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药新识与临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节 紫苏

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脾胃气滞、胸闷、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等病证。此外,紫苏还具有止血、通便等功效。目前在临床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等方面也有独特的疗效。历代名方如香苏散、参苏饮、杏苏散、半夏厚朴汤、藿香正气散等皆有紫苏入药。
一、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治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心悸
苏叶、槟榔、桔梗各12g,陈皮、木瓜、桃仁、生姜各6g,党参10g,桂枝、茯苓各15g,炙甘草6g,大枣12枚。日1剂,水煎服。7剂后复诊,气逆上冲症状消失,唯偶有心中不适。后转补益脾肾之阳调理,治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603]。
2.治疗胸痹
苏叶12g,红参20g,桔梗、槟榔、丹参、桃仁各12g,陈皮、木瓜各6g,桂枝15g,茯苓20g,川芎、薤白、生姜、制附子、甘松各10g(先煎),炙甘草6g,大枣10g。随证加减。日1剂,水煎服,效果较好[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603]。
3.治疗风湿性心脏病
苏叶、槟榔、桔梗、党参各12g,陈皮、木瓜、桃仁各6g,生姜15g,薤白12g,细辛5g,炙甘草6g。随证加减,水煎服。诸症减轻后,以调理脾肾方药善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603]。
4.治疗支气管炎
苏叶、生姜按10∶1的比例制成25%苏叶药液。每日2次,每次口服100ml,10天为1个疗程,每2个疗程间隔3天,取效[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6(2):16]。
5.治疗浅表性胃炎
紫苏、郁金、元胡、陈皮、大腹皮各10g,佛手、枳壳各9g,香附12g,甘草5g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每日2次服,20天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1.3%[陕西中医,2010,31(3):316]。
6.治疗胃痛
紫苏梗、海螵蛸、橘红各10g,党参、姜半夏、代赭石各20g,竹茹、旋覆花各15g,砂仁、甘草6g。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用,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烟酒。治疗120例,总有效率93%[陕西中医,2010,31(1):33]。
7.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苏叶、黄连各4g,吴茱萸3g,百合15g,肉豆蔻5g,柴胡、乌药、太子参、川楝子各10g,甘草3g,组成连苏畅中饮。水煎服,日1剂。治疗100例,效佳[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1):37]。
8.治疗胃食管反流
紫苏梗、枳壳、香附、半夏、陈皮、厚朴、虎杖各10g,海螵蛸30g,茯苓15g,甘草3g,组成复方枳苏汤,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连续治疗1个月。治疗40例,总有效率97.5%[河北中医,2012,34(1):20]。
9.治疗便秘
紫苏、麻子仁适量,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以及大多数内科疾病所引起的气滞便秘,疗效颇佳[时珍国药研究,1998,9(2):131]。
10.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
紫苏10g,广木香、砂仁各8g,法半夏12g,陈皮、生晒参各10g,炒白术15g,茯苓20g,炒莱菔子10g,鸡内金15g,甘草10g。随证加减。水煎服,日1剂。治疗62例,总有效率90.32%[中医研究,2013,26(8):20]。
11.治疗慢性胆囊炎
紫苏、百合、乌药、猪苓各20g,海金沙15g,共研细末,分3次冲服。用于肝胆寒湿引起的口苦、胁痛、腹胀、口腻、脉沉迟滑等。治疗46例,治愈率为95.7%[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1):56]。
12.治疗慢性肝胆病
