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质与发病
中医学的病因学说,十分强调内因在发病学上的主导地位,认为外界致病因素侵袭人体,但能否发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体质。如《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指出了单纯的风雨寒暑之邪,不足以引起疾病,必因虚邪之风,参以人身正气之虚,才能构成疾病,亦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谓。可见外界各种致病因素,只有通过机体内部因素的联合作用,才能产生其贼害人体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外感病的发病上,而且内伤疾病的发病也不例外。以情志内伤为例,《内经》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九气为病之说。《医宗金鉴》解释说:“凡此九气丛生之病,壮者得之,气行而愈,弱者得之,发为病也。”明确指出了人体体质强弱与情志内伤的发病亦有密切关系。当然,我们强调内因在发病学上的重要地位,并不否定外因的作用。在特定条件下,如当某种致病因素超越人体防御力量时,外因就能起到致病的关键作用,如强烈的传染病和不可抗拒的外伤等。《素问·刺法论》在谈到预防疫病时,就提出不仅要保持机体正气旺盛,更要“避其毒气”,反映了对外来致病因素的重视。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古人早已认识到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或对某种疾病的易罹性。如《灵枢·五变》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清·吴德汉在《医理辑要·绿囊觉后编》中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凡此,都说明体质在发病上常起着主导作用。近年来,王琦教授及其团队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等九种类型,对体病相关作了深入的研究,并以古代文献,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调查等为依据,阐述了不同体质的易患疾病。根据笔者临证经验和体会,有如下规律:阴虚质易患复发性口疮、慢性咽炎、三叉神经痛、习惯性便秘、干燥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结核病、支气管扩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阳虚质易患感冒、慢性胃肠道疾病、水肿、哮喘、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功能低下、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气虚质易患感冒、疲劳综合征、胃下垂、直肠脱垂、营养不良、贫血、神经性尿频、窦性心动过缓、重症肌无力等病;气郁质易患神经官能症、抑郁症、高血压病、溃疡病、肿瘤、乳腺小叶增生、痛经、闭经、围绝经期综合征、不孕症等病;血瘀质易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血管神经性头痛、下肢静脉曲张等病;痰湿质易患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风、冠心病、代谢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等病;湿热质易患痤疮、疮疖、脂溢性皮炎、复发性口疮、肝炎、痔、痛风、慢性膀胱炎、胆结石、胆囊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特禀质易患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等病。这对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尤为可贵的是,近年有关体质与发病的关系,不少单位作了广泛的调研,如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消化性溃疡、糖尿病、乳腺增生、痛经、抑郁症、前列腺增生症和肿瘤等疾病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多有报道,很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