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晋升之路(套装共12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7章 你天天上班,却忘了带上脑袋

成为卓越员工的秘密很简单,就是凡事用心。

那些你习以为常,却无法让领导心动的没脑子行为,让你在单位只能是个末流员工,可有可无,原地踏步。

1.不是没有适合你的工作,是你目前的心态不适合工作

朋友研究生毕业后,职场上一直不顺利,前前后后换了好几份工作,都不如意。朋友大学主修的是金融,文采不错,又写得一手好文章,按说以她的条件,找一份稳定的好工作是稀松平常的事。可她却总在不停地跳槽,不停地抱怨。

朋友刚毕业,就被国内一家著名银行录用。银行,工作清闲,福利待遇优厚,而且有社会地位,多少人挤破了头都想往里钻。我们都很羡慕她,找到了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好工作。可朋友进去不到半年就辞职了,问及原因,她是满腹牢骚,里面的人太虚伪,当面一套背地里一套,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自己整天都活在争斗之中。

离开银行后,朋友应聘到一家财经杂志社做编辑。朋友本来就爱好写作,又有着金融系统的工作经验,做财经编辑也算是学有所用了。刚开始,朋友也很满足,工作积极认真,采写的稿件眼光独特,反响强烈。主编很器重她,并有意培养她做接班人。可一年后,朋友又坐不住了,整天与一大堆枯燥的数据报表打交道,生活别提有多乏味了。再三思考后,朋友果断地递交了辞呈。

之后,朋友又做过一段时间的理财师,同样干得不顺心,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电话里,她向我抱怨:“你说社会上那么多职业,难道就没有一份工作是真正适合我的吗?”

我弱弱地安慰她:会有的。其实我真想气壮河山地告诉她:不是没有适合你的工作,而是这种态度的你根本不适合工作。

像朋友这样的人,我平时见过很多。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文化有知识;他们才华横溢,有理想有抱负;他们满腔热血,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可现实中,他们却总也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环境,也始终找不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于是,抱怨便成了家常便饭,什么工作太累、工资太低、同事排挤、领导偏见等,都成了自己施展才华的绊脚石。而真正的原因他们都没有看见或避而不谈,那就是自己是否真的喜爱这份工作,是否愿意为了这份工作去改变自己。毕竟,要想让别人发现自己,你首先得要改变自己,把自己变成一颗珍珠。

韩国总统李明博在担任现代建设集团CEO时,对每一个进厂的新员工都会讲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喜欢一份工作,不要先判断这份工作是不是适合你,而是要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份工作。”

的确,在起始阶段,从来都是工作选择你,而不是你选择工作。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会打出这样的招聘启事:来吧,这里准备了和你性格才学完全匹配的工作。工作是不会主动去适应你的,因为工作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人有思想和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应该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所选择的工作。

在决意进入一家单位前,你该拿出这样的心态:

学习精神

要带着学习精神入职。对于新人来说,职场的每一份经历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有助于我们的成长。甚至可以更自恋一点,把工作当作一个带薪学习的机会。可以学到东西,还有人给发工资,多美的差事啊。

解决克服

没有完美的职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抢,不能遇到困难不喜欢就逃避,而应选择历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解决力和心力。否则,不开心就离开,逃到哪里心都是死灰啊。

责任感

当你面对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责任感,这也是从业人员的基本操守。无论你热爱不热爱这份工作,既然你选择了它,你就必然用心去投入自己的感情和精力,把工作做好,对自己有个交代,对老板同事有个交代,生活才会许你一个辉煌的未来。

你心仪的公司对你是有要求的

正像你理想的梦中情人对你有要求一样,你艳羡的公司对你也是有要求的。几乎每个人都向往管理人性化、薪水高、工作轻松的公司。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多次荣登美国最佳雇主榜首的Google简直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职业天堂。一流的办公环境,一日三餐都有五星级厨师随时待命,而且完全免费,你可以带宠物上班,零食随用随取,工作累了可以享受免费的按摩和水疗,有20%的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干的事情,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装饰自己的办公区域,比如在办公区搭建帐篷或摆上一台跑步机……Google被形容成一个工作的天堂,员工下班后都不想离开办公室,也舍不得跳槽。据称,每25秒就有一份言辞恳切的求职简历发给Google。

但是,Google一定不是慈善机构。你不妨扪心自问:如果自己去Google上班,能胜任吗?如果不能,那就别抱怨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了,不是没有,是你不够好。

2.你是职场上那头“闷倒驴”吗

像驴一样勤奋,工作却原地踏步;像驴一样劳累,得到的却是皮鞭,这是很多职场人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其实,摆脱驴的命运,变身职场千里马得到赏识并重用,并不是没有可能。读读下面这些和驴有关的故事,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突破口。

