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常用风药
第1节 麻黄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外感表证、咳喘诸证、风水及小儿遗尿等病证的治疗。此外,麻黄还具有消散癥瘕积聚、散寒除痹、祛风止痒、温振心阳之功,用于阴疽、痰瘀结节、风寒湿痹、皮肤瘙痒等的治疗。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疾病中,如腹痛、腹泻、便秘、心动过缓、阳痿、功能性不射精、呃逆、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历代以来,留下了不少以麻黄为主要组成药味的方剂,如麻黄汤、小青龙汤、葛根汤、防风通圣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升麻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续命汤等。
一、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麻黄10g,细辛10g,熟附子10g,黄芪15g,党参10g,川芎10g,丹参10g,当归10g,白芍10g,降香5g(后下),肉苁蓉10g,甘草15g。煎汤服每日2次,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72%,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阿托品对照组( P<0.05)[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4,8(4):100]。
2.治疗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麻黄12g,附子20g,细辛6g,丹参30g,桃仁12g,川芎12g,麦冬15g,生地、桂枝、人参、五味子各12g,水蛭8g,煅龙牡10g。治疗本病伴心悸不安、体倦乏力者56例。显效36例,占64.28%;有效18例,占32.24%;无效2例,占3.66%[Journal of Medical Forum,2004,25(21):69]。
3.治疗高血压头痛
麻黄12g,附子9g,细辛6g,川芎10g,葛根12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早晚2次分服。服用3天为1个疗程。治疗高血压头痛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心悸、耳鸣、失眠、烦躁、腰酸腿软等。治疗效果高于服用降压药组[河南中医,2004,24(10):12]。
4.治疗低血压
炙麻黄9g,制附子8g(久煎),细辛3g,人参6g,五味子10g,炒白术10g,黄芪20g,升麻6g,炙甘草9g,焦神曲18g,炒麦芽18g,焦山楂18g。水煎,日1剂。6剂后头晕诸症递减。继服12剂,诸症悉除,血压升至120/75mmHg[吉林中医药,2003,23(4):42]。
5.治疗中风后遗症
以麻黄为主,配伍桂枝、川芎、生甘草,治疗中风后遗症36例,既明显改善了临床症状,又避免了大量使用麻黄可能带来的不良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11):5]。
6.治疗慢性腹泻
生麻黄20g,秦皮、苦参各12g,防风、白芍、香附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大便成形,腹痛减轻。共进12剂,痛消泻止,随访半年未复发[长治医学院学报,2007,21(1):61]。
7.治疗大便不通
麻黄25g,白术20g,杏仁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临证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8.治疗重闭证汗出、足痿
麻黄(连根节)24g,与杏仁、薏苡仁、黄柏、苍术、牛膝、甘草等药相配伍。治疗因暴热暴冷使人体经络、腠理骤然闭阻,邪正相搏过甚,内闭已极导致大汗淋漓、双脚痿废者。止汗起痿,而有奇效[长江医话.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51]。
9.治疗重症肌无力
麻黄、黄芪、川芎、附片、党参、白术、仙茅、淫羊藿、当归等并合用人参再造丸,麻黄剂量由6g增至15g。水煎服,取效[长江医话.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49]。或于益气养血、温补脾肾方药中加入麻黄以温通经络,疗效均高于不用麻黄者[临证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10.治疗面神经麻痹
麻黄、桂枝、白芍、杏仁、制附片、防风、甘草各10g,贯众30g,党参15g,防己12g,黄芩、川芎各5g,生姜5片,加减治疗30例。每日1剂,15日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湖南中医杂志,2006,22(3):63]。
11.治疗疲劳综合征
单用麻黄10~15g煎服即可,如与人参、制附片、细辛等配伍使用则效果更佳[苏新民.麻黄妙用.中国中医药报,2012-11-12(5)]。
