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中西医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的思维与认知

(一)两种文化对世界的认知不同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近代以前,由于国力强盛,中国文化中产生了强烈的“中央观念”,认为中国是“天下之中也”,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蛮夷”,形成夜郎自大、闭关锁国的心理定势。中国与周边国家不是对等的国与国外交关系,而是宗藩关系。中国以宗主国、天朝上国自居,中国周边的各小国如朝鲜、琉球、安南、暹罗、苏禄等定期向中国朝贡,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各藩国都有自己独立的行政系统和政治制度,中国并不干预其内政。早期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遵照明朝万历皇帝的吩咐,于1602年绘制了一张《坤舆万国全图》大地图,特意将中国绘在世界地图的中央。《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

工业文明与商业文化紧密相连,商业文化很少有中央观念,只要有利润,有市场,就可以四处拓展,他们的主流文化处于一种动态和开放的状况。这种文化,扩大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文艺复兴时期,很多学者相信地球是圆的,可是没有人去证实。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人类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说法,在地理学和航海史上产生了一场革命。麦哲伦的航行也证明了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不是陆地,而是海洋,世界各地的海洋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完整水域。

由于盲目自大,视野狭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有很大的局限性。医学上,我们认为中医是世界上最完美、最优秀的医学,我们的祖先已经打下了基础,建好了大厦,不容一点质疑,不能半点改变,只需不断完善。固步自封,惰性十足的心态,使我们错过了及时吸收外来优秀医学文化,获得长足发展的契机。

(二)两种文化对自然的态度不同

农业文明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农耕生活要求天时地利,顺应自然规律,在此前提下发挥人的有限作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才得以生存并繁衍。人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中,人的心灵与自然万物的生命精神互相交融、互相滋养。因此,人类必须保护大自然的原生状态。中华文明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没有向外的需求,具有和平主义精神,不仅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倡导人与人、国与国间的和谐。

中国文化的各家各派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也大加提倡。儒家提倡仁民爱物,道家提倡自然无为,佛家提倡不杀生。道家将自然界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天地,采取了顺应自然的行为方式。道家思想在中医治疗理论、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得以体现。如中药治病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要求顺应自然,诊断病情凭医生的感觉,治疗用的是草药,甚至可以与疾病和平共处等。

此外,农业文明中有“敬畏天地”的意识。对农业文明而言,无论怎样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环境,都收效甚微。因此,人们对发明或使用工具的重视程度不高,而把重点放在如何顺应和祈求自然方面。

在西方工业文明中,强调提高技能和改进工具,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类可以按自己的要求去改变自然系统,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农业文明崇尚和谐不同,西方工业文明崇尚冲突和竞争,对外具有强烈的扩张欲,因为商业资本需要市场,需要资源。医学上,西方没有与疾病和平共处的观念,只要求彻底杀死病菌,治好疾病。

(三)两种文化对人们性格的塑造不同

农耕民族在无力与自然抗衡的状态下,降低了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欲望,“无为”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因此他反对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世界。道家思想是《内经》的主要源头之一,道家的态度和方法对中医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使中医缺少了那种勇于创新、突破自我的决心和果断。

农耕的稳定性还使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人们习惯于在一个地方生存,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任何一次出门远行都会被极其重视,更不用说迁都之类的重大事件了。另一个重要的心理文化特质是求安稳,反对冒险,对新鲜事物接受缓慢甚至排斥,中庸不仅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是没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只不过有的创新在刚开始萌芽时就惨遭扼杀。

商业追求的是利润,要得到和扩大利益,全靠自己的智慧、力量和胆识,只有勇敢者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最后生存下来,而胆小、懦弱者没有生存的空间,商业活动造就了探索和冒险精神。医学上,西医呈现出开放状态,任何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只要有利于发展,就会被兼容并包,不惧怕创新会动摇原有大厦的基础。创新和冒险给西方医学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商业的高度发达使得财富剧增。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更多的事情。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那时经济相当发达,人们通过航海和战争获得了大量财富。战争也提供了大量的奴隶,公元4世纪后半期,雅典约有40万人,其中奴隶占了一半。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使人们有条件去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科学、文学、戏剧、雕塑、医学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四)两种文化的“义”“利”观不同

西方商业的繁荣使得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首次明确用功利主义解释财富:“凡是有利的东西就是财富。而有害的东西就不是财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认为,人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己的各种才能,而这必须有闲暇时间和足够的财富才能保证。西方最早的法典《汉谟拉比大法典》中就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条款。到了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起来,重商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一切经济活动和国家政策都是为了攫取金银,增加财富。财富除了带给人们良好的生活,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随着财富的增长,人们可以实现自己心目中的幸福,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膜拜造成了利益至上义利观。商业赢利的原则使西方在“义”“利”之间,更重“利”,这看起来虽然丑恶,但是却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因素,推动着整个西方社会,包括医学在内的发展。

小农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对义与利又是另一种观念。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曰:“何必曰利,惟有仁义而已矣。”他认为,为维护正义,士人君子应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朱熹沿袭孔孟的思想,主张重义轻利,强调“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他要求人们将“义”放在第一位,批评那种自私自利的思想。中国古代的社会以“仁、义、礼、智、信”为道德标准,而“义”是其中心。在中国社会,国家推崇的是大一统,人与自然关系中推尚的是“天人合一”,这要求群体关系的和谐性,而且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义轻利特点虽对伦理道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却对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形成了一种桎梏。如在医学上,我们强调医德的高尚,使得医疗实践仅仅满足于一种道德上的无形需求,而缺乏功利方面实实在在的激励。

(五)两种文化体证与认知不同

中华农耕文明是在自然的状态中生存,我们更多的是受自然的制约,与西方文明相比,缺少了改造世界的使命。在农耕生活和血缘宗族的关系中,更多是强调自我内心的反省,如“去蔽”“克己”“省察”等。老子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庄子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孔孟主张“克己复礼”。人们依照习俗、经验、传统,凭感情、良知、感觉去行事做人,无须开动脑筋去认识自然,对自然做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当然也更无须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改造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形而上学”,“重天理人伦而轻物器之性”,把探讨的重点放在政治伦理道德上,应用科学技术的发明则被视为“奇技淫巧”“雕虫小技”,不屑一顾。中医学界则表现出重神轻形的价值取向。中医的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学说等一整套理论、概念并不要求从形态结构和物质实体类给予证明,导致中医的思维方法倾向于直觉、顿悟等,表现出浓厚的思辨色彩。由于不重视对微观机制和形态结构的研究分析,中医学在解剖形态方面发展缓慢。

在商业活动中,人们要开拓,要创新,要改造自然,首先必须认识自然。人们不能仅仅凭着以往的经验对物质的客体进行认知,必须根据客观事实,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发明仪器进行深入的探究,这培养了人们的认识习惯,提高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希腊人认为:古往今来的一切哲理探究均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和好奇,都是满足人自身愿望的一类行为。这种观念也使得医学家们意识到唯有熟知人体内部构造,熟知人体生命规律才能从事医疗活动,使西方的解剖学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