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影像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颅脑和脊髓

第一节 颅内肿瘤性病变

一、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一)临床相关基础概述

颅内肿瘤包括原发肿瘤和转移瘤,发育性肿瘤或囊肿(如颅咽管瘤、表皮样囊肿)也常归入颅内肿瘤讲述。其中原发肿瘤为成人最常见的前十种肿瘤之一;儿童颅内肿瘤在儿童常见肿瘤中的排名更靠前,有报道称位列第二,仅次于儿童白血病。转移瘤则多见于成人,以肺癌脑转移最为多见。颅内肿瘤种类繁多,组织分型非常复杂,WHO依据其良恶性程度分为Ⅰ~Ⅳ级,级别越高者恶性程度越大。此处根据其组织起源和发生部位,讲述最常见的几种肿瘤,包括胶质肿瘤[WHO新版分类中称为神经上皮肿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包括恶性的胶质母细胞瘤(WHO分级为Ⅳ级)和良性的、好发于儿童的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WHO分类Ⅰ级)],脑膜瘤(最常见的颅内脑外肿瘤),垂体瘤(最常见的鞍区肿瘤),听神经瘤(最常见的脑神经肿瘤和最常见的桥小脑角肿瘤),转移瘤。表1-1-1简述了各种常见颅内肿瘤的临床特点。

表1-1-1 常见颅内肿瘤的临床特点

续表

临床病例

病例1 男性,65岁,以“右侧肢体僵硬麻木1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1个月前逐渐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活动受限,10天前上述症状加重,否认意识障碍和二便障碍。神经系统查体:右侧肌力降低,上肢4级,下肢4级;右侧下肢感觉过敏。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大小便常规未见异常。

病例2 女性,14岁,以“头痛、头晕、呕吐半年,走路不稳1个月,加重1周入院”为主诉入院。患者半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头痛、头晕,偶伴剧烈呕吐,症状逐渐加重并于1个月前开始出现走路不稳易跌倒。专科查体: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视乳头水肿,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

病例3 女性,59岁,以“双上肢麻木5个月,加重1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双上肢麻木5个月,伴无力、抖动、疼痛,双上肢麻木症状加重1个月。专科查体: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正常。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

病例4 男性,50岁,以“耳鸣5年,头痛呕吐3个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5年前不明原因开始出现左侧耳鸣,反复于耳鼻喉科就诊,未查明确切原因,患者听力进行性下降。入院3个多月前开始出现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无视物重影,无饮水呛咳,无走路不稳,无四肢抽搐。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左侧听力下降;头颅外观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正常;面部感觉无减退;颈部软,无抵抗;伸舌居中;病理征阴性,四肢活动正常,肌力正常。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

病例5 女性,40岁,以“视物模糊2年”为主诉入院。患者于2年前出现视物模糊,看数字时有重影,伴月经停止。眼科查体:双眼视力下降,颞侧视野部分缺损。实验室检查:泌乳素增高,达1279ng/ml。

病例6 男性,66岁,以“进行性视力下降伴乏力、反应力下降2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言语表达能力及反应力下降,双下肢乏力,腰痛,偶感头昏、咳嗽,无痰。无呕吐,无视物模糊,无耳鸣、黑矇,无晕厥。嗜烟20多年。查体:双眼视力下降,右侧为主,双下肢肌力4级。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222.70ng/ml,非小细胞肺癌抗原4.64ng/ml,凝血功能无异常。

初步询问病情以及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要考虑以下问题:

【问题1】应首选何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如何?

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包括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头颅平片,如何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很重要,是进行临床诊断以及手术治疗的关键步骤之一。

知识点

CT平扫和增强扫描用于筛查和初步诊断颅内肿瘤。MRI对于颅内肿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均很有价值,是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尤其是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肿瘤的分类、良恶性评估、术后肿瘤复发与假性进展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DSA可用于了解肿瘤血供情况。头颅平片对诊断颅内肿瘤价值有限,现已较少应用。

(二)常见颅内肿瘤检查方法的选择

1.常用影像方法特点

(1)CT:

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要的影像诊断方法。优点是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可行薄层扫描和三维后处理重建。缺点是有辐射,软组织分辨率较差,后颅凹结构较易受颅骨伪影干扰而显示不佳。平扫常用于颅内疾病的筛查和初步诊断,增强扫描可对颅内占位进行初步定位和定性诊断,并可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了解肿瘤与大血管的关系,有助于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也可行CT灌注成像了解肿块的血供情况,对于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如炎性肉芽肿、肿块样的脑白质病变)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2)MRI:

