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节 白芷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味辛,性温,归胃、大肠、肺经。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常用于外感表证,头痛、牙痛等痛证,鼻渊,痈肿疮疡、妇女带下等病证。此外,白芷还具有祛风燥湿止痒、祛斑除臭等作用,用于治疗瘾疹、湿疹、面部色斑、狐臭等。目前临床应用其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病、外科病、骨科病方面也有独特的疗效。历代名方如九味羌活汤、柴葛解肌汤、藿香正气散、大秦艽汤、仙方活命饮、玉真散、芍芷散等皆有白芷入药。
一、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治疗高血压
白芷、吴茱萸、川芎各等份研末,取适量药末,包裹于药棉球内,塞入患者脐孔,外以胶布固定,1日1次取效[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224]。
2.治疗偏瘫
白芷10g,地龙30g,蜈蚣1条。研末口服,每次6g,1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停药2日,再进行下1个疗程,一般用药2~3个疗程,获效[赤脚医生杂志,1978(12):8]。
3.治疗胃痛
(1)单味用法:
取白芷18g,水煎,每日餐前温服,于第3次服药时连药渣咬烂吞服。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并做胃镜复查,其有效率88.33%[中国民间疗法,2001,9(5):44]。
(2)复方配伍:
白芷与砂仁、木香、干姜、豆蔻等辛甘通阳之药配伍,治湿浊中阻或寒凝气滞之胃痛;与桂皮、细辛、附子、乌药等温补中阳之药配伍,治脾胃阳衰之胃痛;与槟榔、焦三仙、枳实等消食化积之药配伍,治疗食积遏伤阳气之胃痛;与北沙参、麦冬、白芍、石斛、谷芽、麦芽、乌梅等酸甘化阴之药配伍,治胃阴不足之胃痛。用量5~10g,可芳香醒脾、行气健胃;10~15g,能温中散寒化浊、理气止痛[四川中医,2002,20(11):16]。
4.治疗胃癌
白芷10g,入辨证用方中配伍,可使癌毒透发外解、溃疡收敛,促进胃黏膜组织局部破损修复,增加疗效[辽宁中医杂志,2010,37(4):598]。
5.治疗胃、十二指肠炎或溃疡
充血性肿胀者,白芷配姜黄、大黄、赤芍、丹参;出血性肿胀或破损者,配黄芪、蒲黄炭、三七粉、地榆炭;渗出性肿胀或破损者,配姜半夏、厚朴、茯苓、草豆蔻;硬结(萎缩)性肿胀或破损者,配贝母、煅瓦楞、郁金、鸡内金;溃疡破损为主者,配白及、煅瓦楞、贝母、乌贼骨;壅积性肿胀者,配枳实、莱菔子、槟榔、川朴[陕西中医,1996,17(5):229]。
6.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白芷、茵陈、秦皮、茯苓皮、黄柏、藿香配伍为茵陈白芷汤,随证加减。日1剂,水煎服。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不愈,休息1周再服。一般服药2~3个疗程取效[湖南中医杂志,1995(7):33]。
7.治疗慢性结肠炎
白芷15g,银花20g,连翘15g。随证加减。日1剂,水煎服,效果比较满意[长春医药,1998,11(2):28]。
8.治疗肝炎
白芷、大黄等份研末,每次服用5g,1日2次。治疗肝炎患者,对降低转氨酶、增进食欲、消除胁痛均有明显效果[浙江中医杂志,1982(1):40]。
9.治疗肝硬化腹水
鲜白芷全草60~70g(成人量),水煎服,每天1剂。一般服后1~3天便可出现显著的尿量增多,连服15~30天腹水可消退或基本消失[中草药,1995(4):204]。
10.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白芷6~10g,牛蒡子30~40g,组成牛蒡白芷方。先煎牛蒡子,煮沸后1小时加入白芷。同煎3次,每次30分钟,煎取药液不少于600ml,1日内分3次服。治本病20例,平均用药25剂,全部治愈[中医杂志,1983(6):44]。
11.治疗口眼歪斜
香白芷、杭菊花、天麻各5g,荆芥穗、川芎各6g,霜桑叶12g,与鸡蛋同煮。用热鸡蛋熨患处,每天3次,每次20~30分钟,熨后药汁与鸡蛋同服,可获良效[乡村医生,2011(10):52]。
12.治疗肿瘤疼痛
白芷、桔梗、川芎、当归依法制作消胀止痛散,装小布袋内,趁热敷脐约40~60分钟,日敷1~3次,再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胃癌、肝癌、胰腺癌、肠癌等肿瘤病出现腹胀腹痛症者200余例,疗效甚为满意[江苏中医,1998,19(6):18]。
13.治疗痹证
