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过度自信引发的灾难:“泰坦尼克”号沉没
灾难档案——
死亡人数:1490人
现在你如果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关于‘泰坦尼克’号,你会想起什么?”可能大多数人告诉你的内容都来自于那部著名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露丝和杰克的生死之恋、美得惊心动魄的海洋之心、那句著名的台词“我是世界之王”……时光倒流到96年前,当你面带向往的微笑,提着行李走向英国南安普敦的码头,你口袋中露出的“泰坦尼克”号船票,足以为你赢得周围所有人的艳羡眼光。
但当时谁都不会想到,这艘举世闻名的巨轮仅仅航行了四天就沉没了。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年的“泰坦尼克”号,它一样是一艘超级轮船。“泰坦尼克”号重达46328吨,排水量66000吨,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超过四万吨吨位的客轮。船身全长260米,最大宽度为28米;4个可以容纳两列并排行驶的火车还绰绰有余的烟囱;159个炉膛每行驶3千米就要消耗2吨煤;船舵重量超过100吨;一共有3只桨,中间最小的桨也重达22吨,两侧的桨则有40吨重,桨叶长7米。这个钢铁庞然大物的最高航行速度可达每小时30海里(约55.6公里)。
“泰坦尼克”号还是当时一艘顶级豪华的船。客轮上下共11层,拥有762个舱室、7公里长的走廊和游步甲板。船上有超级水准的豪华餐厅、酒吧、吸烟室、游戏厅、舞厅、游泳池等等,吃、喝、玩、乐设施应有尽有,设备均极尽奢靡华丽。大体育馆内配备有从德国引进的各种现代体育器械,甚至还备有供摄影家们冲洗胶片的暗室。客舱内装饰着高级灯饰、铺着厚厚的地毯,连天花板也极尽奢华。船上的低等客舱都比其他客轮的一般客舱条件好得多。“泰坦尼克”号如同一个豪华都市的缩影,一座壮丽而巍峨的海上浮动宫殿。
“泰坦尼克”号是当时最先进、最科学的设计产物。它建有双层船底,船的内部建有利用水压的16个密封舱室。这种水密室装置可以利用电气或人力,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进水的舱室封闭,即使其中的4个密封舱室灌满了水,也无关紧要,船也不会沉没。银星公司骄傲地宣称:“泰坦尼克”号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船。然而不幸的是,设计者只考虑到了船体的正面冲击问题,却忽视了可能与冰山的高速侧撞。而这正是后来造成“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致命原因。
为了“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银星轮船公司做了十分精心和细致的准备。为了满足船上人员的饮食与娱乐需要,船上的食品舱中贮备了44吨鱼、肉、禽,2.7万瓶啤酒和矿泉水,3.5吨鸡蛋,40吨马铃薯,5吨糖。另外还有5架大钢琴、2.6万个银碟和银托盘,30箱高尔夫球棍和网球拍。船长和船员也经过严格的挑选,担任船长的是在银星轮船公司工作了38年的J.E.史密斯,是该公司最有经验的船长。史密斯船长心情很激动,因为指挥“泰坦尼克”号首航横渡大西洋将为他的航海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为了亲身体验“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银星轮船公司总经理J.布鲁斯·伊斯梅和“泰坦尼克”号的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也登上了这艘巨轮。
一、“海上女王”移步纽约
1912年4月10日,星期三,英国的南安普敦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那天风和日丽、波平浪静。停靠在港口的“泰坦尼克”号犹如刚刚出阁的白衣少女,漂亮、沉稳、丰满、楚楚动人,船身挂满五彩缤纷的纸带。午后一点,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长鸣,在无数照相机的镁光灯闪动中,新的海上女王“泰坦尼克”号起锚,慢慢地离开码头,驶向蔚蓝色的大海。送行和观看的人群中响起久久的欢呼声。她将从南安普敦驶向纽约,开始她的首次航行。然而,在欢乐、惜别的气氛中,谁能想到,无尽的恐怖正在大海中等待着这位雍容华贵的女王。