故事一:只做一样工作的驴

动物们要举行一场联谊会,领导秘书狐狸对驴说:“你的嗓门高,来曲独唱吧。”驴说:“我不去,我唱得很难听。”狐狸说:“那你去试试做主持人吧。”驴说:“我不去,我形象不好。”狐狸说:“那你干什么?”驴说:“我只拉磨。”狐狸说:“好,你就去拉磨吧。”

在职场,不能像驴那样只知埋头拉磨,除了本职工作,公司里的其他事情都应该尝试着主动去做。如果什么事都不去关心,什么情况都以本职工作为挡箭牌推托,久而久之,你就只能原地踏步。

曾经,我就是一只笨“驴”。我做文案期间,领导曾有意让我多接触业务,甚至给我下达了任务,可我死犟死犟地回答“我只会发呆,我只会写字”。为了夯实我只会写字的特技,我甚至本能地抵触和客户交往,我拒绝和他们互换名片,拒绝他们加我的微信,拒绝和他们一起活动。但凡我有点客户意识,手头有一两个客户,都不会被裁掉。最后大领导在我的去留之间也是掂量了很久,她从侧面打听了我为人处世的态度,大家都说我是个好人,但对于业务这块都说我没什么热情。这就坚定了领导辞退我的意志。

还有,我走后,单位的文案工作被另一个叫玲玲的做业务的姑娘兼任了,她一人兼两职,工资当然也是两份。我这才恍然大悟,我想起平日里玲玲总夸我文笔好,思路开阔,我写的那些小软文她总是认真研读,在夸我写得好的同时还向我讨教。原来,那一点一滴她都记在心里,汇聚成自己的另一种能力。我真心为这个认真有心的姑娘点赞。

故事二:只耕耘不收获的驴

老虎下山视察,看到其他动物都在玩,而只有驴在拉磨,老虎顿时赞不绝口:“有这样勤奋的员工,是我们动物王国的幸事!”秘书狐狸对老虎说:“驴很勤奋没错,但是,磨上已经没有东西了,它还在拉磨,这不是制造假象吗?”老虎一看,果真如此,不禁摇头叹息。

驴子的勤劳毋庸置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结果,虽然让人不便指责,却让人叹息。在职场,忙碌很重要,但老板更看重的还是你的工作成效。与其劳而无功地超负荷工作,不如抽时间静下来思考如何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故事三:没有合作胸襟的驴

驴发现墙头上有一簇青草,非常眼馋,可又够不到。这时,它发现墙角有把梯子,但驴怕搬来梯子后,需要羊帮忙扶梯子,青草要被羊分吃,便干叫了几声放弃了。

驴吃不到青草,不是它智力不行,而是它没有合作的胸襟。个人的才智、力量终究有限,要想有一番作为,需要合作伙伴。在与人合作之前,你就要有与人分享成果的准备。因为合作既包括工作,也包括分享。

故事四:不保值的驴

年终大会上,驴又一次没被评上“劳模”。驴委屈地向秘书狐狸申诉:“为什么我最勤劳最辛苦,却年年评不上先进?”狐狸笑着说:“是啊,你拉磨的本领无人能及,可是,我们已经改用机器拉磨了。”

时代在前进,公司在发展,如果故步自封,迟早会被淘汰。在公司,做个保值品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关注公司的发展方向,学习新的技能,那么,你不但是一个保值品,还是一个增值品!

以上四则和驴有关的故事,几乎能解释所有职场上的困惑。所有的失意背后都是驴的基因作祟。驴的毛病,你有几条?驴最大的悲哀不在于它的缺点,而在于它的倔强,死性不改。但愿你不是一只倔强的驴,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快速矫正,很快你就是一匹势不可当的千里马。

3.微信晒辛苦,小心晒出局

那天,先生参加活动,很晚才等到他一起回家。车子刚驶入四环在等红灯的间隙,先生开始拿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我不解,问他这有什么可发的,要安心驾驶安全第一。先生很自信地回答:这你就不懂了,我要发微信,让领导知道我多辛苦,这么晚才回家。

我不建议他这么做。

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年代,上班族好像多了一个和领导沟通的好渠道,不好意思面对面聊的问题,心里感到憋屈的问题,都可以用发微信晒照片的方式表达。比如加班晚了,带病上班,地铁拥挤,只为显示自己为了工作是多么的不易。

“又来了,好像全天下就她一个人在干活,别人都是打酱油的。”

想起那天吃午饭时,闺密刷着朋友圈时牢骚的一句。

她把手机拿给我看,上面是她一位同事发表的状态:“开会,好像来早了,会议室还没有人。昨晚11点才下班,有点困。为了这个项目,我要喝下这杯鸡血,加油!”

附图是一大杯星巴克咖啡。

闺密说,此女早上晒上班,中午晒团队一起吃饭,晚上晒下班,有时还要晒药单,表示为公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一干同事见了,只觉哭笑不得,满心憋屈。

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年代,如此晒辛苦者不在少数。

比如你正为一个活动忙得东奔西走,连喝口水都顾不上,人家在会场溜达了一圈儿,咔嚓来张气血充足的笑脸自拍,在朋友圈发布“开工”!

