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与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信息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都有信息产业,但发展水平不一。目前已形成长江下游即长三角地区和四川、重庆等几个比较明显的产业集聚区。长三角地区形成以IC设计与制造、通信设备制造为主的信息产业集群,近两年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长江中游地区则主要以平板显示、通信设备、光电子等的信息制造产业为主。长江上游地区则形成了军工电子、通信设备、光通信和软件为主的信息产业集群。

而且,在长江经济带的信息产业发展中,区域信息产业水平差异总体呈现“下强上弱”的趋势,即下游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高出中上游地区很多,区域信息产业水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当然,这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信息资源基础情况有密切的联系。

此外,长江经济带区域信息产业的增长同样存在着空间差异。长江下游地区信息产业的增长趋于稳定,而安徽、重庆、四川等后发省市的信息产业则增长较快;下游地区的信息产业向“服务”方向转化,更多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软件等产业,而“后发省市”如安徽、重庆的信息产业则承接了信息制造特色,即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移动设备及相应零配件。

(一)信息制造企业以下游集聚为显著特征

从企业数量来看,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201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共有规模以上信息制造企业9025家,其中下游地区有7047家,占企业总数的78.08%;中游地区有1319家,占企业总数的14.61%;上游地区有659家,仅占企业总数的7.30%(见图2-1、图2-2)。可见,信息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的下游,而中游和上游地区的企业数量则较少。

图2-1 2013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个数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2-2 2013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比例(%)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如果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2013年,下游地区累计完成投资21845.2万元,占长江经济带信息产业总累计投资额的59.47%;中游地区累计完成投资9813.4万元,占长江经济带信息产业总投资额的26.71%;下游地区累计完成投资5075.7万元,占长江经济带信息产业总投资额的13.82%(见图2-3、图2-4)。从图2-3中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下游地区对信息制造业的投资总额较大,信息产业的规模也超过了中游和上游地区。

图2-3 2013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2-4 2013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重(%)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专栏1:2014年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资料来源:《2015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经济贡献较为突出

近些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2014年,上海市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2460.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4%,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2540亿元,同比增长14.6%,占全省GDP比重的6.3%;同时实现利税总额1397亿元,同比增长17.9%,同样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江苏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200亿元,同比增长6.4%;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6439亿元,同比增长24.4%,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安徽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后来居上,其业绩更为突出,截至2014年11月份,安徽省信息业实现增加值410亿元,增长44.8%,增速高达51.2%,增速与贡献率均居40个行业首位,其增长态势超过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三地,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安徽省增速最快的经济领域。资料来源:各省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长三角各地的信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2014年,上海市的信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比GDP的增速高出0.8%,占GDP的比重超过10%;浙江省信息产业规模占全省GDP比重为6.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江苏省的信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8055.9亿元,增长4.1%,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安徽省信息产业的增长更为突出,2014年1—11月实现增加值增长44.8%,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出32.6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各个地区的信息产业总量持续扩大,产业规模继续增长。资料来源:各省市2014年统计公报及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发布报告。

另外,从软件产业来看,2014年长三角地区的软件产业发展强劲。无论是软件服务业收入、软件产品收入还是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收入,增长速度都较高,除了上海市这三个指标的增长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增长都超过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尤其安徽省的软件服务收入增长达43.8%,软件产品收入增长达53.8%(见表2-2)。

表2-2 2014年1—11月长三角地区软件企业及其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index.html

江苏、上海、浙江继2013年进入全国软件业前十名之后,2014年又分别进入全国软件业增长(前1—11月)最快的前十位省市,这三个省市的软件业务收入累计增速都超过15%。

图2-5 2014年1—11月我国前十位省市软件业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http://www.miit.gov.cn/

3.产业投资增速降低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的投资增速不断降低。虽然从2014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来看,各地投资在全国都居于前位,但是看其投资增速,则都是在降低。例如,与2013年相比,江苏省的投资总量仍然位居全国第一,上海市仍然排在前十名之外,而浙江省,在2013年排位第十名,到了2014年则排出前十名;安徽省由2013年的第五位变到2014年的第六位;但是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投资增速均低于5%,而且都低于全国11%的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河北省的30%、重庆市的77.7%。如图2-6所示。

图2-6 2014年前十位省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2014年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4.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4年,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的结构继续优化。一是体现在行业结构的优化方面,信息服务业的增长快于信息制造业。例如2014年上海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6252.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而上海市软件产业首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21.7%,两者对比悬殊。浙江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8.2%,而浙江省的软件服务业收入达到20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4%。

二是体现在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结构得以不断调整,传统产品如台式机增长缓慢,而新兴的高科技产品增长迅速。如江苏省,2014年集成电路的产量为328.9亿块,比上年增长11.3%,程控交换机的产量为1.9万线,比上年下降18.4%;浙江省集成电路产量60.9亿块,比上年增长11.4%,电子元件产量1018.3亿只,仅比上年增长2.7%(见表2-3)。总体来看,以手机为主的智能终端增长快速,而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子元器件等则增速缓慢。资料来源:各省市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2-3 2014年长三角地区部分信息产品产量