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重要的影像诊断方法。优点是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可采用多种成像序列,行轴、冠、矢、斜位等不同方向扫描。同样可行MR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了解肿瘤与血管的关系,行MR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同时还可以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MR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fMRI)等。其中DWI提供的组织弥散信息有助于脑脓肿与肿瘤坏死囊变的鉴别,DTI纤维示踪可以显示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有助于了解肿瘤浸润范围、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SWI有助于发现微量出血、隐匿性血管畸形而有助于肿瘤与血管畸形的鉴别,MRS可以无创性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生化与代谢情况,对鉴别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肿瘤,对鉴别肿瘤术后的真性复发与假性进展均有重要参考价值,fMRI对于了解脑功能区的活动与病损情况,了解不同脑区的功能连接等具有重要意义。总之MRI所提供的信息远较CT更为丰富和全面,因此对颅内占位的定位与定性诊断的价值更大。MRI的缺点是扫描时间较CT长,对运动、金属等产生的伪影非常敏感,同时对微小钙化和细微骨皮质破坏的显示不如CT。

(3)DSA:

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的金标准。其优点是对脑血管包括远端小分支的显示较CTA和MRA更好,既不像CTA易受颅底骨骼干扰,也不像MRA易受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对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的诊断准确性很高。作为介入性操作,可在血管造影作出诊断后进行相应的介入治疗。缺点是检查过程需要有创性操作,操作者与患者都要受到电离辐射,同时患者也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4)头颅平片:

头颅平片由于不能直接显示颅内病变,因此已较少用于颅内肿瘤的诊断。但是在没有条件做CT或MRI的地方,行头颅平片检查发现有“颅内高压征”(包括颅缝分离、脑回压迹增多、蝶鞍扩大等)或“肿瘤定位征”(包括颅骨局部增生或破坏,蝶鞍破坏或扩大、内听道扩大、生理性钙斑移位、出现病理性钙斑等)时,则应建议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以排除颅内占位并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

2.颅内肿瘤的影像检查程序(图1-1-1)

图1-1-1 颅内肿瘤影像检查程序

【问题2】请描述上述患者的异常征象,并结合临床病史作出可能的诊断。

首先要评估影像检查的信息量是否足够,方法是否恰当,同时,要梳理颅内常见肿瘤的影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要点,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知识点

影像诊断需要紧密结合临床资料,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其他辅助检查结果都是重要参考依据。比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儿童;转移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并常有原发肿瘤病史;脑膜瘤在女性中更常见;泌乳素瘤患者常有闭经、溢乳病史,内分泌检查可见血泌乳素增高;生长激素瘤可检测到血生长激素增高,发生于青少年者可见巨人症,发生于成人者可见肢端肥大症;微腺瘤一般不伴有压迫症状,而大腺瘤常因压迫视交叉、第三脑室而导致视野缺损、颅内高压症状,等等。影像诊断包括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两个层次。颅内肿瘤的诊断,首先要明确肿瘤是位于脑实质内还是脑实质外,脑室内还是脑室外,幕上还是幕下等,由于不同肿瘤的好发部位不同,准确的定位也会为定性诊断打下良好基础。定性诊断需根据肿瘤的形态、信号、强化等特点,并紧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三)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思路

1.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表1-1-2)

表1-1-2⊖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2.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思路

颅内肿瘤的诊断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定位诊断;②定性诊断;③合并症的提示;④治疗方案与手术计划;⑤术后随访。影像学手段在各个环节均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诊断时应仔细观察肿瘤的发生部位、数目、范围、边界、形态、CT密度与MRI信号、强化特点、周围水肿情况、占位效应、DSA特征,并结合患者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在全面观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诊断。MRI是诊断颅内肿瘤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对肿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术前计划、术后随访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日渐成熟并在临床广泛应用,其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MRS与PWI对肿瘤的定性诊断很有帮助,DTI可以协助肿瘤手术计划的制订,MRS可以协助确定术前活检或术后辅助放疗范围,MRS与PWI对鉴别真性复发与假性进展很有价值,等等。

(1)定位诊断:

应结合CT薄层扫描与三维重建,尤其是结合MRI的轴、冠、矢、斜多方位扫描,判断肿瘤是位于脑内或脑外,脑室内或脑室外,幕上或幕下。准确的定位诊断直接影响后续的定性诊断,如脑内最常见的肿瘤是胶质瘤,而脑外最常见的肿瘤则是脑膜瘤。同时,定位诊断也会直接决定外科手术的方式与入路,如垂体瘤的手术会结合肿瘤大小、是否侵犯海绵窦和颅底等因素综合考虑。

(2)定性诊断:

包括三个层面的诊断。第一是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第二是鉴别肿瘤是原发或继发,原发肿瘤的类别(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神经鞘瘤等),第三是评估肿瘤的WHO级别或良恶性程度。定性诊断对临床至关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后续治疗方案的制订。在定性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检查方法,全面分析各种影像表现,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及其他辅助检查信息,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在定性诊断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必须重视临床信息的收集,比如颅内多发囊性占位者应注意收集患者的年龄、起病特点及病程、有无原发肿瘤病史、有无其他部位感染史(如结核、中耳炎)、有无疫区接触史等,以鉴别转移瘤、结核、脓肿、寄生虫等。第二方面是要充分运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多种模态的表现,更有利于作出更准确、更全面的评价。比如在MRS上显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及肌酸明显降低,胆碱、乳酸/脂质峰明显升高,PWI上显示rCBV明显增高的肿瘤更有可能是高级别胶质瘤。第三方面是要认识到影像学方法对定性诊断(尤其是分级诊断或良恶性诊断)的局限性,在信息不充分、不准确的时候不做“过度诊断”。这时通过充分收集临床信息、定期影像随访观察,可获得对疾病更深的认识并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3)合并症的提示:

颅内肿瘤可以合并出血、坏死、囊变,常伴有水肿和占位效应,巨大肿瘤、广泛水肿可继发脑积水、脑疝等。这些都需要在诊断结论中予以提示,尤其是危及患者生命的广泛水肿、脑疝形成应尽快报告临床医师,以便及时处理。

(4)治疗方案与手术计划:

临床治疗方案与手术计划的制订与影像诊断提供的信息密不可分。肿瘤的部位、大小、毗邻关系、浸润范围、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都会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的原则、方式、入路等。位于功能区的肿瘤要首先考虑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尽量保留脑功能,位于非功能区的脑肿瘤则首先考虑尽可能多的切除肿瘤;较小的肿瘤(如微腺瘤)可能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或微创治疗(如伽马刀),较大肿瘤则采用综合治疗(如巨大脑膜瘤采用先介入栓塞、后手术切除的方式,GBM采用手术切除加同步放化疗);毗邻或侵犯大动脉、静脉窦(如海绵窦、矢状窦)的肿瘤在手术时要避开这些结构。MRS显示胶质瘤的浸润范围往往较传统的增强扫描更为准确,因此常作为立体定向活检选点和术后辅助放疗划定靶区的依据。DTI可对白质纤维束进行示踪,白质纤维束的受压或受侵情况,可以协助完善手术方式和入路。

(5)术后随访:

详见本节“三、术后随诊”。

二、基于病例的实战演练

(一)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幕上高级别胶质瘤(WHO Ⅳ级)

病例1 患者入院后接受了头部冠矢轴位MRI增强扫描见图1-1-2。

70" src="../Images/P24_24_3_332359539.jpg" />

图1-1-2 左顶枕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1.影像征象分析

(1)征象1,脑实质内病变:左侧顶枕叶见一巨大囊实性肿块,上份以实性病变为主,呈混杂稍长T1、稍长T2信号强度,与周围实质分界不清,下份为不均匀厚壁囊性病变,其内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