“泰坦尼克”号预定的单程时间为七天。经英吉利海峡后,将于第二天驶达爱尔兰的昆士敦港作短暂停泊。由于船员在离港前最后一分钟的变化,以及旅客数字报告中的差异,“泰坦尼克”号上的人数统计值至今仍不够确切。据估计,船上共有2208人:船员892人,乘客1316人。头等舱的乘客都是当时的显贵人士,有美国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的贴身顾问阿奇博尔德·W.巴特少校、美国国会议员、梅西公司总经理伊萨多·斯特劳德、美国百万富翁本杰明·古根海姆、约翰·阿斯特上校和他年轻的新娘等。二等舱乘客为800名中等阶层的游客和度蜜月的新婚夫妇。三等舱的乘客聚集在“泰坦尼克”号的公共起坐厅、走廊里和楼梯上,估计有462名男子、165名妇女和79名儿童,其中大多数是不懂英语的德国、瑞典的年轻工人和移民,他们较为贫穷,准备到美国这个“新世界”去谋生。
海面上风平浪静,“泰坦尼克”号像一座浮动的水上城堡在大西洋中顺利地航行,史密斯船长执行了银星轮船公司每艘新船都要慢速前进的规定,使“泰坦尼克”号以每小时22海里(约40.7公里)的保守速度前进。在当时,即使照这种速度,仍能创下横渡大西洋的最快纪录。强大的螺旋桨搅动着海水,平稳而又快速地推动着这个庞然大物驶向纽约。船长和船员们都十分兴奋,“泰坦尼克”号的二副莱托勒说:“每当客轮向前行驶一程,船上所有的人对巨轮的敬慕之情便增加一分。‘泰坦尼克’号以它的舒适、豪华和平稳征服了所有的旅客,连船员也不例外。乘坐‘泰坦尼克’号的旅客中有许多名人和富翁,他们都不想错过在这艘船的第一次航行中出一番风头的机会,同时也尽情饱览海上风情。”
旅客们在餐厅里谈笑风生、觥筹交错;豪华的大厅里总是一片流光溢彩,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旅客们沉醉在欢乐的气氛之中;咖啡厅里人们高谈阔论;体育馆里时时传出欢乐的笑声;甲板上是纵情悠闲观海的乘客和一对对甜蜜的情侣;就连身着笔挺制服的服务生在忙进忙出之际,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二、预警:沉没前夕的狂欢
为了航行安全,银星轮船公司根据所有关于冰山的情报,特意为“泰坦尼克”号标出一条偏南的航线,横跨大西洋洋面向北美大陆航行,目的是尽可能地避过北面的冰山。这条航线的洋面上常常是波涛汹涌、巨浪滔天。但在春天,这条航线上不会刮台风,更何况“泰坦尼克”号能够抵挡住10级以下风暴的袭击。而且,无论是帆船还是汽船,北大西洋航线上的海难事故并不多发,人们一直认为这条航线是一条安全可靠的航线。但是,“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那年冬天是那几年中最暖和的冬天,正因如此,从北极漂入大西洋的冰山要比往年多一些。不幸的是,这正是一条“死亡之旅”的路线。白色的“流浪者”已经向偏南的方向漂去,“泰坦尼克”号正一无所知地向冰山驶去。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第四天。这一天,洋面平静美丽,没有任何异常现象出现。旅客们陆续走出自己的房间,呼吸着海面上宜人的新鲜空气,欣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大副墨多克和二副莱托勒在望台上注视着海面的情况。他们报告说,海面平静无事,海水看上去像一面镜子。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风平浪静、满天星斗的春夜里,重大的灾难在悄悄逼近。“泰坦尼克”号此时已距北美大陆不远,进人了北大西洋的多冰山海域。那些巨型冰块构成的冰山是从格陵兰岛沿岸陡峭的冰层边缘断裂后坠入大西洋的。巨大的冰块经多年沉积、封冻,坚实庞大,大的有方圆几公里,活像漂浮在洋面上的连绵山脉。通常情况下,这些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只占其总体积的十分之一左右,更大的部分隐蔽在海水水面以下,巨大莫测。有时从表面上看去,冰山距船体尚有一段距离,但实际上冰山水面以下部分可能已触及到船体。所以,冰山真正对航船构成的巨大威胁是其水下部分。“泰坦尼克”号就是被冰山的水下部分撞沉的。
上午9时,“卡罗莱娜”号轮船发来电报:“‘泰坦尼克’号船长——西行轮船报告:在北纬42度,西经49至51度处发现有冰山、小冰山和冰原。致意——巴尔。”史密斯收到译报后回电:“谢谢!”
