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万神庙与斗兽场
在雕刻和绘画等领域,罗马人和希腊人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但在建筑领域就大不一样了,虽然不好说罗马人超过了希腊人,但至少可以说是并驾齐驱、不相上下的。
为什么呢?因为像希腊人一样,罗马人有许多了不起的神庙建筑,包括万神庙,它和帕特农神庙有得一比,另外,它还有更了不起的大斗兽场,它的规模就比前面两个都要大得多,堪称古代世界的建筑神迹之一。有了这两个伟大的建筑,就足以与希腊人的帕特农神庙相媲美了。
伟大的万神庙 对虔诚的罗马人而言,就像对于希腊人一样,神庙诚然是他们所有建筑中之最重要者。
罗马人建筑了大量神庙,并将它们散布于全罗马,让罗马的公民们去崇拜祭祀。
罗马神庙的建筑风格相当复杂多样,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罗马人本来有自己的神庙式样,后来受了希腊人的影响,采用了他们的一些建筑形式。然而罗马人在建筑上并没有照猫画虎,更没有照抄照搬,而是极为灵活地或者将希腊人的风格融入自己原有的风格,或者基本上仍保持自己原有的风格,而且,在这保留与融入之间的程度各不相同,使罗马神庙的风格产生了惊人的多样性。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一座最有代表性的罗马神庙,它就是万神庙。
万神庙位于罗马从台伯河湾向北的战神广场,是永恒之城罗马最重要的景点之一。
从外表看上去,万神庙并不出奇,它的表面有些发黑,前面是一排8根大柱,顶上是三角形的山墙,门楣上刻着一行字。它最重要之处在于构成其主体的那个巨大的穹顶。那圆形的屋顶直径达43.3米,与建筑高度相等,两千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之一。它巨大的内室也呈圆形,用大理石建造,更精确地说,是用大理石装饰,因为它内部的墙体乃是混凝土的。
万神庙另一个最特别的地方是它没有任何窗子,唯一的光源是圆形屋顶中央一个圆形的大窟窿,直径约8.9米,从那里漏下来的光线十分均匀地洒布在内殿,又由于它是圆形的,于是形成了一个形状如太阳般规则的圆形光斑,每天,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那光斑则从西壁开始往下移动,然后越过大理石的地面,再移上东壁,当它这样运动时,仿佛是一个灿烂的小太阳,给整个神庙增添了神圣的气氛。
这座伟大的建筑、特别是这个了不起的大穹顶是怎么建起来的呢?
说实在的,就是现在人们也不是完全明白罗马人是怎么建起了如此伟大的工程的,因为它的难度实在太大,尤其当考虑到它不但工程巨大,而且质量又是如此之好时。所以只能够大概地了解其建筑的过程。
首先,它是一座混凝土工程,这就注定了其基本的建筑顺序。整座神庙可以分两个大的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下面环状的墙体,它厚达6米,是整个建筑的基础,大穹顶就在它上面。因此混凝土工程当然是第一步。
罗马人所用的混凝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称灰浆,它实际上是一些带有强黏性的沙泥之类的混合物,成分相当复杂。另一部分称为填料,就是填在灰浆里的小石子,它们的品种也非常繁多,基本上什么石头都可用,看哪个方便就用。当然,由于各种石头之间质地大有区别,针对各种不同的用途罗马人也会用不同的石头作填料。
万神庙的墙体厚达6米,作为一堵墙这厚度是惊人的,直接用混凝土堆上去当然不行,就像不能直接用没有凝固的水泥筑墙一样。于是罗马人先在地下挖个圆形的深深的大坑,坑宽近10米,然后在两边支起木板或者砌起一道砖墙,再在中间填上灰浆和填料,当它们凝固之后,地基就打好了。
第二个部分是地上的墙体。他们先沿着地基两边各砌起一道砖墙,然后在里头装上灰浆和填料,由于被两边的墙挡住了,它们不会外溢。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填料与灰浆就凝固了,并且与砖墙牢牢地黏合在一起,成为坚实的整体。而且,由于墙体太厚,罗马人还在中间砌起了几层砖墙,它们层层并立,使厚厚的墙体更加坚实无比。
下面的环状墙体建好后,就是上面的大穹顶了。它的建筑与墙体相似,只是难度要大得多。
首先,这个穹顶也是用混凝土筑成的,它的建筑程序与墙体差不多,而不同于一般的穹顶。
我们知道,一般的穹顶是用石头砌成的,即用一块块的楔形石片镶嵌起来,当它们结合完毕后,就可以靠着相互的支撑独立成形了。但万神庙可不是这样建成的,它那巨大的穹顶不是用楔形石块构成的,而是用混凝土浇筑成的。详细的做法现在人们已不太明了,但大体是这样的:当环形墙建成后,就在里头搭起一个庞大的半球形架子,它是用坚实的木头做的,一根根坚实的木料被拼成格子形状,这样就在半球内部形成了许多排列整齐的格子,然后在格子的中间又用木料搭成一个小金字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并列在一起的小金字塔。
