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路让他自己走:养出独立自信的好孩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幼儿家长的重要功课

孩子成长有不同阶段,进小学之前属于幼儿阶段。这段时间家长的重要工作,是培育和发展孩子的自律能力和健康心理。

幼儿学习生活经验不需要大道理。幼儿的思考能力达不到真正理解成人说的抽象道理。家庭教导幼儿最好的方法,是针对孩子的特点创造一些独特的游戏,用游戏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明白道理。

教孩子学习快乐与分享

在独生孩子的成长中,妈妈要扮演多重角色,既要当称职的好妈妈,又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还要是孩子的姐姐和玩伴。

小家伙一天天长大,我发现她是一个安静、不爱笑、胆小、表情严肃的女孩。给她洗澡,她会惊恐到全身发抖;周边出现陌生人立刻嘴角下撇哭声响起;大一点带她去公园,她会紧抓大人衣服,胆怯的表情告诉我们,她害怕不熟悉的人和环境。

孩子胆小不合群的表现让我担心她的未来。我希望作为独生子女的她快乐、开朗、合群、健康,不要那么严肃,情绪要轻松愉快。无论作为妈妈,还是老师、姐姐、玩伴,首要的责任是帮助她成为快乐活泼的女孩子。

每天下班回家,不管孩子是否听得懂,我满脸笑容用愉快的语调和她说笑话,拿玩具和她一起玩。我要让孩子听到大人轻松愉快的语音声调,看见大人充满快乐的笑脸。我相信孩子会模仿看到的爸爸妈妈如何表达自己情绪时的表现。

孩子到一岁多,出现明显的自我占有意识。我希望她满足个人欲望时能想到别人的感受,于是和她抢玩具玩。第一次我们抢夺玩具,我抓住玩具不放手,她很快明白别人和她一样抓到东西不愿放手。看她想哭的样子,我大笑着把玩具给她,她成功抢到玩具时,我依然很开心。

她常常抢玩具成功,我告诉她,你玩一会儿应该给我玩。她不愿意,我做出离开的样子,她很快发现不和妈妈分享玩具就只有她一个人孤独地玩,她哈哈大笑后开始让我玩,我玩一会儿再还给她,几次经历后孩子懂了,分享快乐才会更快乐。

我不想让独生子女有“小皇帝”特权,买来任何好吃的东西不会让她一人享用,于是家里常有分果果游戏:“想吃苹果的请举手。”我满脸笑容第一个举手,爸爸笑着响应。孩子一脸懵懂看着我们笑着举手,不知道玩什么游戏,也模仿我们表情动作,满脸期待,笑着把手举过头顶。我告诉她:有一个大苹果我们三人平分。一个分果果游戏给一家人带来快乐时光。

两次分果果游戏后小家伙明白了,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公园里,爸爸鼓励刚会走路的女儿像男孩一样攀登高架,鼓励她自己爬滑梯,带她去湖中划船。

为了让孩子学会快乐,我们夫妻每天在家开开心心、兴致勃勃地互相逗笑,营造家庭和睦快乐的轻松气氛,让孩子渐渐产生了根植于内心的、牢固的安全感,她学会心情愉快时哈哈大笑、兴致勃勃投入游戏、脸露微笑面对陌生人了。

我们知道眼前不到一米高的小幼儿有一天会进入成人社会,幼年在原生家庭耳濡目染轻松快乐的和谐气氛,会根植于她的脑海深处,成为她未来的生活态度。家庭环境中养育出来的愉快开朗的情绪、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和分享意识,会成为她走向独立生活的人生经验。

分清“需要”和“想要”

家长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为孩子提供物质生活条件。提供物质生活条件中,有一个概念很重要: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

事情看似简单,却关系到孩子长大成人后对物质世界的看法和生活习性。

生存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需要”,“需要”面对的选择范围是“想要”。家长明智分清“需要”和“想要”,不仅满足孩子当下所需,同时未雨绸缪,考虑未来孩子独立生活的条件和消费习惯。

比如饮食,为提供孩子营养全面、安全健康的食品是社会和家长的责任与义务,提供普通的健康食品还是昂贵奢侈的食品,则是选择。再说穿着,提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季节变化的衣着是需要,是否提供高价名牌就是选择。

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有人物质占有欲强烈,有人过度压抑物质需求;有人大胆炫耀挥霍财富,有人敛财不敢花费。其原因大都可以追溯到孩童时期,成长中经历过的生活境况和经验。很多影视剧里描述犯罪人物对物质需求出现的心态和行为偏差,谈到一个原因就是成长中因生活“需要”匮乏造成内心对生存的不安全感,一旦权力在手,开始巧取豪夺满足物质欲望。这是对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做的形象说明。

英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一书中,生动描述了由于生存“需要”严重匮乏导致的不正常心态的行为表现。两位主人公背着淘来的金沙穿越沙漠,面临食物匮乏,生命危在旦夕的绝境,其中一位要黄金不要命,最后饥渴劳累死在沙漠;另一位丢弃黄金,命悬一线时被探险船救起。船上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水和食物,生存无后顾之忧,但是对生存的恐惧依然延续。那位存活者在船上一直鬼鬼祟祟不停窃取食品,哪怕发霉发臭不可食用,依然掖藏于枕下床下决不放弃。在船员眼中,他就是精神病人。经过船上无生存威胁的长时间生活,他的变态行为才渐渐恢复正常,登岸时变回原来的样子。

经典故事提醒家长乃至社会都要明智和理性地对待孩子乃至成人生存需要的“必需品”和安全感问题。

孩子生存所需获得保障,生命不受衣食匮乏威胁,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不会放在物质条件的攀比上,不会想这群人和那群人有什么不同,不会崇拜成人社会热衷追求的奢侈品牌,不会在意物欲横流的世界流行什么东西。他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探索身边世界去发现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孩子单纯的心灵会坦然淡定。