(2)征象2,边界模糊:实性部分紧邻上矢状窦,并与之分界不清。

(3)征象3,占位效应:病变推压左侧脑室体部及三角区致其狭窄,后角闭塞,颞角轻度扩张,脑中线结构向右偏移。

(4)征象4,脑血管源性水肿明显:病变周围以左侧额、顶、颞、枕叶及胼胝体压部为主见广泛长T1、长T2信号斑片影,水抑制像呈高信号。

(5)征象5,强化特征:增强后病变上份呈不均匀明显花边样强化,下份囊壁呈明显强化。

2.印象诊断 左侧顶枕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3.鉴别诊断 脑内囊实性占位的鉴别诊断首先要排除脑脓肿、血管畸形等非肿瘤性病变,然后要与星形细胞瘤、囊性转移瘤相鉴别。脑脓肿常有其他部位感染史(如中耳乳突炎、菌血症等),可有发热史,脑脊液检查可有异常,MRI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囊壁厚薄均匀,DWI可见囊液弥散常受限,MRS可能显示丁二酸盐和特殊氨基酸。血管畸形通常占位效应轻微,常合并出血,陈旧出血在病灶周边形成含铁血黄素沉着带,SWI有助于发现隐匿血管畸形。转移瘤常有原发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的病史,MRI见灰白质交界区的多发强化结节,较小而水肿广泛,但无原发肿瘤病史的单发转移灶则鉴别困难。

(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幕下低级别胶质瘤(WHO Ⅰ级)

病例2 患者行MRI检查见图1-1-3。

图1-1-3 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1.影像征象分析

(1)征象1,占位肿块:脑干及左侧小脑半球占位,为囊实性肿块,约4.2cm×3.8cm。

(2)征象2,信号与强化:肿块呈长T1长T2信号,囊变部分更甚,增强后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

(3)征象3,周边情况:肿块边界较为清楚,肿块虽大但周围水肿较轻。

(4)征象4,占位效应:肿块压迫脑干及第4脑室,致后者明显变形并移位,幕上脑室明显积水。

2.印象诊断 左侧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并发梗阻性脑积水。

3.鉴别诊断 后颅凹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主要应与血管网状细胞瘤、室管膜瘤、表皮样囊肿相鉴别。血管网状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好发于中线旁小脑半球,典型特征为“大囊小结节”,与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相比通常实质部分更少,囊变所占比例更大,但增强扫描结节强化更明显,DSA可见明显造影剂涂染并可见供血血管。儿童室管膜瘤多发生在幕下第四脑室内,多数患者发病年龄在4岁以内,成人室管膜瘤则多发生于幕上。第四脑室室管膜瘤可囊变或钙化,常沿脑室蔓延而形成脑室铸型。表皮样囊肿属脑外肿瘤,后颅凹表皮样囊肿常发生于桥小脑池,并可向周围间隙蔓延,含蛋白较多的表皮样囊肿呈短T1短T2信号,通常无强化,DWI可见弥散受限。

(三)脑膜瘤:最常见颅内脑外肿瘤

病例3 患者行磁共振检查见图1-1-4。

图1-1-4 左额部脑膜瘤

1.影像征象分析

(1)征象1,颅内脑外肿块:左额部单发肿块,边界清楚,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贴,与内侧脑实质之间可见脑脊液间隙分隔。

(2)征象2,占位效应:肿块周围未见明显水肿。

(3)征象3,脑膜尾征:增强扫描邻近脑膜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4)征象4,颅骨改变:邻近颅骨骨质增厚。

2.印象诊断 左额部脑膜瘤。

3.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血管外皮细胞瘤、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淋巴瘤,脑膜转移瘤等相鉴别。血管外皮细胞瘤呈分叶状,具有侵袭性,脑积水、脑水肿、占位效应常见,钙化少见。皮样/表皮样囊肿内含脂质/液体信号,无强化。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见于免疫缺陷者,偶发于脑膜,周围水肿较重,无包膜,边界欠锐利。有颅外原发肿瘤病史者发现脑膜肿块影应考虑到脑膜转移瘤的可能,后者常伴有脑内转移病灶,软脑膜常有增厚、强化。单发脑膜瘤转移瘤与脑膜瘤鉴别较为困难。

(四)听神经瘤:最常见的脑神经肿瘤和最常见的桥小脑角肿瘤

病例4 患者先后进行了MRI及内听道高分辨率CT检查(图1-1-5)。

图1-1-5 左侧桥小脑角听神经瘤

1.影像征象分析

(1)征象1,桥小脑角区占位征象:左侧桥小脑角区肿块,形态规则,边缘清晰,沿左侧内听道生长,紧贴岩骨,与岩骨呈锐角相交。

(2)征象2,各序列信号特点:T1WI呈低信号及等信号,T1WI等信号区于T2WI及T2WIFLAIR分别呈等及稍高信号。T1WI低信号区于T2WI呈高信号,于T2WI-FLAIR部分呈高信号、部分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T1WI、T2WI等信号区及肿瘤周边可见明显强化。

