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20年4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惊奇档案 Amazing Files

阿汤哥背后的技术狂人组织DARPA

——比科幻更科幻的前沿军事科技

文\东方晓灿

01 引言

大漠孤烟直。漫天黄沙中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你紧了紧手上那副薄薄的手套,抬头仰望天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看不见顶。尽管是老资格金牌特工,但此刻你心中还是祈祷着别出什么岔子。

情报显示:有一场针对本市的恐怖袭击策划已久,行动时间正是今天19点。

你的任务:找到该恐怖分子,将其反杀。

现在时间:18:48。你还有12分钟。

你把手贴在大楼外,手套产生了强大的吸力附着在玻璃幕墙上,一步步爬到了几百米高处,朵朵白云在脚下飘过。

烈日炙烤,口渴难耐,不着急,还有10分钟呢,足够了。上哪儿弄点儿水喝呢?你抬头看到天空中有一个黑点,那是一艘飘浮在平流层的给养飞船,它已经飘了十年不曾落地,你之前召唤过它,它是一个全天候在线的后勤兵,随时用微型无人机把你需要的给养送到手边。你正在考虑用不用它时,突然想起今天带了“水罐”——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运动水壶。瓶里空空荡荡,一键按下,水罐的盖子发出轻微的轰鸣声,四周的空气被吸入,一股强劲的气流围着水罐旋转起来,再看——

空空如也的水罐中竟然凭空有水流汩汩生出!无中生有。

就在这时,系统发来一条标为红色的提醒信息——附近有些人的心理突然产生了微妙而邪恶的变化。经过甄别,确认是一个人在唱歌,有一群人围在旁边听,歌词里暗含的恐怖思想引发了旁听者的心理波动。声纹比对确认了,等的就是你——那个唱歌的家伙!

真像师傅说的——恐怖分子也会害怕,在临下手前也需要唱歌给自己鼓劲。

战机稍纵即逝。但你现在还处在“挂票”状态,粘在几百米的高空中,怎么办?

没关系,现在需要做的只是找出那个倒霉蛋的照片,把目标照片和持续更新的坐标输入手枪。举枪,向着随便什么方向开了一枪,一颗子弹发出凄厉的破空声,划出一道诡异的弧线,弧线不断变换着,避开了建筑物的遮挡,像死神灵动地挥舞着镰刀……子弹向着茫茫人海飞去,向着那个恐怖分子的太阳穴飞去……

师傅还说过:“真羡慕你们这一代特工,执行任务跟玩个游戏似的,连回家吃饭都不耽误。当年我们动不动就近身肉搏,甚至连水果刀都用上过……”

27秒后,12公里开外,恐怖分子应声倒地。大功告成,你却不动声色,深藏功与名,任由晚霞中的热风拂过你那90后的秃顶。远眺,残阳如血。

上面用到的武器装备分别是:Z-Man壁虎皮,平流层飞船,大气取水装置,“叙事网络”群体心理甄别系统,实时光学导向的EXATCO极精准目标弹药。

这些装备和技术不是碟中谍电影,也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即将发生、甚至已经存在的现实,都来自一家叫作“DARPA”的机构。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存在于本星球上最具科幻感的机构——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美国国防部预先战略研究局)。

- 科幻指数 军事实用指数 生活改变指数 是否已实现指数

Z-Man壁虎皮 65 65 65 已实现

平流层飞船 80 80 80 未实现

大气取水装置 70 70 70 进行中,未知

“叙事网络”群体心理甄别系统 50 50 50 进行中,未知

EXATCO极精准目标弹药 65 65 65 已实现

02 从冷战对抗到独步江湖

1957年,人类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是从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的。对于冷战对手美国而言,这个消息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令美国人坐立不安。次年,美国防部便成立了一个叫作“ARPA”(预先战略研究局)的下设机构,旨在杜绝以后再次发生“斯普特尼克”式打脸,防止被对手拉开技术代差,并尽量在冷战科技竞赛中将苏联甩在身后。

冷战中的军事科技竞赛大幕就此徐徐拉开。

脑洞大开,允许失败,不怕你烧钱,就怕你不够疯狂——这是外界对DARPA的贯有评价,称其为“007背后的Q博士”或“现实版神盾局”并不为过。武器创意的脑洞大多来自专业的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其中不乏“诺奖”得主,甚至还邀请过科幻作家、影视编剧等组建过顾问团,名叫“西格玛小组”。

成立六十年来,DARPA曾经研究过无数匪夷所思的科技产品,其中有不少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那颗“绝望钻石”。