白芷、蕲蛇、全蝎、桃仁、当归、赤芍、海桐皮、威灵仙、寻骨风、防己等组成加味追风汤。日1剂,水煎服。治疗本病风湿入络,血脉瘀阻患者9例,其中痊愈5例,显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88.9%[江西中医药,1996(S2):80]。
14.治疗疟疾
白芷、苍术、川芎、桂枝各等分,共研细末,制成“疟疾粉”装瓶封藏待用。疟疾发作前半小时将疟疾粉1g(小孩酌减)包于绸布内,呈椭圆状塞于鼻孔内,待疟疾发作至汗出时取出,连用2~3次取效,有效率52%,分析无效者均只用1次药物,影响了疗效[中医杂志,1955(9):24]。
(二)妇科疾病
1.治疗宫内节育器致子宫出血
白芷20g,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0剂,同时配合抗生素内服。治疗本病168例,治愈54例,治愈率为32.14%[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24):2366]。
2.治疗带下
(1)内服:
白芷、桔梗、甘草、青茶各10g,日1剂,水煎服。5剂后见效[中医杂志,2000,41(7):393]。
(2)外用:
白芷50g,青黛30g,为末混匀。先以洁尔阴冲洗阴道,继用棉球蒸馏水浸泡后蘸取药末,塞入阴道。早晚各1次,半月为1个疗程。每次于月经干净后3天用药,连用3个月获效[海峡药学,1999,11(增刊2):6]。
3.治疗输卵管炎性继发不孕
白芷9g,水蛭3g,鹿角片12g,共研极细粉(一日量)口服。辅以经净后通液,中药包(透骨草、红花、白花蛇舌草、白芷、桂枝、辛夷)下腹部湿热敷,每月经净后连用半月,共治5个月经周期,获愈[河南中医,2006,26(2):74]。
4.治疗产后缺乳症
白芷20~30g煎汤代茶饮,或配当归、穿山甲、漏芦、通草、王不留行,随证加减,水煎服。可通窍下乳,不论虚实皆可用之[中医药学报,2003,31(2):18]。
5.治疗乳头皲裂
生白芷10g,烘干研细末。每日3~4次涂于患处,1~3天即可痊愈[中医药学报,2003,31(2):18]。
6.治疗乳腺炎
白芷30g研为细末,加煮沸的食醋18ml调成糊膏状,然后均匀涂于纱布,贴敷于红肿的乳房上,外加塑料膜覆盖。每次贴敷30~60分钟,每日2次,3~6天为1个疗程,有效率94%[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26]。
7.治疗卵巢囊肿
白芷30g,浙贝母15g,莪术、大青叶各10g,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20g等为基础方。水煎服,日1剂。服药33剂后,B超检查,囊肿消失[中医杂志,2000,41(7):393]。
8.治疗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
葛根60g,白芷40g,共碾成粉末,制成葛根白芷粉,装入小瓶,高压灭菌备用。切口处理后,撒一层葛根白芷粉,奥硝唑纱条敷盖,无菌敷料包扎,每天换药1次。切口愈合最短7天,最长18天,有效率96.4%[现代医院,2001(1):49]。
(三)男科疾病
治疗遗精
白芷、五倍子各10g,研末,以醋、水各半调成糊状,于每晚睡前敷于神阙穴上,连敷3~5天。治疗10例,均获效[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册).文汇出版社,1989:543]。
(四)儿科疾病
1.治疗小儿麻痹症
白芷25~50g,配伍玉竹、黄芪、党参、山药、白术、甘草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采取小量多次给药,每日3~6次,效佳[中医药研究,1995(2):22]。
2.治疗毛细支气管炎
1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60例给予抗感染、吸氧,口服β-受体激动剂等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白芷、紫菀、款冬花3味中药,水煎服。治疗组喘憋症状缓解、哮鸣音消失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中外医疗,2010(3):17]。
3.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
白芷、党参各10g,黄芪、茯苓各20g,砂仁、白术、桔梗、山药各10g,辛夷8g,黄芩6g,皂刺10g,组成参苓灌洗液,用于鼻咽腔灌洗。配合口服药物治疗本病52例,效果满意[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7):52]。
(五)五官科疾病
1.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
白芷、吴茱萸以3∶1为比例,研为细末,置玻璃瓶内备用。用时先于临睡前洗净双足擦干,取已备好的白芷散适量,用陈醋调成糊状,贴敷两足底涌泉穴,用塑料薄膜覆盖以防陈醋挥发,再用布包扎固定好,次日晨取下。1周为1个疗程,视病情用1~3个疗程。效佳[中华实用医学,2001(4):87]。