12.治疗嗜睡
以麻黄配伍附子、苍术等治疗阳虚寒盛,湿浊不化所致的嗜睡[四川中医,1988(7):28]。或以麻黄配伍杏仁、薏苡仁、佩兰、青蒿、甘草治疗湿邪内盛,卫气受阻,清阳被遏的嗜睡,均有佳效[江西中医药,1996,27(5):157]。
13.治疗湿热黄汗
麻黄12g,杏仁12g,茵陈15g,胆草9g,炒苡仁20g,连翘12g,滑石20g,佩兰9g。日1剂,水煎服。5剂后,汗出减少,沾衣色黄较浅,继服数剂告愈[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21]。
14.治疗手足心汗
麻黄20g,石膏30g,杏仁12g,甘草5g,龙骨、牡蛎各20g,黄连6g。药进3剂,自觉全身微汗出,手足心汗出反减,余症渐轻,连服5剂告愈[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21]。
15.增效治疗气虚证
(1)增效治疗宫颈癌术后脾肺气虚:
以麻黄(蜜炙)50g,党参150g,黄芪150g,白术100g,茯苓100g,防风、桂枝、白芍、当归、柴胡、陈皮、神曲各50g,山药150g,枸杞100g,黄精100g,菟丝子100g,紫河车100g,鹿角胶50g,大枣50g,酸枣仁100g.炙甘草50g,蜂蜜200g,制成中药膏剂。开水冲服,早晚各服1次,4周服完,可明显改善气虚状况[泸州医学院学报,2012,35(1):63]。
(2)增效治疗脾肺气虚便秘:
麻黄(蜜炙)10g,黄芪30g,当归12g,党参12g,肉苁蓉15g,白术20g,杏仁12g,陈皮12g,莱菔子30g,枳壳12g,升麻10g,干姜10g,炙甘草5g。水煎服。一般3剂后便软易排,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泸州医学院学报,2012,35(1):63]。
(3)增效治疗气虚下陷久泻:
气虚证见面色白、气短乏力、气喘者,用人参、黄芪、山药配伍小剂量麻黄(10g以下)取效更捷。或麻黄10g以下入补中益气汤中,升提助发中气治疗久泻[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5]。
(二)妇科疾病
1.治疗月经不调
麻黄5g、制附片5g、细辛5g。随证加减。治疗月经不调并痛经10年,经前下腹绞痛,喜暖喜按,每次行经1~2周,量少色黯,淋漓不尽,有小血块,伴有食少、大便结燥者。服用后,腹痛和便秘消失。继续随症调理,月经正常[山西中医,2009,2(25):26]。
2.治疗子宫脱垂
麻黄、黄芪各24g,二乌共15g,川芎、白芍、黄芩各12g,生地15g,甘草6g,蜂蜜60g,内服。治愈近百例2~3度子宫下垂[长江医话.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50]。
3.治疗产后尿闭
麻黄15g,白术15g,地龙15g,牛膝15g。1剂服下后2小时,即小便自解,康复如常[青岛医药卫生,2000,32(1):60]。
4.治疗寒湿带下
麻黄10g,水煎服,日1次,连用7天取效[苏新民.麻黄妙用.中国中医药报,2012-11-12(5)]。
(三)男科疾病
1.治疗男性功能性不射精
麻黄3g,研碎成末,敷于肚脐,外用麝香壮骨膏贴盖。每晚睡前使用,连用7日,性交便可射精[中医杂志,1992(4):29]。
2.治疗湿热阳痿
重用麻黄15g、苍术45g配伍于清热利湿方中,治疗湿热阳痿、早泄。每日1剂,水煎2次,口服,连用1~2个月后起效[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7,18(1):58]。
(四)儿科疾病
1.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麻黄、金银花、山豆根、细辛、薄荷、冰片、甘草,诸药超微粉碎,加适量米醋调成糊状,置于有塑料内衬的胶布敷脐窝。剂量根据年龄3~6g不等,每6小时换药1次。治疗30例,总有效率93.3%[农家科技,2004(12):41]。
2.治疗小儿遗尿
(1)单味内服:
生麻黄(5~7岁每剂3g,8~15岁每剂5g,15岁以上每剂10g)水煎,去上沫,睡前顿服,连服1个月。治疗30例,结果全部治愈(停药观察3个月无反复)。另有报道用本法治疗睡中遗尿50例,剂量与疗程同上,但生麻黄先用冷水浸泡1小时,水煎2次,将2次煎液合并,睡前顿服,一般服药1~3剂见效[农家科技,2004(12):41]。
(2)复方内服:
麻黄4g,益智仁6g,黄芪、桑螵蛸各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次。该方为3~5岁患儿用量,若6~12岁的患儿,麻黄用量需加至6g;12岁以上者,增至9g。其他各药物也按年龄依照常用量酌定。本方法治疗3~18岁遗尿患者35例,用药后仅1例复发,余全部治愈[农家科技,2004(12):41]。
(3)复方外用:
麻黄2份,益智仁1份,肉桂1份,共研细末,置瓷瓶或玻璃器皿盛贮,勿令泄气。每次取药末3g,以少量食醋调成饼状,敷于肚脐处,外用胶布固定,36小时后取下,间隔6~12小时再以上药填脐。敷3次后改为每周填脐1次,继用2次,以巩固疗效。治疗小儿遗尿38例,痊愈8例,好转25例,无效5例[农家科技,2004(12):41]。
3.治疗小儿腹泻
麻黄2~4g,前胡4~8g,用水煎成300ml左右,稍加白糖频服,每日1剂。治愈126例,占91.3%[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6):351]。
