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资源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调查概况与主要结论

(一)调查概况

2016年中国人力资源职业发展状况追踪调查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牵头,国内21家高校参加的联合调查项目,针对人力资源相关专业群体,从学校到职场进行持续性的大规模追踪调查,沿用2015年设计的两套问卷,即“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在校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和“HR从业者职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在校生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在校经历、职业发展状况等;人力资源从业者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职业发展状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等。2016年中国人力资源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于2016年4月20日启动,项目进度如图1-2所示。

图1-22016年中国人力资源专业大学生及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状况追踪调查项目进度

本次调查选取了人力资源专业在校生和人力资源在职从业者两个群体作为样本来源。其中,人力资源在校生样本覆盖了国内21所高校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各合作院校都指定了一位项目负责人和一位项目执行人。项目组与各校负责人和执行人对接,确定调查的时间和地点。各校执行人组织学生到指定地点,项目组调查助理携带调查问卷,配合各校执行人现场组织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6120份。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调查对象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毕业校友,以及全国范围内人力资源相关职位的在职人员,最后回收有效问卷5183份。人力资源在校生和从业者有效问卷合计为11303份。

本项目合作院校有: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江苏大学、陕西理工学院、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二)问卷结构

本项目采用了结构化和标准化的问卷形式。首先,对于人力资源专业应届毕业生,我们调查其人口统计学变量、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社会资本、道德资本,以及主观和客观就业成功指标;其次,对于人力资源从业者,我们调查其人口统计学变量、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社会资本、道德资本,以及主观和客观的职业发展成功指标。在问卷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各个变量的概念定义和内涵外延,将能够反映变量特征的多种因素综合考察,并在后期通过专家评分等方式实现不同因素的加权聚合,形成有效的测量指标。问卷除人口统计学变量和收入等客观数字测量外,统一采用李克特式计分法,以1~5点计分形式进行标准化测量。

(三)主要结论

1.关于人力资源专业在校生调查的主要结论

通过对国内6120名人力资源专业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性别分布差异大,样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居于社会中等位置。

从性别方面看,女性4633人,占75.7%,男性1487人,占24.3%。

从家庭情况看,父母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含大专)及以上的占35.0%左右。父亲在工作单位中做到管理层的比例占43.4%。同时,61.0%的学生表示其原生家庭收入水平处于中等行列。

(2)整体学业水平较高,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较好,积极参加各级课题、竞赛活动。

从英语学习情况看,69.0%在大学期间通过了英语四级水平考试,41.7%通过了英语六级水平考试,37.0%通过了其他英语水平考试,如雅思、托福等。

从书籍阅读量看,大学期间平均阅读6.38本专业书籍和13.66本非专业书籍。书籍类型中,选择文史哲类书籍的最多,占62.2%;接下来依次为艺术类(36.3%)、管理类(26.1%)、经济类(18.3%)、自然科学类(21.1%)和政法军事类(17.7%)。9.7%的学生表示每天会花2小时以上时间阅读各类书籍。

从参与科研课题及竞赛情况看,50.9%在大学期间曾参与科研课题,6.4%曾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在参与课题花费时间方面,26.6%表示曾经花费5个月以上的时间。在参加竞赛方面,人均参加院级竞赛0.94次,校级竞赛0.91次,省部级竞赛0.28次,国家级竞赛0.21次,国际级竞赛0.03次。

从大学期间获奖情况看,人均获得院系级奖励1.21项,校级奖励1.11项,省部级奖励0.18项,国家级奖励0.20项。

(3)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习,且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大部分学生认可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有助于其职业发展。

从参与社会实习活动情况看,62.2%在大学期间曾参与社会实习活动,16.0%的实习时间累计半年以上,28.2%选择民营企业作为实习单位。56.0%表示实习岗位与专业具有相关性,11.9%表示实习岗位与专业完全一致。

从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看,人力资源专业在校生认可大学期间的学习有助于其职业发展,57.5%同意大学的学习与其职业目标和成长相关,62.9%表示大学学习为职业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53.8%表示大学的学习使其更接近自己的职业目标。