紫苏梗、茵陈、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枳壳、炒白芍组成茵陈藿香汤,治疗肝胆病湿热内盛者,根据湿热在上中下三焦的偏盛随方损益,取效。若为肝郁气滞犯胃者,则用紫苏梗、旋覆花、代赭石加入柴胡疏肝散中加减。脾肾阳虚夹湿致瘀者,附子理中汤加味(党参、炒白术、附子、肉桂、紫苏梗、山药、红花)。取效[四川中医,2001,19(8):2]。
13.治疗肝性脑病
紫苏20~30g加入清热解毒方药中,以化浊醒脑开窍,协助防治肝性脑病,效佳[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5]。
14.治疗急、慢性肾炎
紫苏10g,益母草30g,茅根20g,金银花12g,浮萍、蝉衣、车前子各10g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15例,痊愈13例,好转2例[广西中医药,1984(1):25]。
15.治疗慢性肾衰竭
苏叶30g,黄连5~6g,半夏12g,玉米须30g,丹参15g等组成黄连苏叶汤,随证加减服用。治疗25例,获得较好疗效[中医杂志,1994,35(12):733]。
16.治疗肾性贫血
紫苏叶、川芎、制半夏、生大黄(后下)各10g,党参、丹参、炙黄芪各30g,枸杞子20g,当归、茯苓、白术、肉苁蓉各15g,砂仁(后下)4g,水煎服。治疗34例,总有效率88.3%[陕西中医,2008,29(12):1596]。
17.治疗眩晕
苏叶10g,藿香15g,大腹皮、陈皮、白术、茯苓、厚朴、半夏、神曲、白芷、石菖蒲、天麻各10g,甘草3g。日1剂,水煎服。服药6剂,诸症悉减,继服半夏白术天麻汤7剂而愈[中国民间疗法,2007,15(1):32]。
18.预防流行性感冒
紫苏、贯众各9g,生甘草6g,鲜葱白5节,生姜3片。加水1000ml,水煎成500ml,再加食醋2ml,于流行前口服预防。每日1次,连续服用3天,成人每次口服100ml,小儿酌减,效佳[医学文选,1991(3):19]。
19.治疗不明原因胸腹灼热
炒紫苏子、白薇各12g,桃仁(捣)24g,柴胡、木通、赤芍、大腹皮、陈皮、桑白皮各9g,香附、青皮、姜半夏各6g,生甘草15g。每天1剂,水煎服。9剂后诸症悉除[新中医,2002,34(11):68]。
20.治疗高热
紫苏适量,用75%乙醇溶液浸泡密封72小时后,加蒸馏水,配成38%的乙醇浸剂,外用物理降温。共治50例高热(体温39~41℃),效佳[实用护理杂志,1996,12(3):100]。
(二)妇科疾病
1.治妇科出血症
将紫苏生药制成水提取液,1ml含2g生药,并分装成5ml安瓿,密封备用。用时以消毒棉球(或纱布)、桑皮纸浸泡紫苏药水,制成止血棉球和止血纸。子宫颈活检或其他原因导致出血者,用本止血剂敷贴出血处,一般不需用纱布填塞,总有效率79.63%[中医杂志,1988(8):49]。
2.治疗崩漏下血
紫苏6~10g,冬桑叶20~30g,女贞子15~20g,墨旱莲20~30g,白薇10~15g。随证加减。日1剂,水煎服。治疗月经量多、崩漏等出血病症,疗效颇佳[光明中医杂志,1996(3):49]。
3.治疗带下病
紫苏10g,藿香15g,大腹皮、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乌贼骨各10g。日1剂,水煎服。5剂后白带症减,继予参苓白术散善后,6剂痊愈[中国民间疗法,2007,15(1):32]。
4.治疗慢性盆腔炎
取1小片紫苏叶揉碎,贴在右侧足临泣穴上。取1小片甘草捣碎,敷在右侧足三里穴上。每天1次,早晨贴,晚上取下,可获良效[中国民间疗法,2011,19(8):81]。
5.治疗妊娠胎儿脐带绕颈
苏梗、当归、党参各8g,苏子10g,川芎5g,白芍10g,陈皮、大腹皮、枳壳各5g,炒艾叶8g,芥穗炭6g,组成紫苏饮,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若有腰腹痛可间断服药,效佳[中国医药学报,1998,13(1):75]。
6.治疗外阴瘙痒
苏叶、藿香、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半夏、陈皮、厚朴、桔梗、甘草组成的藿香正气水1g兑凉开水50g,清洗外阴,效果良好[首都医药,2008,15(15):47]。
(三)儿科疾病
1.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
紫苏、陈皮、竹茹、白术、半夏各5g,藿香、厚朴、木香、甘草各3g,茯苓、车前子各6g。每天1剂,水煎至50~80ml,分3次服用,大于1岁者可适当加量。再给予利巴韦林、干扰素治疗,5天为1个疗程,疗效显著[陕西中医,2012,33(11):1463]。
2.治疗小儿发热
紫苏、柴胡、薄荷、荆芥(4岁以下各20g,5岁以上各30g)用热开水1000~1500ml浸泡20分钟,或开后煎煮5分钟,外用。每次搽洗10~15分钟,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高热共30例,热退者26例,效好[辽宁中医杂志,1980(4):17]。
3.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苏叶、蝉蜕各15g,五倍子、枯矾各10g,用纱布包好,加水1500ml,煎沸10分钟,乘热先熏后洗,微温时将阴囊放入药液中浸泡。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3日用1剂药,连用3剂为1个疗程。治疗36例,痊愈30例,好转4例,无效2例[黑龙江中医药,1991(1):37]。