正午,“波罗的海”号轮船发来电报,称“泰坦尼克”的航线上有冰山。电报员杰克·菲利普斯将译报交给船长。史密斯船长在甲板上一边散步,一边看着这条消息。他似乎并没有被发现冰山的险情所触动,只是一言不发地把字条交给了身边一同散步的银星轮船公司总经理伊斯梅。伊斯梅正陪两位妇女散步,接过电报后瞧了一眼,把它塞进口袋,告诉两位妇女关于有冰山的事情,就又散步去了。
傍晚,报务员哈罗德·布赖德又收听到离“泰坦尼克”最近的荷兰轮船公司客轮“加利福尼亚人”号呼叫,说它遇到了冰山。布赖德正忙于手头的工作,对此并没有多加注意,也未记下电文。
晚上9时40分,在“泰坦尼克”号正前方航行的“美萨巴”号发来电报,告知已经发现冰山,并一再强调:“发现沉重的浮冰块和无数硕大的冰山,还有冰原。天气晴朗。”无线电报室一号发报员约翰·乔治·菲利普此时正忙得不可开交。“泰坦尼克”号上的富翁、达官贵人们要把许多电报发往纽约,要求船靠岸时有人来接待。此外,菲利普一整天多次收到冰山警告的电报,“美萨巴”号的电报仅仅是众多电报中的一封,他已见怪不怪了。菲利普并不知道“泰坦尼克”号的准确方位,也弄不清楚冰山距离他所在的客轮有多远。就这样,他将“美萨巴”号电报放置一边,继续忙着拍发旅客电报。
晚上10点,大副墨多克接二副莱托勒的班。莱托勒借助星光,看到地平线上有一道如刀锋般的光亮。群星沉落,光亮掠过洋面,墨多克和莱托勒意识到,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冰山,于是增派水手监视望,对可怕的冰山进行提防。
10时45分,舱外的气温已降至-2℃~3℃,旅客们纷纷回到自己的船舱,准备好好休息,养足精神,为明天早上巨轮进港下船做好准备。此时,“泰坦尼克”号仍然不断接到过往北大西洋的船只发来的电文,至少有7条是提醒“泰坦尼克”号:拉布拉多洋流携带的巨冰块比往日多,巨冰块已进入主航线。但是,巨轮仍以22海里的速度,快速地划过海面,冲破夜色,直向几乎触手可及的大陆奔去……
三、“罐头刀”划开了一条长口子
晚上11时30分,大副墨多克站在船头铁栏杆旁。船头高出海面69英尺。另一名望哨弗里德韦克·佛利特在桅楼守望台上直视前方。大副墨多克命令一位名叫海明斯的灯光管理员熄灭舱口的灯光以免影响视野。如果当时有海风,就会在冰山处掀起汹涌的波涛,冰山就会被望哨及时发现。遗憾的是,当夜没有一丝风,人们都为那一夜明亮的星光而感到惊奇。
几分钟后,望哨佛利特突然看见有什么东西出现在正前方——一个“巨大的黑色物体”,比夜色更暗。那物体开始时只有两张桌子大小,但每一秒钟都在急剧扩大,飞快地扑来,已经凸出水面40至50英尺。佛利特迅速冲向警钟,连续敲响三次,同时抓起了直通指挥仓的电话,大喊:“冰山!前方发现冰山!”
喊声第一个惊动了大副墨多克。“主啊,圣母啊!”墨多克一边小声祷告一边朝传令钟扑去,迅速拉响了传令钟,发出“停驶”的信号。紧接着,他转过身朝舵手罗伯特·希金斯大吼:“右满舵!”舵手倾其全力转动舵轮,并看了一眼望台上的大钟,时间是23点40分,同时他也看见了那座后来置“泰坦尼克”号于死地的冰山近在400多米处。希金斯使尽全身力气拼命转动舵轮,船身向左舷缓慢移动,但航行速度仍保持在每小时22海里。
在水手们称之为“乌鸦窝”的桅楼里,佛利特一动不动地站着,眼睁睁地看着那“黑色物体”越来越大,赫然逼来。好像过了无限漫长的时间,“泰坦尼克”号终于颤颤巍巍地转头向左,开始绕过冰山。“泰坦尼克”号减速了,可那座冰山却丝毫没有减速,很快接近了船的右舷。没有人知道这座冰山的山嘴此时像一把利刃一样凸出水面,“泰坦尼克”号向它压来,撞击就这样发生了。冰山山嘴就像一把锋利的罐头刀,把“泰坦尼克”号船身割裂。仅仅过了10秒钟,冰山就漂过去了,但冰山已在船体上撕开一道76米长的口子,割裂了三个底舱和两个锅炉房。事后有人说,当时只听到一种摩擦声,听起来就好像有人在“撕一块长布”。
船底部发出的并不太大的震动声惊动了富有多年航海经验的史密斯船长。史密斯觉得情况不妙,急忙下到底舱。他惊恐万分地发现,“泰坦尼克”号的16个密封舱已有5个灌满了水,2个锅炉房被摧毁,而此时,时间仅仅过去了30多秒。
锅炉工弗雷德里克·巴雷特当时正在六号锅炉房给锅炉添煤。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翻着泡沫的海水一下子从船体的侧壁、离地板大约二英尺的地方涌进来。六号锅炉房右舷一侧的整个壁板被掀开,五号锅炉房的储煤舱壁也受到了较为轻微的损坏。水密舱响起警钟,水密门开始降下。巴雷特赶在水密门“哐啷”一声关死之前跳出来,进入五号锅炉房。(据最新报道,通过对“泰坦尼克”沉船上的钢样检验,证明该船船底所用钢板为劣质钢板。)
