减少者可加虎杖、鸡血藤、女贞子、黄芪。
禁忌:
本方运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之热毒炽盛,络脉瘀滞者较宜,对禀赋虚寒体质,或久病耗伤,阴损及阳,或病情重笃,毒邪舍肾而致肾阳虚馁,水浊积聚者均不宜用。素体脾虚运弱,大便溏泄畏寒肢冷者亦属不宜。
按语:
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其发病过程中,都有其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的不同阶段。前者症情多表现为急危而重笃,病情为实证或虚实夹杂,治疗上以祛邪为主;缓解期每以虚证为多,症状多较平缓,治疗上多以扶正为要,本方多用于活动期或过渡期,以祛邪为原则。另外,本方多以寒凉药为主方,易伤脾胃,故对素质脾虚运弱或胃寒胀痛泛酸者,当加运脾和胃之品。
3.达郁煎
来源:
自拟。
组成:
柴胡10g 香附10g 绿萼梅3g 景天三七12g 合欢皮10g 白芍10g 生甘草3g 生麦芽12g 丹参10g。
方义:
柴胡性凉微寒,味苦而辛,入肝、胆、三焦经,功擅升发肝胆之气,疏肝理气达郁之能为君,乃舒郁之要药,亦如逍遥散;伍以白芍柔肝为其所专,味酸而敛,用之以抑柴胡之辛散太过,与丹参、景天三七和血调神为伍,佐香附、绿萼梅、合欢皮、生麦芽增强疏肝理气达郁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功用:
疏肝达郁,理气活血。
主治:
由于情志不达,气机郁滞所致的一类病证,如梅核气、不寐、脏躁、心悸、胸痞,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阳痿早泄等。
指征:
精神抑郁,兴趣淡漠,不寐多梦,少言寡语,常喜太息,胸胁窜痛,咽关不利,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弦或沉细,多有长期情志不遂史者。
运用:
古有“六郁”之说,即气郁、血郁、痰郁、湿郁、热郁、食郁六种,而以气郁为先,故因郁而变生诸多病证,应用本方亦当随证而通达之。如气郁生痰阻滞咽关致咽中梗梗不适,如有物阻,此指梅核气者,酌加苏梗、半夏、桔梗、炙紫菀、贝母;肝郁化火上炎而致目赤口苦,头痛耳鸣,忧思易怒再加丹皮、黑山栀;忧郁神伤,心气倍耗,心神失养而致脏躁之症拟施甘麦大枣汤重用甘草,加淮小麦、大枣;久郁神伤失寐者加酸枣仁、炙远志、龙牡等;另性欲淡漠,阳痿不举者加九香虫。
禁忌:
凡属阴虚液燥化火或气虚脾弱生痰所致类证者不宜。
按语: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人体由于情志所伤的疾患有日益增多趋势,而中医临床上诊治此症确有较多的特色和优势,但在此类病症的诊治中,首应详细问诊,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诊治经过,特别是因郁致病所产生的躯体疾患,应参合有关辅助检查详加识别,以免对某些实质性病变的误诊误治。其次在对患者的问诊过程中,可以基本判断患者是否有气郁型体质,这在郁症患者发病上有关键性作用,应予重视。再者,在对本病的治疗过程中,除应用药物外,配合心理疏导亦极为重要。《临证指南医案·郁症》所言:“郁症全在病者能怡情易性”,如此方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4.便秘通用方
来源:
自拟。
组成:
枳壳10g 槟榔10g 当归10g 生首乌10g 火麻仁10g 青陈皮 各6g 生白术12g。
方义:
本方应用生白术强脾助运,润肠通便为君,辅以槟榔降气行滞,枳壳宽中消痞,青陈皮疏肝调气,共促肠腑传导为臣,当归、火麻仁、生首乌滋养阴血,以润肠道而利腑气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功用:
顺气行滞,润肠通便。
主治:
由于诸多原因所致肠腑气机阻痹,传导失司所致大便秘结不通,或艰涩难解,排便时间延长,或不能按时而解者。虚秘、实秘皆可使用,但需随证加减用之。
