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斑块的基础与临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近年来,随着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AS斑块狭窄程度并不是衡量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全球每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70%死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随后发生的血栓形成与心肌坏死,其中只有20%是有严重狭窄的斑块,50%是非严重狭窄性的斑块,其余30%无斑块破裂,其病因可能是内皮脱落、钙化结节及其他未知因素。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简称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危险主要取决于斑块的内在组成成分及力学性质而非取决于管腔狭窄的严重程度。为此,多位专家建议,将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统一命名为脆性斑块(或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脆性斑块的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并导致冠脉闭塞是ACS的发病关键机制,其中AS脆性斑块的破裂又被视为ACS发生中最重要的始动环节。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目前脆性斑块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指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形成血栓和(或)进展迅速的危险斑块。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创建于1982年,是镇江市最早设立的心血管专科,1995年成为镇江市临床重点专科,2009年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11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医学创新团队,是镇江市唯一获得国家药物临床验证机构的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内科是国家卫计委冠脉诊疗培训基地,江苏省转化医学基地。在以编者为核心的江苏省医学创新团队(拥有2名博士生导师和8名硕士生导师)的努力下,凝练了三个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方向:①急性冠脉综合征区域化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及相关血清标记物的筛选;②动脉粥样硬化脆性斑块的发生机制与逆转策略;③血管钙化的进展与消退机制。十余年来我们在冠心病尤其是脆性斑块的血清学标记物以及脆性斑块逆转消退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获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市级在研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荣获包括中华医学奖在内的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回首往昔,总结成果,历时一年有余,我们编撰了这本《脆性斑块的基础与临床》。内容涉及脆性斑块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血清学标记物,脆性斑块模型构建、识别、稳定与消退,临床治疗策略进展,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新进展,区域化协同救治等共计三篇二十一章,希冀为奋战在脆性斑块研究领域的医学同道传递一份属于自己的认知。
本书能如期出版,要衷心感谢江苏大学及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领导的关心支持,同时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0408、81370409、81170279)、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1)、中国医师协会阳光心血管研究基金(SCRFCMDA201303)、江苏省自然基金(BK20131246、BK2011486),江苏省333二层次项目(BRA2014162),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WS-074),江苏省卫生厅项目(Q201308),江苏省医学创新团队基金(LJ201116),镇江市社会发展项目(SH2013023、SH2013024、SH2010012),镇江市心血管病学重点实验室基金(SS2012002)给予的大力资助,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及不妥之处恳请学术界前辈和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严金川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