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中医体质辨识与养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中医体质的分类

从《黄帝内经》各篇对体质类型的总结和论述内容来看,主要分类方法和划分类型有以下几种:

1.五行归属方法

五行归属方法,其指导思想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既是中医学的说理工具和方法论的核心,同样也指导《黄帝内经》对体质现象进行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先以五行及其所属的五音、五色、五方、五季等为方法,根据人群个体的肤色、形态特征、功能特征、行为表现、心理性格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特点,归纳总结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体质类型。然后每类又以五音结合经脉的归属与特性,再分五类,而成二十五种体质类型。正如该篇所言:“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正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俱矣。”这种分类,综合考虑并系统概括了人体生命现象的几个主要方面,因此是《黄帝内经》最系统而全面的分类方法。

2.阴阳含量划分法

阴阳含量划分法,即以阴阳量的多少不同为分类方法。以阴阳量的差异来说明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是中医学人体观的一个基本思想,体现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由于个体间存在阴阳量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个体间在形态、功能、心理以及对外界适应能力、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体部分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医理论用以说明和论证人体某些生命现象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因此这也成为《黄帝内经》区分人群个体体质差异性的一个重要方法。《灵枢·通天》根据个体间阴阳量的不同,将体质分为多阴而无阳的太阴之人、多阴少阳的少阴之人、多阳而无阴的太阳之人、多阳少阴的少阳之人和阴阳之气和的阴阳和平之人。

3.形态功能特征分类法

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差异,是体质差异现象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客观地反映了个体体质差异的外在表现,而且也是体质差异规律的两个重要特征。因此,以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不同特征为方法对体质作出分类,是体质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方法。《灵枢·逆顺肥瘦》和《灵枢·卫气失常》中的分类方法,是根据群体中的个体形态与功能差异现象,将体质划分为肥人、瘦人、常人和壮士四种类型,并在肥壮一型中又细分膏型、胎型、肉型三种。从今天来看,《黄帝内经》这一体系分类方法,仍不失为认识人类体质类型的基本方法。

4.心理特征分类法

根据人类的心理特征对体质作出分类。《黄帝内经》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刚柔分类法:以性格刚柔来划分人体类型的方法,见于《灵枢·寿夭刚柔》。该篇指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不仅指出了人的性格有刚直、柔和的不同,而且也说明了体质的遗传性特点。“有弱有强”指人体功能有弱有强的不同;“有长有短”指人的形态有高矮的不同;“有阴有阳”是指人的生理特性,有阴阳属性的不同。

(2)勇怯分类法:见于《灵枢·论勇》,从心理特征在勇怯方面典型差异,分为勇、怯两种体质类型,并对两型的心理特征、外部特征及与内在脏腑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3)形志苦乐分类法:《素问·血气形志》论述了群体中表现在形志苦乐方面的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形乐志乐型、形苦忘乐型、形苦志苦型、形乐志苦型和形数惊恐型五型。所谓苦,指在形体方面过度劳役或逆形体功能活动而动作,在精神方面的精神忧虑、苦闷或情志抑郁不乐。所谓乐,一方面指形体安逸,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另—方面指形体过于安逸,缺少运动,精神情志过度兴奋。

其他类似于体质分类内容的还有:《灵枢·论勇》的体质五色分类法;《灵枢·五变》中的形态功能分类法;《灵枢·本脏》中的脏腑形态特性分类法,包括《素问·血气形志》中的形志苦乐分类法等。从分类内容来看,多属于体质病理学分类法。另外,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所论的五方之人不同的体质特征,也可看作是一种体质地域分类法。

5.后世医家对体质的分类

中医体质学说自《黄帝内经》以来,其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明代医家张景岳从禀赋的阴阳、脏气的强弱偏颇、饮食的好恶、用药的宜忌、气血的虚衰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阴脏、阳脏、平脏三型。至清代陈修园、程芝田又发展了这一分类方法,形成了脏象阴阳体质分类法。华岫云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根据叶氏辨证,从形体特征、肌肉的坚结与柔软及面色、面型和肤色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阴阳两型,指出:“其人色苍杰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清代医家章虚谷以阴阳量的盛旺、虚、弱为分类方法,将体质划分为阳旺阴虚、阴阳俱盛、阴盛阳虚、阴阳两弱四种类型。近代医家陆晋生依据病邪的从化规律,从病性的湿、燥、寒、热角度,将体质划分为湿热、燥热、寒湿、寒燥四种类型。清末医家金子久根据个体的形态特征、肤色及嗜好等方面的差异,将虚弱性体质划分为阳虚、阴虚两型。

现代医家对体质的认识各有不同,分类方法更是多样,如六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四分法、五分发等,各有千秋。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较公认的一种分类方法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分类方法,把体质分为九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以此为基础,中华中医药学会在2009年4月9日正式颁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自此中医体质辨识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下,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