(3)征象3,占位效应:左侧桥小脑角池、脑干、小脑中脚及小脑半球受压,脑干、小脑中脚向右移位,邻近脑组织尚未见水肿。四脑室受压变窄并稍向右移位,侧脑室及三脑室积水扩张。

(4)征象4,患侧内听道扩大征象:左侧内听道较右侧明显增宽,开口扩大呈喇叭状。左侧内听道前壁皮质吸收变薄,骨皮质尚连续。

2.印象诊断 左侧桥小脑角听神经瘤,伴轻度梗阻性脑积水。

3.鉴别诊断 听神经鞘瘤应与脑膜瘤、基底动脉瘤、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等鉴别。脑膜瘤:CT平扫多呈等密度或高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不累及内听道;周围脑膜增厚,可见脑膜尾征;邻近骨质可见破坏或增生。基底动脉动脉瘤:巨大动脉瘤可突入桥小脑角区,无血栓形成时CT平扫为略高密度,MRI呈流空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并与血管相连。表皮样囊肿:CT平扫为低密度,MRI多为长T1长T2信号,弥散受限,无强化;病变形态多不规则,具有沿脑池铸型生长的特点。蛛网膜囊肿:CT密度及MRI信号多与脑脊液类似,弥散不受限,无强化,形态较规则;邻近脑组织可受压或发育不良,邻近骨质可见凹陷。

(五)垂体瘤:最常见鞍区肿瘤

病例5 患者先后进行了MRI检查见图1-1-6。

图1-1-6 垂体瘤

1.影像征象分析

(1)征象1,垂体肿块:垂体窝扩大,垂体窝骨质部分吸收,鞍区内巨大占位性病变,呈雪人征。

(2)征象2,占位效应: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鞍上池受压闭塞,并向上压迫视交叉。肿块部分包绕左颈内动脉并推压海绵窦。

(3)征象3,信号与强化特点:肿块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较为均匀。

2.印象诊断 垂体大腺瘤,并发视交叉受压及左侧海绵窦受侵。

3.鉴别诊断 局限于鞍内的垂体瘤大腺瘤一般诊断不难。但垂体瘤突入鞍上或向两侧累及海绵窦时,应与颅咽管瘤和脑膜瘤相鉴别。颅咽管瘤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病变位于鞍上,与鞍内垂体可见分界,病变以信号多变的囊性成分为主,可见实性结节,钙化常见。脑膜瘤常起自蝶骨嵴或鞍结节,可向鞍内蔓延,累及海绵窦,可包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致其变窄,可见钙化,一般不合并出血,增强扫描强化较均匀,可见脑膜尾征。

(六)转移瘤:继发性肿瘤

病例6 患者进行了CT及MRI检查见图1-1-7。

图1-1-7 左额叶、枕叶多发脑转移瘤

1.影像征象分析

(1)征象1:有脑外原发肿瘤病史:右肺上叶尖段占位,印象诊断周围型肺癌。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

(2)征象2:脑内多发占位:左侧脑室前角旁见一圆形结节影,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环形强化;左侧枕叶见一不规则团块影,密度不均匀,T1WI和T2WI信号混杂,并伴有少许出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3)征象3:水肿,左侧额顶枕颞叶见大片状“指套状”水肿带,以脑白质为主,脑实质轻度肿胀。

2.印象诊断 左额叶、枕叶多发脑转移瘤,系肺癌脑转移。

3.鉴别诊断 转移瘤应与星形细胞瘤、脑脓肿、脑囊虫并鉴别。星形细胞瘤一般为单发,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常伴有囊变,增扫实质部分不同程度强化,MRS可见胆碱升高,氮-乙酰天门冬氨酸降低。脑脓肿多有感染病史及发热等症状,病灶形态较规则,轻中度水肿;脓肿壁在T2WI上多呈等信,厚薄均匀,增强扫描呈环形、均匀强化;脓液T2WI上呈高信号,DWI可见弥散受限,MRS显示氨基酸峰、乳酸峰等。脑囊虫病患者多有疫区居住史或不洁饮食史。可单发或多发,囊内可见点状高密度头节,多发时结节小、水肿较轻,增强扫描囊壁和囊内头节仅轻度或无强化。

