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预防与调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脂肪肝基础知识

一、脂肪肝的概念

脂肪肝西医又称脂肪性肝病或肝内脂肪变性,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学无脂肪肝的病名,根据症状归属于“胁痛”“积聚”“痰饮”“肥气”“膨胀”“痞证”等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现国家标准定名为“肝癖”。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脂肪有两大类:一类是中性脂肪,可随人的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多少而变化。另一类为类脂,包括磷脂、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成胆盐、维生素D、类固醇激素的重要原料,是固定不变的。

正常人肝内脂肪含量约占肝脏重量的3%~5%,其中含磷脂占50%,甘油三酯占20%,游离脂肪酸占20%,胆固醇占7%,其余为胆固醇酯等。当肝内脂质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显微镜下肝组织切片每单位面积内见30%以上的肝细胞内有脂滴存在时,称为脂肪肝。除此之外,其他脂类成分、糖原、羟脯氨酸、肝脏蛋白质及水分也相应改变。但由于脂代谢酶的遗传性缺陷而导致脂肪酸、胆固醇或类脂复合物在肝脏等处沉积的脂质沉积症不属于脂肪肝的范畴。

脂肪肝患者,主要是脂肪酸和甘油三酯量的异常增高,而胆固醇及磷脂等相对增加较少。在不同的病因下,积聚在肝内的脂肪可以是甘油三酯、磷脂、糖脂、胆固醇酯或神经酰胺等。因此,脂肪肝的命名,更确切地讲,应该包括说明脂类的性质,如“磷脂性脂肪肝”“固醇性脂肪肝”等。由于大多数的脂肪肝,是由于甘油三酯积聚所致,故一般所讲的脂肪肝即指此类脂肪肝。

随着医学的发展,肝病学家发现,部分脂肪肝患者的肝脏有炎症表现,甚至有些患者的肝脏会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因此,目前肝病学家将脂肪肝称为脂肪性肝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等。

二、西医对脂肪肝病因的认识

脂肪肝发病率的增高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关系密切。根据病因,脂肪肝可分为营养性、酒精性、肝炎性、药物性、内分泌性等。其中以营养过剩和饮酒过量所引起的脂肪肝最为多见。西医认为,可引起脂肪肝的因素有很多,同一患者的脂肪肝可能是不止一种因素引起的。目前公认的可引起脂肪肝的因素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 营养因素

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均可引起脂肪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能、高脂肪类食物摄入增多,而运动量却大幅度减少,造成肥胖症、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据报道,50%的肥胖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常见于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另外为了减肥而快速减重者也可患脂肪肝。在我国的贫困山区,由于摄入蛋白质不足而患脂肪肝的也不少。

1.营养过剩

长期过食肥甘厚腻的高脂膳食、糖摄入量过多、素食过少,出现营养过剩,从而引起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血脂或血糖升高,形成营养过剩性脂肪肝。这类患者主要见于肥胖及疾病恢复期的患者,也见于一些运动量过少的正常人。普查显示,约50%的肥胖者可并发脂肪肝,重度肥胖者,脂肪肝发病率在60%以上。我国常见急性肝炎恢复期和慢性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又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酶)增高者,因不适当地增加营养和减少体力劳动而致肥胖性脂肪肝。

2.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主要是人体长期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营养不良主要因食物蛋白质和能量供给或摄入不足,长期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所致,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在灾荒年代或战争时期发生率最高,各年龄组人群都可发生,但以婴幼儿最为多见。妊娠期、哺乳期、儿童生长发育期,以及婴儿因乳汁不足或断奶后饮食供给不合理,或并发其他传染病等,引起机体热能和蛋白质需要量增加而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有时也可诱发原发性营养不良。继发性营养不良多由其他疾病所诱发。欧美等发达国家年长儿童和成年人中发生的营养不良,以继发性为多,常见于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食欲下降、吸收不良、分解代谢亢进及消耗增加等所致,如炎症性肠病患者脂肪肝的发生率可达15%~54%。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营养不良分为消瘦型、水肿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

(1)消瘦型 又称营养不良性消瘦,主要因能量严重不足所致,体重下降为主要特征。脱水、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常是致死原因。其原因可能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营养不良患者,因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加剧脂肪分解诱发脂肪肝,但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因其他组织利用脂肪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肝内脂肪蓄积反见减轻甚至消失。