家长提供孩子生长必需品的同时,一定不要让生存条件的艰难困顿、与人攀比的洋洋得意或者自卑压抑情绪让孩子去承担。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让孩子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正常生活,享受没有虚荣攀比压力的快乐。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探索世界上,未来成人后,面对眼花缭乱虚荣攀比的社会风气时,更容易做到坦然自信。

我用这种观念养育自己的孩子,我们让孩子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为她选择大众化的消费标准。

如今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独立生活并结婚,只要时间许可都赶回家做饭,享受他们自己的简单晚餐和轻松温馨的聊天时间。他们小家庭的收入可以享受世俗观念中的奢侈生活,但是两个年轻人的物质生活很少受欲望羁绊,消费观念是只买需要的不买炫耀的。这和孩子从小生活用品有保障,家长对孩子不急不躁不攀比的性格的培养,让孩子在自然年龄中慢慢长大,最后养成从容不迫坦然淡定的生活心态有直接关系。

面对孩子耍无赖的方法

孩子两周岁了。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生育高峰带来的幼儿入托难问题,居委会组织退休人员成立托儿所,于是我们送她去居委会托儿所。

托儿所聚拢了大胆的、害羞的、活泼的、文静的二十多位小朋友。小朋友们聚在一起相互了解,传递个人和家庭信息,交流各自日常生活内容经验,形成自己的小社会。这么多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小伙伴每天一起生活游戏,孩子的小社会给所在成员带来什么情况呢?

洁每天回家告诉我们新的一天有什么新鲜事情发生了。我们常听到托儿所新闻:丁丁在班级推倒小朋友被阿婆骂了;倩倩不喜欢中午饭哭了;丽莉妈给大家发点心了,等等。这些琐碎小事对幼儿来说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大事,两岁孩子的世界变大了。

但是托儿所有个问题很难解决,担当保育员的工厂退休人员不具备管教众多幼儿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她们在托儿所教育孩子就像在自家对待孩子一样:一吼、二训、三迁就。

对于传统家长粗糙的管教方法,幼儿并不陌生。有些孩子在父母的吼骂中萌生了小智慧来反抗大人意志,并把小智慧带进托儿所小社会对付老阿姨的管教。进入托儿所两个月后,孩子的表现让我看到了幼儿社会的真实情况。

那天晚餐后孩子提出吃糖,她的要求被拒绝了。平时拒绝孩子,只要爸妈讲清理由,孩子会听话放弃要求。这一次不同了。面对父母拒绝,她变得勇敢起来。平时快乐的小脸此时表情严肃,她眼神坚定地正视我们,等待我们对她的要求作出反应。几秒钟等待没有结果,接着毫不迟疑“扑棱噔”一声仰天倒地,蹬着小腿放声哭闹起来。看着躺地大声哭嚎的孩子,我虽然对她的表现感觉陌生,但没有吃惊。我眼前出现托儿所闹哄哄小社会中的孩子上演此闹剧的情景。反抗经验丰富的孩子对付老阿姨家长式的管教,带动一群孩子聚众哭闹,老阿姨面对此起彼伏失控号哭的场面,往往头昏脑胀,举手投降,最后让满地打滚撒泼的孩子达到目的,赢得抗争。

我的孩子作为一名幼儿社会上演“真人秀”与大人战斗到底直至胜利的旁观者或者参与者,跟着聪明任性的孩子学会对付大人管教,达到个人目的的方法了。她从托儿所实战中学的这套速战速决战术,习而效之回家来挑战父母权威。

幼儿和大人的斗争手段是逐步形成的。最初,婴儿用哭声索求生理所需,哭声很快获得大人服务,哭声越急促响亮,大人服务越迅速到位,他们从抑扬顿挫的哭声中感悟大人的服务质量,本能地把握了大人心理,这些简单生活经验的自然选择,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发展出满地打滚、哭天抢地、撕扯大人、让大人当众出丑而不得不让步等方法满足个人欲望。只是幼儿还无法明白,他们的索要方式一旦成为习惯,将会影响成人后的个人行为表现。

面对孩子躺地撒大泼,我没有简单训斥她。我知道孩子只是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和爸爸妈妈谈判,而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却关系到她从中学到的经验。我们要让她懂得,撒泼胡闹行为并不能达到目的,我们要让她这种谈判方法“失败”,通过失败获得经验去纠正行为。

我悄悄拉着先生,以正常脚步从蹬着小腿哭嚎的孩子身边走出房间,并以正常响声关上房门。我们用夸张的脚步声告诉她,爸爸妈妈已经渐渐远离了她,我们不会在意她用这样的方法对我们展开“斗智斗勇”谈判。

接着我们轻轻返回,站在门外静静等候她的反应。

里面哭声依旧,小腿还在蹬着地板。五分钟后哭声轻下来,接着蹬腿也停住了。我可以想象,躺在地上的她正转着小脑袋张着眼睛到处找发泄对象呢。

我们没有理她。不一会儿,哭声又响起来,只是之前坚定又自信的哭声变弱,两分钟后,哭声又停了。

我们继续在门外等待,不理她。

又过了一会儿,哭声再次响起来,声音更弱时间更短了。一次次哭泣,一次次停止,从我们离开房间到这个时候过了十多分钟。

房间里安静极了。没有一点声音。

这段安静时间对孩子来说是反思“闹事”最重要的阶段,一番哭闹之后,没有取得预期胜利的她正用小脑瓜反省所制造的事件呢!我们需要给她安静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让她在没有任何干扰下一个人待一会儿。无论她愿意不愿意,刚才由她采取的撒泼打滚的“闹事”行动会让她思考:为什么爸爸妈妈离开我?我哪里做错了?