比如同样都是加班,你凌晨12点才干完活,人家未必干了多少正事,磨蹭到10点,又发了一张马路照:“这个点下班怎么还这么堵?”

更有甚者,在流感频发的季节不幸中招,于是逮住机会,今天晒病历,明天晒药片,后天奉送一张口罩柔弱自拍,引得领导同事客户纷纷表示慰问。

以大义凛然的辛苦感来寻求认同感,这是晒辛苦者的普遍心理,也是宫斗剧中小主们惯用的伎俩之一。华妃几乎咬碎银牙骂“贱人就是矫情”。为什么呢?因为矫情吃香嘛!董仲舒在《士不遇赋》里说:“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但在晒辛苦者来看,这是OUT了,不聪明,即可矫情获利,何乐而不为?

曾有人抛出这样的职场建议:“你得让领导知道你在干什么,当闷头苦干的老黄牛没前途。”

我问过一位高管,对晒辛苦者怎么看,他说——

第一,如果一个领导要靠下属晒辛苦来评判工作质量,那是领导的失误。因为也许大家都很辛苦,会晒的人,不是真正辛苦的那个。真辛苦的人,是没时间晒的。

第二,如果一个下属在做事时总是表示自己有多辛苦,多不容易,可能会怀疑他(她)的能力。领导有可能这么想:这么简单的事,拖拉到现在才弄完,还好意思说?真是没用的家伙。

第三,领导最关心的是结果,过程当然重要,但汇报工作就行了,不是汇报辛苦。你这么强调辛苦,领导会觉得你是在变相指责,变相提要求,要他犒赏你,甚至产生被要求被威胁的不好感受,这对你都是不利的。

虽然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但不是自己的糖,吃了也未必舒心。大家都不是傻子,时间久了,就会把你默认为光说不干的人。若是自己真有两把刷子也就罢了,怕的是本来就只会点花拳绣腿,越舞越心虚,在安全感缺失的情况下,只得加倍晒辛苦,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在工作。

事实上,大家不需要知道你有多辛苦,只认你是不是厉害。凡是跟工作相关的事,皆是分内事,用不着浓墨重彩,昭告天下。干得出色,同事自然会认可,确有艰辛之处,给领导汇报工作时巧妙点出即是。

这世间多数人都是在汲汲营营中求着温饱与前程,职场上,谁会真傻到不求回报?只是邀功求回报得讲究方法和艺术,否则不动脑子大晒特晒,徒惹旁人不快,长此以往,犯了众怒才真的恼人呢。

4.别在职场上卖萌当“瞎妹”

东方卫视《笑傲江湖》第二季,来自台湾的女孩儿龙龙带来了妙趣横生的“人类学观察报告”,只用三句话就将“瞎妹”(头脑迷糊的美女)演绎得活灵活现,萌化全场。这样的萌妹上上节目挺能娱乐大众的,可是要行走职场,确实令人难受。

这样的萌姑娘,我在单位也见识过。

故事发生在一家购物网站。一天,售后部新来了位姑娘,叫茜茜,人如其名,声音含糖量十个加号。茜茜上任以来,售后部的工作反馈越来越好,恰好这时销售部有一位助理刚刚辞职,在售后部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茜茜获得了这次晋升机会。

销售部与我仅一窗之隔,我也终于有幸目睹茜茜芳容。8点钟,伴随着一声嗲嗲的娇笑,一个粉嫩的身影闪了进来。茜茜梳着齐刘海儿的童花头,戴着大美瞳,着肉粉色蕾丝边的小西装,下身配着条深粉色的小蓬蓬裙,和简历上那个短发的于茜茜根本不是一个人。在向大家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声音极细,表情极无辜,十分惹人怜爱。销售部的员工每日皆在销售计划和客户之间水深火热地煎熬着,职场生活单调乏味,茜茜的出现,似乎如春雨般激活了各位销售精英将死的神经末梢。

“张哥,这个肿(怎)么弄的吗?哇!你好好厉害啊!”“李哥,打印机不好用啦,你帮人家看看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哇?”“王哥,那个客户我真的好害怕啊,太凶啦”……休息时间,我站在百叶窗后,常看到那个粉嫩的身影到处流窜,那些销售精英,个个如茜茜随叫随到的天兵天将一样,对待这个总是出错的娇憨公主,胸襟宽广得令人咋舌,难道这就是撒娇的魅力?怪不得坊间流传“撒娇的女人好命”呢。

无事时去销售部走走,茜茜一见到我,更是萌神上身,两只小粉拳托住下巴,做眼泪汪汪状。后来才知道,这是萌姑娘表达崇拜的方式。茜茜的办公桌可以与四五岁大的小女孩儿的房间相媲美,鼠标垫是Hello Kitty的,电脑桌面是小叮当,椅子上的靠背是海绵宝宝,桌子上摆了一堆诸如蒙奇奇、愤怒的小鸟、流氓兔、米老鼠之类的玩偶,而与工作有关的文件夹全部被放在这些玩偶的后面。