(2)水肿型 又称恶性营养不良,多为饮食中蛋白质严重摄入不足所致,以全身水肿和生长发育迟缓为特征。主要见于非洲和南亚以淀粉类食物(如白薯)为主食的儿童,可出现肝细胞脂肪变和纤维化,但不会进展为肝硬化。

(3)混合型 蛋白质和热能均缺乏的营养不良患者,也可发生大泡性脂肪肝。病理上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脂肪肝。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主要与饮食中蛋白质和能量的供给或摄入不足有关。此外,摄入氨基酸不平衡的食物,如缺乏合成载脂蛋白所需的氨基酸,如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也可诱发实验动物肝细胞脂肪变性。

◎ 炎症因素

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各种致病微生物都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其中以病毒性肝炎为多见,甲、乙、丙、丁、戊、庚6型肝炎均可合并脂肪肝。

此外,炎症性肠病、胰腺炎、结核感染均可引起脂肪肝,主要是因营养不良、缺氧及细菌毒素损害而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

◎ 代谢因素

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高血糖代谢生成的三碳化合物被肝细胞摄取转化为脂肪酸,而后酯化为大量的甘油三酯蓄积在肝内。同时,通过对激素的影响而影响脂代谢,造成脂肪肝。

1.糖尿病

糖尿病是脂肪肝的重要致病因素,约50%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性脂肪肝。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脂肪肝是由于胰岛素缺乏,血浆脂蛋白清除能力降低所致。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表现,减弱了胰岛素对脂代谢的调节,出现代谢紊乱,大量脂肪被动员,循环中游离脂肪酸(FFA)增多,促使细胞内脂肪酸堆积,使肝细胞损伤或诱导中性粒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浸润,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2.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其中以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关系最为密切。绝大多数常伴有肥胖、糖尿病和酒精中毒。肥胖病患者多伴有明显的肝内脂肪浸润和程度不等的脂肪肝表现。造成肝内脂肪浸润的原因与体内脂肪组织增加、游离脂肪释出增多有关。有效减肥常可使脂肪浸润显著消退。肝炎后脂肪肝则与恢复期患者不适当增加营养和活动量减少有关。

3.妊娠

妊娠早期可因持续恶心和频繁呕吐,造成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营养缺乏和新陈代谢障碍,并发局灶性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和轻度大泡性脂肪肝,大多在补充营养后可随之消失。首次妊娠的36~40周,易发生急性妊娠期脂肪肝,脂肪沉积于肝、胰、脑和肾,病情严重,整个病程为1~2周,母婴死亡率为75%~85%。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妊娠期激素代谢紊乱、营养不良、遗传性疾病、药物不合理应用等因素有关。

(1)妊娠期激素代谢紊乱 妊娠时体内雌、孕激素增加,对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的损害,可引起微血管脂肪酸代谢紊乱,使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及其他脏器内迅速堆积。

(2)营养不良 当胎儿在妊娠晚期需要的营养显著增加时,如营养跟不上,蛋白质合成和活力不足,使脂肪浸润的细胞达足够量后,细胞就会肿胀,以致损害肝细胞和胆管的胆汁倒流(尤其是肝脏中心小区),就会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3)遗传性疾病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之母初查杂合子为不完全表现型。

(4)药物不合理应用 妊娠时如静脉注射四环素,可导致肝细胞的微泡脂肪浸润;抗癫痫药如VALPROATE等,也可引起类似的脂肪变性和肝损伤。

◎ 中毒因素

能引起脂肪肝的化学因素主要为真性肝毒物,即其致病作用主要与毒物本身的性质及剂量有关,故又常称为可预测性肝毒物质。

肝毒物根据其作用方式可分为直接肝毒物和间接肝毒物两大类。前者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及其细胞器,而后者多为抗代谢物,是抗特异性代谢过程而引起的肝损伤,除慢性中毒外,化学性因素的致病作用力潜伏期一般较短。药物和毒素可引起小泡性或大泡性脂肪肝,脂肪变常位于小叶中心区,亦可分布于门静脉周围,肝细胞坏死程度不等,主要取决于药物或毒素的种类。

(1)酒精中毒 饮酒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病因,饮酒致脂肪肝可能是乙醇对肝内甘油三酯的代谢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健康者,每日饮酒(相当于乙醇的量)100~200克,连续10~12日,不论其饮食是否含蛋白质,均可发生脂肪肝,低蛋白质只是一种加重因素。乙醇是损害肝脏的第一杀手,这是因为乙醇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乙醇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肝内脂肪蓄积量与嗜酒量及嗜酒持续时间明显相关。酒精性脂肪肝蓄积的脂肪以甘油三酯为主,过量脂肪蓄积使肝脏明显变大,重达2~2.5千克,甚者可达4~5千克。肝细胞肿胀,充满脂肪滴,细胞核被挤向一侧,相邻的肝细胞膜破裂,融合成脂肪囊。