众所周知,美国曾深陷越战泥潭。以越南战场的实际数据统计来看,美军各类飞机损失不少。还有美国盟友以色列乃至全北约的军队,在经过实战或自我评估后发现:现代战争条件下,空军战机战损率太高。

于是一项新课题“如何让敌方雷达看不见自己的战机?”摆在军方高层面前。

1973年,在DARPA内部悄然启动了一项名为“哈维”的绝密计划。后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后更名为“海弗兰”(Have Land)计划。

按DARPA的运作流程:发标提出具体要求;然后军工商来竞标;DARPA拨给研发费用;按最终实际的研发结果开标。著名飞机制造商洛克希德公司也对此产生了兴趣,海弗兰计划中原本没有他的位置,但是洛克希德公司硬是自掏腰包挤了进来。

在这之前,尽管已经有了“隐身吸波涂料”这种技术,但在构型设计上,减小战机的雷达反射面主要靠的是机身融合,即利用边条、圆滑过渡等减小反射面,但在功能日益强大的雷达面前这些都用处不大。一筹莫展之时,一篇名为《物理理论中的边缘电磁波绕射方式》的论文引起了美国人的注意,这篇于1964年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提出了“PTD”理论(物体绕射理论),核心观点如下:

1.物体对雷达波的反射强度(即RCS)和尺寸大小没有关系,而是和边缘布局有数学比例关系;

2.远绕射场可以看作镜面反射场,再加上一个等效的边缘电流修正量,即绕射系数来描述;

3.给出了反射面的计算方式。

我们可以直白地理解为:一块二维金属平面在雷达里的反射面大小,主要取决于金属平面的边缘,而非金属平面本身的大小,且给出了较为精确的计算方法。这意味着:再大的飞机,只要机身构型中的各个面形状合适,一样可以实现“隐身”!

洛克希德公司看到后如获至宝,根据文中的计算方法编写了一套名为“反射波”的软件,用来模拟计算雷达反射面。

早在1953年,美国数学家约瑟夫·B·科勒就提出过简单的几何绕射理论,并给出了积分方程,但只能分析有限几种几何形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0年后,上面提到的这篇奠定了隐身飞机最初理论的《绕射》论文的诞生,该文作者叫彼得·乌菲姆谢夫,是苏联人,任职于苏联雷达部108研究所。当年苏联方面并没有注意到这一论文的军事价值,允许其公开出版,结果被美国人翻译过来,并首先利用到了战机上。

没办法,历史就是这么令人哭笑不得。

根据乌菲姆谢夫的计算理论,洛克希德臭鼬工厂的工程师在草纸上画下了草图,飞机的外形令人瞠目结舌。

它没有机翼!只是一块看起来像块钻石的多面体结构!

这东西升力够吗?不用算,肯定没戏!

当时就被讥笑“绝对飞不起来,这是颗令人绝望的钻石”,于是这种构型便有了一个外号“绝望钻石”。之所以采取这种构型,跟当时的计算机计算能力有关,因为理论中给出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平整平面来的,所以有三个顶点的三角形在三维空间里的计算是比较容易、也比较精确的。“绝望钻石”因为其雷达反射面积表现优越,一路杀进了决赛。此时,“绝望钻石”已经经过了几次设计改进,两侧长出了一对翅膀,同样是呈多边形的平面。

1975年9月14日,沙漠中的一处绝密试验场,骄阳如火。一架浑身涂满了黑色吸波涂料的木制原型机,在一根支架上被高高举起,不远处正是用来测试的防空雷达。雷达开机后,操作员问:

“飞机呢?架起来吧,雷达已经开机了。”

洛克希德公司工程师回答:

“飞机已经挂上去了。”

雷达操作员望着空无一物的屏幕,又扭头看着工程师,眼神里写满了惊讶。因为此刻雷达屏幕里只能看到那根支架,支架上好像还有一个小鸟般大小的回波,完全看不到什么飞机。雷达操作员走了出去。

一看,果然,“绝望钻石”好端端地正趴在支架上。模型机上还真落着一只想青史留名的鸟。把鸟轰走后,雷达屏幕里完全空白。

看到原型机的构型,相信大伙一眼便认了出来,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夜鹰”F-117隐身战斗机。尽管该系列机型因为载弹量有限、空中机动能力差、只能执行轰炸任务等原因已经在2008年全部退役。后来随着计算能力的大幅前进,新发展的PTD软件可以进行复杂的曲面计算,才为B-2等更新一代隐性飞机的诞生打下数学基础。但毫无疑问,F-117是第一架完全符合“隐形”定义的战机,它的诞生标志着战斗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隐身时代。

F-117夜鹰隐身战斗机——科幻指数85,军事实用指数70,生活改变指数10。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项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更直接影响的技术。

鲍勒·泰勒20世纪60年代进入ARPA(DARPA的前身),任信息技术处处长,离职后曾在施乐公司任职。

随着冷战中美苏对抗的加剧,毁灭性的核打击威胁始终悬在所有人的头顶,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以此为前提来假设极端情况:如果军队只有一个指挥信息中心,集中汇总了所有的军事信息,万一在战争中这个中心被摧毁,比如苏联发动了核打击,那么整个美国的军事力量将变成僵死的尸体,乱成一锅粥。

因此,泰勒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在遭受打击后,如何还能保有足够的信息传递和接收能力?如何保证军队的协调指挥能力不降低?