当这个架子搭好后,罗马的工匠们就开始往里面注入流质的混凝土了,将它们充满木架子的空隙。过了一段时间,混凝土就凝固了,就形成了穹顶的形状。
当然这是一个极其浩大非凡的工程,还有,一个如此巨大的穹顶如何会牢牢地立起来而不至于坠落呢?这也是一个大问题,要知道,这个直径超过40米的巨大穹顶下没有一根柱子撑着,竟然屹立了两千年而坚实如故。
这样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建筑材料极为优质。罗马人用混凝土时虽然一般就地取材,但修建万神庙时就不这样了,而是采用了来自整个帝国的最优质的材料:最好的灰浆、最好的骨料。而且使用的不同选用了不同的骨料。例如最下面的环状厚墙,或称鼓形墙,选用的是最重最坚实的玄武岩,往上用的是较重的凝灰岩,最上面则用最轻的浮石。这样自然有助于整座建筑的坚固耐久。而且,所有这些灰浆、玄武岩或者浮石等都是质量最好的。就像现在的水泥一样,都是水泥,但标号有高低,标号越高质量越好,对于普通民房,低标号的也可以了,但如果建三峡大坝或者国家大剧院呢?当然要标号最高的才行。
第二个是建筑技术精湛,整个建筑的设计极为科学合理。这是个很复杂的建筑学问题。我这里只举一个例子:例如鼓形墙的上部与穹顶的下部大小一致,且结合得极为紧密,这极有助于它的承受穹顶的巨大压力,而且它巨大的厚度也足以长久地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
以上就是罗马人最伟大的建筑万神庙了,关于它还有很多可写,例如装饰它内壁的彩色大理石、内壁的7个大神龛,还有它门廊下那巨大的双扇门,高达7米多,等等。这些我们都不谈了,现在我们要去看看罗马人另外一个伟大的建筑——剧场。
庞大的斗兽场 希腊人的剧场不是独立的结构,它们往往依山而建,沿着山坡修建了层层的座位,表演场就在山脚下,因此没有这些山也就没有这些剧场了。罗马人就不同了,他们可以在任何平坦的地方,例如市中心建立起剧场来,较之希腊人这是一种建筑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这建筑的方法并不复杂,主要是运用了混凝土与拱门。罗马人在平地上建起了层层拱门,就像万神庙的环形墙,不过是椭圆形的,高高耸立,然后他们从椭圆形的中心往上建起了层层座位,而在最中心的椭圆形圈子就是表演场地了。它与今天我们的体育场其实没有多大区别:中心是椭圆形的运动场,周围是层层看台。
罗马人的剧场有两种:一种是像希腊人的剧场,即椭圆形只有一半,中间有一堵高墙,高墙前面的平台就是演员们表演的舞台了。这是因为演剧时演员必须面对观众,当然不适合于建成椭圆形的,那样的话就总有一半观众只能看演员的屁股了。这类剧场的代表作是位于罗马城内台伯河畔的马尔采洛斯剧场,它于公元前11年左右奥古斯都统治时完成,并以他外甥的名字命名,可以容纳13500名观众。
与只看戏的希腊人不一样,罗马人除了戏剧外还有一种最残酷的表演——角斗。这就使得他们建起了第二种剧场,即全椭圆形的剧场。
我们在前面讲古代西方最伟大的角斗士斯巴达克斯的事迹时已经讲过,所谓角斗士就是古罗马真刀真枪地互相杀戮来为罗马人逗乐子的近似于奴隶,其处境却比奴隶还要惨的人,有一部好莱坞大片《角斗士》就描绘了这些人。
在整个罗马帝国有无数这样的椭圆形角斗场,常常被西方人称为“竞技场”。在罗马帝国所有的“竞技场”中,最有名的就是“大斗兽场”了。
大斗兽场有好多名字,例如科洛西姆竞技场、弗拉维大斗兽场、大斗兽场、罗马大角斗场等等。
大斗兽场位于罗马城中七丘之一的埃斯奎利尼山附近。最初,罗马最昏庸无道的皇帝尼禄在埃斯奎利尼山山顶修建了自己极尽奢华的“金色宫殿”,还有巨大的人工湖。尼禄被杀后,他的继承人将人工湖里的水排干,并在湖床上建起了大斗兽场供罗马公民免费娱乐,据说是韦斯巴芗皇帝强迫近10万名犹太俘虏修建的。
竞技场整体呈椭圆形,周长超过500米,高近50米,相当于一幢16层的现代高楼,分3大层及一层顶楼,共有80个拱门。场内可同时容纳5万人观看表演。由于顶层有梁托支撑,上面可以搭载遮篷,因此观众们观看表演时可以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当竞技场注满水后,甚至还可以进行海战表演呢。表演台下有80多间地窖样的小屋子,用来关押参与格斗的猛兽和角斗士。
就建筑的整体而言,大斗兽场的建筑难度比万神庙要小。因为它虽然规模巨大,但毕竟只是一堵环形的高墙再在中间加上一层层座位,没有像建筑万神庙时那巨大的穹顶所需要的技术上的创新以及极高的建筑难度。当然这并不是说大斗兽场真的比较简单,相反,它仍然堪称西方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仅仅建筑的规模就是奇迹了。在1000多年时间里,它一直是露天免费采石场,罗马人年复一年地取走它那似乎无穷无尽的石料。而在这么漫长的岁月之后,大斗兽场却依然保持着它恢宏的气势,仿佛没有动过大手术呢!由此可以想象它原来的规模有多么巨大吧!