此刻,船上的大多数乘客和船员对于发生的事情还一无所知,当冰山从旁边漂流过去时,只有那些住在三等舱的乘客听到了巨大的撞击声,他们首先感觉了碰撞的影响,被猛地抛了一下,觉得十分恐怖,却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二等舱的乘客却注意到,冰山贴船身擦过,大块碎冰掉进开着的舷窗口。头等舱里的乘客看到这种景象还颇觉有趣。其他的乘客有的进入了梦乡,更多的人在酒吧聊天、喝酒,或在豪华舞厅内伴着爵士乐翩翩起舞。豪华的客轮,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天一色的海洋航行,使乘客们非但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觉得心旷神怡。此时,绝大多数人仍沉浸在享乐之中,丝毫没有察觉死神正一步步向他们逼近。
“泰坦尼克”号被撞之后,另一位受惊者是该船的设计者托马斯·安德鲁。他也来到了底舱,和维修工一起察看情况。他们发现,由于船体损坏严重,修复无望,邮件舱已经积水。于是他们很快做了测量和计算:船尖舱进水,五号舱的进水在不到10分钟里就达4.2米深,而且一号舱、二号舱、邮件舱、六号舱全都进水。各方面情况表明,轮船肯定被撞开了一条很长的大口子,因为5个防水舱在转瞬间就充满了水。安德鲁在一张纸上飞快运算,结论是毫不留情的:“泰坦尼克”正在向4000多米深的海底沉下去,沉没时间将在1个半小时到2小时之内。但除了安德鲁、史密斯船长和修理工们知道这一情况外,其他人还都蒙在鼓里。
一开始,安德鲁和史密斯船长以为,依船的设计结构,即使前面4个水密舱全部进水,船也能保持不沉。但他们随即发现,冰山一下子就撞破了5个水密舱,希望破灭了。“泰坦尼克”号的内部设计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五号舱的舱壁并没有像其他舱壁一样延伸到船的顶端。结果是前四个水密舱灌满水后,船头下沉,海水漫过第五号舱舱壁流入第六个水密舱,接着流入第七个、第八个舱,负重过大的船头会被自身的重量扯向海底,最不吃力的船身中部在禁不起这么大的撕扯力时,会从中间断裂。最终还是船头先沉没,带着断裂的船尾。船尾会被巨大的力量扯得高高竖起,直直地插入海面,就如那部著名的电影中的画面,而且事实正是如此。
四、无可挽回的“34分钟”
11时45分,船首底部已是水声大作、波涛汹涌,然而,乘客的舱室却是一片寂静。有些乘客似乎感觉到了什么,披着睡衣打开舱门到处张望,纷纷询问出了什么事。船上的服务员回答道:“什么危险也没有,太太。用不着担心,先生,请你们放心休息吧!”可是接着,邮件舱里的各种各样的邮件不停地滚来滚去,水已经漫过了邮件舱职员的膝盖。“泰坦尼克”号船体已轻度倾向右舷。
11点50分,海水开始灌向三等舱。船的摇晃加剧,船内的器皿撒得满地都是,玻璃的破碎声夹杂着乘客们悲惨的叫声。这一切意味着“泰坦尼克”号已经在劫难逃。设计师安德鲁估计“泰坦尼克”号只有90分钟的船龄了。史密斯船长下令“全体船员到甲板集合”,船员全体出动,奔赴各个舱面,其中325人下到底部进水处堵漏,其他人员奔赴各自岗位坚守。
乘客们开始走向甲板集合。除了陷于一片混乱的三等舱乘客外,一等舱、二等舱的乘客们一点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说话轻声细语的服务员彬彬有礼地请他们离开船舱:“请带上救生衣。”成百上千的人们穿着毛衣、浴衣、皮衣和睡衣就来到甲板上,这里没有惊慌失措的气氛,宽阔的甲板让人觉得踏实。
史密斯船长跑进无线电报房,命令一号电报员菲利普发出遇难呼救信号CQD,向附近海面上所有的船只求救。此刻已是次日0点14分,是在与冰山相撞后的第34分钟。这个命令早就该下达了,时间已经过去了宝贵的34分钟。菲利普跳到发报机前,疯了似地按动电报机键:“‘泰坦尼克’号被冰山撞沉,请求立即救援!位置:北纬41度46分、西经50度14分。”
这是一封震惊全世界的电报。
史密斯船长站到了驾驶室前,通过扩音器向所有人宣布了人们难以接受的残酷消息:“‘泰坦尼克’号已开始沉没,无可挽救,只能弃船逃生。现在的问题是,船上的救生艇只能拯救不到一半的乘客,而我们的附近又没有别的船只。我们中间的多数人,将在几小时后同这条船一起沉没……我代表轮船公司向各位道歉!但是,女士们,先生们,我和我的船员将与各位同在!”
