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护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心理护理

第一节 心理护理的意义与做法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所制定且在宪章中提出的:“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护理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部分。介入诊疗是一项新兴的微创诊疗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不过是近30年的事情,最近10年才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人们对介入诊疗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还比较陌生,普遍存在着模糊认识和错误认知,正因如此,围术期患者在介入诊疗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焦虑指数较高,特别是急重症患者对介入诊疗的负性情绪更加明显。介入诊疗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显然不利于介入诊疗手术的配合,对手术的成功率和预后均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对介入诊疗患者的心理维护与情绪调节显得更加重要。心理护理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提高手术成功率。

一、 心理护理发展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医学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医学模式的提出,使护理工作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以患者为中心或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国外心理护理研究主张:把疾病与患者视为一个整体;把“生物学的患者”与“社会、心理学的患者”视为一个整体;把患者与社会及其生存的整个外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把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Engel GL)教授提出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进一步强化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新护理观念。

临床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以个性化护理、程序化护理、文化护理或宗教护理等形式,在护患沟通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全面评估,进而做出周密的护理诊断,制订并实施系统的护理计划。随着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和护理实践的不断变革,作为护理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护理心理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集中表现在:护理工作从病情需要向患者的需求转变 ,按照新型护理程序,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及文化等各方面系统地护理患者;护理工作除了执行医嘱和熟练完成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之外,更多的是要发现和满足患者的心理、情感方面的需要。

护士的角色已不仅仅是患者的照顾者,而更多的是担当患者的教育者、咨询者和管理者、倾听者。在欧美国和东南亚国家,心理护理作为一种制度已经存在多年了。就美国的普通医院而言,它们有专业的心理护理人员为患者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在大手术前后,心理学家总会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了解他们的情绪(图2-1-1),建立心理服务档案 ,为治疗及护理提供有效的依据。将心理疗法应用于临床心理护理实践 ,也成为了国外护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

图2-1-1 术前关键词宣教

近年来,运用护理心理学进行心理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已被国内医护人员所接受和认同,护理人员的学历教育及培训也纳入了心理学和护理学的内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展开。鹿瑞云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患者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临床护理中,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是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手术患者,普遍会产生较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心理维护和调理至关重要,但还没有形成制度,护理人员这方面的素质还普遍缺乏,就开展得比较好的医院而言也还处于试验阶段,心理护理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还相当缺乏。

二、 心理护理的概念及其应用目的

(一) 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是指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主要是护理人员)借鉴心理学方法或个性化服务,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人们常忽视护士的作用,以为治病是医生的事,其实人类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则是多方面的,生理上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医学方法解决,而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反应(如悲观和抑郁),需要用心理学等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和方法来处理。需要以护士为主的医务人员运用心理治疗方法,包括环境体验、光线、音乐、放松疗法、身体语言等影响和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与行为,使之更有利于介入诊疗的配合、预后及康复,以便达到医疗的最佳效果。

(二) 心理护理的目的

人在患病后,正常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既要经受疾病的折磨,又要适应门诊或住院的环境及新的群体,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如同情、鼓舞、安慰、信心、心理舒适、平静和安全感等)。护理人员需要利用心理学的方法或个性化的服务,尽可能满足患者的上述需求,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维护与调理,促其改变负性心理状态和行为,其中包括:

1. 解除或降低患者负性情绪(如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协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

3. 通过心理护理尽可能帮助患者调适到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三、 心理护理的具体做法

美国心理护理的实施程序包括: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心理护理的计划,心理护理的实施,心理护理效果的评价。国外较常应用于临床心理护理的心理疗法有音乐疗法、松弛训练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不排斥按照患者的需要自创方法,强调实用与效果,不少研究采用心理量表进行对照测验 ,确保患者获益。

国内医院的心理护理没有形成制度,绝大部分还停留在表面,没有系统的评估和评价体系,离真正的心理护理相差甚远。

我们应该从个性化与共性化两方面来开展心理护理。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导管室从2007年开始探索介入诊疗患者的心理护理,共性化方面以环境体验为主,如音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等,个性化心理护理借鉴心理诊疗的有关方法,形成了术前访视缓压,术中音乐、视频及身体语言减压,术后信心鼓励排压的心理护理模式。近5年的临床实践虽然没有经过严格意义的评估与评价,但从患者及家属的反映来看,普遍受到患者的认可,效果是良好的。

如何全方位采集心理信息,通常主要采用临床观察法、访谈法,条件许可时,还可采用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分析法、现场实验法等方法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收集。如可以向患者显示心理测量问卷,了解患者目前处于何种状态,这种轻松易沟通的方法常可诱导患者说出心中的担忧与顾虑,明确护理方向,顺利开展心理护理,优化患者身心,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

四、 心理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要遵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个体化为原则,要避免停滞于表面,泛泛而谈,像做思想政治谈话,一般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 接受性原则

常规护理遵照医嘱执行便可,心理护理则应以患者愿意接受为前提条件。护理人员首先对患者的疾患要感同身受,以极大的同情心来理解患者的所作所为,与患者建立起信任关系,要以非常通俗贴切的语言打开患者的心扉,只有取得患者的信任,才有可能让患者积极地接受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能在事前没有做任何铺垫和沟通的情况下,做公式化的灌输,这样有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护士的诚恳态度、真挚的语言、得体的举止、真诚的微笑非常重要。如对患者的痛苦表现出同情与耐心,而不是厌恶与排斥。并主动与患者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二) 支持性原则

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不同,心理护理一般没有固定的疗程和模式,不得强迫患者接受,以支持和协助为主要方式。只有在临床心理护理过程中做到“无损伤于患者身心健康”不违背患者主观意愿才能为患者接受,才能准确把握患者心理反应的一般规律,分析原因,评估问题,选择正确的对策,充分展现心理护理的价值。

(三) 个体化原则

心理护理要避免公式化,团体化,泛泛而谈,要切合患者的个体化心理需要,方式方法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条件确定,切不可模式化、公式化。对一个具体患者来说,要了解他的主要心理反应的性质,知道他主要心理反应的强度以及导致患者负性心理反应的主要原因,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治疗及自身情况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个体化护理的目的。

(四) 保密性原则

对在咨询过程中获知的患者隐私,非经患者许可不可向任何人泄露,不要对患者不想深谈的话题穷追不舍。

(五)自我护理的原则

由于心理护理具有诊疗过程中的支持性、协助性特点,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心理护理的目的是启发患者自我护理,激发患者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反之则心理护理的作用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