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兽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清代,特别是乾隆帝在位时期(1736—1795年),宫廷画院非常重视以风土人情、历史事件、苑囿风光、飞禽走兽、花卉草虫为题材创作绘画作品。

乾隆帝秉祖、父辈之余荫,励精图治,使经济繁荣、政局稳定、文化发展、军力强盛、版图不断扩大,边疆少数民族陆续归附,清朝统治达到鼎盛。为了庆祝这些重大的事件及活动,乾隆帝命郎世宁和一些宫廷画家描绘了这些事件及活动的某些情节,并将接待、册封四方首领及官员们而隆重举行的纪念活动都绘录下来。

《兽谱》(今称《清宫兽谱》)是宫廷画家余省、张为邦奉旨,按照乾隆帝的要求和喜好,仿照《鸟谱》(今称《清宫鸟谱》)的体例和样式编辑,按照《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中百兽的形象绘制的,目的是以“百兽呈祥”来彰显国家富强、抚有四海、万国来朝的景象,绘制的起止时间都跟《鸟谱》的一样。

余省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常熟(今江苏常熟)人。他自幼从父习画,妙于花鸟写生。后师法宫廷词臣画家蒋廷锡,入宫廷作画,擅画花鸟虫鱼,作品既继承历代写生画传统,又带有西洋画的格调,设色艳丽饱满,具有空灵高洁之气,他在乾隆时为一等画师。张为邦是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他在雍正、乾隆时在宫中供职,曾随郎世宁等外国画家学习西洋画技法,擅长画人物、楼观、花鸟及动物等,在乾隆朝为二等画师。余、张二人的共同特点是笔法工整细腻,设色富丽艳美,造型注重法度、规制和准确度,能把动物内在的种种习性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或憨态可掬,或牙尖爪利,或威风凛凛,或奋蹄疾驰,或延膊缓步,或虎视眈眈,或停蹄凝望;更佐以崖壁石脚、重岭叠巘、丛树环抱、云烟吞吐、水泽苇草等背景,可谓百态纷呈,无影不备,使人目睹其形,似闻其声。这些画描绘精湛,栩栩如生,既是清代宫廷绘画的精品,也是工笔画的杰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两位高水平的画师,《兽谱》还有傅恒、刘统勋、兆惠等八位校勘者,他们均为朝中重臣,在乾隆朝政治、军事、文化事业中均有重要贡献。以八大臣做校勘者,为图谱增重,尤可见乾隆帝对御制《兽谱》的重视程度。

《兽谱》历时十一年方告完成,与《尔雅》《说文解字》等典籍中的考据方法一脉相承,是当时考据学的重要成果。全书绘有各种兽一百八十幅,并对每一种动物的名称、习性与生活环境等都做了详细说明,其中的普通兽和异国兽是在“悉皆征实”的基础上绘制的,又有较详细的文字说明,二者对于今天的动物学研究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尤其是那些现已灭绝的动物,通过图谱仍可见其原貌及生存状态。所以,它除有宣扬国威的作用外,又是一部考证翔实、在当时最具权威性的动物图志,也可算作皇室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生理特征、栖息环境和种属等知识的博物学著作。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
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