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案二
阮某,女,57岁。2016年1月31日初诊。
主诉:反复咳嗽伴黄色黏痰3年余。
现病史:咳嗽咯痰,痰黄黏稠,夜间尤甚,遇风寒加重,咳甚胸痛,鼻流浊涕,口不干苦,夜寐欠安,二便正常,舌淡红有齿印,苔薄白,脉弦。
处方:九仙散加减
桑白皮12g 黄芩10g 杏仁10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五味子10g 干姜6g 细辛1.5g
党参10g 甘草3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16年2月16日,药后咳减,仍见少许黄痰、涕,晨起口苦,便可,舌偏红,苔白浊厚,脉弦。
处方:九仙散加减
桔梗10g 黄芩10g 桑白皮10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党参10g 五味子10g 甘草3g
杏仁10g 川贝母10g(冲服)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2016年2月28日,药后症平,痰少清稀,口不干苦,夜寐好转,二便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0g 姜半夏10g 黄芩10g 桑白皮10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党参10g 甘草3g
五味子10g 川贝母3g(冲服)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体会:咳嗽虽然病位在肺,但与其他各脏腑相关。肺为气之本,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云:“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言明咳嗽不只关系肺脏,尤其是久咳患者,应兼顾脾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为娇脏,易受邪气侵袭,外邪犯肺则肺气上逆而见咳嗽、气喘;患者咳之日久,子病及母,影响脾的功能,运化失司则水饮停于中焦;痰浊蕴肺,日久化热,故痰黄黏稠涕浊。患者年高而命门火衰导致阳气亏虚,于内阳气失于温煦,于外风寒之邪侵袭,内外交困,故夜咳尤甚,遇风寒加重,形成外寒里饮之证候。咳甚胸痛影响睡眠,故夜寐欠安。
治从肺、脾入手,培土生金兼以清肺止咳化痰,桑白皮、黄芩归肺经清泻肺火,桑白皮兼泻肺中水气而平喘;紫菀、款冬花化痰润肺,为治疗咳喘常用药对;杏仁止咳平喘,是治咳喘之要药。患者久咳痰多又遇风寒加重,而干姜、细辛、五味子辛温散邪,以利脾能升清,肺清咳止,又体现了散收结合。年老患者久咳痰多,多兼脾肺气虚,故适以五味子收敛肺气,用党参、干姜温补脾肺之气,以治其本。甘草调和诸药,兼祛痰止咳。复诊时患者诉症状明显缓解,但痰涕较黄、口苦、舌偏红苔浊厚都显示热象明显,故在原方基础上,去辛热之细辛、干姜,加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患者痰由浊变稀,表明热欲出,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近代唐容川《血证论》曰:“《内经》云:五脏六腑皆有咳嗽,而无不聚于胃,关于肺,上条分肺胃治已详。兹有一方,可以统治肺胃者,则莫如小柴胡汤。有肺经郁火,亦用此者,以其能宣通上焦,则津液不结,自能下行。”因此,小柴胡汤可用作治疗肺胃有里热之久咳,清在里之郁热,是以《医学三字经》在咳嗽篇中言“兼郁热,小柴平”,故以小柴胡汤加桑白皮、紫菀、款冬花等润肺止咳化痰之品对症治疗。
(靳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