先生心疼孩子,几次想进去都被我拉住。我轻轻“嘘……”着不让他发出声音,也不让他进去。

约莫过了五分钟,从屋里传出“窸窸窣窣”的小声音,接着再次安静下来。孩子既没有跑到门口来呼叫,也没有再哭闹。

门内门外静悄悄,又过了两三分钟,我觉得给她反省思考的时间差不多了,于是开始轻轻敲门,然后轻轻拧开把手,探头查看。

洁正依靠沙发站着,沙发上端端正正摆放着平时抱在怀里的布娃娃。只比沙发高一点儿的洁依偎在沙发旁,两眼祈盼地看着房门,静候爸爸妈妈回来。

她脸上没有泪痕,身上也没有撒大泼之后的衣冠不整,一切都像平常一样。她看着我们移动的身影,表情没有害怕胆怯,以平静的表情和正常的声音指着沙发上娃娃对我们说:“娃娃乖,娃娃不哭。”

我还在为她无赖行为生气呢。孩子清楚知道这一点,眼光跟随着我的身影,又平静地对我说一遍:“娃娃乖,娃娃听话,娃娃不闹。”

我突然明白了,这是她通过娃娃坐在那里平静安详的形象,向我们表达她的道歉、她的思考和反省结果!

我被眼前的小幼儿在父母没有使用任何语言和惩罚行为的教育下所产生的感悟打动了。我感觉,孩子天性中理性的小苗苗似乎在萌动,安静的反省时间让她下意识去判断哪里做错了。

我走到她面前蹲下来,我们眼睛对视着眼睛,她清澈明亮的双眼没有一丝回避和害怕,再一次指着沙发上娃娃,奶声奶气对我说:“娃娃乖,娃娃听话,娃娃不闹。”女儿诚恳地看着我,等我反应。我认真看着她说:“你也乖,你听话,你不闹。”她单纯的小脸表情严肃地对我点点头。

从此以后直到长大,孩子再也没有出现过无理取闹的行为。这是她第一次耍无赖失败后,在反省思考中沉淀的教训给了她深刻经验,并由此发展出很好的自律能力,成长为一名与人相处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地去思考和行动的人。

虽然那时候她才两岁多,但这件事告诉我们,成年人不能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就姑息迁就他们,孩子会从周边人的情绪反应中吸收信息,确定自己的表现能否达到个人目的,是否符合大人要求。孩子从大人的反应中遇到挫折,会下意识调整自己的表现,这是天性本能的学习能力。作为大人看到遇挫后的孩子懂事了,其实是孩子人生经验积累调整自己所致。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生存必需品获得保障后,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探索世界、满足好奇心方面。

有一个例子告诉我,孩子对身外世界好奇了。

洁进托儿所不久,保育员老阿姨向我反映,洁不讲卫生,喜欢蹲在墙角旮旯抓地上脏东西放嘴里吃。老阿姨说为了阻止孩子乱吃行为,一定要“骂”她,甚至打她手才能停住。

回到家我观察孩子蹲墙角旮旯的行为。我发现她不仅蹲墙角旮旯,还会绕着墙边仔细看地板缝,蹲着挪动步子。我跟她一起蹲在地上,顺着孩子眼光仔细看她注意的地方,我发现地上有几个不知名的灰色小肉虫正在蠕动,孩子正在兴致勃勃观察爬行中的小虫子。这些几乎和地板同色的小虫,是自然世界中的神秘小生命,站立的大人无法用肉眼发现,只有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才会因为身高接近地面而发现它们,并兴趣盎然地观察虫子行动。

幼儿敏感的观察力激发出我的观察热情,我和她一起兴致勃勃地观察虫子的走向,看虫子怎样爬过地上没有清扫干净的崎岖小沙石地带的细节过程。我同时观察到孩子观察虫子的专注好奇表情,原来孩子在“科学考察”微观世界。她本能地从远观、近看到跟踪一步步深入,去发现之前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孩子观察微观事物的步骤令人感到惊奇,这也是我第一次发现幼儿天生就会使用简单的科学观察方法。

最后她认为观察时间已够,开始笨拙地把小虫子捏起来,拿到眼前更仔细观看,接着想把小虫放进嘴里品尝。看来孩子要考察虫子的滋味了,在她吃虫子的时刻我阻止了她,告诉她不卫生的东西吃了肚子疼的简单道理。最后孩子放弃虫子尽兴地站起来拍拍手掌上的灰土,把注意力转向另一个活动。

我用自己的眼睛跟踪孩子的“奇怪”行为,发现与保育员老阿姨的眼睛看见的孩子不同。我认为这是孩子成长中自然萌生好奇心的表现,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和科学知识最重要的原始动力,他们的行为需要保护和支持才对。

第二天到托儿所,我告诉保育员老阿姨昨晚的发现,并希望她理解不寻常行为背后实则蕴含孩子天生对身外世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作为大人只要做最后一步,不让孩子吃不卫生东西即可。如果简单呵斥并打手阻止,孩子不明白她观察虫子的活动为什么是错误的,无法反省自己错在哪里,只会害怕大人的强势惩罚,对惩罚的恐惧容易导致孩子下意识把天生的好奇心压抑下去。

很多时候,成人认为孩子淘气不听话的行为,很有可能是成人远离了孩子的眼光和视角,又不想去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只要细心,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的怪异行为或许有他们的理由,说不定那个小不点的怪异行为正在催生未来的科学家呢。

提升孩子的语言理解和沟通能力

幼儿语言学习的重点,在于促进孩子对语言内容的理解、自我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的提升。孩子语言训练方法的重点,在于家长和孩子对话中的积极情绪、亲切热情语调、认真倾听及理解后的互动。

洁幼儿时期,我们经常朗读幼儿故事,让她熟悉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和词汇。同时家庭成员间自然愉快的对话是语言学习的另一个重要课堂。家庭日常聊天中,洁从不被忽略,我们会注意听取她的意见,尊重她幼稚真实的想法和情绪表达,只要没有大差错我们会采纳她的建议。语言沟通中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希望她明白我们是一起共同生活的平等成员。

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洁喜欢看电视节目。当年儿童电视节目中有一档《黑猫警长》卡通片很受欢迎,那时候她两岁,非常喜欢看生动灵性的黑猫警长故事,放映时间一到,她自己会专心致志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直到结束音乐响起,才轻舒一口气。