(2)工业毒物 工业毒物可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进入机体导致肝脏损害。其中能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毒物包括黄磷、砷、锑、铅、铜、汞、钡、苯、氯仿、二硫化碳、二硝基酚、二氯乙烷、二氯丙烷、四氯乙烯、硼酸盐、铬酸盐、铀化物等。另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水杨酸、胺碘酮、四氯化碳、磷、铁等也可引起中毒性脂肪肝。

(3)药物中毒 肝在药物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药物在肝内经生物转化作用排出体外。在药物代谢过程中,可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作用对肝造成损害。药物性肝损害约占成人肝炎的10%,50岁以上肝功能损害者中药物所致者甚至高达40%,其中脂肪肝是常见的类型。多种药物可诱发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应该注意的是,抗心律失常和抗心绞痛类药物所导致的脂肪肝,可通过脂肪性肝炎并发纤维化。

◎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形而引起的。其中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血β-脂蛋白缺乏症、半乳糖血症、肝糖原贮积病、果糖耐受不良、高酪氨酸血症、WOLMAN病、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等遗传性疾病可引起大泡性脂肪肝。先天性代谢缺陷,如线粒体脂肪酸氧化遗传性缺陷、尿素循环酶先天性缺陷等可引起小泡性脂肪肝。无论是酒精性脂肪肝,还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都存在一定的遗传发病因素。

◎ 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许多脂肪肝的发病因素,可与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群以及不同的时期,脂肪肝的发病率及其病因分布不一。如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乙醇中毒、肥胖病、糖尿病是脂肪肝的三大原因,而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仅流行于部分落后地区。在我国苏、浙、沪一带,肥胖、糖尿病相关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高于酒精性脂肪肝;而在我国西南、北方地区,则以酒精性脂肪肝为主。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高热能的饮食结构及生活懒散等因素易诱发脂肪肝。而现代工作生活压力增加等可导致酗酒等不良嗜好的发生率上升,又促进脂肪肝的好发。

◎ 其他隐源性脂肪肝

小肠改道手术治疗肥胖症,可引起脂肪肝,REYE综合征、原发性脂肪肝以及某些消化疾病引起的脂肪代谢障碍、不良的饮食习惯等的影响,常可成为脂肪肝的诱发因素。

三、中医对脂肪肝病因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脂肪肝由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情志内伤、肝失条达;好逸恶劳、痰瘀阻络;久病体虚、气血失和所致。一般而言,可归纳为以下5种原因。

◎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饮食主要是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运化生成水谷精微,并由脾的传输散精作用而布散营养周身,另外肝主疏泄、肾藏精主水,对于水谷精微的正常代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水谷精微(包括脂质)的运化输布失常,痰饮、水湿内生,瘀血停留,形成脂肪肝。

◎ 饮食失宜

多为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痰湿蕴阻;或为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痰浊入络,随气运行,停滞于肝。

◎ 少劳多逸

主要是嗜静懒动,少劳多逸,脾胃失和,肝血不畅,过度肥胖,气滞血瘀,痰湿交结,积聚于肝。

◎ 情志失调

多为情志过度,郁怒伤肝,思虑伤脾,久则内伤气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络于肝。

◎ 基础疾患影响

其他脏腑疾病日久,尤其是糖尿病、冠心病等,易引起体内血脂失于正常运化,积于血中则为痰为瘀,形成高脂血症,痹阻于肝,则为脂肪肝。

四、脂肪肝的症状

脂肪肝的表现因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而有差异,约有25%以上的脂肪肝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尤其是一些轻度脂肪肝患者,故难以从临床上被发现;而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特别是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者,其临床症状比较明显,且与脂肪浸润肝脏的程度成正比;当肝内过多的脂肪被移除后,症状即可消失。脂肪肝的常见症状有以下几方面:

◎ 肥胖或消瘦

体格检查时发现形体肥胖或消瘦。有50%肥胖者,伴有脂肪肝(尤其是中、重度肥胖者),故呈肥胖外观者占多数。他们常感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有的面部和眼球结膜有脂质沉着,皮肤油光,舌苔黄腻或有齿痕;也有一些脂肪肝患者,因营养不良,形体呈消瘦状。肝脏触诊,有半数以上患者,可触及肝脏肿大,一般在右肋下2~3厘米,也有极度肿大者。肝脏表面光滑,边缘呈钝圆、软或中等硬度(Ⅱ度),一般无压痛,少数患者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而脾脏肿大者极为少见。