资料来源:2014年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相关数据暂未公布。

5.产品进出口有增有降

2014年,长三角地区信息产品的出口有增有降,表现不一。出口方面,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分别位居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第二、三、五位,出口额分别为1439亿、934亿、276亿美元;与此同时,上海市的同比增长延续2013的趋势,继续为负值;江苏省则由2013年的负值增长为2014年的2.0%;浙江省的出口则继续增长,从2013年的4.5%增长为2014年的9.0%,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2%(见图2-7)。

图2-7 2014年1—12月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前五位省市情况

资料来源:2014年1—12月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情况,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进口方面,江苏省和上海市在总量上表现突出,分别位居全国的第二、第三位,其出口额分别为912亿美元和713亿美元,但其增长分别为-2.6%和-1.0%,都为负值。而宁夏、贵州、广西等省区的进口增长较快,增速均超过100%。

(二)下游信息产业基础好,中上游追赶快

如果从分省市的角度看,下游地区四个省份的信息制造业企业数量都名列前茅,居于“第一阵营”,尤其是江苏省,其企业数量最多;居于“第二阵营”的是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和江西,分别是第五、第七、第八位;上游地区的四川省脱离“第三阵营”,抢跑在“第二阵营”当中,居于第六位(见图2-8)。

图2-8 2013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个数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从各省份的工业总产值看,江苏省和上海市信息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最高,分别位居第一、第二位;作为上游地区的四川和重庆的信息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业也较高,分别位居第三和第五位;下游地区的安徽、中游地区的江西,其工业总产值较低,排名在第八和第九位(见图2-9)。

图2-9 2013年长江经济带各省份信息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数据库。

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情况看,2013年的固定资产累计投资中,江苏省仍然名列第一,远远超过后面的省份;其次是安徽省,位于江苏省之后,名列第二;而中游的湖北省和江西省的信息产业发展较快,因为其投资规模较大。另外比较显著的是,浙江省和上海市的排名较为靠后,分别位居第七和第九位(见图2-10),可见浙江省和上海市在2013年的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已经慢了下来。

图2-10 2013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专栏2:2014年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资料来源:湖北省经信委网站。

2014年,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高位运行,高速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1.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1)产业增速处于高位运行。

2014年,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37亿元,工业增加值1284亿元,利润总额215亿元,利税总额3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57%、22.75%、12.57%和15.9%。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3184亿元,增长16.1%,软件业务收入953亿元,增长33.8%。全行业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主营业务收入逐月增幅均保持在20%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10.5、14.8个百分点,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重点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增速均超过54%。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13位、中部第2位。

(2)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引领支撑和带动发展作用。新引进的大中型企业、原有的骨干企业在产业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汉邮科院、长飞、骆驼集团连年被评为全国电子百强企业;武汉联想自投产以来,迅速成长壮大,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近300亿元;襄阳史迈诺等新引进企业项目投产带动襄阳消费电子领域快速增长,全年消费电子领域实现产值50.79亿元,同比增长27.98%;荆州的华讯方舟、荆门的格林美、随州的美亚迪、仙桃的健鼎等一批新引进的企业为产业增长起到重要带动作用。截至12月底,全省百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上年增加2家,共有5家,分别是鸿富锦327亿元、联想296亿元、武汉邮科院235亿元、骆驼集团111亿元、冠捷100亿元。

(3)软件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软件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1—12月份,软件业务收入逐月同比增幅始终保持在32.42%以上。全年软件业务收入累计953亿元,同比增长达33.8%。其中软件产品收入394亿元,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收入190亿元,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92亿元,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收入177亿元,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共计1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38亿元,同比增长33.1%。利润和税金较上年同期均有明显提高,实现利润总额79亿元,实现税金总额37亿元。软件从业人员18.33万人,较上年同期17.38万人增长5.5%。软件业产业目前已发展成为高速增长的行业,为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4)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随着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湖北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扩大产业投资规模。2014年,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加快,全行业累计完成投资752亿元,同比增长22.7%,新增固定资产404.5亿元,同比增长66.8%,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目前位列全国第5位,投资的快速增长为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增添了发展后劲。

(5)外向型特征明显增强。

1—12月,有9家电子信息企业名列全省进口前20名,累计进口39.34亿美元,比2013年进入前20名电子信息企业累计进口增长15.74亿元,同比增长66.69%,占全省外贸进口总额的23.96%,比2013年增长6.6个百分点。