大斗兽场另一个大特点在于它的装饰。
罗马人的建筑一向不大注意装饰,是典型的实用派,能用就成。就连他们最崇敬的万神庙外表看上去也相当简朴,然而大斗兽场在这里成了例外。它不但在外表进行了修饰,那修饰之巧妙亦令人拍案叫绝。
大斗兽场相当于现在的16层楼高,这样巨大的建筑说实在是很难恰当地装饰的,就是现在也一样,罗马人却在大斗兽场这里创造了一个装饰的经典。
大斗兽场的第一个特点无疑是大。这个大有什么影响呢?第一个影响是对于人的影响。试想想吧,如果一个人站在这样一座高耸的建筑下面,当他把头仰得痛了时才看得到它的顶部和顶上的蓝天时,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那感觉中当然会有对它的雄伟的感叹,但同样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压抑,感到自己实在太渺小,渺小得微不足道。这种感觉对于横行天下的罗马人是难以忍受的,尤其当这座建筑不是用来奉献给他们的祖先与众神,而只是他们的娱乐场所时,那就更加不行了。
怎么办呢?罗马人是这么办的:
大斗兽场外面分三层拱门,如果不加修饰,那么当然会使人一眼看到的、注意到的就是整座巨大而粗糙的建筑,那感觉自然不会好,甚至,如果修饰了,但每一层都修饰得一模一样,那么虽然感觉会好一点,感觉它的壮丽,但依然会令人一眼注意到它那巨大的整体,仍会令人感到自我的渺小,而这两方面都正是罗马人要避免的。他们所采取的法子是:不但每一层拱门都加以修饰,而且都修饰得不一样。
第一层拱门是由一个连着一个的拱门组成的,装饰它们时罗马人采用了被称为附墙柱的半圆柱,它实际上是一种“假”立柱,是从墙面凸出来的一个半圆,就像把一整立柱从正中间剖开,然后将一半粘在墙面一样。虽然它只是半根柱子,但从旁边望过去像整根柱子,起到了同样的装饰效果。
装了这个半圆柱的好处是当人走近它时,注意到的不再是整座巨大的建筑,而是这个有特殊装饰的拱门,这个拱门虽然也比人的个子要高得多,但毕竟人站在前面不再会显得渺小,甚至会感到它的壮丽。
第一层拱门有如此作用,第二层呢?第三层呢?当然也是如此,而且大体上来看与第一层也差不多,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柱式不同。
我们前面讲古希腊的建筑艺术时讲过古希腊绕柱的三种样式,即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多利亚式的特点是比较朴素但粗壮有力;爱奥尼亚式柱子则相当华丽,在它的头上和脚底都有了漂亮的装饰;科林斯式的柱头比较长,像一口倒扣的钟,钟上面有些有点古怪、但不失漂亮的装饰。现在,罗马人在建筑他们的大斗兽场时,一下子采用了三种柱式。具体地说,他们在第一、第二、第三层分别采用了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这样,当人们走近大斗兽场,并且纵观整座极其宏伟的建筑时,他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高耸的、没有差别的巨大个体,而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
这样装饰的结果是,当一个罗马人走近大斗兽场时,他看到的首先是第一层拱门和它边上的多利亚式柱子,它的高度大约相当于拱门,而当他仰起头时,他看到了上面一层拱门,它旁边也装饰着柱子,然而式样不同,仿佛是另一扇门,再往上也是如此。这时他当然不大会感到自己渺小了,因为与他相比的是三层拱门与三种柱子,而不是一堵高得吓人的巨墙。与此同时,他还会看到这三层拱门又是巨大宏伟的一个整体,只是这时他不再会拿自己同它相比了,而是将自己像拱门与柱子一样融入整座伟大的建筑之中,成为它的伟大的一部分。更进一步地,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帝国是何等伟大,是何等值得他自豪!
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在罗马帝国时代,这里成了全体罗马人最爱光顾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疯狂地叫喊,看着由被他们征服的民族组成的角斗士们在角斗场上流尽最后一滴血,使这里成为最能体现与体验帝国之伟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