我很好奇洁能否看懂电视片,每次看完,我都会问她问题。我发现,两岁小幼儿对事情已经有了简单理解和概括能力。

开始阶段洁告诉我:“黑猫警长打坏蛋。”

我点着头回答她:“嗯,黑猫警长很厉害啊。”

接着她告诉我:“黑猫警长好,坏蛋坏。”我发现幼儿天生有区分“好”和“坏”的质朴意识了。

我再问:“黑猫警长怎么好?坏蛋怎么坏?”进一步了解孩子对“好”和“坏”的看法,这时候孩子会使用简单词语引用故事情节说明。

这不是孩子表达有问题,她还没掌握那么多词汇,也没有生活逻辑推理能力,她的小脑瓜在片段记忆状态中,只抓住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向我转述。无论孩子能否说清内容,我脸上始终保持认真热情的表情听她讲述,并及时向她传递情绪反应,比如:“哦,是这样啊。”“真勇敢!”我不断肯定孩子对观看内容的是非判断,同时以欣赏的口气鼓励孩子表达想法,在鼓励中,孩子努力搜索脑中词汇向我说明她对电视剧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日常生活中,我喜欢和孩子交流她看得见的内容。和育儿书描述两岁多孩子喜欢问大人问题不同,洁好像没有“为什么”来问大人,反而是我问她“为什么”更多。

一天接一天,一个星期接一个星期,一个月接一个月,在我问她答的对话中,孩子围绕问题表达想法越来越清晰。我从不随意打断孩子说话,只在孩子用词犹豫时提示用什么词,引导她顺畅说下去。通过一问一答,我帮助孩子整理了思路,并从孩子的述说中,了解她对问题的本能反应和想法。

我听孩子讲故事的热情和她叙述故事的热情交融在一起。她不断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努力回忆故事内容表达给我听。这是一种语言表达和记忆训练,不但促进了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孩子记忆和思考能力的增长。

美国迪斯尼出品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卡通片引进中国,这成为她的最爱。每一次等她看完,我会把自己当成急不可耐听故事的人,请她把看到的内容告诉我。每一次她都会告诉我影片中米老鼠机智勇敢、唐老鸭狡猾笨拙的表现。从片段表达到后来基本完整叙述,这些方法成为她理解语言内涵和提高表达能力的家庭生活内容。

作为孩子妈妈同时也是她的好朋友,我不会一味迁就她。当她对语言较为熟练运用后,我故意挑她说话的漏洞和她争论,她很快调整自己,对表达上的漏洞有时候补充词语解释,有时候反驳我故意错误理解她本意,后来进一步指出我不讲道理的表现。只要她表达意思清楚,我会表示对她的理解,表扬她实话实说。这些家庭日常小游戏,既能让孩子准确大胆表达自己想法,又能启发孩子对他人真实意图的理解。

除了卡通片,洁还喜欢看每晚七点整的央视新闻联播,一个三岁多孩子每天坐在那里认真观看电视新闻,终于让我憋不住想知道她到底看懂多少,于是问她新闻里讲些什么事情?

她记住了重大事件中涉及的高层领导的人名,对事件中不同领导人所持观点向我清晰说明。她的记忆和思维已经能够把很多分开播报的片段联系起来并综合概述重大事件的发展过程,并告诉我她认为的事件发生原因。我问她答中,她的叙述已经不是新闻片段的内容堆砌,她完整看待事件的独特角度及一定的概括能力和使用手势语言辅助说明自己见闻的能力,让我对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吃惊到目瞪口呆。

幼儿语言学习和训练有很多方法,我的方法是结合孩子生活的所见所闻,热情专注于和孩子聊天、问答、争辩、探讨问题等家庭成员互动形式。和孩子在新闻报道的重大事件的一问一答中,我发现幼儿的记忆力、综合认知辨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可以超过无所用心的成年人,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小孩子幼稚无知。

随着孩子认知经验的积累,她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跟随其他能力一起健康成长起来。

孩子“社交”中的快乐和纠纷

小幼儿的“社交”是怎样的情况呢?和大人一样,有快乐也有纠纷。

自从洁两周岁去托儿所后,我把家钥匙交给邻居,傍晚邻居接回洁,她可以在邻居家玩也可以回家玩。在家里,冰箱里有饮料,柜子里有饼干糕点,孩子随意。

那天傍晚下班回家,远远听见家里传出孩子们无拘无束叽叽喳喳的笑闹声,原来整个公寓大楼的幼儿小朋友都聚在我们家了。我进门看见冰箱前放了凳子,洁站在凳上踮着脚尖努力从冷冻室往外拿棒冰。桌上饼干筒倒了,糕饼洒落桌上地上。小朋友快乐的小脸因为有爱吃的食物而绽放笑容,也为没有大人管束的相聚吃喝玩乐而高兴。

这是洁举办的人生第一场私人派对。

看见我回来,邻居孩子开始惊慌,洁满面笑容张开双臂等候我拥抱亲吻。我赶快张开双臂搂抱亲吻她,同时笑着和每一位小朋友打招呼。

洁高兴又得意地对小朋友说:“我说过我妈妈不会骂你们的。我说的对吧?”她转身问我。“是的!妈妈喜欢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我喜欢洁交朋友,作为独生子女,她没有兄弟姐妹,我希望洁的人生因为有朋友而不落单孤独。我欢迎每一位小朋友来家里做客玩耍。

小朋友吃完喝完离开后,洁告诉我,她喜欢小朋友来家里,喜欢小朋友和她一起吃东西。

“我要有很多很多朋友!”洁双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圆圈,表达她希望能有无数朋友的愿望。洁和朋友一起分享个人所有而非个人独享,分享快乐而非独享快乐。我高兴地看到,在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中,洁在婴儿期的胆小羞怯渐渐消退,开朗爱笑、轻松活泼、爱交朋友的倾向开始显现。

