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修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华工学校讲义德育(1)

合群

我们所处的这讲堂,四周有墙壁遮风蔽雨、挡蔽灰尘;屋内有桌案凳椅,使人可以坐着阅读写作。四周的墙壁,乃是一块块的砖石堆砌而成;屋内的案椅,乃是一块块木板钉接而成。假使只有一块块分散的砖石或木板,则不可能起到墙壁遮风避雨或做成案椅供人写作的作用。再如我们都要穿衣御寒。衣服,都是用绵缕或纤毛编织而成的,假使只有一根根分散的绵缕或纤毛,是不可能织成衣服起到御寒作用的。再回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身体,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由耳朵、眼睛、手、足等各种器官组成,每种器官,又是由无数细胞组合而成。假使一个完整的躯体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器官,又或者更加细分为亿万个独立的细胞,这些器官或细胞又怎么能够起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作用?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是如此。个人孤立无援,独自奋斗,仍有可能难免于陷入挨饿受冻的悲惨境地;只有集合众人的力量群策群力,共谋共划,才有可能谈得上追求将来幸福的生活和文明的事业。例如我们今天所处的工业社会,最初不过是从个人的手工劳作起步。后来渐渐召集同伙,传授徒弟,以至从业之人愈来愈众,生产产品愈来愈多。集合许多人组织为大型的工厂,而后才能使用机械,扩大集体的利益。最终集合起这么多工厂的工人,组织为工会,开始渐渐摆脱资本家的压迫剥削,能为自身考虑怎样避免所受的苦难,怎样追求未来的幸福。这一切难道不是集合众人的力量才能达到的效果吗?

对于我们的社会而言,最基本的群体,是从家庭开始的。有了家庭,才有了长幼之分、养老之责、分工之别、侍疾之任等事情。集合一乡的人组成集体,而后才有互相守候、互相看护的帮助,才有了学校的设立。集合一省或一国的人民组成集体,而后才有了便利的交通、高深的教育。假使集合全世界的人民组成集体,有无相通,休戚与共,即使有地力贫瘠或偶尔遭遇天灾的地方,也不难于补救,诸如战争、商业竞争此等惨烈的人祸,也会从这个世界绝迹。

舍己为群

众人集合在一起就组成了群体。群体,是为了谋求个体的公共利益而存在的。假使群体遇到危险,除非这个群体之中的人以不怕牺牲、舍生忘死的精神来保卫这个群体,否则恐怕这个群体将走向灭亡。正因为有可能面临这种危急存亡的关头,我们不得已才要提倡舍己为群的义务。

提倡舍己为群的精神,有以下两个理由:第一个,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处在群体之中的,群体一旦灭亡了个人也会随之而消亡。假使我们以不惧牺牲自我的精神来拯救这个群体,群体一旦得救、免于灭亡,我们个人也未必就真把自己给牺牲掉了;即使自己真不幸先牺牲掉,但群体得到了拯救,这也远比大家一起牺牲好吧。以上的看法,是包含有自我利益的考量的。第二个,如果我们站在群体的角度来看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个体的价值肯定小于所有人组成的这个大群体。如果牺牲我一人,能换来万千人的幸福,我有何不敢为呢?假如一个人能这么想,我们就有了一个能舍己为群的人;假如人人都能这么想,我们就有了这一整群舍己为群的人。以上的看法,是完全为群体而不考量自我利益的。这两种认识虽然角度不同,但提倡舍己为群的决心是一致的。请让我用事实来说明这点。第一,譬如说从军。战争是罪恶的,但假使你的国家或民族受到野蛮人的攻击,不得已为自卫而必须应战。比如欧战中比利时受到德国的侵略,比利时人奋勇抗敌,虽捐躯报国亦死而无悔,谁能说这种舍己为国的精神不应当提倡?第二,譬如革命。革命,从来没有不流血的。假使我们被邪恶残暴的政权奴役也不愿去革命,那样的日子简直生不如死。生亦何欢,死亦何哀,为革命应不怕流血牺牲,例如法国1789年的大革命。中国这么多年的革命中,在事前因鼓吹革命而被拘捕杀害的烈士们,在斗争中临时揭竿而起、英勇奋战而死伤的志士们,都是抱着舍己为群的精神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者。第三,譬如暗杀。暗杀,乃是革命中常用的最简单的手段。消灭反革命的罪魁祸首,不究胁从,如此可以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还不会有大规模的流血。比如古代荆轲刺秦王,近代苏菲亚刺杀俄皇尼古拉二世,都是类似的例子。第四,为真理而牺牲。真理,汇聚了人类的理性与和平精神。然而真理常常为教会、君党、贵族等所反对,没有舍己为群精神的人,是不敢公开宣扬传播真理的。比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新哲学,却被政府以败坏风俗、煽动青年的罪名下狱,最后饮下毒药而死;哥白尼创立日心说,为教皇所仇视并迫害;俄国巴枯宁宣扬无政府主义,被囚禁放逐,这些都是为真理而牺牲的例子。

