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义中医儿科经验辑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四节 小儿湿疹辨治经验

湿疹是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多形性的皮肤损伤,以红斑、丘疹、疱疹等为主,皮疹呈弥漫性,中心明显,逐渐向四周扩散,边界不清,可伴有渗出,极易继发感染;病程日久或反复发作,则皮肤表面浸润肥厚,可见结痂、色素沉着及鳞屑,瘙痒剧烈。属中医学“湿疮”、“浸淫疮”、“奶癣”、“顽癣”、“顽湿”等范畴,由于病情经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不仅在身体上,也在心理上给患儿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

传统医学文献古籍中对小儿湿疹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表现有着大量的记载。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证治准绳·总论证治》:“夫疥癣者,皆由脾经湿热及肺经风毒客于肌肤所致也。”陈宝义教授认为,小儿湿疹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发于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

按照皮损的表现,湿疹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类型,或按皮损累及的范围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类。陈宝义教授从病因病机和皮疹有无渗出角度将本病分为湿性湿疹和干性湿疹两个证候类型,从而指导遣方用药。他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脾气虚弱,易生湿邪,湿聚化热,热盛生风,风湿搏结于肌肤,引发湿性湿疹。若病情迁延难愈,邪热稽留,耗伤营血,血燥生风,肌肤失养,则发为干性湿疹。小儿湿疹往往以湿性湿疹最为常见。治疗上,应根据皮损性质和发病特点随证治之。湿性湿疹治以燥湿健脾,清热祛风;干性湿疹治以养血健脾,祛风止痒;干、湿混合性湿疹,当辨其标本侧重,立法治之。无论干、湿湿疹,健脾和中、调理脾胃功能均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湿性湿疹好发于长夏季节,湿热当令,困遏脾阳,加之素体脾虚湿盛,聚而化热,热盛生风,兼外感湿热之邪,风湿搏结,充于腠理,属内外合病。治疗时采用二妙丸加味治疗,取其清热祛风,健脾燥湿之意。方中黄柏、苍术、苦参清热燥湿,为治疗湿疹之要药;清半夏、茯苓健脾祛湿,茵陈、藿香、连翘、牡丹皮、六一散清热解毒燥湿,地肤子、白鲜皮、荆芥穗、川芎祛风止痒。若热毒较重者,则加金银花、赤芍、蒲公英、紫花地丁以解热毒。湿重渗出较多者,加萆薢、土茯苓以解毒除湿;病情重,瘙痒甚者,则内服外洗并举。

干性湿疹多由湿疹日久不愈,病邪深入,由气及血,阴血耗伤,肌肤不荣而成。临床上以本虚标实的干湿混合性湿疹为多。此类病患,病程较久,脾虚为本,风湿热毒之邪为标。干湿混合性湿疹应急则治其标,以清热解毒祛湿为法,同时兼顾其血虚之本,方用苦参汤合四物汤加减。待热毒渐清,以干性湿疹为主要表现,宜采用健脾利湿,养血润燥之法,缓治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