4.治疗小儿外感鼻塞
用纱布缝制成10cm×7cm大的小袋,内装苏叶、薄荷叶各9g,封闭袋口。剃去患儿头部前囟头发,将药包置于前囟,用胶布固定,一般2~3小时症状缓解。如症状不缓解,间隔2小时再敷贴,直至缓解[中医药研究,1993(4):5]。
(四)五官科疾病
1.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紫苏、通草、党参、黄芪、当归、杜仲各12g,白蔻仁15g,薏苡仁30g,茯苓、肉桂、白术各9g,车前子20g,炒杏仁、甘草各6g,黄连3g,水煎服。治疗56例,总有效率98.21%[浙江中医杂志,2007,42(5):278]。
2.治疗卡他性中耳炎
苏叶、蔓荆子、葛根、菖蒲、藿香、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半夏、陈皮、厚朴、桔梗、甘草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日1剂,水煎服,取效[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5):322]。
3.治疗鼻出血
用紫苏液纱布卷塞入鼻孔内止血。出血较缓者,可用紫苏注射液滴入鼻孔内止血。治疗26例,均于用药后10~20分钟内止血[江苏中医,1992(2):34]。
4.治疗咽异感症
紫苏、枳壳各12g,柴胡15g,丝瓜络、桔梗、川芎、香附子、木香各10g,甘草6g,组成加味通气散,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4个疗程。治疗200例,总有效率为97%[河南中医,2008,28(5):36]。
5.治疗急、慢性鼻炎
苏叶、藿香、白芷、茯苓、白术、半夏、陈皮、桔梗、甘草、辛夷,薄荷(后下),剂量随证而定。日1剂,水煎服,效佳[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5):322]。
6.治疗口疮
苏叶、竹叶、连翘、黄芩、藿香、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半夏、陈皮、厚朴、桔梗、甘草。随证加减。日1剂,水煎服,获效[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5):322]。
7.治疗拔牙后出血
用紫苏止血粉撒于灭菌纱布上并压迫创口,一般10~30分钟内能止血。紫苏止血粉的制备:将浓缩的紫苏注射液加入药用淀粉中,晾干后膨化,研成细末,装于灭菌青霉素瓶中备用[江苏中医,1992(2):34]。
8.治疗风火牙痛
苏叶、冰糖各30g加水适量煎汤,制成苏叶冰糖饮口服。治疗11例患者,服药1次即可痊愈[河南中医,1987(4):24]。
9.治疗口臭
紫苏、黄连适量,水煎服。对口气臭秽,气味难闻,伴口舌生疮、口渴饮冷或牙龈赤烂肿痛者,效果颇佳[时珍国药研究,1998,9(2):131]。
(五)外科疾病
1.治疗过敏性紫癜
紫苏15g,生地、炒侧柏各30g,紫草、丹皮各10g,甘草6g,大枣7枚,组成生苏饮。水煎内服,每日1剂。治疗8例,用上方2周,紫癜均消失[新医学,1983(9):480]。
2.治疗带状疱疹
新鲜紫苏叶适量捣烂,取汁外搽患处,1天6次。与对照组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浓度为3%)相比较。两组均结合常规治疗(口服B族维生素、龙胆泻肝丸,对疼痛剧烈者酌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周左右观察疗效。治疗组28例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26例总有效率为88.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民间疗法,2005,13(8):24]。
3.治疗湿疹
苏叶、藿香、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半夏、陈皮、厚朴、桔梗、甘草为药制作的藿香正气水。外涂患处,每天3~5次,连用3~5天,可获良效[家庭保健,2011(18):44]。
4.治疗头癣、手足癣、灰指甲
苏叶、藿香、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半夏、陈皮、厚朴、桔梗、甘草为药制作的藿香正气水。涂擦患处,每日1~2次,有效[首都医药,2008,15(15):47]。
5.治疗扁平疣
鲜紫苏适量取汁,或直接用茎叶搓擦患处2~3分钟,每日2~3次,寻常疣治疗15天左右,扁平疣稍长。共治疗10例,均获痊愈[国医论坛,1995(6):8]。
6.治疗阴囊湿疹
鲜紫苏250g(干紫苏50g),加水500ml,煮沸10~12分钟取水煎液,待温度适宜时用干净纱布浸湿轻拍患处。轻者每日1次,重者早、晚各1次,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配合休息,并戒烟酒、避辛辣。治疗19例,半月后均获痊愈[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4):23]。