至少有一个道理需要明白——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网络,部分被摧毁后,剩余部分仍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1969年,以ARPA名字命名的ARPA Net(即阿帕网)第一次试运行,只有4台主机连入这个网络,成了今天互联网的雏形。1983年,阿帕网一分为二,军事部分MIL Net和民用部分ARPA Net。1990年,阿帕网全部停止运行,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阿帕网留下了一个著名的遗产:“TCP/IP协议”,成为今天互联网的技术基础之一。

在今天看来,早期的ARPA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更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它诞生时就天生刻在基因里的技术思想:去中心化,分布式节点网络,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使得当今社会的信息交换结构迅速摊平,更加扁平化。

阿帕网——科幻指数60,军事实用指数90,生活改变指数95。

03 神盾局?神棍局?

除了隐身战机,阿帕网这些之外,鼠标、GPS、无人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等无数已经改变,或即将改变我们生活的发明,其最早的雏形都是诞生在DARPA,都是DARPA的高光时刻。

但正如前述“允许失败”,那些看似疯狂的想法中,最终取得成功(列装部队或走入民用)的只有2%,其余的绝大部分都以失败而告终。

比如有关“落叶剂”和“精神力”的研究。

同样是在“越战”期间,越南军的游击队隐蔽在丛林中,不时对美军发起偷袭,让美军头疼不已。这些茂密的丛林人烟罕至,卫星也拍不到。DARPA提出了问题,马上就有国防承包商提出了解决方案——研发一种药剂,用飞机喷洒在越南的丛林中,让植物的叶子全都掉光。经过几次实验后,效果不错。只需要几天的工夫,实验用的大树就忧愁到无法自抑,瞬间秃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杈了。

美军兴冲冲地在越南的丛林中喷洒下了大量这种药剂,因为药剂呈橙色,后世也称之为“橙剂”。

没想到的是,在战争结束后橙剂让越南当地居民饱受其害,因为其中的一种成分二氧芑(Dioxin),又名二噁英。战后,越南当地出生了不少畸形婴儿,连曾在丛林中作战的美军士兵都有明显的中毒后遗症。

军事上起到了一些作用,实现了短期的战术目的,却给战后的生态环境、敌我双方的军民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长期损害。所以很难说这项发明是DARPA的成功案例,倒成了被美国国内外各界长期诟病的一段黑历史,使得DARPA的公众形象从此在很多人眼中不再那么高大上,甚至非常负面。人们再次认识到了一项前沿军事技术的两面性,对垒双方杀红了眼时,无所不用其极,生死之事只在今日,谁还有心情去考虑明天?正如歌词所唱的那样“战争到最后,伤痛是儿童”。

橙剂,绝对失败的军事发明。和地雷、核辐射等战争后遗症一样,盐巴撒在文明的伤口上,让全人类一直疼到今天。

橙剂——科幻指数20,军事实用指数50,生活危害指数90。

同样是在20世纪70年代,大名鼎鼎的兰德公司接到了一个奇怪的任务,是DARPA发来的。DARPA请兰德公司关注一个课题“美国与苏联在超自然现象方面科学与技术研究活动的实质性差异”。

课题名字听起来云山雾罩的,说白了就是“精神力研究”,研究人的意念直接作用与客观世界。

之所以关注这么不靠谱的研究,是因为据说对岸的苏联在这方面开始有所动作,克里姆林宫招募了许多“神人”:有的能预测水下潜艇的位置,有的能远隔万里看到别人的机密文件……这确实是杀伤力极大、破坏性极强的技术,万一是真的,DARPA也必须走在苏联人的前面!

