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视域下的译者风格研究:《牡丹亭》英译个案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研究架构

本书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章引言,概述了研究背景,回顾了译者研究的历史。通过文献的研究,指出译者在文化翻译视角下具体的作用和影响译者文化翻译风格相关的系统研究。因此,本书拟从文化翻译的视域下来探讨译者的具体身份和对译者风格产生影响的各种文化因素。此外,拓展对译者风格的研究空间,每个译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别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的文化气质、不同的文化心理等,其翻译的风格自然也就不一样。

第二章文化翻译,通过对文化翻译定义的梳理,探讨了文化翻译的内涵。文化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关注文化差异的同时又要注重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本书认为文化翻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文化翻译是一种视角。从宏观的文化视角下考察翻译行为、翻译过程以及翻译作用,文化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促使不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管是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都能获益,文化翻译是一种双赢。第二,文化翻译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待翻译的正确的态度。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之下,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认识经历了大幅的调整和修改。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并通过文化参与,促进多元互补、互动,有利于克服文化民族主义,通过文化翻译促成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第三,文化翻译是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关注翻译文本中的文化信息的传递,这是文化翻译参与文化建构的基石,再通过具体的文化翻译策略逐步建构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文化翻译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和目的论。在认识论层面,关注文化和翻译的互动关系;在方法论层面,关注具体文化信息的表达;在目的论层面,文化翻译的最终目标是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文化生态。本章还讨论了文化翻译与文化阐释、文化传播、意识形态与诗学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文化阐述是文化翻译的核心。没有准确的文化阐释或解读,就不可能有准确的翻译。但是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符号的差异,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往往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复制原文的文化意义。文化翻译就是要译出文化意义。意义的根本在于阐释,阐释是有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并使文本的意义变得清晰。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语境以及阅读期望不同,根植于原文的一般意义演变为文化意义,脱离了原文的文化语境。置身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往往产生不同的文化意义。因此,通过适当的文化阐释,能使原文的意思或者大致相似的意义在译文中再现,并通过文化阐释帮助目的语读者捕捉相关的文化意义。文化翻译的目的就是文化传播。文化全球化加速了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汇,文化翻译就是把一个文化中独特的内容和文化现象介绍到更多的文化中去。文化翻译活动有助于打破文化的趋同与单一,建构多样和谐的文化生态。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翻译面临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既要促进国际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又要抵制文化霸权。要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与文化霸权抗争,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就必须加强文化传播。就中国文化而言,我们如今积极开展汉译外活动就是做积极的文化传播,通过汉译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每一个国家的翻译都是与文化战略联系在一起的,将翻译定位为文化战略手段,实质上是服务于国家或者民族的核心利益。

第三章文化翻译视域下的译者。本章把译者置于文化翻译的大背景下,探讨译者的角色。译者不只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者,他们具有多重角色。他们是文化的阐释者、中介者和传播者。译者自己的视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能与作者对话,与原作者“视域融合”,并把自己阐释的原作者的意图展现在译文当中。伽达默尔把翻译中两个不同文化比喻为两个谈话者,译者就是这个对话的阐释者。他说“只有通过两个谈话者之中的一个谈话者即解释者,诠释学谈话中的另一个参与者即文本才能说话。只有通过解释者,文本的文字符号才能转变成意义。也只有通过这样重新转入理解的活动,文本所说的内容才能表达出来”(伽达默尔,2007:523)。译者处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中间,充当了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中介者。译者作为中介调节不同的文化(包括不同的意识形态、道德价值体系及社会政治结构),目的是寻求克服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不相容的方法。某种文化中的某种价值观也许在另一种文化体系中毫无意义可言。译者就是要区分并设法消除这种差异。译者更是不同文化的传播者。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文化之间,是译者自觉地参与到文化的传播当中,使不同文化得以沟通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译者作为一个社会人,具有多种多样的角色特征。译者的多角色特征,导致了译者行为的多样性,而译者行为的多样性又导致了译文的多样性。因此,文化势态、译者个人的文化心理、文化修养以及翻译思想都会对译者的文化风格产生影响。正如“文如其人”,在文学翻译当中自然会出现“译如其人”,译者的文化风格也体现在其翻译作品当中。根据文体学的描述框架,本书探讨了译者文化风格的构成,主要从语言文化信息翻译、文体特征、文化信息处理的角度对译者的文化风格进行描述,为译者文化风格描述建构具体的框架。

第四章是对《牡丹亭》英译为例的译者文化风格研究的个案研究。通过对《牡丹亭》许渊冲译本和白之译本的研究,探讨了中外译者的文化翻译风格。文章对两个译本的语言文化特征和戏曲文化特征进行对比。语言文化特征主要是从音韵、潜台词、典故等方面做翻译探讨,两者的区别在于许氏注重音韵,对潜台词、典故处理以意向文本,同时有兼顾陌生化的审美原则。白之则更注重语义,试图以字面对等的方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在戏曲文体特征方面,许氏注重戏曲作为特殊文体的特征,注重其上口性和表演性,兼具文学性的特征;白之则更注重文学性,但是上口性和表演性方面略有欠缺。

第五章对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归纳性描述和分析,并深入分析两位译者的文化翻译风格和文化价值观。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位译者的文化翻译效果进行了考察,发现不同群体的读者对译文的体会不同。总体上看,留学生读者偏向于许渊冲译本,中国学生读者大部分也偏向于许译本,学术型研究者则观点不一。由此可见,不同译文都有其存在的必要,能为不同层面的文化交流服务。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译者的文化翻译风格客观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翻译目的是影响译者文化翻译风格的宏观因素。译者个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修养是影响其文化翻译风格的微观因素。这为译者培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框架,既要注重译者个人文化修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译者的宏观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