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上的中国:长三角选择性开放新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文献回顾

(一)FDI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技术溢出是指技术源与技术接受者之间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接受者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外部性的一种表现。吸引和利用国际技术溢出效应是促进一个国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FDI的溢出效应主要有水平溢出和垂直溢出(包括后向溢出和前向溢出)两种途径。水平溢出效应指FDI促进了同一行业内本土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具体分为以下三种途径:第一,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内资企业通过复制或模仿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组织方法,从而在降低创新成本的同时实现技术的提升;第二,培训效应,外资企业培训的工人和管理人员进入东道国内资企业,通过这种人员流动(labor turnover),劳动力成为技术载体,将技术从外资企业带到内资企业;第三,竞争效应(competition effect),外资企业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迫使东道国企业增加技术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管理方法。垂直溢出指外资企业将相关技术提供给上游或下游的企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在理论上基本得到了认同,但在基于FDI不同技术溢出路径的实证研究中,由于采用的实证模型、数据来源以及所选的计量工具等不同,导致实证结果呈现多样性特点。

(二)基于FDI不同溢出路径的实证研究

1.后向溢出为正,前向和水平溢出也为正

许蔚(2008)利用中国工业行业2001—200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外资的后向关联溢出效应。回归结果表明,2001—2005年,FDI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后向关联溢出效应有正的相关性,表明外资参与对后向关联溢出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作用。许和连、魏颖绮、赖明勇等(2007)利用中国1999—2003年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实证检验了我国FDI的水平溢出效应和后向溢出效应。结果表明,FDI主要通过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途径在我国工业行业产生了积极的水平溢出效应,而人员流动效应途径所反映的水平溢出并不明显;同时FDI企业通过向上游产业的当地企业购买中间产品和服务产生了积极的后向溢出效应,但只在当期发生。王滨(2001)运用1999—2007年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检验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FDI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横向和前后向关联溢出效应为正,且在统计上均非常显著。

2.后向溢出为正,前向和水平溢出不显著

杨亚平(2007)对广东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FDI市场导向性和企业所有制类型两个细分层面对FDI技术溢出的行业内溢出和行业间溢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与行业内溢出相比,FDI的后向关联溢出是更重要的溢出途径;FDI通过后向关联对当地供应商生产率提高有正向促进作用,通过前向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不显著,通过水平方向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挤压效应”。王苍峰(2008)采用1999-2003年28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说明制造业行业是否存在外资行业内横向溢出和行业间纵向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对制造业的内资而言,外资的后向联系效应作用明显,后向联系确实是外资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而行业内溢出效应和前向联系效应表现为不明显的正向影响。

3.后向溢出为负,前向和水平溢出为正

姜瑾、朱桂龙(2007)选取1999—2003年的行业层面板数据,考察了FDI对中国工业部门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FDI产生了显著的行业内溢出和前向溢出,但后向溢出为负。此外,对技术差距最优区间的分析表明,当内资企业生产率为相应外资企业生产率的30%~70%时,前向联系溢出能实现最大化。

总之,从已有的文献研究可以看到,许蔚(2008)、许和连等(2007)、王滨(2001)、杨亚平(2007)和王苍峰(2008)实证研究了FDI技术溢出的不同路径,采用中国或广东省的工业或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在研究对象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下,均肯定了FDI对内资企业产生了后向溢出效应,但王滨(2001)认为水平和前向溢出均显著为正,杨亚平(2007)认为前向溢出不显著,水平方向为挤压效应,王苍峰(2008)则认为前向溢出和水平溢出为不明显的正向影响。姜瑾等(2007)肯定了FDI对水平和前向联系的显著正向作用,但认为后向溢出为负。本章将用面板数据对长三角FDI技术溢出的不同路径进行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