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义中医儿科经验辑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二节 从肝脾论治小儿抽动障碍

小儿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发性抽动症”,是近年来儿科较为常见的疑难病症,多见于5~12岁的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一种不自主的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刻板的单一或多部位(头、面、肩、肢体、躯干等)肌肉运动或发声。临床主要分为3个亚型:①短暂性抽动障碍(抽动症),是抽动障碍中的最常见类型,特点为急性单纯性抽动,常限于某一部位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群发生运动或发声抽动;②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是以限于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群发生运动或发声抽动为特征的一种抽动障碍,抽动可以是单一的也可是多种的,持续1年以上;③Tourette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是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和发声抽动为特征的抽动障碍。患儿可伴有模仿言语、模仿动作,或强迫、攻击、情绪障碍,及注意缺陷等行为障碍。

陈宝义教授认为,中医文献中虽无“抽动障碍”病名的记载,但据其临床表现可隶属于“肝风”、“瘛疭”、“痉病”、“慢惊”等病症范畴。根据中医理论,究其发病机制,以正虚为本,以风痰为标,脾虚痰伏,肝风内动,风痰鼓动,横窜经络为其主要病理机制。中医学认为,痰生怪证,而痰的形成,则由脾虚而生,“脾为生痰之源”,小儿脏器娇嫩,固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被饮食所伤,脾胃受损,则运化失常,津液不能输布而水湿相聚成痰。反之,痰湿内阻,易于困脾,致使中焦升降失常,气机受阻,更加重了痰浊的滋生。“风胜则动”,无论面部、头颈部、躯干部或四肢部的抽动,皆因“风”而起。“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而各种抽动症状皆与肝有关。“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所以患儿常常一组肌群抽动症状缓解或消失时,另一组肌群的抽动又出现,或在原有肌群抽动又增加新的肌群抽动症状,证候变化无常不定。脾虚则肝旺,小儿素体“肝常有余”,肝风内动,扰动伏痰,风痰窜动则见抽动,变化无常,风痰时聚时散,故而抽动时发时止,痰阻气道则喉间痰鸣、怪叫异声、污秽语言等。

陈宝义教授根据小儿抽动障碍脾虚痰伏、风痰内扰的病理机制,提出了健脾化痰、息风镇惊的治疗法则,主方以《医宗金鉴》中的缓肝理脾汤化裁,药物包括党参、云苓、白术、桂枝、羌活、柴胡、杭芍、川芎、枳壳、僵蚕、半夏、炙甘草等。方中重用党参配云苓、白术、健脾益气扶正,以绝生痰之源,桂枝温阳散风,羌活、僵蚕息风镇静,川芎入肝经,为血中气药,又活血通络,又行气缓肝;枳壳降气化痰通络;半夏健脾化痰;杭芍、甘草酸甘化阴,配柴胡柔肝缓急。诸药合用,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刚柔相济,使肝气条达,脾气健运,风痰自消。

若肢体抽动明显加木瓜、伸筋草舒筋活络;颈项部抽动明显加葛根升津柔筋;摇头甚加天麻、钩藤疏肝息风;痰热内盛加菖蒲、胆星、栀子以清热化痰;抽动剧烈加全虫、蜈蚣搜剔风邪,开痰行滞,但用量不宜过大,中病即止。本病的治疗要以扶正为主,扶正以祛邪,反对一见风证,就以风治风,大量堆砌风药、虫类药,那样或许能取一时之功,但久则攻伐正气,使正气益虚,病更深重难治。

抽动障碍患儿发病多与精神紧张、学习负担过重,常遭受批评,家庭不和睦,情绪压抑,看电视、玩游戏机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因素有关。某些患儿常存在上呼吸道的慢性病灶,因呼吸道感染而病情复发或加重。因此在治疗中,给予患儿适当的心理治疗,解除患儿思想上的压力,并嘱咐家长配合治疗,给患儿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不责骂孩子,不体罚孩子,适度地安排好学习、休息、娱乐时间,并积极治好呼吸道慢性感染病灶,对本病的顺利康复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