1—12月,有8家电子信息企业名列全省出口前20名,累计出口48.02亿美元,比2013年进入前20名电子信息企业累计出口增长9.44亿元,同比增长24.47%,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18.02%,比2013年增长1.1个百分点。湖北省出口电子产品主要有台式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等。

(6)各市州产业竞相发展。

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省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总额的70.25%,软件业务收入占全省总额的98.4%。1—12月份,有7个市州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1%,其中黄石、十堰、咸宁等市同比增长均超过了27.2%。襄阳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了370亿元,宜昌市、荆州市则分别达到180亿元和140亿元以上。一年来,湖北省开展电子信息产业统计的16个市州产业发展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2.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一方面,企业产值增长、规模扩张;而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又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利润下滑。运营商集采等因素使得企业产品价格连续下降,人力资源成本持续增加导致企业产品利润增长乏力等,多种不利影响致使部分重点企业的利润出现了明显滑坡。截至2014年12月,武汉联想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8.94%,利润总额同比减少13.15%;而武汉天马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87%,利润总额却大幅下滑,同比减少359.19%;长飞、华工科技、武汉新芯、天喻信息这几家重点企业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利润也都出现了负增长,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减少1.2%、28%、29.79%、48.23%。

(2)部分产品产销量明显下降。

2014年1—12月份,多晶硅电池组件、液晶显示器、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产量和销量均出现下滑,同比出现负增长。多晶硅电池组件的产量增幅为-1.9%,销量增幅为-0.8%;而液晶显示器和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产量则出现大幅下滑,产量增幅分别为-33.2%和-61.6%,它们的销量增幅分别为-34.3%和-9.3%。

(三)上海、重庆、江苏和四川的区位熵较高

作为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区位熵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常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度。因此,运用区位熵分析长江经济带的信息产业,能够较系统地了解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对集聚度和空间分布格局。

区位熵也称为专业化率,它是某地区某工业部门在全国该工业部门的比重与该地区整个工业占全国工业比重之比。常用的测定指标可以是产值、产量、就业人数、固定资产等。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Qij为区位熵或专业化率Liji地区j部门的就业人数,Lii地区的总就业人数,Lj为全国j部门的就业人数,L为全国的总就业人数。

这里以工业总产值作为计算要素,则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的区位熵见表2-4。

从表2-4可以看出,长江下游地区的区位商最高,达到1.2775,远大于1,亦即其信息产业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长江上游地区,区位商为1.0857,也大于1,显示了上游地区信息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而中游地区的区位商为0.5233,远远小于1,可见中游地区信息产业的集聚程度较低。

表2-4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信息制造业的区位熵

数据来源:全国工业数据库。

如果分别从11个省市的角度来看,各地的区位商计算如表2-5所示。其中上海的区位商最高,达到2.2063,其次是重庆、江苏和四川,分别为1.7594、1.6352和1.2923,其区位商都超过了1,显示了这几个省市的信息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较高。湖南、浙江、湖北、江西、安徽、贵州和云南等地的区位商都低于1,显示了这些地区信息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较低。

表2-5 长江经济带上各省市信息制造业的区位商

(四)下游地区的软件产业较为发达

作为信息产业的一类,软件业属于信息服务业。它的发展与信息制造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图2-11可以看出,软件业最发达的地区基本也是信息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软件业收入排名靠前的省市有江苏、浙江、上海、四川、湖北和重庆;而安徽、江西、贵州和云南的软件业收入则较低。

图2-11 2014年1—11月各省市软件业收入(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软件业具体包括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业、嵌入式系统软件业以及IC设计业。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软件业发展情况很不相同,具体数据如表2-6所示。除了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业,江苏省的各项软件业收入都排名第一;上海市在各项收入中分别位于第2~4位;浙江省的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业收入最高,在11个省市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嵌入式系统软件业,浙江省排名第二,而其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收入仅排名第六;贵州省和云南省,软件业的各项收入基本都排名最后。

表2-6 2014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软件业发展数据

专栏3:2013年贵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发展分析报告资料来源:贵州省经信委网站。

1.贵州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2013年贵州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呈现“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企业实力逐步增强、业务领域不断扩大、产业聚集态势增强、品牌效应逐渐显现”的发展特点。

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73亿元,同比增加16.27%,其中软件开发收入达28.67亿元,系统集成服务收入达38.07亿元,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达2.07亿元。

产业结构仍不均衡。2013年软件产品和系统集成收入占总收入的94%以上,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嵌入式软件和IC设计等业务收入合计约4亿元,占总收入的6%,在全国排名最后,收入结构的不均衡性仍很明显。

企业实力逐步增强。贵州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有300余家,2013年纳入统计范畴的企业有210家。截至2013年,全省累计获得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有62家。其中,二级资质2家,三级资质23家,四级资质6家,省级临时三级资质31家;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企业6家;通过软件企业认定和年审的企业有73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有1家。