不久后,茶水间里关于茜茜的闲话就多了起来,女员工们开始在背后说她“装天真、装纯洁”,而那些曾被萌得团团转的男员工们,随着与茜茜相处时间的增多,也相继表示“受不了”、“节操碎一地”,尤其是茜茜的直属上司、销售经理李强,甚至跑到我的办公室里请求我为他换个助理,他说像茜茜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的姑娘、不小心堕入凡间的精灵,让人不忍逼她行使助理的职责,一个能被打印机冒出的黑烟吓到“泪流满面”的助理,无法满足他时常需要助理与客户唱黑脸的需求。

茜茜只在销售部待了半年,就再次被调回售后部了。向她宣布这个决定时,我看见她的眼睛里闪烁了一丝经历丰富的女性才会表现出来的复杂神情。这也证实了我的猜测,二十八岁的茜茜并非是个真正的萌姑娘,卖萌,是她征战职场的武器,更是她掩饰自己能力不足的盾牌。我不否认,在男员工较多、女员工男性化的公司里,一个长得挺好看、又会撒娇的姑娘,会很容易获得众人的怜悯之心与包容之情,茜茜大概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只是,她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凡事皆有度,来职场卖萌也是,每一个被萌姑娘俘获的男同事,除非他真的爱上了她,否则他不可能一直保持着替她收拾烂摊子的心甘情愿。就像茜茜的上司李强一样,曾经他不止一次说过“茜茜的样子真可爱”,可是,当这个可爱的姑娘影响了他的业绩,对他的利益构成威胁的时候,这个可爱的萌姑娘就再也不是“甜蜜的负担”,而是他恨不得一脚踹开的拖油瓶。

这就是职场,男女平等。最终,一切只拿业绩说话。为了成就一番事业,男性需在职场上真刀真枪地拼杀,女性也一样,无限放大所谓的性别优势,只能暴露自己的不专业。所以,与其费尽心思求人包容,倒不如摆正姿态,真正地强大起来。到那时,再也不必为难二十八岁的自己整日卖萌了。

卖萌的不只是女孩儿,卖萌装嫩扮酷的大男孩儿也不在少数,这些男孩儿多有恋母情结,就喜欢给大姐大哥当小弟,一点不担当,做错了事就撒娇。这些长不大的老男孩儿要不是性别取向有问题,就是家庭教育有瑕疵。强烈建议这些童心未泯的老小孩儿尽快让心智成熟起来,在职场上学会担当,别只会在办公室里制造“鸡皮疙瘩”。

5.你明明是菜鸟,非要扮成“伪装者”露拙

和不动脑子的萌货比起来,职场“伪装者”显然用脑过度,不过没用对地方。他们明明是新来的“菜鸟”,什么都不懂,为了避免被人笑话,把自己伪装得很成熟,一副对职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模样。可是,这样做真的能带来好收成吗?

请看下面这些“伪装者”的精彩表演。

面试“伪装者”:标准化到没有自我风格

M先生是一家知名企业的招聘经理。当新一轮的校园招聘又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阅人无数”的M先生却对此有些疲乏:“有时我一天面试了几十个学生,却感觉面试的像是同一个学生。”

M先生表示,如今在校园招聘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很多,他们的简历写作经验和面试技巧也越来越丰富。可以说,有不少学生比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人还精于此道。面试的时候,大多学生也很能说,并且愿意表达,可他们很多时候展现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标准化优秀学生模式下的自己。

“我遇到过一个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他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亲和力都不错,但我很快就发现他对于所有的面试问题都是用标准化模式来回答我,一直在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就连兴趣爱好,他都一味地回答喜欢阅读和旅游。直到我问起他包上吊着的某个牌子的吉他拨片,他才不好意思地承认他组过乐队。有了这个突破口,认同了我是他的同道中人后,他才打开话匣子,谈了很多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他也坦白了怕自己组乐团的经历会被视为叛逆或不成熟的表现,不符合我们的企业文化,所以才会隐瞒。”

在面试时,想竭力表现出超出年龄的思想、见解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过分隐藏自己只会使自己没有特色。并且,万一入职,岂不是要一直过着“伪装那个美好的自己”的日子?