其他再如飞机实验、南北极探险之类,在今天都被认为是不畏牺牲的冒险事业,即使有些或许是由性喜好奇、争强斗胜之辈做的,但其中还是包含了有利于群体利益的动机,符合舍己为群的精神,所以也把他们列在这里。

注意公众卫生

古人有句话说:“千里不唾井。”意思是,假如你将要出门远行,再也不会喝门前那口井里的水,也千万别干往井里吐唾沫这种损人不利己的缺德事!殷商时期的法律规定,往道路上撒灰尘的人是要被判刑的,因为怕尘土飞扬蒙蔽了行人的眼睛。孔子说:“君子敝帷不弃,为埋马;敝盖不弃,为埋狗。”说的是对于死掉的狗、马这些动物的尸体,一定要掩埋起来,不能让它们暴露在外传播尸臭和病菌。从中可以看出,古人非常重视公共卫生。

今天公共卫生的设备比起古代可以说齐备得多。对于卫生要求而言,本来是以清洁为第一要务。每个人自己能做到的,只有洗澡、换衣服、打扫住所而已。但假如你居住的环境是污水满地不得排泄,垃圾堆积不得处理,落下的树叶、死去的动物,散布于道路周围,任其腐败变质,如此一来,传染病的细菌弥漫于空气之中,就算每个人自己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扫房间,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卫生。正因如此,才会有公共卫生设备的出现。比如地下的下水管道、厕所的冲水设备、道路的清扫、垃圾的转运,都要有专人专职,在固定的时间处理。传染病的治疗也要有专门的医院,这些都是个人卫生没办法做到而必须靠公共卫生系统去处理的。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都要从公共卫生中受益,所以我们应注意不要做出妨碍、破坏公共卫生的事情,那样真是害人害己。比如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泼脏水,不要像往河里扔垃圾一样把垃圾扔在公共道路上。假如您不幸得了传染病,应当立即自我隔离,暂时断绝和亲朋好友的往来。要是病情加重,一定赶紧入院治疗,千万别再在大庭广众之中抛头露面。这些都是我们对于公共卫生应尽的义务。

爱护公共建筑及器物

从前,园林亭榭之类的景观,花草虫鸟之类的娱乐,都是只有有钱人才能营造、供他们自己观赏玩乐的。今天的社会,有公园可以让普通人在其中游玩散心;有植物园、动物园等可以作为人们观赏或进行专门研究的好去处。从前,宏大浩博的图书、优美的雕塑和绘画、有价值的历史纪念品、远方而来的奇珍异宝,往往都被有钱有势的人收藏着,他们不会轻易拿出来供外人观赏。今天的社会,则有图书馆,其中的图书可以供公众阅览;有各种公开的博物馆,可以对民众进行艺术及知识的教育,提升民众的艺术美感,增加民众的科学知识。再如,公园之中,道路两旁,都种植树木可以遮阴避雨,摆放着坐具可以供人们静坐休息,有的地方还备有干净的水供人饮用。以上这些公共场所设施,都是我们今天的人能享有的公众利益。

我们既然能享受这么多公共设施带来的益处,就有相应的爱护公共场所及设施的义务;我们对公共建筑和器物的爱护,要比对自己的住所及器物更为珍惜。因为公共设施一旦受到破坏和损害,公众都会感到遗憾、难过,这不仅是我们个人的损失,也是整个社会的损失。

所以当我们行走于道路上、游玩于公园中时,千万不要看着周边花草树木长得美丽可爱,顺手就折下枝叶来把玩;不要弄脏公共场合的座位,更不要踩踏座位,甚至在座位上刻写涂抹;不要拿着木杖去逗弄野兽;不要投扔石子去惊扰鱼鸟;在图书馆看书时,如需要边看边抄录,则应当慎重地保护好原书,不要弄脏弄坏了原书;在博物馆,对一切陈列的物品,只能用眼睛看,不要拿手去触摸。假如你由于好奇心作祟,触摸了这些物品,即使没被其中的看护人员看到,没有受到责备,也应当自我谴责。

