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序
万友生先生,号松涛,江西省新建县西山乡人。生于1917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卒于2003年6月2日,享年87岁。江西中医学院(现为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江西省政协常委,中国科协“三大”代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顾问,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先生生有异禀,聪敏过人,童蒙之时虽已新学蔚然,而国学课业仍为基础,乃于勤勉学习现代科学之外,浸润乎四书五经之中,兼以吟诗作对,学书作画,可谓国故新知两皆精进。17岁考入江西中医专门学校,三年后日寇入侵,学校散馆,先生先后避难于樟树、峡江、吉安等地,即悬壶应诊,以医为业,造次颠沛十余年,反倒于江湖中练出了不凡身手,医名渐起。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以医从政,入掌江西省卫生厅中医科,受聘为中央卫生部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医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5年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西中医学院前身)成立,先生为教导处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兼授《伤寒论》《温病学》课程,倡立寒温统一之论。“文革”浩劫,先生以“反动学术权威”之身备受冲击,下放劳动,被迫改造。粉碎“四人帮”后,先生虽已年届花甲,却精神焕发地开启了一个个学术之春。撰写著作,发表论文,培养研究生,外出讲学,学术激情喷薄而发,科研成果不断涌现。1982年,先生以65岁之龄出任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首任所长,筚路蓝缕,开创之功令人钦敬。此后,又以古稀之年,领衔主持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并获得政府科技奖励。
先生以医名世,然不失儒家本色。温文尔雅,谦虚诚悫,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享誉医林,时与裘沛文、刘炳凡诸先生吟咏唱和,传为佳话。先生以其标格风范,堪为一代宗师,高山仰止,令人追慕!
万友生先生寝馈岐黄七十年,兢兢业业,舋舋不息,老而靡倦,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一百年来知名的中医临床家、理论家和教育专家。万友生先生毕生献身于中医学术的研究,以其理论上独有建树、临床上颇有特色、科研上多有创获、教育上富有新见而享誉海内外。
在中医理论的建设方面,万友生先生标举寒温统一的旗帜,提出“八纲统一寒温证治,建立热病学科体系”的倡导,是近六十年来中医理论研究的一个亮点,不仅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而且有可能成为中医理论创新的典范。先生崇尚张仲景,年方弱冠即著有《伤寒六经分证表》(读书笔记),终以研究《伤寒论》名家,但他能以敏锐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突破伤寒的“藩篱”,博采众方,融合百家,尤其在全面考察中医热病学历史及现实的基础上,从寒温学说的源流、内容、临床应用及发展等多方面,对寒温统一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充分论证、深刻阐述。他所发表的有关寒温统一的一百多篇论文,以及精心撰写的《伤寒知要》《寒温统一论》《万氏热病学》,不仅是先生理论研究的结晶,也是中医学术的宝贵财富,中医热病学的建设必将从中获得借鉴依据和启迪提示。
在中医临床上,万友生先生少年悬壶,即蜚声海内,在七十年的摸爬滚打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和风格。先生主张经方与时方同用、补脾与补肾并重,一辈子“寝馈长沙堂室,言行悉遵仲景”。“为了进一步印证经方疗效,提高教学质量,才在临床上偏重药味少而用量大的经方。”为此,先生还经常向学生介绍自己所推崇的药味少而精的经方。但先生在灵活应用经方的同时,也不轻视、废弃时方,对李东垣、张景岳等医家的大方更是推崇有加,不仅重视大方,晚年的先生还有意愿深入摸索轻剂量时方治病的经验。在关于补脾与补肾的问题上,先生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本来都是人体的根本所在,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因而临床上,或主补脾,或主补肾,相互照应,相映成趣。先生以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体会,认为脾胃病最为常见,因而调治脾胃的方法也就用得最多。先生还十分重视肾与命门的调理,在补脾的同时,充分考虑肾脏的关系,而不忘照顾“真火”“真水”的问题。总体来说,万友生先生一生善用经方,善补脾胃,有其独到的经验和体会,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整理。
在科学研究上,万友生先生向来以思维敏捷、思考深刻、见解独到而著称于世,不仅年轻时思维活跃而广阔,对中医的许多理论问题有过较深入的钻研探索,即使晚年也没有停止在理论方面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万友生先生年已古稀,但仍精神振奋地领衔主持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应用寒温统一理论治疗急症的临床研究”,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留下的数百篇科研论文和《万友生医论选》《万友生医案选》等十多部著作,不仅是先生长期科学研究的结晶,也是先生辛勤耕耘的见证。
万友生先生从医执教七十年,为我国的中医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先生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并长期担任中医内科学、伤寒、温病教研室主任,在人才的教育培养上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见解。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国学根底,少年养成”,要学好中医,必须要有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对文、史、哲各学科,儒、道、释各流派,都应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要从小培养国学兴趣,形成读古籍的习惯。先生主张要熟谙经典,掌握中医的主轴,基本理论、核心学说一定要了如指掌,烂记于胸。先生认为学好中医的关键还在于多临床,没有在临床一线的几十年摸爬滚打,要想成为一个名中医、好中医是不大可能的。当然,学好中医要有广阔的视野、开拓的胸怀,不断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汲取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营养,也是十分必要的。先生的这些观点,对于现代中医的人才培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近一百年来,中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如今,中华民族正在朝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百年中医亦随着国家的命运,在历经无数坎坷曲折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万友生先生诞辰百年,几乎与国家的历史脉动同步,他以八十七年的人生旅行,不仅见证了中医绝处逢生、枯杨生稊的沧桑之变,更以其好学深思、躬身实践、励精图强的大家风范,为中医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我们纪念万友生先生的百年诞辰,编纂出版《万友生医学丛书》,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颂扬他的道德风格和人文情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万友生先生热爱中医、献身中医、敬业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高尚的思想情操,探讨分析名老中医的成才规律,继承名老中医的优良传统,创新中医思想理论,发展中医诊疗技术,提高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蒋力生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