指征:
用于治疗大便秘结或数日一解,或需费力努挣,或粪便如弹丸或如羊屎,或解后有不尽感,或兼有腹部胀痛,延久已成习惯者,脉形或虚或实,舌苔净浊亦随证而生也。
运用:
本方为顽固性便秘的基本方,肠腑涩滞传导不及为其主要病机,因之用时当随便秘的不同原因而灵活增减是为关键,不以单纯通下所能者。素体阴虚,肠腑积热,腑气郁滞者加玄参、知母、芦荟;脾虚气弱大肠传送无力者,加黄芪、党参、升麻;阴亏血少,不足濡润大肠者,宜用增液行舟之法加玄参、天冬、生地、玉竹、石斛、龟板、白芍等;脾肾阳虚,阴液凝滞者,加肉苁蓉、牛膝、胡桃肉,如景岳济川煎;肠络受损,瘀血阻塞,肠腑传导涩滞者,加桃仁、红花、穿山甲,如通幽汤。
禁忌:
本方系多种原因所致便秘的基本方,临床应用宜随证变通,但对于体质羸弱,虚证明显不耐导下者宜酌情化裁变通用之。
按语:
诊治便秘,当遵“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不可专事通下,图一时之快,而徒伤正气,常用的大黄、番泻叶等,有少数敏感患者长期服用,或剂量、配伍不当,可致肠道黑变,不可不慎。此外,近年来由于学习工作压力加大,生活上多静少动,饮食上弃粗取精,作息规律失调,致使便秘者增多。因此,调治便秘不可专赖药物,宜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摒弃不良习惯,方可见效。治疗便秘,虽属腑气以通降为用,但对某些虚性便秘者,辨证又当用补益、升提药物,如党参、黄芪、升麻、桔梗之类,而达“塞因塞用”,“以升促降”之目的,常中有变,乃中医诊治之特色耳。
注:何首乌按照中医传统理论长期服用有保健作用,但近年来的报告,该药在肝损伤草药中名列前茅,可能与生首乌其中含有的蒽醌相关,制首乌则含量很少。2014年1月1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曾发通知,告诫生首乌长期服用可能造成严重肝损伤。
5.制汗固卫汤
来源:
自拟。
组成:
猪苓12g 茯苓12g 泽泻10g 生黄芪12g 炒白术10g 防风6g 景天三七12g 浮小麦15g 煅牡蛎 先煎15g 生甘草3g。
方义:
猪苓、茯苓、泽泻分利小便,淡渗湿热随尿而出,免于熏腾为君,伍以芪、术、防固实卫阳为臣,辅之景天三七、浮小麦、煅牡蛎镇静敛汗为佐,甘草益中调和诸药为使。全方有泻有固,乃治此类证候之机窍也。
功用:
清利湿热,实卫敛汗。
主治:
主治湿热郁蒸,卫阳空疏所致汗多肢凉凛冷等。
指征:
汗时身燥炽热,汗后肢凉形寒,厚衣重裘不分冬夏,但症虽久而形神不衰,汗质黏稠,浊味甚重,溲黄短少,而四诊探查亦不见真阳式微之征,苔淡黄质厚腻,脉濡或数,相关检查无实质性异常改变。
运用:
汗泄不止再加糯稻根、碧桃干、麻黄根;口渴引饮舌红加石斛、芦根、玉竹、黄柏;溲少黄浊加玉米须、车前子、白茅根;寐艰烦躁加首乌藤、百合、竹叶、珍珠母、莲子心;畏寒甚者加山药、淫羊藿、桂枝、红枣;大便秘结加枳壳、槟榔、火麻仁。
禁忌:
本证畏寒凉冷乃汗出表虚所致,若属真阳式微所致者禁用,以免犯虚虚之诫;若因于火热之邪,迫扰津液蒸腾为汗者,本方亦属不宜。
按语:
临床诊治汗证,往往汗出日久且与恶风(寒)肢冷并见,有的甚至以怕冷怯寒为求诊主诉者。其轻者仅需避风独处,稍增衣着即可,重者怯怯恶寒,风冷避之犹恐不及,于此值盛暑亦需闭门裹被,着棉衣戴棉帽、穿棉鞋者,临床确见其人。为此医者当仔细辨析汗出与恶风二者之间密切因果关系。我所实践体会,此种恶风凉冷表现往往由汗出过多所导致。盖汗为津液所化,溺亦津液所变生,其间关系甚为密切,《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当汗泄频多则尿少,而气随之外泄,气泄则因之形寒也。此气泄阳伤,出自何部、卫(表)阳、中阳、真阳?……犹当以四诊审慎辨察,如确实真阳式微,津不内敛,频频外泄,而寒冷者,方投以桂、附、仙灵、鹿胶之类,用之不当则益助邪长,蒸腾阴津,则汗不止,阳不固,气不敛,则汗出凛冷永无宁日矣!余治此等病症甚多,小有弋获,遂议此方,验之临床,每获效验,故公之于众,冀以交流。