(4)在校期间,投身各项校园活动,热心公益。部分学生担任社团和学生组织领导职务。

从参与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情况看,79.3%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平均参加学生组织和社团1.61个。其中,最受欢迎的社团为文艺体育类和公益服务类,各有40.4%和35.5%。此外,还有37.5%曾在校级其他组织中任职,其中,6.3%曾担任校级其他组织高层负责人。

从担任学生干部情况看,39.4%曾担任学生干部,其中,12.2%担任班长或团支部书记职务。52.6%在院学生会任职,22.3%在校学生会任职,4.8%和1.6%在院级、校级学生会任职。

从投身社会公益活动情况看,85.9%曾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志愿活动,22.9%经常参加各项志愿活动。此外,义务献血和捐款捐物平均1.33次,投身此类活动最多的在校生达到100次。

从课余生活与社会交往情况看,94.2%选择与同学、朋友聚会,56.6%每月参与1~2次聚会,3.7%每月参与7次以上聚会。依次为:班级内同学(68.2%)、校内其他同学(43.2%)、外校同学(41.7%)、社团同学(37.9%)。

从交友与职业发展情况看,99.3%在大学期间拥有1名以上的亲密好友,7.8%其亲密好友数量超过9名,39.9%好友数量在3~4名,26.3%好友数量在5~6名。此外,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95.1%认为至少有1人曾对自己的发展有过直接帮助,38.0%认为有3~4人对自己的发展有过直接帮助,5.6%认为有超过9人曾对自己的发展有过直接帮助。

从在校活动与工作能力情况看,人力资源专业在校生认可大学期间的各项活动有利于其工作能力的培养,多数人力资源专业在校生同意大学的学习生活鼓励其学习新的工作相关技能(73.1%)与知识(74.8%),积累更丰富的工作经验(69.6%),并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73.2%)。

从性格层面看,根据大五人格量表的测量结果,这些学生多数性格表现为主动热情、乐于与人相处、充满好奇心、兴趣广泛、友好而善解人意、严谨可靠、能承受压力。

(5)工作落实率为87.1%,高于2015年北京地区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工作落实率(81.5%)。对于总体求职结果表示基本满意,但仍有43.8%表示所获年薪并不符合预期水平,12.8%考虑在一年之内更换工作。

从毕业去向看,63.3%毕业后将工作,22.2%在国内或国外继续深造。

从求职过程看,人力资源专业应届生从开始求职到收到第一份录用函所用时间平均为1.79个月,到签约落实单位所用时间平均为2.98个月。其中,36.1%在求职过程中获得了3~5次面试机会,25.7%获得了6~10次面试机会,22.1%获得了3次以下面试机会,16.2%获得了10次以上面试机会。

求职途径方面,选择最多的渠道分别为:其他招聘网站信息(25.3%)、校园招聘会(24.2%)和用人单位网站(11.3%)。

从求职结果看,50.5%收到了2~3家用人单位的接收函,30.0%获得1份接收函,19.4%获得了4家以上单位的接收函。对于最终落实的单位,63.6%表示结果符合或高于预期,3.0%认为求职结果与预期差距很大。

从就业落实地区看,62.8%选择在直辖市,19.5%选择省会城市,16.1%选择非省会城市,1.6%选择乡镇或农村地区。对此结果,83.8%表示符合预期。

从就业落实行业分布看,最受欢迎的三大行业为金融业(16.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类(12.0%)以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类(10.0%)。

从就业落实单位类型看,32.6%属于民营企业,接下来依次为国有企业(28.6%)、外资企业(10.6%)、各类事业单位(18.2%)、其他(9.1%)和基层就业项目(0.6%)。

从就业落实职位看,65.5%从事与人力资源相关工作。从职位看,人事专员占31.0%,招聘专员占12.8%,管培生占9.3%,薪酬专员占3.5%,绩效管理专员占1.1%,培训专员占2.2%。