至于这项研究的结局,可想而知。DARPA被苏联带进沟里,神盾局差点儿改成了神棍局。

精神力研究——科幻指数250,军事实用指数0,生活改变指数5。

之所以给最后一项指标生活改变指数留了5分,是笔者坚信DC和漫威一定从DARPA的研究中发现了不少的电影创意灵感。

2%的成功,98%的失败,这就是DARPA项目的总体成功率。那成功的2%自不必说,但那些失败掉的98%,比如让人笑掉大牙的“精神力”研究,并非毫无意义,至少这是一种“否定”战略。在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科研方向上,DARPA至少要摸索着走到南墙根下,哪怕被撞了一脑袋包也无所谓,至少可以因此得到一个结论:此路不通,便不用再害怕其他国家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进了。

04 其他国家的黑科技口袋

我们假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班里,一二百个同学,三教九流,帮派林立。天天吵吵嚷嚷,叫嚣喧闹,时不时还会有吵到劝也劝不住直接动手的。回顾历史,甚至还有过大家分成两拨群殴械斗、打得头破血流、一地鸡毛的壮观斗殴场面。所以无论家底殷实还是家徒四壁,谁都不希望自己受欺负,于是都多多少少要备点儿防身的武器,你兜里藏个弹弓,我包里装块砖头什么的……

但大家发现有个小子,名叫美国,他那口袋跟哆啦A梦似的,里面总有各式各样的黑科技武器,随便祭出个大杀器,便称霸兵器榜,号令江湖,无人敢惹,好生令人艳羡。

大家自然会心生好奇,他的黑科技都哪儿来的?

仔细探究之后发现,这个叫DARPA的机构起了很大的作用。凭借DARPA的扁平化、快速收集战场反馈并做出响应的机制,使得美军科技独步江湖,于是班上的其他同学纷纷效仿,在自家的军事科技体系中也陆续开设了类似的科研发包机构。

比如英国,原来在英国国防部下设有国防采办局,是由采办局和后勤局合并而来的。据报道在2006年前后该机构经手采购金额超10亿英镑。近日有消息显示,一家名为UKRI(英国研究与创新组织)的机构承担着技术创新资金运用监督的职能。

德国的类似组织是ADIC(网络和关键科技颠覆性创新机构),该机构成立之初即与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进行了资源整合,关注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反恐等方面的创新研究。

1980年就存在的日本NEDO(新能源和工业技术开发组织)的注意力也一直聚焦在新技术领域,隶属于通产省,先是专注于能源方面的研究,后研究范围逐渐扩大,逐步涉及国防相关领域。此外还有ImPACT(革命性研发推进项目),其组织方式、任务等也类似DARPA,但从其公开运行的项目来看民用属性更重。

我国军工体系中最类似DARPA的是一个叫作“快响小组”的机构,该机构隶属中央军委下属的科技委,全称是“国防科技创新快速响应小组”,小组成员平均年龄36岁,全部是博士学位。

快响小组曾经于2018年在深圳面向全社会的科技企业公开招标,中标的有不少中小民营企业。公开资料显示招标项目有:“共形天线及电路一体化快捷制造技术”“基于视频的海上智能目标识别技术”“智能人机交互模块”等等……不用打听项目细节(也打听不到),光听名字,就知道个个都是高科技含量十足、令人仰视的那种。

05 结语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我们祈求战争永远消失,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八成这只是个美好的幻想而已。放眼未来,战争的模样可能是今天的我们从没想见过的。

换一种思维模式,如果在1944年的二战战场上有人告诉你说:未来有一天,想干掉敌方一个重要目标根本无须出动兵马,只要坐在家里动动遥控器按钮,指挥一种叫作“无人机”的东西飞过去就能搞定,你一定会认为对方在胡说八道。只过了短短的几十年,昨日梦话今已成真。

DARPA模式的成功有其内在优势,但我们应该看到更深层的问题,即它的成长土壤——不光是军工企业,还有遍布美国的其他各种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普及的科学精神、雄厚的人才优势等,是一个国家军事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我们把这个思维再继续向深处推进,一个国家的民众科学素养、一代代科学技术人才,一个个飞扬的科技设想,都是从哪里诞生的?

答案是——从课堂上,从科普读物中,从科幻小说中。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开篇便如是说。

“用资源改变规律。”《三体3·死神永生》中韦德如是说。

军事是赤裸裸的竞争,军事科学永远走在民用之前。资源改变不了规律,却能改变科技发展的进程和速度。举国体制,集中资源,取得长远突破,实现战略性压倒优势。一群最具想象力的天才服务于军事目的搞研发,成果转化成民用后再推动经济增长——从原子弹到核能发电,从宇航服内衬到运动鞋鞋底,莫不如此。

军事科技前沿中的现实往往比科幻更加精彩。

主要参考:

安妮·雅各布森著,李文婕,郭颖译《五角大楼之脑: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不为人知的历史》,2017

刘作奎《冷战缔造互联网》,2005

吴京平《科学史评话》,2019

解放军报社《创新求变:德版DARPA年内建成》

[责任编辑:艾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