洁和小朋友一起快乐玩耍,社交活动日渐活跃。有一天我看见洁社交活动中的另一面表现——损坏玩具发生纠纷的处理。

洁邀请邻居小朋友来家里玩玩具,邻居孩子玩得忘形时损坏了一套朋友从国外带来的新玩具。洁瞪眼看着眼前损坏的玩具没有哭闹,邻居孩子于是扔开损坏的玩具拿起其他玩具继续玩。这时洁果断阻止小朋友继续玩玩具,严肃地告诉小朋友:“你弄坏了我的玩具应该赔我。”邻居小朋友有些吃惊看着她,接着扔下玩具撒腿跑回家了。

洁向我报告玩具被弄坏事情,我问她准备怎么办?她说:托儿所阿婆说了,损坏东西要赔,小朋友要赔我玩具。

面对孩子认真的表情,我问她:怎么赔啊?洁告诉我:阿婆说要买新的给人家。我不由笑了起来,同时用肯定的态度告诉她:阿婆说得对,东西是你的,自己去解决吧。

洁一个人走向邻居家,敲门,门不开。小朋友外婆在门内问有什么事,洁说小朋友损坏了她的玩具过来要求赔偿。

小朋友外婆在门内幽默地回答:“你走吧,我家小人吓死掉啦。”

洁喊着小朋友名字,一边继续敲门一边说:“损坏东西要赔。”听到洁坚持不懈敲门和一声声呼唤,邻居屋内变得悄无声息。我没有出面阻止洁,我让她自己独立处理问题。

过了一会儿洁回来告诉我:小朋友不理我。我问洁:“接下来准备怎么办?”洁回答:“等小朋友开门再过去。”

果然,邻居那里传来开门声,洁立刻跑过去径直走进邻居家里,告诉他们损坏玩具要赔。

我把洁的行为当作小儿游戏,我想看看在没有家长参与指导下,一个小幼童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追求解决问题的热情能坚持多长时间。我知道邻居对小幼儿的赔偿要求不会在意,洁的索赔得不到她想要的结果。那么,洁最后如何放下这起索赔事件呢。

对洁来说,她非常认真看待人生第一次索赔。只要听到小朋友家门打开,就跑去要求赔偿。邻居外婆哄她回家,洁在邻居家里不退缩不哭闹,只是坚持不懈提出索赔。面对小幼童毫无放弃之念的索赔要求,邻居外婆骂又骂不得吵又吵不了,不胜烦扰又无可奈何。三天后小朋友外婆愁容满面找我打招呼,告诉我原以为洁只是闹闹玩玩,没想到已经三天了,只要他们家门打开她就上门要赔偿。现在他们孩子吓得不敢出门,饭也吃不下,知道自己错了。

我笑着对邻居外婆说: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出面和洁打招呼呢?试试让小朋友自己解决问题。

同时我告诉洁:赔偿有不同的方式,道歉也是一种方式。再好的东西玩耍中都会有损坏,只要小朋友不是故意损坏玩具,就应该接受别人道歉,原谅别人不当心。你也会有不当心损坏东西的时候,你也应该学会道歉才行。

邻居小朋友在外婆的陪伴下登门向洁道歉。从来没学过如何道歉的小朋友因为要说道歉话,羞涩的小脸涨得通红,害怕地抓着外婆衣服不敢上前。洁站在小朋友和老人面前,既不生气也没有笑容,她看着小朋友,安静等待道歉。在外婆推动下,小朋友终于怯声怯气说:“洁,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你能原谅我吗?”洁大大方方接受了,客气地说:“没关系!”

看见洁接受道歉后,邻居孩子深舒一口气,小脸表情如释重负,俩孩子对视着,脸上浮现笑容,很快和好如初。

孩子在社交生活中发生的“索赔事件”,通过自己的方法终于得到和谐解决。同时她们都学习了一课:朋友交往中要珍惜他人物品,损坏他人东西要道歉并准备赔偿。

这些事情发生在洁幼儿期的日常生活中。有人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成人时期的社交能力和生活态度正是从小幼儿阶段开始逐渐形成。他们在相互交往中熟悉和建立未来成人社会圈子,了解未来成人的想法和习性,练习未来成人社交技巧。对孩子们来说,他们的未来社会群体,正是由眼前所接触的、来自不同家庭的小朋友长大后组成的。

鼓励孩子运动

洁五岁了。邻居告诉我,住家附近的少体校开始招生,社区适龄小朋友都可以报名参加游泳训练,洁可以去报名。

我带洁报了名,通过简单体能测试后,接下来的暑假洁每天和小朋友一起去少体校参加游泳训练。

洁喜欢水中运动,一点不怕水。在一些孩子惧怕水的哭声中洁满脸笑容,轻松快乐。教练带领一百五十多名参加游泳训练的小朋友从水中游戏开始,一个月训练结束只剩七八十人,近一半小朋友不适应水中游戏离开了。之后开始正式训练,孩子们每天练习压脚掌拉韧带,钻水下通道。这时候家长不允许进泳池,只能通过门缝观看。

挑战体能课程让孩子们感到压力,参加训练的孩子在减少,每天都有孩子退出,还有孩子哭求父母别带他们来游泳了。公寓邻居孩子中只有洁和另一位小朋友坚持着。

那天邻居告诉我,她孩子每天回家哭,告诉家长学游泳太苦了,不想学游泳了。第二天,小朋友妈妈告诉我,她的孩子放弃了。得知邻居孩子全部退出游泳训练后,我问洁:“你觉得学游泳苦吗?”洁看着我不说话,我知道她感觉辛苦了,但她没有放弃的想法。

第二天傍晚我到少体校泳池看孩子们训练,发现很多家长焦虑不安地等候在泳池门外,每位家长脸上挂着心疼、忐忑不安又不想放弃的纠结表情。透过更衣室和泳池之间虚掩的门,我看见孩子们一溜坐在泳池边沿,略向后仰的小身子用手支撑着,脚掌和腿抻直做腾空踢腿打水动作。有孩子表情轻松又认真奋力踢打,有孩子表情委屈痛苦,两腿无力摆动。