从落实单位工作年限计划情况看,59.6%预期首份工作时间为1~3年,11.6%认为首份工作时间将持续5年以上,12.8%认为将在一年之内更换工作。

从薪资水平看,平均年收入为6.82万元,23.7%起薪为4万~6万元年收入区间,2万~4万元、4万~6万元、6万~8万元、8万~10万元、10万~12万元。全书皆按此区间。, 22.9%起薪为6万~8万元,9.3%起薪为8万~10万元,12.9%起薪为10万~12万元,13.4%起薪为2万~4万元,另有5.9%和11.9%起薪在2万元以下和12万元以上。对此结果,56.2%表示符合或高于预期,43.8%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起薪水平表示不满意。

从就业总体满意度看,91.1%对第一份工作表示满意,8.9%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6)对于学校各项工作表示满意,但认为仍有进步空间;对于大学期间师生关系最为满意,认为大四学年的就业指导服务和课程设计仍需改进。

从对本学年学校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看,满意度最高的是本学年的师生关系,满意度最低的是本学年的就业指导服务。

从对大学期间学校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看,整体满意度高于本学年,满意度最高的是大学期间的师生关系,满意度最低的是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

(7)74.6%的在校生已经开始考虑就业问题,73.8%表示会选择本专业相关工作,多数学生表示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感兴趣的工作类型。

从就业问题和职业规划情况看,74.6%在校生表示开始考虑就业问题,95.7%表示已经有职业发展计划,22.1%表示了解就业形势,23.6%表示不了解就业形势。

从自我认知情况看,56.7%和67.8%表示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62.7%和50.6%表示清楚自己感兴趣和适合的工作类型,47.4%表示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

从期望的毕业去向看,57.3%表示首选在北京发展,12.8%表示在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22.2%期望在其他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发展。同时,73.8%表示会选择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

从期望的月薪情况看,36.3%表示期望月薪在5000元及以下,54.5%表示期望月薪为5001~9000元,9.2%表示期望月薪在9000元以上。

从职业成功观看,受访新生最看重的三项因素依次为:身体健康、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对于选择工作最看重的因素分别为:发展机会(31.7%)、物质报酬(23.5%)和自我实现(17.4%)。

(8)50.5%对所学专业表示满意,52.2%了解自己的专业;大一和研一选择本专业,排在前三项的依次为:个人兴趣、父母意见和调剂。

2.人力资源从业者职业发展状况调查的主要结论

人力资源从业者调查的样本为5183名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在职人员,其中超过50%来自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一线城市,占比分别为26.3%, 12.8%,11.9%。其余从业者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城市均匀分布。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人力资源从业者性别分布差异大,学历层次较高,但仍有近40%的从业者从未接受过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

从性别和年龄来看,在全国被调查的5183名人力资源从业者中,女性占比高达64.9%,男性占35.1%,显示出人力资源从业者中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同时,人力资源从业者平均年龄为35.51岁(s= 8.656),84.6%的人力资源从业者年龄在21~45岁。

从学历情况看,人数最多的为本科学历,占65.2%,其他依次为专科(16.7%)、硕士(11.8%)、高中及以下(5.0%)和博士(1.4%)。

从受系统教育情况看,61.2%的人力资源从业者表示曾在大学学习过人力资源相关专业。

(2)部分人力资源从业者对目前收入水平不满意,70.3%曾更换工作,并期待未来有晋升机会;45.3%肯定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并认为目前职业提高空间大;69.3%看重工作中的内在满足感,38.8%认为职业发展状况达到预期。

从收入情况看,44.6%的年薪为9万元及以下,31.2%的年薪为9万~15万元,年薪超过15万元的占24.1%。对此结果,45.4%表示年薪不符合预期,同时,收入水平也是人力资源从业者职业发展状况中最不满意的方面。

从工作稳定性看,未跳槽或跳槽次数在一次的占56.7%,换过两家公司的占22.5%,换过三家及以上的占20.8%。同时,各有29.4%和25.4%表示近期考虑更换单位或职业。

从竞争力自评状况看,45%认为自己的能力高于单位内或劳动力市场的平均水平,63.4%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超过目前的工作要求。

