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三节 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由骶骨的耳状面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图2-13-1),关节面凸凹不平,彼此结合十分紧密,关节囊紧张并有骶髂前、后韧带加强。关节后上方尚有骶髂骨间韧带充填和连接,它连于骶骨粗隆和髂骨粗隆之间。骶髂关节具有相当大的稳固性,以适应支持体重的功能。骶髂关节活动性极小,但妊娠妇女其活动度可稍增大,以适应分娩。骶髂关节的关节面并非为矢状面,耳状关节面的后上方较前上方宽大,而其下方的前部较后部增宽,这种解剖上的结构特点,可以增加骶骨屈伸时的稳定性,而骶骨的主要运动形式表现为屈伸,骶髂关节面的凹凸可有效增加摩擦系数,以适应骶髂关节间强大的应力作用。关节面越粗糙,其摩擦系数越大,一般认为是0.4,限制了关节面向前滑动,骶髂关节周围包绕着坚韧的韧带,构成一个复合体。男性骶骨耳状的形状类似倒置的L形,女性的则相对短小且坡度较大呈C形。骶髂关节中,骶骨关节面呈凹面,而髂骨关节呈现凸面,第1骶椎构成大部分的耳状关节面,第2和第3骶椎主要构成关节面长斜状部分的坡面,此处变异较多,耳状关节面覆盖有透明软骨,其厚度比对侧髂骨关节面上的纤维软骨厚3倍。
图2-13-1 骨盆及骶髂关节
近年来,研究证实髂骨关节面也有透明软骨覆盖,且比纤维软骨多,骶髂关节结构和形态上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甚至年轻人也可出现明显的骶髂关节退行性变,这种退变与活动度和相应部分疼痛有关。
由于身体重量与地面反作用的关系,使得骶髂关节紧密相连,骶髂骨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骶骨的作用与拱桥上拱心石的作用相似,所施加的压力越大,骶髂间相互作用力就越大,有利于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常见的骶髂部损伤如下:
1.骶髂关节脱位
常见骶髂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iliosacral joint)分为三种:经耳状面与韧带关节脱位、经耳状面与骶1、2侧块骨折发生脱位和经耳状面与髂骨翼后部斜向骨折发生脱位。前者脱位的骨折线与身体长轴平行,脱位的半侧骨盆受腰肌及腹肌牵拉,向上移位,很不稳定,不易保持复位,后者髂骨翼后部斜向骨折线,对脱位半侧骨盆向上移位有一定阻力。
2.骶髂关节韧带损伤
骶髂关节韧带损伤(ligament injury of iliosacral joint)指施加于骨盆的暴力,使骨盆前环发生骨折,使骶髂关节前侧韧带或后侧韧带损伤,该关节间隙张开,但由于一侧韧带尚存而未发生脱位,骨盆的旋转稳定性部分破坏,发生结构变形。
3.髂骨翼后部直线骨折
髂骨翼后部直线骨折(straight frature posterior ilium)指骨盆后环中骶髂关节保持完整,在该关节外侧髂骨翼后部发生与骶髂关节平行的直线骨折,骨折线外侧的半个骨盆受腰肌、腹肌牵拉,发生向上移位。
4.骶孔直线骨折
骶孔直线骨折(straight fracture through the sacral holes)指骶髂关节完整,在其内侧4个骶前、后孔发生纵向骨折,各骨折线连起来使上4个骶骨侧翼与骶管分离,在该半骨盆骶骨侧翼被牵拉向上移位,由于骶1侧翼上方为第5腰椎横突,骶骨翼上移的应力,可撞击第5腰椎横突发生骨折。此类型损伤,骨折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靠近中线,以及由于牵拉的肌力强大,故很不稳定。该侧骨盆向上移位较多,可达到5cm以上,复位时需要强大的牵引力。
骶髂关节扭伤需要进行固定,防止脊柱下段,尤其是腰骶连接处的运动。骶髂关节的半脱位,除了固定外,尚需要进行复位术。
骶髂关节损伤时,疼痛可向下放射到臀部、股后部及股外侧部、小腿和足的外侧部,偶可波及腹股沟部。老年人的骶髂关节可以发生骨质改变,导致关节强直。骶髂关节邻近的松质骨是结核感染常累及的部位,脓液可蔓延至髂腰韧带深侧,并沿腰大肌达股前部,炎症产物可从坐骨大孔离开骨盆至臀部,使臀大肌隆起,可沿梨状肌至大转子附近流向股后部,或随坐骨神经鞘向下延伸,感染物尚可沿骶骨盆面,破溃至直肠或侵入坐骨直肠窝。
怀孕末期由于内分泌功能改变的影响,骶髂关节周围的韧带松弛,可减弱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引起腰腿痛。长期卧床,体质衰弱,全麻或腰麻后,也可使骶髂关节周围的韧带松弛,引起腰腿痛。旋转、斜面或侧面的外力加于人体,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至下肢,如这种外力不能被缓冲或吸收,骶髂关节就有被扭伤的可能。由于外力方向和性质很复杂,在一个患者身上可同时扭伤腰骶和骶髂关节,这一点在诊断时必须予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