◎ 消化道症状

一般来说,有26%~50%的脂肪肝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但有些患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嗳气、体重减轻、疲乏感、食后腹胀,以及右上腹或肝区有疼痛感,且在食后或运动时更为明显;常有便秘或便溏,还有少数患者有流涎等症状。

◎ 循环系统症状

12%的患者有体液潴留,重症脂肪肝患者可见腹水及水肿,并伴有轻度脂肪肝的营养不良患者亦可有腹水及水肿,血清电解质的改变,类似肝硬化者可出现低钾和低钠。肝中脂肪减少后,体液潴留及电解质紊乱可纠正。少数重症脂肪肝患者体液潴留,心脏扩大,循环时间缩短,有高搏出量心衰。8%的患者有蜘蛛痣及门静脉高压。治愈后肝中脂肪减少时,蜘蛛痣即消失,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是暂时性改变,脂肪肝治愈后可完全恢复正常。50%的病例伴有各种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包括末梢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皮肤过度角质化、皮下瘀斑等。脂肪肝偶有引起肺、脑血管脂肪栓塞者。

◎ 其他症状

(1)糖尿病脂肪肝 患者除有糖尿病的表现(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及体重减少)外,常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轻度脂肪肝多无自觉症状,中、重度脂肪肝患者,自觉上腹部不适、肝区胀痛、恶心、呕吐、厌食、腹胀、倦怠等,可有轻度肝脾肿大。

(2)酒精性脂肪肝 轻度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多无症状,中度以上可有乏力、倦怠、易疲劳、右上腹不适、恶心、食欲不振、腹胀等,少数可出现低热、黄疸、腹泻、手颤等。有73%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有肝肿大、黄疸,脾肿大不常见。重度脂肪肝患者,可并发脂肪栓塞。如果继续长期饮酒,则会发展成为更严重的酒精性肝炎或酒精性肝硬化。

(3)肝炎后脂肪肝 肝炎后脂肪肝是我国最常见的脂肪肝疾病之一,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或慢性肝炎过程中。前者是病毒性肝炎并发脂肪肝(或称病毒性肝炎继发性脂肪肝) ,即病毒性肝炎作为脂肪肝的一种原因,先有病毒性肝炎,后有脂肪肝;后者为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部分患者除体重增加外,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可表现为原有的症状加重,如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有的患者因肝体积增大,肝包膜伸长而使肝区疼痛加剧。个别患者可因胆小管受压而出现轻度黄疸。

(4)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营养不良性脂肪肝见于恶性营养不良性疾病、肠旁路手术后以及吸收不良综合征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偶见于爱美女士过度节食减肥,儿童挑食偏食等。

(5)药物性脂肪肝 药物性肝损伤,通常在用药2周内发病,占50%~70%;8周内发病,可达80%~90%;3个月后发病的,一般很少见。停药后几日或几周,肝毒性可有改善。有直接中毒(包括蓄积中毒)和过敏反应两大类,常见为发热、皮疹、黏膜炎、血管炎、骨髓炎、局灶性肺炎、胰腺炎及肾功能衰竭等。

(6)妊娠脂肪肝 多在第一次妊娠34~40周发病,初产妇占48%,子痫或先兆子痫者占40%,其中14%为孪生妊娠妇女。轻者可无肝功能暴衰症状,多数患者首先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先是剧烈的持续呕吐,偶有腹痛,腹痛多位于正中上腹、右上腹或右下胸部。数日后出现黄疸,并迅速加深,不发热,常有心动过速及头痛;病情迅速发展可出现嗜睡、昏迷、抽搐、少尿、出血倾向。常在胎死腹中或分娩死胎后病情加重,出现肝功能暴衰而于短期内死亡,病死率达85%。少数因自然分娩或剖宫产而脱险。

(7)脑病脂肪肝综合征 主要发生在小儿和青少年,发病前常出现某种病毒感染、感冒症状及水痘,在感染症状改善2~3日后,开始出现难以控制的呕吐和腹痛,数小时进入谵妄、痉挛、木僵和去大脑皮质状态,最后陷入昏迷。多数患者死亡,少数可自愈或交替输血抢救方可治愈。