从现阶段的职业发展空间看,37%认为拥有的职业提升空间一般。若单独考虑职位晋升空间和技能提高空间,43.7%认为技能提高空间大,33.0%认为职位晋升空间大。

从行政职位和晋升情况看,54.7%现阶段属于普通或基层管理人员,42.0%工作以来晋升次数在一次及以下,对此情况,58.3%表示自己的晋升情况符合预期。

从职业成功情况看,70.7%赞同“职业成功是实现工作和家庭和谐平衡”;70.3%看重工作中内在满足感;57.1%看重工作外在报酬。

从职业发展的评价情况看,36.7%认为目前的职业发展状况比自己的理想状况差一些,56.6%认为目前发展状况达到或超出理想水平。从职业发展、收入水平、晋升空间、能力提升和职业目标实现五个维度进行评价,能力提升是最为满意的方面,而收入水平则是最不满意的方面。同时,68.6%表示热爱人力资源管理这个职业,14.0%表示若重做选择会放弃人力资源职业。

(3)招聘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最经常从事的业务;71.9%的从业者表示每日需要加班,并不时出差;工作责任大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64.7%考虑过自主创业。

从工作职能情况看,人力资源从业者表示较常从事的职能任务为招聘、员工关系和日常行政;最常从事的工作类型为“文字、统计、报表等具体事务性工作”和“与人沟通、谈判类工作”;同时,“沟通及与人交往能力”以及“定岗定编”是其必备知识与技能;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和大局观是其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态度。

从工作状态看,人力资源从业者平均每天工作8.45小时,平均每天加班1.28小时,平均每年出差4.32次。

从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看,69.1%工作投入度较高,能在工作中保持较高的敬业度;24.1 %出现工作倦怠,情绪低落是其遇到的最大问题。

从创业看,64.7%曾有创业想法。46.9%曾就创业问题阅读过相关书籍;已经创办企业的占3.5%。

从压力来源看,27.2%表示,工作中时间紧任务重是自己面临的重大压力源。时间紧任务重、工作要求高和缺少支持都是其经常面临的问题。

从心理资本角度看,75.6%拥有较高水平的心理资本,自我效能感是得分最高的维度;面对挫折,74.3%会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55.6%主观幸福感较高。

从社会资本角度看,超过90.3%拥有一个以上关系比较好的同事或朋友,而其同事或朋友大部分属于基层管理者或普通员工。

从亲社会行为角度看,人力资源从业者近五年平均献血1.96次,平均捐款捐物4.28次,65.4%的人力资源从业者经常会在公共场所为弱势群体让座,18.9%的人力资源从业者曾参加社会志愿工作。

(4)现阶段人力资源部门规模不大,39.2%认为部门影响力较强,招聘流程和劳务派遣是单位最常外包给第三方的项目;22.5%认为目前单位绩效水平超过同行,78.0%的单位有招聘计划。

从人力资源部门基本情况看,其平均规模为10人,51.9%的人力资源从业者所在人力资源部门人数在10人以下;在员工职业发展方面,57.6%的单位为员工提供了较为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

从人力资源部门的影响力角度看,44.6%认为本部门影响力强或比较强,9.3%认为部门影响力较低;同时,影响人力资源部门影响力的主要因素包括:领导对本部门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源从业者能力和态度、部门贡献及人力资源部门主管的性格是否强势。

从单位外包的人力资源相关项目情况看,25.0%表示目前单位已将招聘流程、职能模块的修订、劳务派遣和人力资源诊断外包给第三方负责。对于未来的外包计划,超过20.0%的人力资源从业者表示未来可能将招聘流程、人力资源诊断、职能模块的制度设计、培训管理团队拓展、领导力开发和劳务派遣外包给第三方。但对于薪酬福利发放、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和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等,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很少有公司将其外包给第三方负责。

从单位未来人力资源工作计划情况看,78.0%表示下一年有招聘新人的计划,54.6%所在单位会在下一年涨薪。

从公司的绩效水平看,63.0%表示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所在公司处于同行业的中游水平,22.5%认为所在公司超过同行业,8.3%和6.2%表示公司处于同行业下游水平或并不清楚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