2.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
白芷、淡竹叶、制玉竹、丹皮各10g,白蔹、鹿含草各15g,白及、水牛角、生地各12g,蒲公英30g,忍冬藤2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7剂后症减,续前方改白芷15g,加平地木15g、佛手片10g,连服2周,口腔溃疡基本消退[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42]。
3.治疗鼻咽部感染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分别予复方白芷喷剂及病毒唑15~20mg/kg、α-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2.5mg加入生理盐水20ml超声雾化吸入。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国健康月刊,2011(11):2]。
(六)外科疾病
1.治疗关节囊积水
白芷适量研细末,每次6g,黄酒送服,每日2次。配合外敷,每次50g,根据患处可适当增减药量,用白酒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敷于患部,2天换药1次。效佳[中医杂志,2000,41(3):137]。
2.治疗睾丸鞘膜积液
白芷10g,蝉蜕30g,水煎熏洗。每日1~2次,每次约半小时,并取少量饮服,获效[中医杂志,2000,41(3):138]。
3.治疗急性蜂窝织炎
白芷、紫草各20g,当归、甘草各15g,血竭12g,白蜡60g,轻粉12g,麻油500g。先将白芷、紫草、当归、甘草四味入油中慢火煎枯,去渣,入血竭融化,加入白蜡收膏,后将研细之轻粉搅入。将油膏涂于纱布上,敷贴患处,每日1次,连用7天,总有效率为97.7%[齐鲁药事,2009,28(5):309]。
4.治疗痤疮
白芷15~30g,可配伍人参叶、老君须各5~10g,或苦参、淫羊藿各5~10g;溃破者,加连翘、蒲公英等;若形成硬结者,可加化瘀散结之品;妇女经前见焦虑、烦躁、忧郁者,可加疏肝解郁化湿调冲之味。用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更不宜用皮质激素类外用药,痊愈率为81%[中医杂志,2000,41(3):137]。
5.治疗面部皮肤过敏
白芷40g,研细面过120目筛,加纯净水100ml用文火煮沸,当温度降至40℃时均匀敷于面部,每日1次,用保鲜膜覆盖50分钟后取下,用温水洗净即可[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56]。
6.治疗白癜风
白芷100g打成粗粒,加入70%乙醇溶液50ml,浸泡10天后过滤,加入氮酮50ml备用。每天用棉签涂药液于患处,每日2次,涂药后适度日晒;个别顽固病例,另取白芷研末,每日6g,分2次冲服[中医杂志,2000,41(3):138]。
7.治疗烧伤
生白芷、生大黄、生黄柏、天花粉各15g,生地榆、青黛各30g,组成烧伤1号方,诸药共研细末,香油调或豆油调,外敷。治疗200例,临床疗效显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142]。
8.治疗颈椎病
白芷100g,蔓荆子、川芎各60g,乳香、没药、红花、丹参、伸筋草各90g,防风、皂角刺、透骨草各60g,大青叶90g。将各药打碎,分成2袋,用布袋装好封口,用蒸锅蒸热,在蒸热的同时,洒30g陈醋。以药袋热敷颈部,反复交替使用,治愈率50%[中医杂志,2000,41(3):137]。
9.治疗渗漏性静脉炎
白芷、黄柏各40g,加水400ml,煎30分钟,去渣留汁,湿敷病变部位,温度约为36~40℃。每日2~3次,7天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5%[陕西中医,2008,29(10):1328]。
10.治疗跟骨骨刺
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用量研末为白芷散,备用。用时先洗净足跟部,取白芷散适量,醋调成稠膏状,敷于患处,面积约1元硬币大小,外以伤湿止痛膏覆盖,3天换药1次,一般1~2次即可见效,总有效率97%[中医杂志,2000,41(7):394]。
11.治疗肌内注射硬结
白芷、大黄、黄柏、姜黄各20g共研细末,加甘油100~150ml调成糊状。根据硬结大小取适量于纱布(2层)上,厚度与硬币同,四周向内折好,包严,敷于硬结处。每24小时更换1次,一般敷2~3次硬结变软。可同时加热熨或热水袋,以促进药物吸收,增强治疗效果[中国民间疗法,2007,15(2):33]。
12.治疗蛇咬伤