“泰坦尼克”号上仅有16只木制救生艇和4只帆布折船。这20只救命船,满负荷、超负荷也只能容纳几百人,而船上的总人数则多达2208人。这也是日后人们认为英国银星轮船公司犯的一个极其重大的错误。
听到通知之后,“泰坦尼克”号上顿时炸开了锅,人们乱哄哄地挤在一起。不同等级舱的人都站在甲板上——一等舱的居中,二等舱的靠船尾,三等舱的在接近船尾的甲板上。人们表情不一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有的人视死如归,有的人祈求上天保佑,有的人捶胸顿足,有的人抱头痛哭……但大家都在等待着获救的机会。英国绅士们为稳定妇女儿童惶恐不安的情绪,指着远处的一束白光,声称:“那一定是一艘来救我们的船。”但是,那束白光不是越来越近、越来越亮,而是越来越暗,最后完全消失。白光的消失使人们的情绪更加沮丧。实际上,那束白光就是从约5英里外的“加利福尼亚人”号发出的,当时,“加利福尼亚人”号的船长洛德把“泰坦尼克”号发射的遇险信号火箭当成了船上的晚会灯光,而没有想到那是呼救信号。其实,洛德船长这时可以叫醒无线电员,让他搜索无线电信号以作出准确判断,然而,他优先考虑的却是睡觉。
“泰坦尼克”号上的弃船疏散工作开始了。
五、场景一:大西洋上的求救电波
此时离“泰坦尼克”号仅5英里的“加利福尼亚人”号电报员埃文斯已下班回舱去睡觉,于11点30分关掉了无线电,那是他的下班时间。
第一个对“泰坦尼克”号的求救电报作出回应的是距离它第二近的“法兰克福”号,他们回电:“你们等着。”此后,便再无任何音讯。事后,美国调查团团长对此疑惑不解:“会不会是‘法兰克福’号的电报员不懂英语?”
银星轮船公司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正远在500英里处,即使全速赶来也来不及了。
“奥林匹克”号要求“泰坦尼克”号报告具体位置,发报员菲利普作了回答,同时电告:“‘泰坦尼克’号致电‘奥林匹克’号:我们正把妇女送上救生艇。”“奥林匹克”号回电:“我们正点燃每一只锅炉,全速向你们靠拢。”
午夜0点20分,“卡帕西亚”号电报员科塔姆正准备躺下睡觉,他突然想接通“泰坦尼克”号,他打开无线电报话机,轻轻打出“泰坦尼克”号的电报编码——“MGY”,从茫茫黑夜中传来的竟是一串可怕的字母:“CQD、CQD、SOS、SOS!(快来,危险!救救我们!)速来,我们撞上了冰山。方位北纬41度46分,西经50度14分。CQD、SOS!”
午夜0时35分,“泰坦尼克”号收到“卡帕西亚”号发回的电文:“已改变航向,正全速行驶,希望能坚持4个小时。”然而,船长史密斯真的不知道4个小时以后“泰坦尼克”号会是怎样。
在这之后,“卡帕西亚”号左避右闪,绕过一座又一座冰山,全速向“泰坦尼克”号冲来,就像一个精疲力竭的越野赛跑运动员在作最后冲刺一样。后来,罗斯德隆船长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卡帕西亚’号是一条最高时速为14海里的船,然而那天夜里,她以17海里的时速行驶了近3个半小时。”
通话以后,科塔姆关掉了无线电发射机,以免干扰“泰坦尼克”的信号。不一会儿,他先后听到了“泰坦尼克”同“法兰克福”号、“蒙特泰普”号以及其他一些轮船的联络。“妇女儿童危在旦夕,‘泰坦尼克’已坚持不久”的电文和“SOS”的求救信号,不停地从“泰坦尼克”号船上的通讯室里发出。
六、场景二:他们也是英雄
此时,五号舱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工程师赫伯特·哈佛里和约纳塞·谢伯德、巴雷特正在抽水机旁往外抽着不断上涨的海水。突然,谢伯德身子一歪,倒进了锅炉旁的一个入孔,腿被折断了。
巴雷特和哈佛里立即将他扶到船舱的另一角,继续不停地抽水,然而船舱的水位仍然在快速上升。正在这时,轰的一声,五号舱与六号舱共用的舱壁倒塌,巴雷特飞身爬上舷梯,躲过了被淹死的危险。可当他从舷梯上向下看时,哈佛里和谢伯德早已不见了踪影。巴雷特随即回身到另一个在转动的抽水机旁继续工作。
船上仍旧灯火通明,这应归功于甲板深处站在齐腰深水中的轮机工和机械工们,他们一直坚守着岗位,维护着发电机的正常运转。他们深知地处险境:被水密门封在下面,与世隔绝,厄运已步步逼近,毫无获救希望。他们也不管头顶的甲板上有多少人已经登上救生艇,仍在滚烫的热蒸汽中坚持工作了两个多小时,忠实地执行着船长下达的各项命令。最后,他们全部罹难,无一人生还。
