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病
痛经
加味没竭汤(化膜汤)
【方源】海派朱氏妇科。
【组成】生蒲黄24g(包),炒五灵脂15g(包),三棱12g,莪术12g,制乳香3g,制没药3g,生山楂12g,青皮6g,血竭粉2g(冲服)。
【功用】破气行滞,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妇女痛经,尤其是膜样痛经和由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引起的痛经。
【方解】本方以蒲黄、血竭为主药,起破气行滞、活血化瘀的作用,月经间期起服,连服10剂,对膜样痛经有化散膜块的作用,膜散经畅,其痛自止。月经过多者,蒲黄、山楂炒用,去三棱、莪术,加三七粉、炮姜炭、仙鹤草等通涩并用、去瘀生新。偏寒者,酌加小茴香、艾叶、炮姜。瘀热互结者,加蒲公英、红藤、紫花地丁、败酱草、柴胡、延胡索等。本方的成药名为加味没竭片、痛经三号口服液(岳阳医院制)。
【医案】
1.(朱南孙医案)陈某,25岁,未婚,无性生活史。2010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巧克力囊肿术后2年复发。患者于2008年2月行左侧卵样囊肿剥离术,术后间断服中药。2009年5月B超示:右卵巢内构,右卵巢大小51mm×40mm×37mm,内见无回声区39mm×225mm,细密影,中见分隔。CA12545.9(高于正常值)。月经史:
LMP(末次月经)2月22日,量多,7天净,痛经(+),伴腰酸,乳胀。刻下:经间期出血3天,纳可,寐安,二便调,脉细弦,舌暗,苔薄黄腻少津。证属瘀阻冲任,肝气受阻。治拟活血化瘀,疏利冲任。处方:生蒲黄15g(包),五灵脂15g,柴胡6g,延胡索6g,川楝子12g,制香附12g,大蓟12g,小蓟12g,茜草15g,马鞭草15g,青皮6g,血竭9g,制乳香3g,制没药3g。12剂。
6月19日二诊:经来尚准,腹痛减轻,LMP5月27日,略有小腹胀痛,脉弦细数,舌红苔黄腻。证属宿瘀留滞,瘀阻冲任气滞。治拟活血化瘀通经。处方:原方去大蓟、小蓟、茜草、马鞭草、制香附,加刘寄奴15g,王不留行15g,皂角刺15g,三棱15g,莪术15g。12剂。
9月4日三诊(代诊):LMP8月30日,未净,腹痛减轻,腰酸。仍属巧克力囊肿术后,宿瘀留滞。治以活血化瘀,通利冲任。处方:生蒲黄15g(包),丹参30g,丹皮15g,王不留行15g,川楝子12g,石见穿15g,皂角刺15g,三棱15g,莪术15g,血竭9g,柴胡6g,延胡索6g,青皮6g,制乳香3g,制没药3g。12剂。
后宗原法,原方出入加减治疗,至第四诊经行腹痛即明显减轻,乳胀、腰酸消失。
2011年3月5日八诊:(2011年2月1日)B超示:右卵巢46mm×26mm×34mm。CA12523.7(正常)。LMP2月7日,5天净,量中,块多,适值经前,小腹略痛,已有行经预兆,脉弦浮数,舌暗苔薄黄腻。证属肝火旺盛,瘀阻冲任。治拟活血化瘀,疏肝理气通滞。处方:生蒲黄15g(包),五灵脂15g,丹参30g,丹皮15g,赤芍15g,石见穿15g,王不留行15g,皂角刺15g,青皮6g,陈皮6g,柴胡6g,延胡索6g,制乳香3g,制没药3g。7剂。
按:巧克力囊肿属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之一,多发于育龄妇女,发病率达15%~20%。其临床常表现为痛经﹑不孕﹑盆腔结节或包块、盆腔痛等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为血瘕之聚,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小腹里急苦痛,背膂疼,深达腰腹,下挛阴里……月水不时,乍来乍不来。”此描述与本病的症状表现极为相似。“瘀阻络脉”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纲,兼顾补肾、疏肝、健脾等法。朱南孙教授认为,血脉营卫,周流不休,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故其病机是冲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因而以阻断瘀块的形成为主,化散已形成的瘀块为辅,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朱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借失笑散、夺命散、通瘀煎中诸药化裁而成一首主治膜样痛经的方子,名为加味没竭汤。朱师仿《医宗金鉴》夺命散(血竭、没药)治胞衣不下之立意,以血竭散瘀化膜、消积定痛为君;失笑散(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止痛为臣,乳香、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佐,其中乳香偏于调气止痛,没药则以散瘀止痛见长,二药相互为用增强止痛之力;刘寄奴、赤芍散瘀行滞;青皮疏肝破气,又可化积,增强止痛之效,还可和胃。诸药相互配合既能化膜行滞,又能散瘀止痛,朱师应用于以气滞血瘀为主证的膜样痛经患者,疗效堪称满意。
又患者经间期带下夹血丝2~3天,朱老认为“非时而下”之血乃为瘀血,当活血止血,而根据患者舌苔脉象显示有瘀热,故于初诊时加茜草、马鞭草、大蓟、小蓟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止血而不留瘀。
2.(胡国华医案)陆某,女,47岁。2013年8月21日初诊。