五、脂肪肝的西医分型

脂肪肝的西医分型很多,如按病因、病变程度、肝细胞内积蓄脂肪性质、肝细胞内脂肪滴大小等分类。

◎ 按病因分型

脂肪肝按病因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1.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是指由于长期过量或短期内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受损,初期通常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继续发展成酒精性肝炎,再进一步发展形成酒精性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严重酗酒时,酒精性脂肪肝可诱发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引起重症酒精性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与肥胖引起的脂肪肝相比较,酒精性脂肪肝更易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此外,酒精性肝病患者除肝脏发生病变外,酒精对人体的其他器官也有致病作用,可能引发酒精性心肌病,严重酗酒会引发急性胰腺炎等。因此,对于酒精性肝病患者更应给予高度重视。

2.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患者肝组织病理学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但无饮酒史或无过量饮酒史,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单纯性脂肪肝演变的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

(1)单纯性脂肪肝 肝细胞内脂肪过度积聚,不伴肝细胞坏死和肝细胞气球样变。肝脏没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也没有纤维化。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是正常的,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也是正常的。

(2)脂肪性肝炎 除具有单纯性脂肪肝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外,还有组织学异常,包括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坏死,肝细胞浆内有玻璃样小体以及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静脉周围和细胞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及胆汁淤积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肝细胞脂肪变性较明显,而酒精性肝炎有较多的玻璃样小体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3)脂肪性肝纤维化 脂肪性肝炎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肝纤维化。其主要特点是大量纤维组织在肝脏中积聚,但肝小叶结构尚保持正常,无假小叶形成。

(4)脂肪性肝硬化 是脂肪性肝病的严重阶段。脂肪性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肝内纤维结缔组织重度增生,肝小叶组织结构改进、假小叶及再生结节形成,就会出现脂肪性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肥胖或超重、糖尿病、高脂血症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原因不明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为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而药物、病毒以及妊娠等明确病因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称为继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我们通常说的脂肪肝主要是指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按病变程度分型

根据肝脏脂肪含量占肝湿重的比率及脂肪变性肝细胞所占的比率,将脂肪肝分为轻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和重度脂肪肝。

(1)轻度脂肪肝 肝脏脂肪含量为肝湿重5%~10%或光学显微镜下30%~50%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B超表现为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仍可见。自觉症状不明显,肝功能基本正常。

(2)中度脂肪肝 肝脏脂肪含量为肝湿重10%~25%或光学显微镜下50%~75%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B超表现为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肝内管状结构模糊。自觉肝区不适,食欲缺乏,肝功能轻度异常。

(3)重度脂肪肝 肝脏脂肪含量大于肝湿重25%或光学显微镜下75%以上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B超表现为近场回声显著增强,远场回声明显衰减,肝内管状结构无法辨认。自觉肝区疼痛,腹胀闷满,或见黄疸、蜘蛛痣。肝功能检查重度异常。

◎ 按肝细胞内积蓄脂肪性质分型

根据肝细胞内积蓄脂肪的性质分为甘油三酯性脂肪肝、磷脂性脂肪肝或胆固醇性脂肪肝。

(1)甘油三酯性脂肪肝 肝细胞内积蓄过量的甘油三酯,且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升高。本类脂肪肝占脂肪肝的绝大部分。

(2)磷脂性脂肪肝或胆固醇性脂肪肝 肝细胞内积蓄过量的磷脂或胆固醇。本类脂肪肝占少数病例。

◎ 按肝细胞内脂肪滴大小分型

根据肝细胞内脂肪形成的脂滴的大小不同可将脂肪肝分为大泡性脂肪肝和小泡性脂肪肝。

(1)大泡性脂肪肝 肝细胞内脂滴直径大于25微米,常为单个,肝细胞核可被挤压而移位。大泡通常发生于肝腺泡Ⅲ区,预后较好,累及Ⅰ区者预后较差。大的脂滴可相互融合成微脂囊肿,甚至形成脂肪性肉芽肿。引起大泡性脂肪肝的病因很多,包括酒精、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因素。

(2)小泡性脂肪肝 肝细胞内满布直径3~5微米的细小脂滴,肝细胞核无移位,肝小叶结构无紊乱,多数没有炎症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坏死,故不会发展为肝硬化。小泡性脂肪肝可为大泡性脂肪肝的轻型、前期或恢复期表现形式,但经典的小泡性脂肪肝常伴有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多形性异常,并伴肝外器官脂质贮积,患者常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较大泡性脂肪肝差。