接待客户“伪装者”:“成熟”到全都“走流程”

S在一家公司的市场部工作。眼看着快到年底,客户答谢会的筹备让她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她叫上了新来的实习生R一起帮忙。由于和一些供应商是老朋友了,所以S从衣着到沟通上都比较放松自然。而R第一天和S出门时,就赫然穿了套三件头的西服套装,这让S哑然失笑:“R,你懂社交礼仪,很有绅士风范啊。不过我们现在只是在踩点、准备礼品阶段,还没有到答谢会,今天还要去拿礼品,干搬箱子什么的活儿,会弄脏了你的衣服。在筹备阶段你可以穿得随意些。”R有些脸红。

没过多久,S接到一个很熟的供应商打来的电话:“你们新来的那个小同事,到底是你的领导,还是你的下属啊?我跟他说任何事情、问他任何问题,他都一本正经地要我走流程,让我找双方领导签字。看来我要找你喝个下午茶,都要他的批复签字才可以!”S安抚了供应商的情绪后,向R问起这些事情,R的脸又红了:“有一天这个供应商打电话来,你们都不在,我就照着公司培训的要点,要他走流程……”

新人做事没经验怕出错,这个心态我们都能理解。新人能够记住公司培训的要点是好的,但平时更要注意观察前辈是如何待人接物和处理事情的,不是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僵化地用“走流程”来解决。

开会“伪装者”:“老练”到“神马都是浮云”

莉莉是部门的策划总监。每周部门都会开例会,进行头脑风暴,从和同事的激烈争辩中找到灵感。夏季时,部门补充新鲜血液,招了个新人。莉莉心想:年轻人,接受的新鲜事物更多,头脑灵活,这下开会应该更热闹,也可能会有更多的新点子。

谁知新人加入后,会议气氛却每况愈下。莉莉让新人先发表意见时,新人说自己的想法不成熟,需要再想想;当部门同事为某个方案争论得面红耳赤时,新人很淡定地保持中立不加入论战;莉莉让新人投票表明态度的时候,新人说态度并不能改变什么,因为“一切都是浮云”。是的,这个新人的口头禅就是“神马都是浮云”——他始终不激动不表达不反抗,还未看到年轻的冲动,就已老僧入定了。

心态平和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态度,但从不表达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在职场中同事就会把你当“隐形人”。在人生中没有留下过专属于你的印记,不失为一种遗憾吧?

成熟的外表可以伪装出来,但成熟的心却伪装不出。一颗成熟的心,是需要受过挫折和打击才能磨炼出来,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的。在未到达这个高度之前,还是要不失本心,面对自我,踏实本分,日臻完美才行。

6.为什么你的努力分文不值?因为不走心

A是我带过的最努力的编辑,但是除了“努力”,我暂时也想不出其他的褒义词送给她。她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的,做事从无怨言,很乖很听话。但是,她没有拿出过让我惊艳的东西,倒是因为捅过几次不小的娄子,让我不敢对她委以重任。每当遇到问题,她的回应总是:“我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个样子的,我也不想这样子。”

B则是她的中年版,三十大几的人了,靠着频频跳槽才做到了一个小组长,因为专业太差几乎遭到了所有同事的投诉。即便如此,老板在让不让她通过转正这件事上仍有些犹豫:毕竟,她这么努力……

国人素来推崇努力,所以才有了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样的成语,和“书山有路勤为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爱拼才会赢”这样的金句,好像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就算不成功,他人也必须抱有一份尊重,毕竟已经尽力了,也就无可指责。

于是,就有了一群为努力而努力的人。上学时他们睡得最少,上班时他们走得最晚,案头上的事情永远做不完,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成绩却一般得不能再一般。你会发现,这样的“努力”纯属形式主义,他们效率低下,把别人五分钟就能做好的事情用一个小时来完成,人为地抻长自己的生命,简言之就是不走心。

这样的“努力”,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他们既不肯在“努力”前稍微动动脑子,做好规划,也不肯在“努力”无果后做好总结,吸取教训。他们很有西绪福斯的精神,不怕失败,但对成功也并没有太强烈的渴望,非要在南墙上撞个头破血流,证明自己真的非常努力。

努力当然是个好东西,但很多人在拿自己的实际行动侮辱这两个字。有些常见的价值观,反而容易教坏小孩子。在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中,教人卖苦力的太多,教人动脑子的太少。蒲松龄说:“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如果只是靠勾践努力,那还有西施什么事呢?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懒人,只是有些人表现在行动上,有些人表现在思考上。第一种人是看得见的懒,第二种人却可能成了人们眼中的勤奋者。

相比之下,我倒觉得第一种人成功的机会更大些,有时候一个人在行动上犯懒了,如果又不想饿死,起码会在做事前多动动脑子,为自己找到一条捷径。倒是第二种人,他们努力了一辈子,最后的标签也只有“努力”。

爱迪生够不够努力?试验了几千次才发明了灯泡。不过我敢说,他要是每次都试同一种材料,就是再勤奋上一万倍、试验上一亿次也没用。后来他成功了,人们说他是天才。

你以为缪斯女神会随意光顾一个懒惰的人吗?一个人只有非常努力,并且善于在努力中思考总结,才能频频迸发出灵感。那些你眼中做事毫不费力的人生赢家,他们比你努力一千倍、一万倍。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你以为自己付出的是努力,实际上只是体力。为什么人们把“勤奋”的王冠送给了蜜蜂而不是屎壳郎?并不是后者付出的体力少,而是前者的劳动结晶是蜂蜜。

