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类史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口语资料和史书资料

上古汉语里,应当承认,书面语言和口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否则我们很难设想,上古时代的书面语言是完全脱离口语而独立存在的。今天读起来,《尚书》的语言与《论语》《孟子》的语言,与《史记》的语言确有不同,但那是由于时代的变化或文体的差异而带来的异感,并非语言本身有什么问题。但话又说回来,任何一种文学语言都是在口语之上经过文字加工而成的,和口语完全一致的书面语言是不存在的。总之,无论怎么说,两汉以后,言文确实分家了,形成了同一种民族语言之内的两种不同的表达系统:一是古文言系统,二是古白话系统。历代史书资料基本上都属于第一个表达系统;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南北朝时期的轶事小说以及后来的唐人小说,唐五代变文、宋元话本,再到元杂剧、明清小说等等,都是属于第二个表达系统。我们研究汉语语法史,材料上看重的是第二个表达系统,而不是第一个表达系统。一般来说,史书的语言是保守的,所以我们主张两汉以后,除了《史记》《宋书》等少量史书外,一般不要以史书为资料,至于唐宋以后,更该如此。说史书的语言是保守的,是有根据的。请比较:

[1]元伯临终,叹曰:“恨不见死友。”(《搜神记》,卷十一)

[2]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死友。”(《后汉书·独行列传》)

[1]后盘瓠衔得一头,将造王阙。王诊视之,即戎吴。(《搜神记》,卷十四)

[2]下令后,槃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吴将军首。(《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1]子未忘我,岂得相及?(《搜神记》,卷十一)

[2]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后汉书·独行列传》)

以上三组六例,虽然记叙的事情相同,但用词和句式却不一样。经比较,我们会发现,《搜神记》的用词造句更接近口语,是代表中古汉语的发展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