六、脂肪肝的中医分型

中医对脂肪肝的分型是按辨证分型,不同的中医学家常有不同的辨证方法,有关脂肪肝的中医辨证,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但基本理论是相同的。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胃、胆,病之根本在于肝脾气虚,表现为气滞、血瘀、痰饮、湿热等。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一般可分为下述7种证型,即脾气虚弱型、肝经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肾阴虚型、痰湿内阻型、痰瘀交阻型及气血瘀阻型。

◎ 脾气虚弱型

脾气虚弱型脂肪肝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面目虚浮,气短乏力,饮食减少,食后脘腹作胀,大便稀溏不成形,舌质淡,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化浊降脂。

◎ 肝经湿热型

肝经湿热型脂肪肝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口干且苦,尿黄,大便不调,或有黄疸,心烦易怒,舌苔黄腻,脉弦或滑数。治宜清肝化湿,降脂泻浊。

肝郁气滞型

肝郁气滞型脂肪肝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有时嗳气,肝肿大或不大,乳房胀痛,脘闷食少,舌质淡,苔白,脉弦,妇女可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治宜舒肝解郁,理气活血。

◎ 肝肾阴虚型

临床表现为右胁隐痛,头昏耳鸣,腰酸乏力,手足心热,口干,体形偏瘦,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养阴降脂。

◎ 痰湿内阻型

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不适,疼痛不明显,痰多咳嗽,胸部满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舌质淡,苔白,脉弦滑。治宜化痰祛湿,理气降脂。

◎ 痰瘀交阻型

临床表现为长期酗酒导致酒精性脂肪肝,肝脏肿大,质地较硬,肝区疼痛,或压痛明显,苔淡黄,脉弦数。治宜解酒祛脂,化痰破瘀。

◎ 气血瘀阻型临床表现为肝脏肿大,胁下刺痛,痛处固定,肝区疼痛拒按,面颈部可见赤丝血缕,舌质暗,边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治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七、脂肪肝的危害

很多脂肪肝患者都认为脂肪肝不是病,不痛不痒,只不过是一种亚健康状态,不像乙肝、丙肝那么可怕,不会影响肝脏功能和身体健康。而且许多人在体检时即使发现自己有轻度或中度脂肪肝,也认为不过是工作节奏快,平时应酬太多所致,是小事,既不重视也不治疗。其实这样的做法和想法都是错误的,有关研究和临床病例发现,脂肪肝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是十分大的,如果没有得到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可造成慢性肝损害,长期的慢性肝脏炎症还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脂肪肝不但是病,而且必须及时治疗。

◎ 对肝脏本身的危害

脂肪肝是肝脂代谢失调的产物,同时又是加重肝损伤的致病因素,这是一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发展。肝细胞中脂滴增多,使肝细胞脂肪变性。长期的肝细胞变性会导致肝细胞再生障碍和坏死,进而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患者中,1.5%~8%可发生肝硬化。一旦发展到肝硬化,就很难逆转。

◎ 对心脏的危害脂肪肝可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表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容易导致心肌梗死,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 对消化系统的危害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受损,时间一长就会累及脾、胆、胃、肠、胆囊的功能,临床研究也证实:脂肪肝患者中20%~30%伴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 对孕妇的危害妊娠脂肪肝多发生于妊娠后期(36~40周),本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终因出血、肝性脑病、脑积水、肝衰竭、肾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80%。

◎ 易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

动脉硬化与冠心病、高血压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表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容易导致心肌梗死而猝死。糖尿病患者中并发脂肪肝的约占50%,脂肪肝患者中并发糖尿病的为30%~40%。脂肪肝与糖尿病两者兼有将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预后不堪设想。

◎ 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和解毒功能

脂肪肝患者肝细胞脂肪变性或坏死,使肝的免疫功能下降,脂肪肝患者常伴有肝大、脾大。脾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脾大会造成脾功能亢进,脾功能异常便会抑制细胞的免疫功能,所以脂肪肝患者由于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差,更容易被感染。另外,肝细胞脂肪变性后,解毒功能降低,容易造成内毒素、外毒素在体内的潴留,对机体造成毒害。

总之,胃、肠、肝、胆都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机体摄取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都要经过肝的代谢才能被机体所利用。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受损,时间一长就会累及脾、胆、胃、肠。肝有病常影响胆囊的功能,脂肪肝患者中有20%~30%伴有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因此,脂肪肝的早期防治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