如果不能创造价值,你的努力就一文不值。

想在职场上成为有所建树的香饽饽抢手货,努力加走心就能做到。你必须在你的职业价值观里写上成果分析这一项。变以努力为目的为以结果为导向,让你的每一份努力都切实有效,这样才好拿着你的成果光明正大地邀功请赏。

领导发给你工资,不是为了看你出多少汗,而是指望你为他做事赚利润。

你以为你冤枉,可是老板比你还冤。你表现很好,他看在眼里,所以他在心里给你贴上了“好孩子乖孩子”的标签,对你产生了感情,可是你空耗资源,没有给他解决任何问题。你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赖在他手里,他舍不得扔,留着又不中用。他拿着你不知如何是好。朋友吕总是个很善良的人,他手下就有个这样的烫手员工,他有一次告诉我说他宁愿让这个员工回家待着,他每月发给他工资,也不想让他在单位里耽误事。

你每天听的如雷贯耳的都是老板欺负员工的故事,没听过老板被员工为难得几欲落泪的桥段吧?多和老板们聊聊你就知道了,其实所有老板都被员工欺负过。

7.你的好脾气,有没有影响你的专业性

一个山东人和一个湖南人在职场上狭路相逢,一般情况下,输的应该是山东人。山东人大大咧咧,不喜欢掰扯,喜欢谦恭礼让,不像南方人那样严谨好争。记住,我说的是一般情况。人的性格,还是带有浓淡不同的地域色彩的。

我那位在上海工作的亲戚小丽,最近和我讲了她的倒霉事。其实,也都是脾气太好惹的祸。

小丽在一家家居用品公司做产品设计工作,她性格随和,属于典型的好好人。虽然在这家公司工作已有四年,是个职场老人了,可性格谦和的她仍像个新人,特别好说话,一点架子都没有,从来不为难人。

每次设计部有一批新款式出来,总经理都会召开讨论大会,组织大家评说提建议。也许是同事们都了解小丽的性格,即使其他同事的设计比她的差,也没有人去提,因为其他同事不像小丽这么温顺,他们会立马会站起来言辞切切地辩解,让你吃不了兜着走,那意思就是说:你们不懂什么设计,少在这指手画脚!小丽这个大好人则像个灰面团,谁拍一下谁捏一下都可以,不辩不争。其实,其他部门同事提的意见大都难以采纳,他们并没有深思熟虑,不过为了应付老总的要求。如此一来,小丽在公司赢得了看上去很美的好人缘。

就在小丽很享受这种谦恭的温和状况时,一件事重重地打击了她。公司根据市场调查,决定开发一批新产品,并想借着这批产品为公司上市加把力。设计部要专门抽调出五名骨干成立新产品设计特组,工资待遇都有大幅提升。同事们以为小丽会是特组成员,有的甚至认为她会是组长。可没想到,总经理亲自点将,根本没点到她。后来有业务部的同事悄悄告诉小丽,总经理首先就把她否定了,他们问为什么,总经理说:“她的设计样每次都被批得那么厉害,却总是嘻嘻哈哈打马虎眼,看样子很不专业。”

听了这话,小丽心中一震。仔细回想,这么些年来,她的设计样在市场很受欢迎,其他同事的设计样虽然经常被市场部那边否决,但他们都装得很专业,并且用很多这样那样的所谓专业知识来评判和抗议。特别是当着总经理的面,他们会有一套一套设计理念,由此在总经理的心目中增加了他们的专业感。小丽这才想起总经理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我们要相信专业!”

于是,小丽决定重塑她的专业感,而且她不要做滥竽充数的假专业,而要自己显示真专业。再有设计样讨论会,小丽事先会做好充足准备:估计同事们会提什么样的意见,她如何从设计理念、客户接受度、产品舒适性、实用性等方面来解说。然后,她又去市场部那边调出四年来自己做的设计样,以及这些产品的销售额。当然,为了防止刁蛮之辈,小丽也悄悄取了一些其他同事设计样品的库存数据。

果然,讨论会上,大家还是照之前那样拿她的设计样开刀。特别是那几位进了设计特组的同事,始终面带笑容,自信且自得。这下子,小丽心中的斗志被激发了出来,但她不想趾高气昂,她要做到让大家心服口服,包括总经理。小丽站起来,微笑,不卑不亢不急不慢地一条条分析他们的建议,然后根据事先的准备一一建立起对自己设计样的信心。当然,小丽也没直接否定他们的建议,有个别确实不错的建议,她甚至十分虚心地接受,并且一再表示自己的认同和感谢。但是,对于走过场的建议,小丽就当仁不让了,统统从专业的角度给予评价,她不否定,只是评价,但她的评价是有力量的,谁都看得出其中的分量和倾向。

对于小丽的表现,同事们很是惊讶,特别是总经理,他似乎有些不认识这个温吞的员工了。只有小丽自己知道,她之所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就是有意增加自己的专业感,为自己一点点赢回权威。