4.检查方法探讨

(1)CT平扫发现病灶有限,增强扫描可显示比平扫更多的病灶。

(2)MRI与CT相比具有更佳的软组织对比度及多平面多方位成像的优点,因而可检测到其他方法不能发现的病变,特别是直径小于5mm的小病灶及脑干和幕下转移灶。增强扫描对小病灶显示非常敏感,已成为脑转移瘤的最佳检查方法。

三、术 后 随 诊

术后随访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观察术后的恢复情况,观察积气、积液的吸收,占位引起的脑积水的改善,是否合并感染等;另一方面是了解肿瘤是否有残余或复发。现以垂体瘤和胶质瘤术后随诊进行说明。

病例7 男性患者,31岁,以“垂体瘤经蝶窦切除术后,鼻腔流液3周伴嗜睡1天”为主诉就诊。入院后行急诊CT检查见图1-1-8。

图1-1-8 垂体瘤术后床旁头部CT

【问题3】垂体瘤术后随访应选择何种检查方法?应重点观察哪些项目?

要了解垂体瘤术后影像学检查选择原则,熟悉垂体瘤术后合并症的常见表现。

知识点

垂体瘤术后近期可选择CT,判断是否有明显肿瘤残余,是否存在出血和颅内积气等合并症;待出血积气基本吸收后,则应选择MRI定期随访,以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及是否存在肿瘤残余或复发。

1.垂体瘤术后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 临床上对垂体瘤有两种切除方法:内镜下经蝶窦切除及开颅切除。前者创伤小、出血少,现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而此种手术方法术后可能发生脑脊液鼻漏,出血等并发症,故术后影像学随访是必不可少的,用以评估病灶是否完全切除以及观察术后有无脑脊液漏、出血等情况。如患者有相关临床症状,应及时行CT检查排除。CT对颅内积气和颅底骨质结构的显示较MRI更佳,对新发的出血也较为敏感,同时扫描速度快,有条件时还可行床旁CT检查,减少危重患者的转运风险,因此比较适合围术期的患者。由于手术后术区常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水肿、渗出、积气,会对判断肿瘤有无残余产生干扰。因此应待其吸收后进行增强MRI检查,以判断是否存在肿瘤残余,并通过定期复查随访MR及结合内分泌激素检查以早期发现肿瘤复发。

2.征象分析与影像诊断 可见蝶鞍扩大,鞍内呈混杂密度,鞍上池、环池、脑室内见大量积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考虑术后并发脑脊液鼻漏、颅内大量积气。

病例8 患者男性,44岁,因颅内占位行手术切除4个月,术后病检诊断“右顶枕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患者术前有视力障碍,术后1个月内加重并伴有步态不稳、肢体乏力,近3个月上述症状稳定无明显加重趋势。现常规复查MRI,行多模态磁共振检查,包括平扫与增强、MRS、PWI、DWI见图1-1-9。

图1-1-9 右颞顶枕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多模态MRI复查

【问题4】胶质瘤术后随访应选择何种检查方法?如何综合各种影像表现鉴别真性复发与假性进展?

要了解各种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价值;胶质瘤术后真性复发与假性进展在不同磁共振序列上的表现。

知识点

胶质瘤术后应选择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方法,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提供关于水分子弥散、血流灌注、生化代谢的信息等,对鉴别真性复发与假性进展较普通平扫和增强扫描更加准确。通常复发肿瘤的实质部分表现为弥散受限、血流灌注增加,以及波谱上胆碱/肌酸比值增高,结合健侧对比并结合多次检查结果观察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更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1.胶质瘤术后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 胶质瘤手术后短期内术区常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水肿、渗出,远期则会出现周围组织的软化与胶质增生,这些改变形态上可以类似肿块,强化时可呈现结节状、斑片状、团状、不均匀强化,非常类似肿瘤复发,临床上称之为假性进展,与肿瘤的真性复发在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上难以鉴别。借助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尤其是弥散、灌注和波谱分析,通过这些技术提供的水分子弥散信息、血流灌注信息、生化与代谢信息,可为两者的鉴别提供可靠依据。

2.征象分析与影像诊断 患者常规复查时于术区发现结节影,T1/T2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度均匀强化,DWI(b=1000)可见弥散受限,PWI可见rCBV增加提示灌注增强,MRS可见胆碱显著升高,N-乙酰天冬氨酸和肌酸显著降低,影像诊断考虑肿瘤复发。后经二次手术病检证实。