洁坐在这群孩子中间,敬畏的眼神看着教练严肃的脸庞,一丝不敢懈怠地努力踢动小腿。一分钟、两分钟,教练叫停,让大家放松一下。

孩子们刚喘一口气,教练又喊了起来:预备——!孩子们抬起双腿。一分钟、两分钟,又是一阵同样的踢腿动作。担忧和焦虑的气氛在观看家长中互相传染,心疼孩子艰苦训练的情绪在家长言谈中十分明显。

一小时训练结束,能够表情轻松走出泳池的孩子很少,有的两眼带泪扑向妈妈,更多孩子一头扎在妈妈怀里撒娇。

洁看到我,小跑过来,灿然微笑浮现脸上。

“累不累?”我问。洁点点头。

晚饭后和洁坐沙发上聊天,我问:“坐在岸上打腿是不是很辛苦啊?”洁点头。

“腿是不是又酸又疼呢?”洁挑高眉毛,惊奇我的理解。

“妈妈当然知道你的感觉。”我认真看着她说:“妈妈在乡下当农民挑担时肩膀和腿又酸又疼,感觉和你腿酸是一样的。”

我和洁讲自己的故事。“挑担子是用肩膀扛起一根叫扁担的扁木头,扁担两边有筐,筐里放很多东西,然后用肩膀挑着扁担把东西送到很远的地方。”我向洁解释什么是挑担子。

洁聚精会神地看着我。“妈妈第一次挑担子像大虾米一样弯着腰。一天下来两腿很酸肩膀很疼。就像你现在腿上的感觉。”我带着微笑看着洁。“那时候妈妈想,有比妈妈年纪大的人挑担子可以走很长的路,妈妈应该向他们学习,咬牙学会挑担子。”我做了一个紧咬牙关表情。

“第二天又挑担子,感觉比第一天还辛苦,肩膀皮破了,两条腿很重,走路都迈不开步了。”洁联想到自己训练中双腿也是又酸又疼,双眼盈满泪水。

我笑着说:“妈妈想,嗯,这么多人都能挑担子,妈妈也一定能挑担子,妈妈要争取成为干得最好的那个人呢!你知道吗?第三天妈妈把担子放上肩的时候,发现肩膀不疼了,腿也不酸了,妈妈可以和别人一样挑着担子快快走路了。”

洁认真地看着我。我说:“妈妈一咬牙,再也不怕挑担子了!妈妈知道你现在训练很辛苦,你能咬牙坚持下来吗?”

洁认真点点头。

“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最疼最累的时候只要咬牙坚持三天就可以了,三天以后就不会那么酸疼了。你和妈妈一样,需要咬着牙坚持三天,你能坚持吗?”

洁点头:“我会咬牙坚持。”

“好!妈妈每天都会问你咬牙没咬牙,别忘了啊。”

洁认真说:“我会咬牙的。”

我毫不含糊,后面三天每天接她回家都问她腿酸疼时有没有咬牙。每次洁认真告诉我:“我腿最酸疼时都紧紧咬牙,就是这样。”她夸张地做了一个使劲咬牙的样子给我看。

“太好了!坚持就能胜利!”我一边亲吻她一边对她说。

第四天我再问她训练打腿疼不疼、累不累的时候,洁笑了,她摇着头开心地告诉我:“妈妈,现在真的不疼不累了,我不怕打腿训练了!我赢了!”

我拥抱着洁亲吻她:“你赢了!”

一年后,洁被少体校游泳班录取在指定小学上课,开始了读书和课后游泳训练相结合的小学生生活。当时一起开始游泳训练的一百多名小朋友已所剩寥寥了。

正常的和平生活环境中,孩子有家长保护,一般来说遭遇独自克服困难、走过难关的机会少之又少,家长不让孩子“吃苦”的事情却很多很多。家长害怕孩子吃苦,孩子自然没有办法获得战胜困难后的自信和快乐,得不到克服软弱后的成就和自豪。

体育运动不仅强壮体能,在洁成长过程中还训练了她的坚韧性和意志力。当年,五岁多孩子的心智无法理解“坚韧性”和“意志力”对人生大有裨益的抽象道理。但在生活过程中,孩子积累完成了对“坚韧意志”抽象道理的最初感觉和理解。这种经历获得的人生经验,在洁未来独自面对困难时,会帮助她建立走过去的信念和勇气。

教幼儿认数

洁对数字认识得很晚。快进小学的洁,每次看邻居小朋友表演背数字,都会很羡慕。

一天晚餐后,我拿五双筷子放桌上从1到10教洁认数。洁一下子明白嘴上说的数字和桌上实物之间数量关系。我同时把阿拉伯数字从1到10写在纸上,洁很快记住了阿拉伯数字写法。接着我收起所有筷子,问她桌上现在是什么数字?她困惑地看着我说什么都没有了。我告诉她: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在数字里面就是“零”,并且在纸上划了一个0。她恍然大悟,兴奋地告诉我:数数字是很好玩的游戏。

第二天晚饭后,洁嚷嚷还要玩数数字的游戏。我继续用筷子教她数到20,她很快掌握了。我摆脱筷子教她从21数到30。数完30后她突然两眼放亮,她发现了序数规律,自己从30、31一直往上数,数到99,我告诉她后面是100。她数完100,想了一下,再加上1成为101,然后骄傲地告诉我,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就是她刚刚发现的101。我因为她“伟大的”发现亲吻着她大笑起来。

科学证明,孩子智力发育有其自然规律。作为普通人,每一位家长都可以观察到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两岁孩子步履比一岁孩子稳健,表达能力增强;三岁孩子很容易完成两岁孩子的动作,并表现出独立倾向;四岁孩子很容易做好三岁孩子做的事情。但是反过来,让六岁孩子去做八岁孩子才能理解的事情,除非这个六岁孩子智力超常,否则就是大量耗时才能完成的巨大挑战。