白芷、龙胆草、青木香、黄芩、黄连、茜草各15g,半边莲30g,生地黄、天花粉、玄参各2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4剂后则肿胀灼痛减轻[中国民间疗法,2002,10(9):8]。
13.治疗痔疮
(1)内痔:
白芷、防风、秦艽、槐花、地榆、苦参、苍术各15g,生地黄20g,胡黄连30g,五倍子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取效[中国民间疗法,2002,10(9):8]。
(2)外痔:
白芷50g,紫草15g,苦参、滑石、黄柏各30g,水煎熏洗。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左右,效佳[山东中医杂志,2001,20(6):330]。
二、各家论述
《神农本草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
《新修本草》:“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神农本草经疏》:“其气香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
《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本草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雷公炮制药性解》:“主排脓托疮,生肌长肉,通经利窍,止漏除崩,明目散风,驱寒燥湿。”
《本草通玄》:“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本草汇言》:“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白芷皆能治之。”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
《本草求真》:“色白味辛。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胃)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
《本草正义》:“白芷辛温,芳香燥烈,疏风散寒,上行头目清窍,亦能燥湿升阳,外达肌肤,内提清阳之气,功用正与川芎、藁本近似。”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其用有四:去头面皮肤之风;除皮肤燥痒之痹;止足阳明头痛之邪;为手太阴引经之剂。”
《蒲辅周医疗经验》:“白芷祛风为主,并能下乳。”
三、化学成分
白芷主要含挥发油,已知的化合物有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佛手柑内酯、别欧前胡素、花椒毒酚、8-甲氧基-5-羟基补骨脂素、比克白芷素、水合氧化前胡内酯、珊瑚菜内酯、花椒毒素、异回芹内酯、别异欧前胡素等。
四、药理作用
白芷具有抗炎、解热、镇痛、改善微循环、抗肿瘤等作用。此外,还具有解痉、平喘、降压、兴奋运动和呼吸中枢、抑制脂肪细胞合成等方面的作用。
【按语】白芷在诸风药中以芳香著称,以走窜见长。既能走肌表窍道,也能入气分血分,所谓“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故能发挥解表除湿、通窍止痛、活血止血、消肿排脓、拔毒抗癌等诸多功效,广泛应用于各科临床。编者经验,其通窍之功,可作为芳香开窍药使用(如在通窍活血汤中代替麝香);其止痛功效尤强,适用于全身内外多种疼痛证。不仅风寒疼痛、瘀血疼痛适用,通过适当配伍,里热疼痛、气虚疼痛、血虚疼痛、阴虚疼痛亦可使用,疗效肯定。
本品辛香温燥,诸家本草及中药学均提出“阴虚血热者忌用”,唯有徐大椿称“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孰是孰非,理应由临床进行检验。据编者数十年来的用药体会,在适当配伍条件下,不论阴虚,还是血热,均不是白芷禁区。所谓阴虚血热者忌,当是指单用而言,复方不在此例。尤其是与他药配伍组成美容方使用时,适用范围相当广泛。
白芷的成分极为复杂,含有许多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医药界的广泛关注,是一种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天然中草药(有报道,韩国已从白芷中成功开发出治疗白内障的新药并申报了世界专利)。历代本草记载的白芷的功能主治甚多,清代以后由于诸多禁忌的限制,其应用范围日渐缩小,不少作用已不再使用。目前,从白芷中开发的产品更是寥寥无几且缺乏深度,因此有必要深入加以研究,对其功能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和开发利用,使之更好地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