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冥想第2课
“定”的冥想法
你是否经常默默抱怨,总觉得很多事情都不公平,他们的做法都不正确?
你是否明知道自己愤怒过头,却控制不了自己,压不下怒火?
你是否因他人的混乱而变得混乱,因他人的不安而感到不安,因他人的不满而感到不满?
你我生活在一个不得不抱怨的世界里,太多的负面情绪包围着我们,一点点小事情就能引爆我们的愤怒神经。尽管经常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动怒,结果我们还是被怒火所控制。另外,这些负面情绪还会传染,就像病毒感冒一样让周围的人感到难受,却无能为力。
如果你需要的话,我们现在可以花点时间一起来品尝一下“定”的味道。“定”的感觉和那种处于深度冥想状态里包容一切的感觉又不一样,它是一种平等、通透、安宁的意识状态。当你体会了“定”,你就不会再被情绪所劫持,也会拥有更健康、更自如的心理状态。
试着按下面步骤练习“定”的冥想法。
1.闭上眼睛,花几分钟做几个深呼吸,放松,稳定一下你的情绪。随后,你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肚子上、胸口,或者嘴唇上,感受它们随着呼吸一起一伏。
2.集中注意力,静观你以往经历的感情色彩,看看它们是愉快的,不愉快的,还是中性的。要带着一种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心态,去体验心头升起的各种想法和感觉,并让这种公正无私不断壮大。
3.体会一下此时内心的自在、轻松和安宁,平静地查看这些想法和感觉。让你的意识变得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安详,越来越冷静。
4.倾听周遭的各种声音,但是不要让听到的东西影响你的心绪;体会各种感觉,同样也不要让这些感觉影响你的心绪;体会各种想法,同样也不要陷入这些想法而不能自拔。
5.在自己倾听、体会和思考的时候,注意各种想法和感觉附带的感情色彩,看它们是愉快的,不愉快的,还是中性的。
你是一个旁观者,体会它们来来去去,变来变去,它们和真正的幸福感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要认同它们,也不要和它们混在一起。事实上,人们需要使用它们,但是没人需要拥有它们。
6.体会这些想法和感觉来来去去,但不要对它们有所反应。体会自己和它们逐渐脱离,让自己既不会去试图捕捉欢乐,也不会拼命抗拒痛苦。
在欢愉中,只有欢愉,没有其他任何东西,也没有你对欢愉感觉的反应。在不欢愉中,也只有不欢愉,同样也没有其他东西,没有你对不欢愉感觉的反应。
在中性的感觉里,也只有中性感觉本身,没有其他东西,没有你对中性感觉的反应。这是一个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没有任何的倾向性。让你的意识休息,不做任何对外反应。
这种状态就是佛教修行中的“定”,一呼一吸之间,自由自在,不断地进入更深层次的“定”,尽你最大可能去体验那种自由、满足和宁静的极致。
7.此时,你可以睁开眼睛,把你眼睛看到的都带进“定”之中,无论看到什么,都不带任何偏好地将其带进你的意识空间里,不管它是愉悦的也好,不愉悦的也好,中性的也好,不做任何反应。
8.冥想结束的时候,活动活动身体,体验一下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同样不要带任何偏好,不管种种感觉愉悦的也好,不愉悦的也好,中性的也好,都不去评价。
在接下来的一整天里,你可以仔细体会,你内心这种“定”的状态会给你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些什么。
生命中有很多美好,但也有很多艰难。看看你周围的人吧——可能每张面孔都带着不少疲倦、失望和忧虑。恐怕你也有自己才知道的挫折和悲痛。从微小的孤独和沮丧,到沉重的压力、伤痛和愤怒,再到感觉强烈的肉体创伤和精神伤害,我们都得承受,为了生计,别无选择。我们把所有这些综合起来,统称为痛苦。很多痛苦都温和而绵长,例如焦虑、暴躁、缺乏满足感等,我们本不想要这些情绪,总是希望用满足、关爱和安宁来替代它们。
不论要解决什么问题,你都必须先去了解它的根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那些伟大的内科医师、心理医生和灵魂导师,都是他们各自领域内判断疾病成因的行家里手。比如说,佛陀在他的四圣谛理论里,就确认了痛苦(苦谛),诊断出了痛苦的成因(集谛,对外物的拼命攫取),并指出了解决办法(灭谛,从“集”中解放出来),给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道谛,也就是八正道)。
这一章我们将从进化论的角度对痛苦进行分析,并找出它在大脑中的源头。一旦你理解了自己为什么感到紧张、厌烦、激愤、失落、忧郁或者不平,这些负面情绪对你就没有那么大的威胁了。毫无疑问,这样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你的痛苦,而且只有理解了这一部分,你对本书后面开出的“处方”才能更具体地理解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