主诉:渐进性痛经10年。平素月经较规则,渐进性痛经10年。LMP7月30日,7天净,PMP(再前次月经)7月6日。末次月经尚准,量色如常,痛经(++),平时右少腹偶胀不适,余无所苦。阴道B超示:子宫偏大,腺肌症可能。纳平,寐安,便调,脉细弦无力,舌暗淡,苔薄腻。证属瘀阻胞宫,冲任失养。治拟活血消癥,通络止痛。处方:生蒲黄18g(包),炒五灵脂9g,刘寄奴9g,皂角刺9g,石见穿15g,徐长卿18g,半枝莲18g,川楝子9g,延胡索18g,威灵仙18g,丹皮9g,香附9g,血竭粉3g(包),制乳香9g,制没药9g。14剂。
9月4日二诊:LMP8月25日,6天净,PMP7月30日,7天净。末次月经尚准,量较前减少,经行腹痛减轻,偶有右腹胀,偶有腰酸,余无不适,纳平,寐安,便调,脉细涩,舌淡红,苔薄。证治同前。处方:生蒲黄20g(包),炒五灵脂9g,刘寄奴9g,皂角刺9g,徐长卿18g,铁刺苓18g,川续断9g,杜仲9g,桑枝9g,桑寄生9g,炒丹皮9g,炙甘草6g,大枣5枚。14剂。
9月18日三诊:LMP8月25日,6天净,PMP7月30日,7天净。时值经前期,无行经预兆感,偶有头晕,今晨血压106/70mmHg,偶有腰酸,纳平,寐安,便调,脉细软,舌淡,苔薄。证属久病气血不足,肝肾失养。治拟补气养血,滋肝益肾。处方:生黄芪18g,党参9g,沙参9g,白术9g,白芍9g,鸡血藤9g,女贞子9g,桑椹子9g,川续断9g,杜仲9g,怀山药18g,首乌18g,威灵仙18g,徐长卿18g。14剂。
按:患者为子宫肌腺症,中医古籍虽无子宫肌腺症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将其归属于“癥瘕”“痛经”“不孕”“月经失调”等范畴。《灵枢•水胀》中记载:“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泄不泄,衃已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该患者初诊时正值经前,急则治其标,故胡教授先以活血消癥、通络止痛为大法,运用加味没竭汤加减。待经净后,去血竭、制乳香、制没药,酌加川续断、杜仲、桑枝、桑寄生补其不足。待三诊则中病即止,患者因久病体虚,需调理气血冲任,扶正祛邪。治以补气养血、滋肝益肾而奏奇效。内异I方
【方源】海派蔡氏妇科。
【组成】炒当归10g,丹参12g,川牛膝10g,制香附10g,川芎6g,赤芍10g,制没药6g,延胡索12g,生蒲黄12g(包),五灵脂10g,血竭3g。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经行腹痛。因瘀滞引起经行腹痛,翻滚不安,甚至痛剧拒按,不能忍受,以至晕厥;或经量不畅或过多,有下瘀块后腹痛稍减者,也有经量愈多愈痛者。苔薄微腻,边有紫斑,脉沉弦或紧。
【方解】本方以四物汤加减而成。当归、川芎辛香走散,养血调经止痛;赤芍清瘀活血止痛;丹参祛瘀生新;川牛膝引血下行,逐瘀破结;香附理气调经止痛;延胡索、没药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生蒲黄、五灵脂通利血脉,行瘀止痛;血竭散瘀生新,活血止痛。全方配合能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用于宿瘀内结,积久不化之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痛经。经量过少、排出困难者,可加红花、三棱;腹痛胀甚者,加乳香、苏木;痛甚呕吐者,加吴茱萸;痛甚,畏冷肢清者,加桂枝;每次经行伴有发热者,可加丹皮,与赤芍配合使用;口干者,加天花粉;便秘者,加生大黄。
【医案】经某,女,42岁。2005年3月30日初诊。
主诉:痛经进行性加剧3年。月经14岁初潮,
1-0-1-1。患者曾患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3年前曾行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剥离术,术后经痛偏右,引及下肢,呈进行性剧痛,肛门坠胀痛、里急感。今B超示腺肌症,右侧粘连。LMP3月25日,经量偏多,有块且大。脉细,苔薄,边有齿印。西医诊断为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症。中医诊断为痛经、癥瘕。证属宿瘀内结。治拟清瘀散结。处方:生黄芪10g,云茯苓12g,桂枝3g,赤芍10g,丹皮10g,莪术10g,桃仁10g,延胡索12g,败酱草30g,皂角刺30g,炙甲片9g,水蛭6g。14剂。
4月20日二诊:月经将临,腹痛堪虞,余无所苦,脉细,舌嫩红,边有齿印。拟化瘀调经。处方:炒当归10g,大生地10g,丹参10g,赤芍10g,白芍10g,怀牛膝10g,制香附10g,延胡索12g,制乳香6g,炙没药6g,生蒲黄20g(包),花蕊石20g,血竭3g。7剂。
4月27日三诊:LMP4月22日,经行准期,量减色淡,腹痛、肛痛消失,腰酸较甚,疲惫,舌嫩红,边有齿印,脉略软。拟扶正化瘀。处方:炒潞党参12g,生黄芪10g,茯神10g,茯苓10g,柏子仁10g,桂枝3g,赤芍10g,丹皮10g,桃仁10g,皂角刺30g,炙甲片9g,生蒲黄20g(包)。7剂。
经调治半年后,腹痛明显减轻,血块小而散,肛门坠胀感好转。B超示:盆腔内病灶明显减轻。
按: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蔡氏化瘀散结周期调治法”不能通治所有的子宫内膜内异症,还须按患者的禀赋差异、受邪性质、病机转归、症状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对体虚邪实者,如气虚阴亏者,可以攻补兼施,扶正散结,加用滋阴和补气之剂,以宗前人“养正积自除”之法。本证之痛经,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剧烈腹痛,以经下愈多愈痛为特点。治疗当守“通则不痛”之原则。拟化瘀治本为主,选方用药不能专用祛瘀通下,应采取促使瘀血融化内消之法,痛势多能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