业务领域不断扩大。全年贵州省登记软件产品130个,累计登记软件产品592个,初步形成了以嵌入式系统、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互联网和电信增值服务、智能电网、节能系统、数字安防、数字内容及多媒体等为主的多个业务领域,产品涵盖电子政务、食品医药、公共卫生、装备制造等行业。

产业聚集态势增强。2013年以来,贵州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聚集发展态势明显,聚集效益开始显现。以贵安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吸引大量优秀企业和人才入驻。贵安电子信息产业园成功引进中国电信南方数据中心、富士康绿色隧道数据中心等大型信息产业项目。产业园区基础建设的推进和大型企业的引进与培养将有力推进贵州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品牌效应逐渐显现。贵州省已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本土化企业。如振兴铝镁公司铝镁嵌入式系统和控制软件、朗玛公司互联网和电信增值服务软件、万华公司数字化安防综合管理系统等产品,在国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项目支持力度有待加强。2013年贵州省经信委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项目12项,其中软件项目11项,动漫项目1项。12个项目合计总投资12474万元,其中自有资金9868万元,资助金额500万元,资助比例仅为4.0%,资助比例低且资助范围小。软件企业产品开发和推广的周期较长,前期投入资金较大,并且贵州省的软件企业普遍规模小,盈利能力差,迫切需要加大支持力度。

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挑战

(1)产业规模依然偏小。

贵州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仍存在着产业规模小、贡献低,与周边省份差距拉大的特点。2013年,贵州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73亿元,同期重庆、四川的收入规模分别为683亿元和1386亿元,分别是贵州省的10倍和20倍。而在2002年仅为2倍和5倍,11年时间差距越拉越大。贵州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占信息产业收入的比重为10.6%,低于全国20.4%(2012年值)的占比,软件产业对信息产业的贡献不足。

(2)企业竞争力弱。

贵州省软件龙头企业数量少,企业规模小,平均资质水平低,CMM/CMMI四级以上认证和系统集成一级资质仍是空白,贵州省软件企业平均收入3368万元,仅为重庆和四川的25%(2013年11月数据),企业竞争力弱,市场拓展困难。

(3)扶持资金捉襟见肘制约产业发展。

随着大型项目的落地实施和新技术的快速成熟,产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快速成长阶段,省市之间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而贵州省有限的扶持资金将成为项目引进和产业的掣肘。

二、信息产业空间布局中的问题

(一)区域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长江沿岸的11个省市,尚未形成区域合作机制,这严重影响了区域信息产业的均衡发展。从目前来看,各地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政府之间、企业界之间的合作都比较薄弱,各省市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与明确的分工定位关系。具体到产业的发展方面,更是缺少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地区之间的盲目攀比、无效竞争代替了区域之间科学的合作,导致重点产业重复和低效率发展。长江上、中、下游三个板块都有信息制造产业,但各地相互之间没有分工,产业重复较多。下游地区的信息产业较发达,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但由于缺少区域合作机制与资源流动动力,很少能够对中上游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考虑到中上游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发展信息产业条件不充分,更需要政府高屋建瓴的规划、政府间的统一协商和来自下游地区的大力支持。

(二)信息产业地区结构雷同

目前沿长江各地的信息产业发展虽然已出现一些差异,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仍然突出。除了下游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较快,而且目前更注重向“服务”的方向发展之外,安徽、江西、四川、重庆、贵州等地的信息产业还是以较低端的信息制造业为主,各地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体制与政策环境不适应、信息基础建设滞后等问题。而且,由于各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与规划,各省市在制定本地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时带有较大的盲目性,例如很多省市提出要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而且把相同领域作为发展重点,但他们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条件和市场环境,而是一哄而上,盲目投资,从而导致了资源浪费、恶性竞争和一系列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信息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

首先表现在各地的资源要素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沿长江一带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差异明显,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浙江等地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尤其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各地都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如资金、人才等难免会加速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其次是各地信息产业的规模、结构、能级等各方面水平不平衡。由于资源要素倾向于流向发达地区,导致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小、结构不合理、能级水平低等问题,从而使该地区的信息产业更难与发达地区信息产业齐头并进。最后是各地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政策、政府的扶持力度也不相同,从而更导致了产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不平衡。

(四)信息人才空间分布不均衡

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人才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生产、信息服务,对人才的依赖性非常强。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信息产业要想获得空前发展是不可能的。然而,信息人才的流动和集聚又受到自然生存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影响。长江经济带的下游地区和中上游的一些重点城市由于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设施,吸引了较多的高科技人才,而中上游的大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局限,高科技和高素质的人才较少,这对当地信息产业的发展形成负面约束。例如重庆市,也是长江经济带上一个重点城市。但根据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在2011年发布的数据,重庆各类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其中电子制造业16万人,软件及服务业4万人。未来5年需要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人才的缺口达80万人,其中电子制造业70万人,软件及服务业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