没过多久,总经理请小丽参加设计特组的专业会议。她依旧努力沉稳地表现和维护自己的专业形象。特别是对于其中的一款被他们看好的设计样,小丽委婉地从实用性方面提出否定意见,因为如果照他们那样设计的话,拆洗十分不方便,而家庭主妇们都很看重拆洗方便这一点,这无疑会影响销售……小丽的话让在座一片沉默,特别是总经理,甚至有些目瞪口呆。然后小丽说,其实这款设计还是不错的,只要从开口上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她同时演示了自己的修改方案。市场部的同事们带头鼓掌,方案通过。没想到总经理当场就说:“设计特组正好缺一个组长,你来当吧。”

从那以后,凡是涉及样式设计的问题,同事们都习惯来问小丽,很多时候甚至等着她来做最后取舍。就这样,小丽的专业形象得以成功树立。直到现在,顺理成章地成为公司设计部主管。

我很庆幸小丽能及时挖掘、显示、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形象,从而凝聚起强而有力的权威感,赢得了职场尊重和不错的职位。要不然,天知道她会在这家单位衰到几时。

我曾经听一位著名的CEO说:“专业的人,是最有职场魅力的。”专业,意味着权威,高水准,话语权,那些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好脾气员工大概从来没想到自己的不发声会抹杀自己的专业性,让自己沦为平庸无能之辈。脾气好没错,但要看对什么事,还要有分寸和底线。其实遇到小丽这样的事情,你完全可以站出来捍卫自己的专业性,那时候发脾气是对事不对人,同事不会因此而埋怨你。如果你总是碍于面子不敢发声,那就别怪别人拿你当软柿子捏当病猫待了。

8.在领导眼里,你是个“好用”的人吗

每一个人在组织中,都有明确的职位、明确的分工,这是组织的基本原理。但绝不代表每一个人只能做一件事、只要做一件事。必要的时候,工作上的弹性调度是必需的,愿意配合组织弹性调整、出任艰难的人,通常是组织积极培养的人才。

一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主管,拒绝了领导交付的一项临时性工作,理由是这件事与她的职位及工作无关。领导不能勉强她,也不能说她错,因为确实与她的分内工作无关,但从此对她的印象大打折扣。

理由很简单,她在公司内是个不“好用”的人。虽然她在本分的工作内称职负责,可是当公司有变动、有急用时,她僵硬的态度,画地自限地自外于公司的需要,自然无法与公司同舟共济。

日本知名财经杂志《President》,就曾提出这个“好用”的概念。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内当红的专业经理人的一项特质就是“好用”。“好用”的人态度开放,不自我设限,专长多样,学习力强,可塑性高,愿意挑战新事物,也愿意以公司的需要为己任,而不是只自满于对自我的期待。

“好用”的人在企业内的团队作业尤其重要。当企业不断追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进行大规模的外包服务时,企业内的团队成员相应减少,每一个人都是核心工作人员,因而多职能、多专长的人,尤为企业所青睐。相较于只有一项专长的工作者,如果你不是该项专长的最佳人选,很容易在组织重整中被裁撤掉。

小周是某传媒集团商业子刊的发行人员,前年该子刊因经营不善关停。在员工安置时,集团人事经理问小周愿意不愿意去时尚类子刊做发行。小周答应了,心想反正是发行,套路差不多,自己也喜欢这份工作。去年,该时尚子刊也在竞争中急剧萎缩,公司需要裁员,整个发行部都撤掉。主编和小周谈话,能不能去广告部销售版面。做了这么多年的发行工作,小周也想挑战一下自己的销售能力,于是就答应了。第一年做销售就成了年度冠军。

现在,小周的发行能力和销售能力在整个集团都被传为佳话,自然也进入了董事长的视线,他被钦点到集团广告部当副主任!

因为“好用”,小周避免了被裁员,还实现了晋升,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些球事。在球类运动场上,“好用”的观念十分常见——能锋能卫的篮球选手可能是最佳第六人;能守内野也能守外野的棒球选手,绝对是教练在组队时的重要考量。因为这种好用的人选,在调度上是具有高度弹性的活棋,是让教练能有更大的空间补强核心的特殊专才。

专长的多样,只是“好用”的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态度。一开始我所说的例子并不是这位主管的能力不足,而是她的态度不对。

“团队优先”的态度,是新经济考验下的工作者的必备条件。20世纪90年代,讲究人性管理、尊重个人,结果产生了诸多后遗症,工作者的自我意识高涨,凡事讲求“我喜不喜欢”“我愿不愿意”,至于组织及团队的需要是你家的事,这绝对与“好用”的原则相悖。这种人是在企业不断的组织重整中被优先淘汰的人。