325名船员、水手、维修工一直在船腹缺口处奋战,始终没有离开。他们不停地用抽水机抽着大量涌入的海水,准备堵住漏洞,寄望能为“泰坦尼克”号争取更多的时间,结果全部以身殉职。
一号电报员约翰·菲利普接到船长的“弃船,各自逃生”的命令时,仍坐在发报机房,不停地拍发“SOS”,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七、场景三:危难之时的人性善恶
乘客们站在甲板上,虽然他们已不像最初时那么惊慌失措了,但场面仍然混乱不堪。旅客们没有受过救生训练,而船上又没有足够的救生船只,因此,旅客撤离的速度很慢。刚开始时,很多接近半疯狂状态的乘客,争先恐后地想登上救生艇。当所有的人都明白救生艇不够后,男人们决定按照海上规则,先把妇女和儿童送上救生艇,男人中的大多数则留在船上,等待其他船只的救援。
船员和年纪较轻的乘客不约而同地投入到抢救工作中,开始着手疏散船上的乘客。这是生离死别的时刻,也是人类灾难史上最感人、最悲壮的时刻。人们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了老人、妇女和儿童,把他们先后扶上救生艇,并送他们踏上远离死神的路程。一些年轻力壮的乘客积极配合救护工作,他们爬上高高的扶梯,解开缆绳,将一个个救生艇稳稳放下;有的人在危难关头脱下救生衣,套在别人身上;有的人把自己的亲属送上了救生艇,可是见到还有老人、妇女和儿童在船上时,便把自己的亲人重新叫回到船上,让其他人登上救生艇。他们表现得那么理智,那么从容不迫。遗憾的是,“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艇太少,撤离工作异常艰难。
新婚燕尔的里德帕丝同丈夫一起去美国作蜜月旅行,她不愿离开丈夫独自逃生,死死抱住丈夫不放。丈夫在万般无奈中一拳将她打昏。等里德帕丝醒来时,她已在一条救生艇中了。此后,她终生未嫁,以此铭记亡夫的一片深情。
两个孩子被抱上了救生艇,而由于超载妈妈已经不能上去了。出于母爱的本能,妈妈喊了一声:“让我上去吧,孩子不能没有母亲!”听到她的呼喊,一位已坐上救生艇的女士起身离座,回到了“泰坦尼克”号,把那位母亲推上了救生艇。
面对生死离别,一位新郎对他的新娘说:“没问题,我的小姑娘,你上艇吧!我再在这儿呆一会儿。”
达夫·戈登女士几次拒绝登上救生艇,和丈夫并肩站在甲板上,在众人的多次请求下,戈登夫人最后深情地看了丈夫一眼,登上救生艇。
一个秃顶的中年男子朝他的妻子俏皮地笑了笑:“等一会儿再见。”
一对非常恩爱的白发夫妇亲吻着,默默无言地相互凝视,再吻一下,等妻子上了救生艇,老先生却悄悄地躲进甲板上的人群里去了。
而银星轮船公司的总经理布鲁斯·伊斯梅此时却贪生怕死,第一艘救生艇放入海中时,乘客是11个男人和2个女人,其中3个是大富翁,伊斯梅就在其中。有两个富翁,面对自己的满箱珠宝,其中一个看也没看一眼,只取了三个橙子放进口袋;而另一个死死抱住箱子,直到从倾斜的巨轮上滚入冰海。
年轻的学者洛伦茨·贝斯利于凌晨1时30分和另外3名男性乘客经允许上了一条救生艇。他后来说:“尽管当时救生艇还可以容纳下10个人,但‘泰坦尼克’号的五副洛伊竟开了一枪,驱走了几个准备登艇的意大利贫穷移民,洛伊还一边骂这些移民是‘一帮野兽’。”
在救生过程中,人们仍没有抛弃嫌贫爱富的思想,没有平等地对待一等舱和二、三等舱的乘客,没有人检查一下二等舱、三等舱的乘客是否都被叫醒,是否都到了甲板上。三等舱的许多男人、妇女和儿童还在迷宫般的通道、走廊里乱转,找不到楼梯和出口,等他们摆脱翻涌的海水登上第七层船甲板时,救生艇已经全部开走。妇女们放声哭泣、祈祷,孩子们则“妈妈、妈妈”地尖叫不止。穷人中的妇女和儿童,并没有按规定得到应有的救生艇名额。一等舱的妇女有97%脱险,三等舱却只有46%的妇女脱险;一、二等舱的30名儿童全部得救,而三等舱的79名儿童中竟有53人葬身海底。
显贵者坐的救生艇根本就不满额,他们乘坐的几条救生艇最先放下去,每条只坐了十几或二十几个人,而一只救生艇本可以载60人左右。后来的救生艇由于混乱,有的挤着70多人,有的却只有50来人。20条救生艇中竟有两条没放下去,有的还在下放的过程中就被弄翻在海水中。救生行动组织得太让人痛心,本来可以救出1178人,却仅有不到700人坐上救生艇。
八、场景四:最后的安魂曲