比如数学,让普通智力的六岁孩子理解普通智力的八岁孩子理解的数学概念会很累,倒过来让八岁孩子理解六岁孩子理解的数学概念则轻而易举。以洁为例,六岁的她对数数字有兴趣后,两天就掌握了序数1到100的概念。不用苦口婆心教她,不用背数字,与年龄认知相符的理解能力,让她轻松学习,激发了她最初对数字的兴趣,兴趣成为她后来热爱数学的原因。

我不赞成任何形式的提前课堂书本学习。所谓“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提前学习文化课的口号,重点在口号掩盖下的商业获利上。科学教育要顺应孩子年龄认知能力的自然发育,关注孩子心理和智力同步成长。家庭和家长是保护孩子顺利成长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家长希望自己孩子成年后自信快乐、内心强壮,开始阶段就要遵从普通孩子心智发育规律,尊重孩子理解力是随着“年龄认知能力”增长而变强,避免把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快乐探索愿望,变成强迫记住现成结论的痛苦煎熬过程。

孩子们一旦进入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知识将伴随他们一辈子。让孩子永远保持好奇心,一辈子热爱学习,是家长养育孩子的重要责任。

保护天生正义感

洁三岁半,我把她送到工作单位附属的寄宿幼儿园。

想到三岁多孩子没有寄宿幼儿园的生活经验,我提前半年从书店买了一本介绍寄宿幼儿园生活连环画,每天给她讲寄宿幼儿园的故事。洁从故事中了解到不同:小朋友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听老师讲故事、学唱歌跳舞,在青草地上奔跑,晚上在那里睡觉。老师像大姐姐一样和善可亲,老师爱小朋友,小朋友爱老师。

我一次又一次绘声绘色的描述,令她向往寄宿幼儿园的生活了。她充满热情对我说:“妈妈,我要到书里面的幼儿园去!”

就这样,三岁半的洁满怀幼儿的好奇和热情进入寄宿幼儿园,开始周末回家的生活。

约一个月后的一天,幼儿园园长来机关开会,在办公大楼走廊和我相遇。远远地,园长看着我笑了。

园长对我说:“你知道洁在幼儿园表现吗?”

“不会一直在哭吧?”我担心问。

园长笑了,带着惊叹口气说:“她很好,是小朋友中适应最快的。你知道吗,星期一她到办公室向我告老师状了!她才三岁半啊,这么小就知道老师哪里做得不对,还知道谁有权力管老师了!”

我直觉反应是,老师对告状小朋友不高兴了。

园长看我疑惑焦急的样子,笑着说:“确实是老师有问题。他们班有位小男孩每天哭不停,老师嫌烦,每天训斥男孩,罚他站壁角。这个星期一,男孩到班级又哭了,老师很生气,训斥得很厉害,洁和男孩站在一起,对老师说:你不可以骂他。”

园长描述:“洁告诉老师,男孩因为想妈妈在哭,老师一直骂他,会让他更想妈妈,哭得更厉害。老师对洁也生气了,呵斥洁坐回自己位子,洁不肯,继续对老师说不能因为男孩想妈妈去骂他。老师哪肯听小朋友批评,洁发现和老师说不通,扭头向教室门口走去。”

园长笑着描述她认为很有趣的情景:“老师以为洁遭训斥跑出去玩了,没想到洁到我办公室来告诉我班级正发生的事,叫我马上到教室告诉老师不要再骂小朋友了。”

园长感叹道:“洁说,小朋友想妈妈哭,老师一直骂他。老师越骂,小朋友越想妈妈,哭得越厉害,园长一定要管管老师不能再骂小朋友了。”

园长笑着对我说:“没想到洁这么小就能看清事情原因,还知道谁是幼儿园老大,谁更有权力阻止老师的不当做法。”

园长说的事情让我心里翻腾了。洁懂小朋友的心情,不让老师骂小朋友,但老师不会喜欢顶撞她的小人儿。洁一周六天在幼儿园度过,告老师状会得到怎样对待?我该教孩子什么呢?

星期六傍晚接孩子。看到我在教室门口出现,洁像花蝴蝶一样飞扑过来。她的小脸挂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表情自信愉快,牵着我的手和没走的小朋友打招呼,向老师挥手告别。

和过去每次来接孩子一样,我和年轻老师打招呼,但老师笑不出来。我能理解由于洁的告状老师依然气恼着。洁的老师从幼儿师范毕业一年多,读书期间是高材生、优秀学生干部,唱歌跳舞等才艺能力拔尖。幼儿园从师范学校招聘了几位年轻人,一年后有位在校时默默无闻的同学,获得所在班全体家长赞扬,小朋友都喜欢那位善良有耐心的大姐姐。当初大家看好的高材生落后了,她工作热情消退,对小朋友也没了耐心。

我领着洁的小手走出幼儿园大门,口气轻松问道:“这个星期幼儿园过得怎么样?开心不开心啊?”

洁开始絮絮叨叨说这个星期她的小社会发生的有趣事情,所有事情中没有向园长告老师状的情况。在她的意识中,告诉老师不要训斥小朋友是正常事情,既不有趣也不是生活重点。

我用轻松的口吻继续问道:“听说你们班有位小朋友喜欢哭,是吗?”

“是的,他是想妈妈在哭。”洁平静回答。

“你怎么知道他想妈妈?他告诉你的吗?”

“他没有告诉我,我知道他想妈妈。”洁说。

“他想妈妈在哭,你怎么做呢?”我关切地问。

“我站在他旁边。”

“你想告诉他不要哭吗?”我问。

“我叫他不要哭,妈妈会来接他的。”洁说。

“他怎么样呢?”我问。

“他还是哭。”洁有点想哭了。

“小朋友一直哭怎么办呢?”我温和地问。

“老师拉他站壁角,还骂他。”洁看着我说。“我叫老师不要骂他。他哭,因为离开妈妈了,他在想妈妈。老师越骂,他越想妈妈,会一直哭。”

“老师听你话了吗?”我问。

“老师不听我的话。”洁没有胆怯,两眼看着我坦诚地说。

“你怎么办呢?”我问。

“我去找陈园长,叫陈园长告诉苏老师不要骂小朋友了。老师越骂小朋友,小朋友越害怕,会一直哭。”洁认真地告诉我。

“陈园长听你话了吗?”我问。

“陈园长听我话了。陈园长拉着我的手回到教室,她叫苏老师不要骂小朋友了,告诉苏老师小朋友因为想妈妈哭。”

“后来呢?”