(五)五官科疾病
1.治疗巩膜炎
蜜炙麻黄3g,生石膏15g,杏仁、甜葶苈、生甘草各15g,治疗眼睛巩膜发炎,服用21剂而愈[吉林中医药,1994(1):37]。
2.治疗青光眼
麻黄6~12g,铺地蜈蚣30~60g,黑白丑6g,车前子30g(包),随证加减,水煎服。同时配合外用50%丁公藤眼药水、抗青丹眼药(槟榔、制炉甘石、麝香、冰片、猴枣散)。服用70剂左右,眼压恢复正常,睛柔而体安[吉林中医药,1994(1):37]。
3.治疗寒性目翳
麻黄9~24g、细辛、蔓荆子、藁本、当归、赤芍、蝉蜕、木贼等适量,加减配伍。治疗寒性目翳,取效[湖北中医杂志,1986(1):35]。
4.治疗耳鸣
麻黄10~30g,杏仁10g,石菖蒲、当归各15g,黄芪20g,升麻、通草各6g,葶苈子10g,炙甘草6g。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3次温服。以药后全身微汗出为度,体弱多汗者慎用。治疗52例,有效率达92.3%[中国民间疗法,1999,7(1):30]。
5.治疗慢性鼻窦炎
麻黄6g,葛根、辛夷、苍耳子、藿香、赤芍、生姜各9g,大枣4枚,桔梗9g,甘草3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5.6%[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2(5):253]。
6.治疗过敏性鼻炎
麻黄6g,细辛6g,附子6g,蝉蜕6g,荆芥9g,乌梅9g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3~5天为1个疗程。100例经治后,78例临床痊愈(鼻痒、喷嚏、鼻流清涕均消失),总有效率98%[吉林中医药,2003,23(4):29]。
7.治疗酒糟鼻
生麻黄节、生麻黄根各80g。白酒1500ml。将麻黄节、根切碎,洗净入铝锅,加进白酒,加盖。武火煎30分钟后,待凉过滤入瓶备用。早晚服25ml,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8例,治愈15例,好转3例[湖北中医杂志,1991,13(3):13]。
8.治疗失音实证
以麻黄15g伍荆防败毒散(风寒袭肺),或银翘散(风热证)、桑杏汤加减(风燥证)以宣肺开音。虚证以蜜炙麻黄伍用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随证加减以润肺开音,效佳[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0):722]。
(六)外科疾病
1.治疗荨麻疹
麻黄10g,桂枝15g,芍药、生姜、甘草、杏仁各10g,大枣4枚。治疗多种病因导致风邪郁闭肌肤,阳气怫郁在表,发为荨麻疹者。用时先煎麻黄,沸后2分钟后下其余诸药。每日早晚各服1次,总有效率为96.9%[辽宁中医杂志,2003,30(2):133]。
2.治疗皮肤瘙痒症
生麻黄、淡附子、蝉蜕各9g,升麻,甘草各6g,防风12g。每日1剂,5剂后皮肤瘙痒大减,夜能安睡。守上方加当归、丹参,首乌各10g,继进5剂,皮肤瘙痒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4):87]。
3.治疗硬皮病
麻黄10~15g,桂枝、姜黄各15g为基础方药,治疗上肢硬皮病,皮肤僵硬,形寒肢冷,舌淡有齿痕,脉微细者。若下肢硬皮病,上方加川牛膝15g、炒桑枝30g;弥漫性,加红花10g、炮山甲12g,均获佳效[临证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4.治疗急性腰扭伤
麻黄15g,牛膝、白术、甘草各12g。日1剂,水煎服,3剂则愈[长治医学院学报,2007,21(1):61]。
5.治疗寒湿腰痛
生麻黄(先煎)6~10g,制附子10~12g,细辛3~6g,天花粉20g,生黄芪20g,防风10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20日为1个疗程。治疗60例,总有效率86.7%[河北中医,2004,26(10):764]。
6.治疗坐骨神经痛
麻黄10g,附子、桑寄生、杜仲、牛膝、生地、秦艽、云苓、桂心、防风、川芎、甘草、当归、生地各10g,独活15g,细辛3g,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60例,经1~2个疗程,均获显效。服药少则3剂,多则30剂,随诊年内复发者6例,再度使用,仍获良效[陕西中医,2002,22(8):728]。
7.治疗骨质增生
生麻黄10g,熟地黄25g,白芥子10g,威灵仙30g,鬼箭羽15g,鹿衔草30g,葛根15g,白芍15g,鸡血藤25g。投药15剂,颈肩疼痛、项背似紧、头昏呕恶明显减轻,查舌转红润,脉细偏虚。继拟原方去白芥子、鬼箭羽,加黄芪30g、当归6g、地龙10g、炙甘草10g。续服15剂,诸症悉除[中医杂志,2002,4(43):263]。
二、各家论述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名医别录》:“主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睡,通腠理,疏伤寒头疼,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退热,御山岚瘴气。”