6.升清活血定晕汤
来源:
自拟。
组成:
丹参10g 葛根10g 天麻10g 川芎10g 赤芍10g 荷叶12g 三七粉 冲服3g 生山楂10g。
方义:
丹参养血活血,为祛瘀要药;葛根味甘带辛,性擅上行而升,有解肌除痉之功,二药合用活血升清为君。川芎乃血中气药,性味辛温,香窜善行,可上走头目,动而不守,辅丹参、三七、生山楂畅络解痉为臣。再以天麻息风定晕,荷叶清轻上浮,激浊扬清而为佐使。本方特点重在祛瘀以畅络,降浊以升清,寓升于通,寓补于行。
功用:
活血通络,升清定晕。
主治:
多种原因所致脑络失疏,清阳不升,清空失养之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等。临床常见于老年脑动脉硬化症、腔隙性脑梗死、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等。
指征:
头晕目眩,尤以改变体位时发作,头昏头重,耳鸣呕恶,动则加剧,躺卧稍减,劳则易发,甚则面色 白,视物旋转,汗出心慌,肢凉乏力,神萎倦怠,苔薄白或薄腻,脉沉细弱或虚弦。
运用:
面 少神,倦怠乏力,肢凉便溏,脉弱无力,脾气虚弱者,加党参、炙黄芪、白术、炙甘草等;口干舌燥,五心燥热,大便燥结,苔少脉弦细或数,属阴虚内热者,加玄参、龟板、女贞子、黄柏、玉竹等;腰膝酸软,健忘耳鸣,遗精早泄,月经量少,属肾精亏损者,加熟地、山萸肉、制首乌、黑大豆、枸杞子、煅牡蛎、菟丝子等;失眠梦多,心烦不宁者,加炙远志、酸枣仁、龙骨、牡蛎、夜交藤、景天三七等;眩晕发作较剧,伴面红气粗,目赤口渴,苔黄脉弦,血压增高,乃肝阳亢旺,气浮于上者,去川芎,加夏枯草、生黄芩、牡丹皮、珍珠母、磁石、牛膝等;头重如裹,胸闷呕恶,耳蔽多寐,苔腻脉滑,痰浊偏盛者,加竹茹、枳壳、陈皮、法半夏、茯苓、全瓜蒌等。
禁忌:
该方总以升提为主,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所致的眩晕不宜使用。
按语:
先贤论述眩晕,多从虚实分证。属实者,有肝阳、痰浊、火热之论;属虚者,则有气血不足、肾精亏虚之分。而窃以为,眩晕之症,病位在头,内纳髓海,而脑又居人体之巅,犹山之峰,其位至高,常赖清阳之升举偕气血以奉养之。故其升降之机适度与否,是为关键。是故阳气勃升太过,冲巅撼脑,不仅可引发眩晕之证,且有损伤脑络,溢血积瘀之虞。而升之不及,脑府亦因之失养,眩晕者亦恒多。临床所见,工作繁扰,劳多逸少,夜寐艰短,思虑过度,伏案少动,膏粱厚味,积脂酿痰而致血循缓滞,脑络失疏,阻碍清阳上供者,每每见之。是以实践体认,故以平衡升降调之,遂议立活血升清之法组方,常能取效。
7.水天升板汤
来源:
自拟。
组成:
水牛角 先煎15g 生地黄12g 牡丹皮10g 白芍10g 景天三七12g 生甘草5g 生卷柏12g 大青叶10g 仙桃草10g 仙鹤草15g。
方义:
本方以咸寒之犀角(现多以水牛角代之)、甘凉之景天三七为君。功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盖使热清则络宁,血不妄行,而达止血消斑之效。其中景天三七还具有较好的镇静安神作用,用之可促神静络宁。臣以白芍、生地黄、牡丹皮滋阴凉血。卷柏、仙桃草、仙鹤草凉血散瘀止血为佐。据报道,卷柏的有效成分能够降低实验动物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抑制抗体生成,增加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仙鹤草可纠正因失血而致的体虚乏力,而具收敛止血之功。生甘草功擅解毒,调和诸药,纠正药物偏性为使。
功用:
清热解毒,宁络消斑。
主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多种热盛动血的失血症,如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以及妇人崩漏等。
指征:
凡因郁热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的皮下青紫瘀斑,或疏或密,呈片状或针尖样红点,此伏彼起,压之不褪色。或伴有其他出血倾向者,亦可用之。出血者色鲜或夹血块,量或多或少,口干但不一定渴饮,或漱水而不欲咽,溲黄便结,脉洪大或弦数,舌红绛苔黄或少苔。
运用: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其他病种之结缔组织病具有类似病机之出血症均可用本方治之。
运用:
如气分热炽,口渴引饮,面红气粗,溲黄便结,苔黄脉数者,加生石膏、知母、连翘、黄芩、黄连等;阴津耗伤者,加二至、玉竹、石斛、龟板等;阴虚内热,低热缠绵者,加地骨皮、白薇、青蒿、煅鳖甲等;出血量多而倦,疲乏无力,肢凉面 ,脉细无力,有气随血散之象者,加黄芪、人参(或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等。
禁忌:
本方药物组成性多寒凉,凡阳虚体质、脾胃虚寒者皆应忌用。
按语:
犀角地黄汤本为清热凉血的经典方剂,运用于温病邪入血分。叶天士所说:“入血就要凉血散血”,所指即此。将其化裁移用于病机有血热夹瘀特点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种疾病,临床实践证实确有较好疗效,由此彰显中医学有是证,用是药,无分外感内伤、温病杂疡,异病同治的特点。
四、移用方剂
1.连苏饮
来源:
南京市中医院协定方。
组成:
黄连3g 苏叶4g 吴茱萸2g 白蔻仁 后下3g。
方义:
本方组成简约合理,以配伍合理轻灵见长。方中苏叶味辛而散,功擅疏利气机而消痞胀;黄连味苦而降,效专顺降胃气而止嗳逆;蔻仁理气降逆;吴茱萸温化痰湿,反佐黄连以散肝经郁火,而制黄连之寒凉。
功用:
苦降辛通,理气和胃。
主治:
湿热互结,肝气犯胃所致之中脘痞胀疼痛,嗳气吞酸,嘈杂欲呃,口苦气浊,苔薄黄脉弦。
按语:
“苦降辛通”乃诊治胃部疾病的传统重要法则。连苏饮即为此治法的代表方之一,由黄连、苏叶二味主药为方名,作为南京市中医院的协定处方,历经几代医家反复实践增味得来,自20世纪50年代沿用至今,疗效显著,屡用不衰。其作用机理与《伤寒论》治痞证的五泻心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举凡肝气横逆犯胃,湿热痰气互结所致之胃脘、胁肋胀痛,嘈杂嗳气,呕苦吞酸,苔黄脉弦诸症,包括西医学诊断之急慢性胃炎、反流性胃(食管)炎、十二指肠球炎(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等均可随证应用。曾治某女性患者患十二指肠郁积症,胃脘胀痛,食后常易呕吐,即食即吐,口苦反酸,嗳气连连,久治不效,用连苏饮加半夏、生姜、海螵蛸、炒枳壳、茯苓、陈皮化裁连续治疗1个月,诸症相继消失,一如常人。可见本方不失为一张配伍简约,疗效显著,选药精当的良方。
2.青蒲饮
来源:
傅宗翰经验方。
组成:
青木香6g 蒲公英10g 白芍10g 生甘草3g 黄连3g。
方义: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疏泄失度,辄易犯胃,故见肝郁日久者,则气从火化,横乘胃土,形成热郁气滞,肝胃不和之症。本方即为此而设,青木香疏肝达郁,使郁解则气顺而少犯土;蒲公英、黄连清泄胃热而缓灼痛嘈杂;白芍柔肝体,养胃阴,与甘草相配又可缓急止痛。本方体现前贤“治肝即可安胃”之议,标本明晰,投之多验。
功用:
清热疏肝和胃。
主治:
凡肝胃气滞,郁而化火,胃失和降者,胃脘灼痛引及胁肋,或痞胀嗳逆,或嘈杂泛酸,口干苦有浊气,大便干燥,苔薄黄或粗黄,舌质偏红,脉弦或数,用之常有较好疗效。内窥镜检查或相关微观指征者,如慢性胃炎活动期或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更具有针对性。
禁忌:
凡脾胃虚弱,阳气不运,症见形寒肢冷,纳少便溏,口淡不渴,苔薄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濡弱者不宜使用,用之更易损伤阳气,碍运滞纳,甚则呕逆泻泄。
