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纵观英镑、美元、日元等主要货币的发展历史,货币的国际化进程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贸易结算货币,投资标的货币,最终自然而然地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提高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范围和比例,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性一步,也将为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和储备货币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利益所在——降低或消除本国贸易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因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是描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
2.1.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特点
自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试点,到2011年8月扩大至全国以来,跨境人民币业务进展顺利。经常项目使用人民币结算,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人民币进行进出口贸易结算。截至2011年末,国际贸易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
1.分阶段稳步推进。
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是我国贸易领域的新生事物,不仅涉及国内的进出口企业、银行、海关、商务部、外汇管理部门等多个主体,还涉及国外贸易伙伴,其业务发展需要政府、企业、金融市场的配合与协调,在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小范围试点。2009年7月,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的365家企业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由于中国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继欧盟、美国、日本后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且东盟国家大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认可度较高,因此,首批试点的境外区域确定为港澳和东盟。
第二阶段:扩大试点区域。2010年6月,在总结先期试点的基础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由上述4个城市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将境外地域范围由港澳和东盟扩大到所有国家和地区,人民币结算的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
第三阶段:全面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2011年8月,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至此,中国境内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家企业对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贸易都可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2.规模迅速扩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1年银行业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9万亿元,相比2010年的5064.1亿元增长了3.1倍。2011年中国年度贸易总额中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部分占比达8.9%,较2010年的2.5%有大幅提升(见图2-1)。
图2-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商务部。
3.以货物贸易结算为主。
在中国的贸易结构中,货物贸易占据绝对优势,与此相对应,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是以货物贸易为主。在2010-2011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构成中,货物贸易的占比分别为86.5%和75.1%(见图2-2)。同期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占比为13.5%和24.9%。尽管服务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不大,但是增长迅猛,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图2-2 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商务部。
4.收付失衡状况逐步改善。
当今国际贸易市场的一大特点是以买方市场为主,进口方在大多数的商品贸易中,具有确定计价结算货币等贸易条件的相对优势,可以主导结算货币的选择。因此,在中国的进口贸易中企业更容易选择人民币计价结算。在出口贸易中企业如果希望用人民币结算,就必须说服国外的进口商接受人民币,这需要更长的时间。要改变企业的贸易结算习惯,难度相对更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跨境人民币业务货物贸易总量中,进口人民币结算比例为92%,出口人民币结算比例为8%。进出口人民币结算额之所以严重失衡,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尚未全面铺开;其二是中国的贸易伙伴对接受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存在一段时滞。要赢得国外企业对人民币的信任,还需要时间和不懈的努力。
2011年,进出口人民币结算量失衡的情况有所改善,进口人民币结算占比降到78%,出口人民币结算上升至22%。如图2-3的月度数据所示,在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项目下,出口结算额和进口结算额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收窄。截至2011年12月,二者已基本持平。总体而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失衡状况已经明显改善。全年收付比从2010年的1∶5.5上升至1∶1.7。
图2-3 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进出口规模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商务部。
深入到进出口贸易内部来考察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情况,2010年、2011年进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额分别为4048.4亿元与12219亿元,在进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4.3%和10.9%,2011年同比增长了1.5倍。同期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额分别为332.7亿元与3498.6亿元,在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0.3%与2.9%,2011年同比增长了8.7倍。2011年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增长速度远超过进口贸易。
值得关注的是,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增长势头在2011年8月突然逆转,由上升转变为下降,从8月的1154.6亿元下降至12月的687.7亿元,这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快速上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图2-4)。2011年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月均增长率高达51.6%。
图2-4 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商务部。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元出现反弹,基于人民币升值的境外人民币需求降低。2011年6月以来,从华尔街开始,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唱空中国的浪潮。而欧债危机继续蔓延,市场对欧盟能否达成有效的救助机制表示怀疑,美元重新受到市场追捧,成为避险货币。此前建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基础上的境外持币动机减弱,离岸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减少,进口商用人民币结算不如以前受欢迎,造成人民币结算在进口总额中的占比下降。
2.1.2 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
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欧元、日元是排名前三位的国际货币,也是国际贸易结算主要使用的货币。由于石油、黄金、粮食等大宗商品都以美元计价结算,美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贸易份额,美元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储备货币,因此美元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除了欧盟外,美元在各国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都超过50%。许多发展中国家90%以上的国际贸易结算使用美元。欧盟区域内贸易比较发达,不少成员国区域内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60%以上。通常,欧盟区域内各国之间的贸易使用欧元结算,而对欧盟区外的贸易则主要使用美元结算。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通过信贷渠道日本向东盟、其他亚洲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日元,使其有条件在出口贸易中大量使用日元结算。为了得到日元用于偿债,不少债务国在向日本出口时也自愿接受日元结算。在亚洲地区,各国贸易结算中日元的规模仅次于美元,大大高于欧元。由于目前尚无国际性组织对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进行系统的统计,本报告借用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研究(见表2-1),对各国贸易结算货币的使用情况进行一个粗略的国际比较。
表2-1 部分国家(地区)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构成(%)
注:1.德国为货物贸易结算货币构成,其他国家(地区)为货物和服务贸易结算货币构成。
2.欧元区“均值”为表中所列9个欧元区国家结算货币构成的平均数,其中法国为2003年数据,荷兰为2002年数据,其他7个国家为2004年数据。
数据来源:GoldbergandTille(2005), Kamps(2006).
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出口结算的本币比例均高于进口结算,但美国和欧元区的进出口本币结算占比高于日本,表明美元和欧元的国际化程度高于日元。2004年欧元区用本币结算的进口、出口占比分别为50.7%和56.7%。2003年美国用本币结算的进口、出口占比分别为85%和95%。同年日本用本币结算的进口、出口占比分别为24.6%和38.4%。
2002年,英国用本币结算的进口、出口占比分别为33%和51%,其出口结算的本币比例接近欧元,意味着英镑仍然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亚洲国家的贸易结算以美元为主,例如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进出口贸易以美元计价结算占比为80%左右,用日元和欧元结算的比例很小。东盟内部贸易往往也用本币计价结算,例如泰国进出口贸易中本币结算的比例达到5%。
与美国、英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贸易结算中本币的使用程度相比,中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图2-5形象地反映了不同货币的贸易结算功能之间存在的差异。尽管各国的数据指标分布在不同年份,使得相互比较不一定特别准确,但是,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有较强的惯性,横向比较仍能客观地反映出人民币贸易结算功能发挥的程度。如图2-5所示,2011年中国出口贸易本币结算比例为2.9%,是主要国家中该比例最低的英国的8.7%,最高的美国的3%。中国进口贸易本币结算比例为10.9%,是主要国家中该比例最低的日本的44%,最高的美国的12.8%。
图2-5 进出口贸易本币结算比例对比
注: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其年份分别是美国(2003)、英国(2002)、日本(2003)、欧元区(2010)、中国(2011)。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欧洲中央银行:《欧元的国际角色》,201107;其他来源于表2-1。
综上所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国际化程度与美元、欧元、日元及英镑的历史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只要提高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就可以有力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