尽力于公益

凡是我们能共同享有的利益,我们也都有共同爱护的责任,这些我在前面《注意公众卫生》和《爱护公共建筑及器物》等篇章中都已经强调过了。对于已有的公益事业,我们应当倍加珍爱;对于还未办成的公益事业,我们更要努力建设。

从古至今,我们的国人对于建桥、铺路、设立粮仓、建设学校这些公益事业,大多不等政府的拨款,人们靠私下集资募捐就把这些事业做成了。近来更是有以一己之力创设学校的人,如浙江的叶澄衷先生,以小贩起家,晚年积有资产数百万,拿出其中十分之一创立了澄衷学堂。江苏的杨锦春先生,以木工起家,晚年积有资产十多万,用其中的十分之三设立了浦东中学校。这是捐资建学最著名的两个例子。

不过,兴办公益事业,并非一定要等富有之后才能去做。山东的武训是一名乞丐,靠乞讨来奉养自己的母亲,他对自己因不能上学而沦为乞丐的人生经历深感遗憾,遂立志募集资金来建立一所学校,以使孤贫儿童都能接受教育,再不重蹈自己的覆辙。他持之以恒十多年,最终实现了建立义学的志向。即使是像武训这样的乞丐,也能尽力于公益事业,何况其他那些有职业有收入的人呢?

英国商人翰回,自己生活非常节俭,但是非常乐于从事公益事业,曾捐资建造伦敦大道;又怜惜于英国育婴院的不完善,自己到法兰西、荷兰等国考察,回来后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见闻和观点,英国育婴院的情况才从此得到改善。他死后,遗下的财产不足两千英镑,全都散给了鳏寡孤独和贫穷人家。英国的沙伯原是一个织麻工人,后来成为炮厂书记,他立志解放黑奴,曾经因为要帮助黑奴辩护而研究民法,最终精通法律,并成功为黑奴申冤;又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建立放奴公司,很多黑奴都因此而被释放。英国的莱伯是一位钢铁工人,对于很多罪犯刑满释放之后又因为无业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的现象深感同情,于是想要帮助这些人。莱伯自己一年收入不到一百英镑,他将这些收入悉心分配,除一部分留做自己一家日常衣食住行及教育子女的费用外,其他全部用来帮助那些出狱后没有工作的人。莱伯每天从早晨六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六点,空暇的时间和安息日都让他用来为那些被释放者谋职业而奔走。这样的善行坚持了十年,被他救助过的人有三百多个。由此可见,人们只要有立志于从事公益事业的心,那么无论是贫还是富,都是能达成自己的志愿的,只要你勤勤恳恳地去做就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一天,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亦欲无加诸人。”子贡的说法是由前面孔子的话而引申出来的。有位西方哲学家说:“人各自由,而以他人之自由为界。”这正与孔子、子贡的话含意相同。比如说我们有思想及言论的自由,不想受到别人的干涉,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干涉他人的思想及言论自由;我们有保护自己身体的自由,不想受到别人的伤害,那么我们也不能去伤害他人的身体;我们有保护书信秘密的自由,不想被别人窥探隐私,那么我们也要行为谨慎,不去窥探他人的隐私;再推而广之,我们不想被他人欺骗,那么我们就不能去欺骗他人;我们不想被人欺侮怠慢,那么我们也不应当怠慢欺侮他人。事情不论大小,其中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不但要有消极的戒律,也要有积极的行为。假如我们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而引申为“以己所欲施于人”,这样对吗?答案是:不完全是这样的。人的欲望,有时会因为遗传及环境的不良影响,产生不合乎道德及法律的不当的欲望。假使把一切自己认可的东西强行施加给他人,也反而会带来有害无益的后果。例如腐败的官僚喜欢受到下属官吏的阿谀奉承,于是也同样对上司阿谀奉承,这样行吗?迷信的乡野愚民喜欢听传教士夸夸其谈的附会之词,回来后也同样对亲人夸夸其谈,这样好吗?至于说人所不欲,更要勿施于人,尽管这样的原则有时也会有不当的地方,比如不好的名声、直言进谏等,这都是人们不想听到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他人的劝导。不过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我们可以有技巧地处理这种情况,比如不好直言相谏,那可以婉言相劝,这样的处理也不会有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