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正华中药歌诀500首白话解读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五 味

【歌诀】五味立创,非单口尝,功归七味,纲举目张。

【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五味,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得知,如黄连味苦、蜂蜜味甘、生姜味辛、乌梅味酸、芒硝味咸等。继而人们发现药物的滋味与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如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药多咸味。于是,在遇到用口尝滋味不能解释药物的效用时,便依据上述规律反推其味,所推出的味与口尝味无关系。如葛根,临床证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发表透疹,用口尝所得甘味只能解释归纳其生津止渴作用,而发表透疹则难以归纳解释,故又据发表透散多味辛的原则,再赋予其辛味。如此,葛根的药味不只是甘,而且有辛。

经过无数次推理比较,医药学家逐步认识到这种以药效确定药味的方法要比口尝法更科学、更接近于临床实际,故今之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辛味效用】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甘味效用】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黄、核桃仁、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均具甘味。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味效用】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乌梅,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苦味效用】能泄、能燥、能坚。其中,能泄的含义有四: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宜择;四指行(或散)泄,如具苦味的大黄除能降泄外,又能散泄,善活血化瘀,治血瘀兼便秘者每用;马钱子能散泄,善通络散结、消肿定痛,治顽痹痛、疮肿、癌肿每用;丹参能行泄,善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治血瘀诸证每用。

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

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苦味的黄连少量投用有厚肠止泻作用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咸味效用】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均具咸味。

《素问·五脏生成》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故食盐类咸味药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当如此。有的咸味药如芒硝,能泻下通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涩味效用】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滑脱诸证的龙骨,治久痢脱肛的赤石脂,治崩漏带下的海螵蛸等,均具涩味。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淡味效用】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治水肿、小便不利的猪苓、茯苓,均具淡味。常将淡附于甘。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

【香味效用】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如功能化湿的藿香、辟秽的苏合香、开窍的麝香、醒脾的佩兰等,均具芳香味。习惯将芳香归为五臭之列,有时也与辛味并列,称为辛香之气。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亦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他味效用】在五臭中还有臭、膻、腥、碱、焦等。其中,臭味与香味没有严格的界限,对人体的正负效应相似。焦味能健胃,如治食积不消常选用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等。至于膻、腥、碱等,今之解释药性很少应用,故不做介绍。

【具体表述】具体表述,按分级的多少可分为两大类。一为三级表述法,如常将苦味分为微苦、苦、大苦等。二为二级表述法,如常将辛味分为微辛、辛;甘味分为微甘、甘;酸味分为微酸、酸;咸味分为微咸、咸;涩味分为微涩、涩;淡味分为微淡、淡等。

【气味配合】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性能。如紫苏与薄荷虽均味辛而能发散表邪,但紫苏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性凉而发散风热;黄芪与石斛虽均味甘而能补虚,但黄芪性温而善补气升阳,石斛性微寒则善清热养阴。

【配合原则】气与味配合的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配合规律】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配合与疗效】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有二:

一为气味相同,功能相近。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黄、紫苏等;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等;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毒,如黄芩、黄连等;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如黄芪、锁阳等。有时气味也有主次之别,如黄芪与锁阳虽均为甘温,但黄芪以甘为主则补气,锁阳以温为主则助阳。

二为气味相异,功能不同。其中有味异气同者,如麻黄辛温能散寒发表、苦杏仁苦温能降气止咳、乌梅酸温能敛肺涩肠、大枣甘温能补脾益气、肉苁蓉咸温能补肾助阳;有味同气异者,如桂枝辛温能发表散寒、薄荷辛凉能发表散热、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石膏辛寒能清热泻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