“苏老师不骂小朋友了。”洁眼神单纯清亮,说话口气根本没把这当成大事。

“你做得对。小朋友想妈妈哭了,老师骂小朋友会让小朋友害怕,更加想妈妈。你是在帮助他,妈妈喜欢你这样做。”我用平和的口吻对女儿说,就像平常和她说话一样。

洁认真点点头:“苏老师很凶的,她不喜欢小朋友。”洁继续清晰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觉。

“苏老师对你凶吗?”我问。

洁摇摇头:“她对我不凶,对哭的小朋友很凶,小朋友不听话的时候也很凶。”洁回答。

“苏老师唱歌跳舞很好,不生气的时候很好看,我喜欢她不生气的样子。”洁补充一句。

“来,让妈妈抱抱。”我张开双臂把女儿拥在怀中。四岁不到的洁已经独立面对生活中发生的情况,自己选择立场了。我在她脑门上用力亲了一下,看着她说:“你帮助小朋友不哭,和大家一起开心玩,是个好孩子!妈妈喜欢!”

我拥抱亲吻孩子,肯定她做得对,让她的生活和过去一样平静没有变化,让事情过去。

让心灵自由飞翔

幼儿的生活和安全由成年人提供保护,他们本能地明白自己弱小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眼中成年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权威人物。只是,幼儿的见识和阅历无法理解权威大人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有和幼儿一样的脾性,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事情,也会任性随意,会说错话,做错事。

如何让孩子面对敬畏的大人?不被大人的训斥吓倒?

我希望洁长大后能以平和自信的心态对待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尤其对权威人物,要尊敬但不用害怕。我要保护她还属于幼儿的勇敢之心,对孩子抗争老师没有善待小伙伴引起老师不快的事件,我的做法是尊重并肯定。面对老师我像毫不知情一样,每次接孩子一如既往和老师愉快打招呼,让孩子看到老师对我们打招呼的回应笑脸。

洁进入集体生活后第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了。

一年一度的儿童节日,大人给孩子举办了各种喜庆活动,并以大人标准给孩子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在大人创造的儿童活动中,不谙人情世故的孩子朦胧感到,自己和同伴们已经被大人分了类。

有的孩子节日里受尽大人宠爱;有的孩子感觉自己被大人冷落。从幼儿开始的各种评比打分,让幼儿在人生初期集体生活中体会到“几人欢乐,几人愁”喜悲交融的生存环境,品味掌声簇拥“成功者”,冷眼横看“失败者”情景,领教“热闹”和“落寞”“得宠”与“冷遇”的人情滋味。

幼儿园开始准备各种儿童节日庆祝活动,节前两个星期幼儿园张灯结彩一片热闹。洁回家兴奋述说这一切,表演准备登台演出的舞蹈,告诉我评选“好儿童”的消息。

洁喜盈盈说:“我在幼儿园很乖,我会评上好儿童的。老师说评上好儿童的小朋友会有一个大礼物,还有一个大奖状。”洁说着用双手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圆圈,以示奖状之巨大。

“这一年你在幼儿园学了很多东西,会唱歌,会跳舞,和小朋友团结友爱,对老师有礼貌,回到家整理自己的床,吃饭前帮助放好碗筷,饭也吃得干干净净。妈妈和爸爸都很高兴你有那么多进步!”我笑着对她说,洁快乐的眼睛闪烁着亮光。

六一节前夕在办公大楼走廊,我和陈园长再次相遇。园长远远向我打招呼,对我说:“洁在幼儿园表现很好,大家都很喜欢她。”接着,她略有迟疑说:“嗯,只是这一次幼儿园评选好儿童名额有限,苏老师说班级很多好儿童都没办法评上来,所以没把洁放进去,你不在意吧?”

我不由笑了:“放心,没问题,她会继续努力。”

六一节那天上午我早早来到幼儿园。洁远远看见我奔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妈妈!和我一起去看小朋友表演吧!”

“今天你不表演吗?”我笑着问她。

“我们班要表演的小朋友太多了,苏老师说有几个小朋友要让出来,叫我让给其他小朋友表演。现在我可以坐在下面看小朋友表演了!”洁开心地笑着对我说。

临登台前失去表演机会,洁自己轻松地把这一变化转化成坐在台下欣赏他人表演的享受。我面带笑意拥抱女儿,亲吻她的小脸蛋:“好啊,妈妈和你坐在一起看小朋友表演。”

“妈妈,我们班好儿童评选出来了。”洁继续兴奋说。

“是吗,都是谁啊?”我像第一次听新闻那样充满轻松好奇的笑容问。

“是跃跃和平平。苏老师说,我做得不够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洁眼神清澈,看着我认真说。

“好啊,你要向跃跃和平平学习,我们继续努力!”我笑着用力亲吻着这个单纯又勇敢、可爱又正直的孩子。

洁笑了:“我会的!苏老师说了,明年还有评选,我要继续努力,争取明年做个好儿童!”

在我和孩子轻松的对话中,“六一儿童节”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一天,成为日历中轻轻滑过的普通日子。

节日后,洁和过去一样,每个星期回家和我聊幼儿园一周的生活内容,绘声绘色地述说小朋友的趣事,还有从苏老师那儿学到的新知识。

当年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在家长豁达的态度和理智的做法中帮助了洁的成长。如今洁在工作中能够坦然自信地面对权威人物,她性格开朗、乐观、包容、坚韧,懂得欣赏身边每位同事朋友的优点和长处,与人相处中情绪平和愉快。同时,洁在个人利益的得失上不会为自己得不到的东西纠结放不下,遇到困难不抱怨,有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