在慌乱中,音乐声响了起来,在甲板上空飘扬着。原来是乐队指挥华莱士·亨利组织起他的乐队在演奏。“泰坦尼克”号上有一支乐队,7位音乐家在华莱士·亨利的指挥下,一直在甲板上演奏爵士乐。尽管他们有的身着蓝制服大衣,有的穿白夹克,而不是衣冠楚楚地穿着演出服,看起来不伦不类,但他们演奏的音乐却准确无误。在行将沉没的危船上,他们仍不遗余力地认真地为“泰坦尼克”号演奏。为了抚慰人心,乐手们开始拉琴,从行李舱一直演奏到一等舱的甲板上。在那至美旋律的伴奏下,一条又一条载满妇女儿童的救生船在男人们的注视中被放下水,缓缓离去。
这动人的一幕也出现在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乐手们站在甲板上从容不迫地拉着琴,一任身后惊慌失措的人们穿来跑去。一位乐手说道:“先生们,该走了。希望来日相见,祝大家好运。”随后,乐队成员们收好乐器准备去底舱帮忙,但由于音乐声停止,人群又开始恐慌起来,甲板上乱作一团……其中一个乐手停下了脚步,拿起手中的小提琴再次拉了起来,另外几个同伴见状也重新返回原位,继续开始演奏……
船上的乐队陪伴着乘客,用音乐安抚着这些注定要在几十分钟后死去的人们,一直演奏到最后一刻。“泰坦尼克”号开始沉没时,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演奏着祈祷灵魂的昂扬激越的旋律,从怀乡之歌《伦敦德里的空气》到赞美诗《秋天》。最后,幸存者们听到他们奏起一支古老的圣歌,那就是《上帝离你更近》。
面对死亡,人们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遵循古老的航海传统,孤助无援的船长史密斯决定与船一起沉没,他把船旗卷起来,塞进口袋,坚定不移地站在望台上。
设计师安德鲁也决定与自己的作品——“泰坦尼克”号一同沉入洋底。
作出同一选择的还有富豪伊萨多·斯特劳斯、百万富翁本杰明·古根海姆、记者威廉·斯特德等。
古根海姆的豪言至今为人们提及。他和男秘书回舱重新换上了晚礼服,宣称:“就是沉到海底也要像一位绅士!”他让人们给他在美国的妻子带个口信:“告诉她,我的举止非常光明磊落,直到最后。绝不会有哪个妇女因为本杰明·古根海姆是个懦夫而被留在这条船上。”
50多名高级职员除指挥救生的年轻二副莱托勒幸存外,均死在自己的岗位上。
没有办法撤离的1500多人静静地站在船头,手拉手站在一起。他们和这艘豪华巨轮一起,在大西洋上共同迎接死神。
巨轮继续头朝下倾斜着下沉,在它慢慢下沉的过程中,船舱里发出的钢炉与发动机的扭曲声和破碎声,不时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4个高达175英尺的大烟囱慢慢地不再指向缀满繁星的夜空。在倾斜的“泰坦尼克”号上,人们如蜂群般紧紧地趴在甲板室、通风装置以及绞车上。当船尾翘得更高、船首扎得更低时,挣扎的人们突然像糖果一样掉进大海。顷刻间,支撑第一只烟囱的支架垮了,巨大的烟囱拉掉了固定它的钢绳和连接着的船板,如一只火箭一样腾空弹起,翻转着砸向在水中挣扎的人们。随后,一声巨响,“泰坦尼克”内部发生锅炉大爆炸,火舌直冲天空。在海水和轮船自身巨大吨位的压迫下,一直被人们称誉的水密舱室彻底地崩塌了,一声长长的爆炸巨响传向远处的海面。巨轮上的全部灯火顿时熄灭,突然又灼目地闪了一闪,然后永远地熄灭了。
人们陷入了绝望的黑暗之中,嘈杂声停息了。一分钟后,船的下沉速度加快。
凌晨2时15分,发动机房进水,锅炉被淹没……“泰坦尼克”号猛烈颤抖起来,船尾翘起,几乎与海面成直角,所有可移动的东西都挣脱出来,锅炉、瓷器、啤酒和矿泉水、钢琴、各种银器、肉类、马铃薯、高尔夫球棍和网球拍、白糖、鸡蛋,以及若干吨煤和若干粗大的锚链,尽数轰隆隆地倾泄到海水中。
1912年4月15日凌晨2点20分,“泰坦尼克”号巨大的船尾直挺挺地向上翘在海面,一动不动地在空中停留了10秒钟,随后像下降的电梯般转眼间向海底坠去,海水一下子就把整条船都吞没了。
随着茫茫的夜色,没能逃生的乘客、船员,同那艘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了大西洋。船体沉没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将两只刚刚驶出几百米远的救生艇一起卷入海底……
九、“卡帕西亚”号见证了最后的历史
幸存者阿奇博尔德在回忆录中写道:“从那里升上天空的是人们恐怖的喊叫声——从1000多张喉咙中发出的垂死的痛苦呼喊,幸存者的恸哭和呻吟,被折磨疯了的人的尖叫以及溺死前发出的骇人的大口大口的喘气声。我们之中不会有一个人能够忘却,直到我们去见上帝的那一天。”
“那些呼喊的声音,”另一位幸存者、乘客劳伦斯·比斯利说,“起初声音很大、很多,慢慢地,它们一个个地消散了。然而那天夜晚很晴朗,寒冷无风,海面平静。那些声音沿着平静的水面,一直传到好几英里以外的地方。”