按语:
本方症受病在胃,主病在肝,症在气滞,因在郁热;全方有清肝理气,泄热和胃之功。中脘胀痛明显者可酌加佛手、郁金、延胡、绿萼梅。嘈杂灼热较甚者可酌加四季青、枇杷叶、竹茹、凤凰衣。嗳逆明显者可加代赭石、降香、枳壳。胃镜下见黏膜糜烂或有出血可加仙鹤草、参三七、凤凰衣、刺猬皮、白及等。腹胀便溏者可配伍扶脾助运之品,如茯苓、白术、神曲、内金等。本方苦寒药居多,不宜久用,俟郁热稍减即宜转方,以免损阳伤阴。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胃黏膜,以防止症情发展,促进康复。
本方中青木香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干燥根,含有马兜铃酸。现代药理学证实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故临床应用时当注意监测肾功能。
3.蒿芩清胆汤
来源:
《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青蒿10g 淡竹茹10g 半夏(法半夏)10g 赤茯苓(茯苓)10g 青子芩(黄芩)10g 生枳壳10g 陈广皮(陈皮)10g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包12g(原方剂量为古制,所注为本人实际使用剂量,仅供参考,下同)。
方义:
本方证由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内阻,三焦气机不畅所致。治宜清胆利湿化痰。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擅清胆热,并能燥湿,合青蒿既可内清少阳湿热,又能透邪外出,共为君药。竹茹擅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枳壳下气宽中,化痰消痞;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共为臣药。碧玉散、赤茯苓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为佐使药。
功用: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
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濡滑而数者。
按语:
本方主治湿热夹痰,气机闭阻,枢机不利所致诸症。在临床常见癌症发热,这样的发热常与肿瘤本病相关,而非感染性,表现为低热缠绵,病程较长,观察有湿热之象如苔黄腻,脘痞,脉滑等,治疗可用本方加葎草、苡仁、银柴胡、地骨皮等,笔者临床曾用之治疗胆囊癌、胃癌术后,及多发性肌炎重叠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例长期发热者,疗效均较满意。
4.一贯煎
来源:
《柳州医话》。
组成:
北沙参10g 麦冬10g 当归身(当归)10g 生地黄10g 枸杞子10g 川楝子6g。
方义:
本方主为肝肾阴虚,津液亏少,血燥气郁变生诸症而设。肝肾阴亏,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郁停滞,进而横逆犯胃。本方中重用生地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并佐以一味川楝子,平肝泄热,疏泄肝气,遂肝木条达之性,该药性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作为润燥之用,有画龙点睛之妙。
功用:
滋阴疏肝。
主治:
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按语:
本方病机中心为肝阴虚与肝郁合病,肝郁当用辛香理气,但理气药多燥,易伤阴液,对于肝阴虚之证,确有投鼠忌器之虑。本方在大量滋阴药的基础上使用川楝子理气,川楝子为理气药中之异类,其性苦寒,不伤阴液,故可相伍使用。临床对于慢性肝炎、萎缩性胃炎、中老年焦虑性口干、顽固性失眠、郁证、月经闭少(卵巢早衰)之类,有肝郁及阴虚相兼的情况,用本方有良效。实际使用中可不用川楝子,因其苦寒败胃,部分病人不易接受,每以丹皮配桑叶,或白蒺藜、绿梅花等药代之,而不失本方“一贯”之精义。
5.七味白术散
来源: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藿香10g 木香5g 葛根10g 人参(党参)10g 白术(炒白术)10g 茯苓12g 甘草(炙甘草)3g。
方义: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脾。脾虚不运,每易生湿,故用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藿香芳香化湿、和胃健脾;木香辛苦温,能行胃肠气滞,芳香能健脾胃;葛根味辛苦性凉,能退热,生津止渴,又升发清阳,鼓舞脾胃之气上行;茯苓甘淡性平,渗湿健脾;甘草甘缓和中,诸药合用,功能补中化湿,升清生津。
功用:
健脾止泻,宣湿化浊,解肌生津。
主治:
小儿脾胃虚弱、呕吐腹泻,口渴肌热,乳食少进,形体消瘦。
按语:
钱乙创制本方专为小儿腹泻而设,以后本方成为了治泄泻的常用名方,七味白术散为四君子汤加藿香、木香及葛根,主要用于腹泻日久,脾胃受伤,津液丢失的病人。当今的医疗条件下,由于输液条件便利,这样的病人求治中医的相对少见。本方所治病机,由于脾胃虚弱,脾运失健,脾不化湿,可致湿邪内盛,同时湿阻气滞,水津输布失调,津不上承,可表现为口渴。形成“燥湿共存”的局面。临床辨证中对于表现为口渴的疾病,不可一概以阴虚津伤立论,迳投甘寒濡润之品而碍脾助湿。尝治王姓干部,因丹毒久用广谱抗生素后而致霉菌性肠炎,泄泻无度,频频输液仍无济,以致一派气津双亏之象,遂移用本方去木香,加炒白芍、乌梅炭、荷叶、苡仁、神曲等用之而收功。再者,干燥综合征一系列干燥少津与脾虚泄泻并存,乃以此方化裁多能取效。
本方中的木香分为青木香与广木香,青木香可能引起肾脏损害,故用广木香为宜。
6.四苓散
来源:
《明医指掌》。
组成:
白术(生白术)10g 猪苓12g 泽泻10g 茯苓12g。
方义:
本方猪苓、茯苓淡渗利水,消肿止泄为君,白术健脾渗湿,以杜生湿之源,泽泻通利小便均为辅药。
功用:
健脾渗湿,利水消肿。
主治:
内伤饮食,水湿停聚,面浮身重,小便短少,大便泄泻,苔薄白而滑润脉濡,水肿泄泻诸症。
按语:
《伤寒论》载五苓散专为治疗太阳病蓄水证而设,由其化裁(去桂枝)而成的四苓散擅治水肿泄泻已为医家所共知,但用其诊治顽固性自汗感寒症却少见报道。余尝治一王姓女性患者,自汗频泄不止,由阵阵汗出而至昼夜汗出不宁,经年持续不已。又伴见特殊恶寒凛冷,无分冬夏,厚衣重裘,越热越汗,越汗越冷,屡经治疗多谓其阳气式微不固,迳投大热补阳敛汗之剂,终无效验。然余详询病史,综观四诊舌脉,并未见阳微虚馁征象,反观其汗出黏黄而臭,体形壮实,虽极端凛冷而精神不衰,语言高亢,苔黄厚腻,口气袭人,脉无衰象,遂辨证为湿热迫扰,蒸腾津液外泄,汗泄表寒环身,是以凛冷,辛热补阳无异火上浇油,改以四苓为主,合玉屏风散加味,重在淡渗利湿使湿邪尽随尿液而去,乃釜底抽薪之治。理法相投,终得获效。分消湿热浊邪,给邪以出路,顺势而为,也给此类病症患者的治疗增加了新的途径,亦能充分彰显中医治难病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7.天仙藤散
来源: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
天仙藤10g 香附10g 陈皮10g 乌药6g 紫苏叶6g 甘草(生甘草)3g 木瓜10g 生姜3g。
方义:
本方以天仙藤、香附疏肝行水为君,按天仙藤乃马兜铃的带叶茎藤,性味苦温,有祛风利水,活血通络之功,既可理气,又能行血;紫苏茎叶、乌药香窜行气,本“气行则水行”之意为臣;佐以生姜、木瓜、陈皮理气和中通络;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功用:
疏肝调气,运脾利湿。
主治:
“腹胀”、“气水肿”或体重明显增加的“单纯性肥胖”,或四肢发胀,小便短少,或不明原因反复肿胀肢倦诸症。脉多沉细不扬,苔白或腻滑,舌质淡黯或见齿痕。相关检查常无异常发现,多属于功能性浮肿一类。
使用注意:
本方用于肝脾失调,湿盛水肿,以实证为主,多用于“功能性水肿”之列,若因脾肾亏损蒸化不及所致浮肿者不宜,以免“虚虚”之弊。
按语:
天仙藤散出自《妇人大全良方》,原为治疗“子肿”而设,已故恩师傅宗翰先生用以移治“肤胀”每收良效。多年来变用于治疗特发性浮肿等功能性水肿,多数彰显中医治疗此等病症的特色和优势,宜予拓展应用。临床应用常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变通,如浮肿较甚者加泽兰泻、白术、防风、丹参、赤小豆、猪苓、茯苓、车前子;小便不畅加桂枝或肉桂、玉米须等;胸闷气急加桑白皮、甜葶苈子;肢麻月经量少者加当归、丹参、红花、豨莶草、泽兰;短气乏力肢倦者,加黄芪、太子参、菟丝子。笔者在临床运用过程中,发现此类病患多在浮肿消退同时体重明显减轻且较少反弹,据此试用于“单纯性肥胖”及“高脂血症”患者,亦能起一定效果,可以进一步积累经验。
天仙藤为本方之主药,但据药理实验报道,本药乃系马兜铃之茎藤,而马兜铃含马兜铃酸成分,对肾脏功能有一定损害,应注意运用之药量,给药持续时间及配伍,并密切观察肾功能,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8.两地汤
来源:
《傅青主女科》。
组成:
大生地12g 地骨皮10g 白芍12g 玄参10g 麦冬10g 阿胶 烊化10g。
方义:
玄参、阿胶,滋补肾阴为主,益水则火自平,取“壮水之主,以利阳光”之意也。生地、地骨皮,养阴清热,善清骨中之热,清其骨髓则肾气自充,且不伤正,此治之巧也。白芍、麦冬,擅养阴血,增强补水泄火之用,以为之佐使耳。故凡水亏火炎之症均宜用之。
功用:
滋肾水,清虚热。
主治:
主治由于素体阴亏或肾水亏损,而有虚热内扰所致诸症,为多种出血证(鼻衄、崩漏或紫癜)、汗证(更年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及干燥综合征等。症见苔少或光剥,舌红,脉细弦或细数。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燥,目涩少泪,疲乏便结,若有出血症状,可见色多艳红或夹凝块;汗出热蒸,但不恶寒,面红掌热等。
使用注意:
素体阳虚,脾胃虚弱者慎用,误用抑遏其阳,滋腻碍中,徒增腹胀便溏之症;实火炽盛迫血妄行之出血证不宜,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远水难济近火也;卫气不固或湿热熏蒸之汗证也不宜使用,用之卫气越虚,湿热越遏,汗出难止。
按语:
本方出自《傅青主女科》,原为治疗妇女水亏火旺之月经先期、量少而设,因其组方精当,义理明晰,故依其组成及功用移用于内科诸多病症,疗效甚佳,但使用时宜注意,肾亏火旺乃其运用指征。两地汤不是单纯的止血方剂,它只适用于阴虚内热络损血溢证,若要加强止血效果,可酌情增加凉血止血之品。而若火旺热炽失血较多者,宜伍清热泻火止血之品,如三黄(黄连、黄芩、黄柏)、白茅根、侧柏叶、生地、丹皮、仙鹤草、参三七等。对于出血患者,若见倦怠气短、面 脉弱等气随血耗之象,又当增添益气摄血之品,每加黄芪一味入方颇能收效。此外,血溢汗泄,继则气随耗散,乃阴血虚及阳气,而致倦怠乏力,面色 淡,肢凉面浮等症,见此则当伍以补气摄敛之品,如黄芪、太子参、山药、黄精、仙鹤草、煅牡蛎等。汗证夹杂湿热扰攘者,可酌加黄芩、茯苓、泽泻、生薏仁、糯稻根、浮小麦等。若施治于燥毒症(干燥综合征),阴虚内热之低热缠绵、劳倦颧红、口干纳少、形容憔悴者,酌加西洋参(或北沙参)、鲜石斛、白薇、地骨皮、麦冬、鳖甲等。本方甘寒阴药居多,久用多用易有凉遏凝瘀滞中碍运之弊,尚宜留意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