想在不景气中存活,请让自己成为“好用”的人。

有人可能担心了:你前面讲了专业性,听起来“好用”好像与专业性相冲突呢,那如何处理“好用”与专业性之间的关系呢?专业性侧重于技术性,“好用”侧重于态度和意识。当然,“好用”是以专业基础为前提,假如你没有任何专业特长,你就没有资格哼唱“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这样的高调,因为你根本不是“革命的一块砖”,只是一块土坷垃或者一把临时填空的稻草把子。还有,“好用”也要分场合看时机,分清公私,不能放任领导的任性随便使唤你。假如牵涉到公司的利益大事,作为组织的一员,别说领导吩咐你了,即使没有谁吩咐你,你也要挺身而出守住“自己喝水的井”。

9.世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决不在职场上“打酱油”

“打酱油”是热门的网络流行词汇,有“路过”“事不关己”的含义。职场“打酱油”,即是指在公司的地位相当于一个无关紧要的路人,带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上班的人,他们不求上进,只是混日子,应付工作。

“打酱油”的人表面上现在看起来挺占便宜的,挺享受的,可是从长远来看,“打酱油”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因为长期“打酱油”会剥蚀掉一个人的梦想和决心,会让人在职场中无法成长,最终一事无成。

为什么职场容不得“打酱油”的人?两点为证。

第一,“打酱油”的人没有价值。职场上,你一定要有斤两,才会被利用,再到被重用。

一个企业靠什么生存发展,归根结底靠企业的利润。一个人在一个企业的地位是靠他创造利润的水平决定的。因此,不断创造价值,让大家看到你的利用价值,最后因为你有足够的利用价值,老板就会从利用你发展到重用你。因此,首先必须展示利用价值并创造出好的结果,不断有好结果你一定会被重用。

而打酱油的人,目的是为了得过且过,不会削尖脑袋为公司计议的,他们没有雄心大志,没有进取心,不会为难自己为公司出大力谋大利。

第二,“打酱油”的人安于现状,不创新不求发展。世界天天在变,你不变化你就会被淘汰。这就要求员工要不停创新,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技能。老板从骨子里更喜欢创新求变之人。而“打酱油”的人对自我要求低,没什么大期待,他们懒得变化,拒绝创新,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这样的人,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也不符合领导的期待,老板一定会调整他,或者修理他,或者直接让他走人。

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在20世纪就教导过我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既然领袖都这么说了,那就一定是真理。我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信。

作为光线传媒年轻的副总裁,刘同先生是不折不扣的职场明星。他的升迁过程极富戏剧性,被光线传媒的新人奉为经典。刘同自己就是一个不“打酱油”的获益者。

那时,他在一档日播访谈节目做制片人。有一次,节目需要邀请一名歌手参与,可对方一直没有给予肯定的答复。刘同去问艺人关系部:“你们能不能把这个明星的联系方式给节目组,我们直接去约?”

当时组里的同事拉住他低声说:“你疯啦?这不是我们该做的事。他们约不来人,是他们的失误,也怪不到我们头上。”对这种话,刘同是反动的。他认为工作的目标是将工作做好,不考虑最后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出于这种考虑,他拿着要来的电话去约了艺人,并成功约到。没想到,这对刘同来说意味着一次新的变化。几个月后,老板问他愿不愿意去做艺人关系部的总监时,刘同愣住了。这可是集团的一块肥差啊,大家都羡慕的工作。可这岗位就这样轻易落在他头上了。

我想,正是他不“打酱油”的态度助他快速晋升。正是因为这样的职业成长履历,刘同对“打酱油”的态度非常鲜明,他说,即使是路过,也不要“打酱油”。他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期待自己的下属。

在一起访谈节目中,刘同也讲述了这样一个不“打酱油”的下属的故事:

最初,他是我发英雄帖招来的,做节目的导演。他的工作之一就是邀请明星来上节目。当时,我们看中了台湾演艺界的一个重要角色。这个人比较大牌,接到我们节目的邀请后,提出要10万元的出场费,来回坐公务舱,住五星级宾馆。

这个费用太高了,我说“实在不行,就算了”。事情到这里,其实就可宣告结束。可是过了两三个月,他忽然找到我说,“那个台湾艺人答应过来做节目了,而且一分钱也不要”。我很惊讶,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自己每天下班后,都会发一封邮件过去,给那个艺人讲邀请他参加的是什么样的节目,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他在这件事上的成功引起了集团的注意。整整一年,我们这个节目邀请了400位明星。什么时间,哪个明星有活动、过生日,他都记得非常清楚。

在集团需要一个人事总监时,老板想到了他。他对待明星都能做到这么好,何况是对公司内部的员工呢?所以,他迅速晋升为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

“打酱油”,是做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做了,你不去做,你就变得不简单了。这就是“刘同”们成为卓越一族的奥秘。

我相信大部分的职场中人最初还是有比较强的事业心以及预期较高的职业观。只是时间一长,任何人,在面对一份工作久了的时候都会产生的或多或少的厌烦情绪,都产生了“打酱油”的冲动。遇到瓶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而让自己长期处于消极状态。遇到这种情况,及时审视自己,减轻压力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