凌晨3时35分,接到求救信号的“卡帕西亚”号终于赶到了“泰坦尼克”号的出事地点。惨淡的星夜下,“卡帕西亚”号船员看到的是一幅恐怖的画面。海面上漂浮着各种残骸和上千的尸体,冰冷的海水使尸体迅速僵硬。一层薄薄的灰色水雾笼罩在几英尺高的海面上空,就像死者灵枢上的一件灰衣。
直到早晨8时30分,“卡帕西亚”号一共营救了“泰坦尼克”号的15只救生艇和2只橡皮艇,救起了705个幸存者。
8时50分,罗斯德隆船长认为不可能再有生存者了。然后,面对“泰坦尼克”号下沉的地方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悼念仪式,载着“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全速驶回纽约。在纽约,大约有3万多人焦急地等待着“泰坦尼克”号的到达,然而他们许多人等到的却是亲朋好友的死讯。
“泰坦尼克”号的海难使全世界感到震惊。
这场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麻痹大意,缺少对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和措施,只把目光集中到了“永不沉没”上,对其他问题则少有关注,从而没有按航运法则准备充足的救生艇。当时英国所有的军舰早已安置了探照灯,可是,豪华之至的“泰坦尼克”号可以在宴会厅里配有镀金的楼梯扶手和昂贵的波斯长毛地毯,船上竟然却只有航行灯而没有探照灯,并且望哨连一副望远镜也没有配备,将巨轮上2000多人的生死都交给望哨的裸眼视力。所以在与冰山相撞后,终于酿成空前的大海难。
此次海难,也使世界各国从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训。1913年,在伦敦召开了国际海上安全会议,会上通过了《国际海上生命安全条约》,条约规定:每次航海,都必须进行救生艇救生训练;每条船24小时都须有报务员值班;必须为船上的每一个人提供救生艇座位……毫无疑问,这些规定都是从“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中汲取了血的教训后制定的。
小常识:海难自救
在大海中遇难,最主要的就是如何保存体力等待救援,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首先谈一下解决饮水的办法。人们都知道,海水是不能饮用的,主要是人体的肾脏不能排出高盐度的海水,有许多遇难者都是由于不适量地饮用了海水,导致身体脱水而亡的。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遇难者也可饮用少量的海水,这样有利于延长生命。有人做过试验,从落海的第一天开始喝海水,每隔1.5小时喝一次,每次喝50毫升左右,一天最好不超过500毫升,这样可维持四五天。当然如果能接到雨水喝是最理想的,此外,吃鱼或浮游生物都比喝海水安全。
2.猎取食物。在海上长时间的漂浮,缺乏食物,人死亡得快。海上最容易获取的食物就是海藻,它不仅品种多,数量多,还容易捞取,绝大部分没有毒,可以食用,再就是捕捞浮游生物。
3.暂时解决了饮水和食物问题后,最关键的就是设法获得救援。白天落水的遇难者最好将颜色鲜艳的衣服穿在外面。通常在比较平静的海面上,视线良好的情况下,用肉眼直视或望远镜观察海面,只能在1海里以内发现落水者。若有风浪或大雾,或黑夜情况下就更糟,遇难者必须适时地使用各种信号,才能引起救助者的注意。即使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面镜子也可充分利用,将镜子对准太阳,将光线反射到救生船或直升飞机上,观察员就很容易发现落水者的位置。
4.坚持、坚持、再坚持。据统计,世界上每年有上万人死在海难中,其中90%的人是在失事后第三天死亡的。这些人若在陆地上三天不吃不喝是不会死亡的,可人们一旦在海上遇难,就会觉得天崩地陷,所有的勇气和理智都丧失了。茫茫大海,漫漫长夜,狂风暴雨,波浪滔天,孤独寂寞以及饥饿干渴,将首先在精神上而不是肉体上压垮遇难者,而一个人精神上的崩溃将很快导致肉体的死亡。所以,一个落难者只有比海洋更坚强才能够战胜海洋,赢得生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