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六经吐酸机理探微
隋代巢元方提出,吐酸有上焦有寒;胃气虚弱、宿食不消;痰湿困脾,致脾运化失司三大病机。金元刘完素认为,吐酸为热邪犯胃所致,与肝气有关,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而李东垣则以寒立论,《医述·卷七·吞酸》:“吐酸者,甚则酸水浸心,令上下牙酸涩,不能相对,以辛热疗之必减。……若以病机之法,作热设立、误矣。”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吐酸病机为脾虚肝侮。
综上古代医家对吐酸基本病机的认识,不仅有郁热,而且寒邪同样可致病,并与肝胆脾胃关系密切。但总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基本病机。
吐酸,依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来辨治,即《伤寒论》第7条“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按“寒、热”来辨治,发于阳者,属六经阳病者,多以阳明、少阳两经为重,为阳明少阳郁热于里,胃失和降而致吐酸;发于阴者,属六经阴病者,多以太阴、厥阴两经为要,因太阴脾虚厥阴肝木常犯之,致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而致。故具体可将吐酸辨证分为阳明少阳热证吐酸、太阴厥阴寒证吐酸二大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