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不 寐
不寐案一
李某,男,77岁。2014年4月13日初诊。
主诉:夜寐多梦1年余。
现病史:夜寐多梦,夜尿一次,醒后难寐,饮食纳可,口无干苦,二便通调,舌淡红,苔厚腻微黄。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今日测得血压160/100mmHg。
处方:四逆散合温胆汤加减
柴胡10g 生白芍10g 姜半夏10g 陈皮10g
枳壳8g 竹茹15g 酸枣仁12g 远志6g
丹参15g 甘草3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14年4月20日,药后症减,夜寐改善,口不干,便可。查体:舌淡红暗,舌白中剥,脉弦滑。效不更方,守方再进原方6剂而愈。
体会: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等,《黄帝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暝”“卧不安”“目不合”等。其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体虚病后等,病机总属阴阳失交,治疗当以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李师临床辨证以证素为纲要,以“五辨”为特色,在辨证过程中体现“五辨”,在治疗过程中体现辨病、辨证和辨症相结合,论治中亦重视未病先防之思想。
1.辨病性亦辨病因
患者苔色微黄,说明病有热证,厚腻苔同时见脉弦,主内有痰饮,舌中苔少乃痰气阻滞,津不上承。病因多为久坐少动,或饮食肥甘,痰浊内生,或思虑过多。
2.辨病位亦辨病机
睡眠与人体卫气的循行和阴阳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口问》有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不寐,从病机上看,《黄帝内经》有如下几点。
(1)胃失和降,阳明气逆:《素问·逆调论》谓之“胃不和则卧不安”。
(2)卫气失常:《灵枢·大惑论》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3)水气上逆:《素问·逆调论》指出:“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4)火热扰神:《素问·刺热》举例道:“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5)邪气内侵:《灵枢·淫邪发梦》认为:“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
(6)气血亏虚:《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7)五脏精伤:《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情有所倚,则卧不安。”
《沈氏尊生书·不寐》云:“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故胆也为其受损之地,胆为少阳,其气不升,脾胃运化不行,故痰饮内生。《景岳全书》则认为“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安,神不安则不寐”,神主在心,痰热内扰心神则寐不安,故其病位亦在心。综观病程,李师认为本案病机为“气郁化火,痰热扰心”。
3.论治中体现辨病、辨机、辨症相结合
凡治皆“因证立法,因法处方”,此患者为阳气郁而化热,胆气不升致脾胃不运而化痰,痰热内扰心神而致夜寐欠安之病证,以四逆散合温胆汤去茯苓加远志、酸枣仁、丹参、甘草而治之。
辨病而治:此病为不寐,辨病以酸枣仁、竹茹治之。“夫人不寐,乃心气之不安也,酸枣仁安心,宜用之以治不寐矣。”(《本草新编》)竹茹清而不寒,除虚烦,止呕逆,祛痰和胃,《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皆有用竹茹一味治疗虚烦不得眠的记载。
辨病机而治:病机为阳气郁而化热,胆气不升致脾胃不运而化痰,痰热内扰心神,故以四逆散散其阳郁调肝脾,以温胆汤化其痰浊,因见苔少,故去茯苓,防其利水更伤津。
辨症而治:此患者出现多梦易醒,为心神不安之象,故以酸枣仁、远志以宁心安神。远志配酸枣仁,为一降一升之法,远志乃阴中升阳之药,此非阳不升,而实阴不升,以酸枣仁摄之。远志、竹茹,又助其祛痰之功。
(蔡华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