四、拓展——颅内少见肿瘤

(一)鞍区: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个在10岁以内,另一个在40~60岁。生长部位以鞍上池最多见,也可沿鼻咽后壁、蝶窦、鞍内、鞍上至第三脑室前部发生。肿瘤分囊性(单房或多房)、实性和囊实混合性。囊液内含有胆固醇结晶。囊壁和肿瘤实性部分多有钙化。肿瘤向上生长压迫第三脑室,使其受压变形,但一般无脑水肿;视交叉受压出现视力障碍。

CT平扫肿瘤以囊性和囊实性为多。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CT值变化范围大,与囊内容物有关。实质及囊壁可有钙化,可呈点状或蛋壳样钙化。增强扫描多数实质部分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壁呈环状强化。

MRI肿瘤信号因其内容物的不同而多变,T1WI可以是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与病灶内蛋白质、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含量多少有关。T2WI上以高信号多见。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壁呈环状增强。

图1-1-10中患者为男性,12岁,以“头痛、视力下降1年,加重2个月”入院。MRI见鞍区囊性占位,囊内容物呈长T2长T1信号,可见壁结节,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占位向下突入鞍内压迫垂体。术后病检证实为颅咽管瘤。

(二)脑实质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指仅发生于脑和脊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十分少见,占原发性脑肿瘤的1%~6%。约95%以上为B细胞型淋巴瘤,极少数为T细胞型淋巴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免疫正常者发病高峰年龄在 50~60岁左右,免疫缺陷者好发年龄为30岁左右,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PCNSL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程约3个月至数年不等,因肿瘤所在部位、大小及数目的不同,可产生相应的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呕吐、神经功能损害、癫痫等。

肿瘤可单发或多发,以幕上分布为主,好发于额叶、额顶叶交界区及脑室周围深部脑组织,包括基底节区、丘脑及胼胝体等。CT扫描可见肿瘤大多密度较均匀,呈等或稍高密度,其内一般无钙化、囊变或出血。肿瘤轮廓较清,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及占位效应,通常占位效应与肿瘤大小不成比例。MRI T1WI序列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T2FLAIR序列均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大多均匀显著强化,发生在免疫缺陷者可呈不均匀环形强化。DWI可见弥散受限,PWI可见灌注减低。MRS表现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及肌酸峰降低,胆碱峰升高,多数病例可见高大的脂质峰显示。

图1-1-11中患者为女性,61岁,因“间断头痛3年,加重半个月,记忆力减退1周”入院。CT可见胼胝体压部及左侧颞顶枕交界区多发稍高密度结节及片团影,边界较清,密度均匀,增扫强化明显且较均匀;MRI可见病灶信号较均匀,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FLAIR呈稍高信号,DWI序列中央呈等信号,周围为高信号,增强后显著较均匀强化。术中见肿瘤呈紫红色,为实质性,血供丰富。术后病理示: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

(三)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25%~0.5%。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它归为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分级为Ⅱ级。它主要好发于20~40岁的年轻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肿瘤生长缓慢,病史可长达数年,临床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多与梗阻性脑积水相关,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

图1-1-10 鞍区颅咽管瘤

图1-1-11 左侧颞顶枕叶交界区及左侧胼胝体压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肿瘤大多发生于脑室内,最常发生于一侧侧脑室的蒙氏孔区,可以向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延伸,常伴有囊变及钙化,偶尔可见出血及坏死。肿瘤可阻塞蒙氏孔,导致一侧侧脑室或双侧侧脑室积水。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多为等或稍高密度,病灶内有大小不等低密度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轻至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可见肿瘤实性成分在T1加权像呈稍低信号,囊变区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为不均匀等、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S可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表现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峰降低但仍存在,肌酸峰明显降低,而胆碱峰明显升高;部分患者可见甘氨酸(Gly)峰存在,是中枢神经细胞瘤的特点之一,依此可与其他侧脑室肿瘤相鉴别。

图1-1-12中患者为男性,25岁,因“头痛3个月”入院。CT见肿瘤位于右侧脑室前角蒙氏孔区,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中度不均匀强化;右侧脑室积水伴周围间质性水肿。MRI见肿瘤信号不均匀,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见多发小囊变,FLAIR序列呈相对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术中见肿瘤位于右侧脑室内,灰红色,质地较软,血供丰富。免疫组化提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突触素阳性,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阴性,符合中枢神经细胞瘤。

图1-1-12 右侧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

(龚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