《本草纲目》:“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
《本草通玄》:“辛甘而温,气味俱薄,轻清上浮,入手太阴、足太阳二经。去营中寒邪,泄卫中风热,通利九窍,宣达皮毛,消斑毒,破徵结,止咳逆,散肿胀。按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
《本草约言》:“通玄府,治伤寒血涩之身疼。开腠理,疗伤寒阳郁之表热。故能散荣中之寒,泄卫中之实,疗足太阳经无汗之表药也。
《本草经解》“麻黄苦入心,心主血。温散寒,寒散血活,积聚自破矣。”
《本经疏证》:“气味轻清,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故在里则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则使骨节肌肉毛窍不闭,在上则咳逆头痛皆除,在下则癥坚积聚悉破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麻黄,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之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大。”
《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太阳经。功专散邪通阳。”
《本草分经》:“肺家专药,入膀胱兼走大肠心经,发汗解表,去营中寒邪,疏通气血,惟冬月在表真有寒邪者宜之,否则不可用。”
《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
《本草简要方》:“调血脉,开毛孔,通腠理,利九窍,痰哮,气喘,黄疸。水肿风肿,妇人产后血滞腹痛。此为肝经发表要药。”
三、化学成分
麻黄茎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其结构类型较为接近,总称为麻黄生物碱。目前已经分离出来的单一生物碱有6种以上,其中含量较多的为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另外,还含有一定量的挥发油类、黄酮类、多糖类、鞣质及有机酸类成分。
四、药理作用
麻黄药理作用较为广泛,实验证实其具有发汗、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镇咳、平喘、利尿和缩尿,兴奋中枢神经、收缩动脉升压、加快心率、抗疲劳等作用。此外,还具有提高纤溶功能、抗凝血、抗氧化等作用。
【按语】麻黄,轻扬上达,辛散温通,前人称为“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其辛温透发之力鲜有出其右者。又被誉为“咳喘圣药”,其宣通肺气、平喘止咳之功,无论外感新咳及病势迁延之久咳久喘、虚实寒热均可配伍运用,应如桴鼓。
麻黄开发玄府之功,为人所共知。但玄府不仅指皮肤之毛孔,而且包括遍布人体各处的微细窍道。故麻黄不仅走表,而且走里,所谓“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无微不至”。可用于头面五官、前后二阴、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窍道闭塞,疏通气血津液精神之郁滞,治疗诸多内伤杂病。其开窍启闭、走窜透达之功甚伟,堪称风药开玄之首席代表。
长期以来,麻黄因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而被视作虎狼之药。这里存在不少认识误区。仔细分析人们对麻黄的畏惧,多系与麻黄汤混为一谈所致。实际上,单味麻黄之性并非如此猛烈。药物的发汗作用,涉及配伍、用量、煎法、服法、将息法及治疗对象等多方面因素。正如《本草正义》所云:“不知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此则治验以来,凿凿可据者。”据编者对麻黄的临床观察,凡不以解表为目的的运用,如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散寒止痛、消痈散结、通窍明目等,由于同其他类药物相配伍,且不温覆取汗,常规用量下,一般未见汗出而收到治疗效果。数十年来运用,从未偾事。足见其安全性是比较高的。
当然,麻黄毕竟是攻伐之品,使用需要小心,中病即止,一般不宜久服长服。药理研究表明,麻黄有加快心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促进汗腺分泌及兴奋中枢神经等作用,对于心率快、血压高、易出汗、睡眠差的病人用之宜慎,但并非绝对禁忌。如急性肾炎初起,往往伴有血压升高,编者按“风水”论治,使用越婢加术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一类麻黄方剂,观察到患者血压常随水肿消退而逐渐下降。说明此种血压升高仅是病之标,风遏水阻方为病之本,麻黄配合方中诸药,通过祛除风邪、疏通水道,即可消除导致高血压的原因而有助于血压恢复正常。由此可见中药的使用禁忌,应在辨证论治前提下来认识总结,才符合临床实际,未可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