二、各家论述
《名医别录》:“主下气,除寒中。”
《本草图经》:“通心经,益脾胃。”
《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一切冷气,止脚气,通大小肠。”
《滇南本草》:“发汗,解伤风头痛,消痰,定吼喘。”
《本草蒙筌》:“发表解肌,疗伤风寒甚捷;开胃下食,治作胀满易差。脚气兼除,口臭亦辟。”
《本草纲目》:“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芎 、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
《本草征要》:“此药温能散寒,香可和气。”
《本草汇言》:“紫苏,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
《药品化义》:“紫苏叶,为发生之物。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及疟疾初起,外感霍乱,湿热脚气,凡属表症,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也。”
《本草从新》:“味辛。入气分。利肺下气。定喘安胎,色紫。兼入血分。和血止痛。性温发汗。解肌。祛风散寒。气香开胃。益脾宽中。利大小肠。又解鱼蟹毒。”
《本草求真》:“其辛能入气,紫能入血,香能透外,温可暖中。使其一身舒畅,故命其名曰苏。”
《本草正义》:“紫苏,芳香气烈,茎干中空,故能彻上彻下,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长沙药解》:“苏叶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冲逆,扩胸腹而消胀满,故能治胸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发散风寒,双解中外之药也。”
黄伯舜:“紫苏为君药,辨证配伍,疗效显著,尤其对物理性的光辐射与温差变化;或苯、醌等化学刺激性物质所致的变应性疾病;食物中的虾、蟹、蛤、蜇、鱿鱼等无脊椎动物的甲壳质酸酶;植物的花粉、动物的皮毛及尖螨等致敏物质引发的过敏性荨麻疹、变应性鼻炎、咽炎、哮喘性咳嗽、胃炎、肾炎,以及心脑血管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均有疗效。”[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3):1046]
三、化学成分
紫苏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类、黄酮及其苷类、萜类、类脂等成分;果实主要含脂肪油。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有紫苏醛、柠檬烯和β-丁香烯。紫苏叶中的黄酮主要为芹黄素和木犀草素,黄酮苷主要是这两种黄酮的糖苷。
四、药理作用
紫苏具有解热、降温,镇静、催眠、镇痛,平喘、止呕、镇咳、化痰,降血脂、收缩血管、促血小板聚集、促进血小板血栓形成、促凝血,兴奋胃肠平滑肌、促进消化液分泌,免疫调节、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突变、抗致敏等方面的作用。
【按语】紫苏辛温气香,辛能透外,温能暖中,擅长发散表寒、温中行气、和胃止呕。其特点是既能散风寒,又能理气,为风寒感冒兼有胃肠症状之良药,常用于胸闷、呕吐、胃脘不适的风寒感冒、急慢性胃肠炎、妊娠呕吐等病证。借其辛温芳香之力,紫苏尚有祛暑化湿、安胎、芳香辟秽、开窍醒脑之功,并善解鱼蟹、虫蛇、痈疮之毒,可用于治疗暑湿、气滞胎动、湿疹、疱疹、鱼蟹中毒、食物过敏等病证。
《本草纲目》指出紫苏“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和血,散血”。表明紫苏非但气药,亦入血分,理气活血,温通血脉,既能行气以活血,又能疏肝藏血,益脾统血,使气顺脉通,血自归经,故善治吐血、衄血、下血等出血证。研究发现,紫苏具有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血栓形成、促凝血的止血药理作用,为紫苏的止血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已开发出紫苏止血粉、止血纸、止血液等产品,在临床广泛使用。
紫苏从古至今皆是药食两用之品,《本草纲目》称其“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做熟汤饮之”。现在将紫苏作为平日食品的辅料,更是常见。因其药性较为平和,作用较为广泛,在临床上的运用范围可遍及各科。研究表明,紫苏具有降血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致敏等多方面的作用,值得深入挖掘。目前,已经成功研制出能较好预防心血管病的保健品紫苏油胶囊,开发出紫苏叶浸膏、紫苏安胎糖浆等产品,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