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的基本特点
西医学认为,病毒直接侵犯心肌是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因,病毒利用宿主的酶系统及核苷酸库产生子代核酸,其产物导致宿主细胞各细胞器的破坏。发病时T细胞介导免疫引起心肌炎性损伤也是其发病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学者主张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应着重4个方面:杀灭或控制病毒复制、调整免疫功能、改善调节心肌细胞能量代谢、改善调节心肌收缩调控。具有上述1项或1项以上的药效,都可能成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药物。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常有多向性治疗作用,既有诱人的研究前景,也有相当的难度。
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主流。因此,必须从中医理论体系正确认识其病因病理特点,明了其临床治疗的立法依据,使得临床治疗时遣方用药合理有据,力求减少盲目性,提高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
中医学认为,病毒性心肌炎起始应属于温病范畴,其发病是由于温热疫毒之邪内侵,毒热伤心所致。尽管感染疫毒之初可因季节、环境、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可能出现偏热或偏湿的差异,但是疫毒内侵易于化热化火的特征则始终如一。由于心肌炎的病程通常较长,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其间发生的反复感染以致邪恋正虚,更是导致心肌炎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
“热伤气”、“热伤阴”,是温热性疾病的基本特征。所谓“壮火食气”,“壮火之气衰”,在心肌炎的全过程由于邪热销烁气津,耗伤阴液,心肺之气阴损伤,以致血运无力,变生诸证。临床上半数以上的心肌炎患儿来诊时感染期已过,部分患儿可有毒热留恋未尽,仍然以气阴损伤为主,临床见证虽然或有不同,但在治疗上均须顾及已伤之气阴,这也是温病学在治则上的不易之法。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通过心脏的收缩调控从而推动血流营周全身。这个收缩调控功能就是心功能。“心主血脉”是依靠“气帅血行”来实现的,具体地说是以心气为主,肺气为辅(肺朝百脉)共同完成的。所以中医学认为“宗气”积于胸中而行血脉,宗气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导致心主血脉的泵血功能下降。《黄帝内经》曾有“宗气不行,血为之”,虚里大动,“宗气泄也”的论述。“宗气”就是心功能的具体体现。在心肌炎的全过程中,无论是热毒伤心,还是伤及心之气、血、阴、阳,最终的影响都会表现为宗气不足,血运无力,心脉瘀阻。从而出现胸闷憋气,心区刺痛,心中动悸不宁,脉结代和心脏扩大等血瘀心脉的表现。
气阴损伤、心脉瘀阻基本上反映了心肌炎病理改变的主要特点。气阴损伤是本,心脉瘀阻为标,“本虚标实”概括了心肌炎的基本特征,也是临床应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立法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