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伤寒论》呕吐机理探微
在《伤寒论》中论及呕吐有“呕”“呕吐”“干呕”“吐”等名称,涉及条文79条,遍及所有三阳三阴各病篇。
一、太阳病之呕吐
1.太阳次症呕吐
太阳病之呕吐,作为次要症状而见于太阳病“伤寒”“中风”,如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以及第12条:“太阳中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二者均系邪中太阳之表,太阳经气不利,若影响胃气之和顺,使其气上逆则可见呕。
2.太阳合病呕吐
太阳之病未解向里发展,若同见阳明之证则成太阳阳明合病,其见呕者,如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是因里气为表病所伤,胃气上逆而致呕。若太阳与少阳证同见则为太阳与少阳合病,亦可见之呕,如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其为太阳之表邪并入少阳,邪犯肠则下利,而邪在上胃气上逆则呕。
故太阳之呕,因太阳属表,表证初起可见之呕,为表邪内干于胃,胃气上逆所致,而非主症;进而,太阳表邪向内侵犯阳明则成太阳阳明合病,伤及少阳则为太阳少阳合病,此时,二者之呕已升至主症,然其胃气上逆则更加显现。
二、阳明病之呕吐
1.阳明病表寒里热呕吐
阳明之呕吐,由太阳转属阳明之呕,如第185条:“……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为太阳表证未罢,而里热阻于胃则呕不能食。
2.阳明病少阳邪郁呕吐
为阳明病邪郁少阳致胃气不和者,如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3.阳明病胃中虚寒呕吐
阳明本病致呕者,多属虚寒之证,如第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及第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胃阳虚寒邪窃据则胃中虚冷,胃气不降则上逆而哕作,哕者,嗳气是也。再如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亦属阳明中寒,胃气上逆而呕。
阳明之呕,因阳明属里,其病性一般认为多为热证、实证,然阳明之呕,除从太阳转属或邪郁少阳外,仲景却以阳明中寒所致为常,以胃中虚冷为其病机,突显仲景“保胃气”之思想,当值临证者深思。
三、少阳病之呕吐
1.呕吐为少阳证之标志
呕吐之病位在于胃,为胃气上逆而致,本应以阳明病中多见,但《伤寒论》中却将少阳之呕列为常见,且仲景还特将“颇欲吐”“不呕”分别作为太阳表证传与不传以及是否属少阳证之标志,如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以及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其见“不呕”者知病不在少阳。再如第270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能食不呕可知胃气尚和,故邪不内传而三阴不受邪。
2.少阳呕吐从太阳转属
其呕可从太阳转属,如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与小柴胡汤。”此言表邪向内传途中,处半在表半在里之少阳,其呕因少阳枢机不利,升降失司所致。
3.少阳病呕吐特征
少阳病呕吐其特征为呕剧、次频,从将第96条“伤寒五六日……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之“喜呕”列为治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之主证之一以及第103条“……呕不止,心下急……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之“呕不止”为少阳兼里实之大柴胡汤主证之一,即可见端倪,邪热郁阻胸中,气机不宣,影响于胃,胃逆则呕,胆病及胃是为其病机,此等正点出仲景良苦用心——呕吐较频或不止者常属少阳病。
故少阳之呕,从“不呕”“喜呕”到“脏腑相连”“邪高痛下”等字眼不仅点出呕为少阳病的标志,呕之剧、之频当属少阳,而且还详析了胆胃相关联之病理机理,虽六经皆有呕,然从因从症到论到治俱全者,独见于少阳,故可看出仲景论呕倚重少阳之真谛矣。
四、太阴病之呕吐
太阴病呕吐属其常见之证,故仲景在太阴病提纲即提及呕吐,如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之病多为脾虚湿盛之证,寒犯中焦,胃气上逆则吐。
故太阴之呕,以脾虚不运为特征,常与腹满、食不下等症并见,其阳虚程度较浅,而有别于少阴呕吐。
五、少阴病之呕吐
少阴病呕吐虽有寒热之分,而以属寒者居多。
1.少阴病阳虚阴盛呕吐
少阴阳虚阴盛而致阴寒之邪上逆则见呕吐者,如第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此少阴病阴盛于下,阳扰于上,正虚邪僭,水火不济而致心烦欲吐不吐。又如第300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此为阳气外亡而阴邪上逆所致欲吐而非有物真吐。
少阴病阳虚阴盛之呕,多“干呕”,如第315条:“少阴病……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及第317条:“少阴病……或干呕……通脉四逆汤主之。”前者,干呕为阳无所附,欲上脱;后者,干呕属阴盛格阳之证寒气上逆而致,二者之呕,多为有声无物。
少阴病阳虚呕吐,常与下利并见,如第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为少阴阳复可治之证;而第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却为少阴阴寒独盛虚阳欲脱之极危候,此一“不死”、一“死”可资鉴别。再者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其与上第296条文字相似但病情却有天壤之别,是证之呕为寒邪犯胃,胃气上逆所致,而非真阳欲绝可比。
2.少阴病阴虚内热呕吐
少阴病之呕属热者,可见于阴虚水热互结,如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为水热互结在里,犯胃则呕。
少阴病呕吐因水而呕,有阳虚水停与阴虚水热互结之不同,如第316条:“少阴病……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其呕为阳虚不能化气,水饮变动不居上犯于胃所致,其与上第319条相比,二者之呕同为因水所犯,却有寒热之不同,故少阴属水火两极之性已显。
故少阴之呕,属寒者多见,常为阳虚重,甚则阳虚欲脱,阴寒内盛之证,其呕常为“干呕”或“欲呕不呕”之有声无物。属热者为阴虚水热互结之证。
六、厥阴病之呕吐
厥阴病呕吐多为寒热错杂之证,而在厥阴病转出少阳时,亦可见有呕吐。
1.厥阴病寒热错杂呕吐
厥阴病寒热错杂呕吐可见于厥阴吐蛔证,如提纲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食则吐蛔,因于下寒,胃肠虚寒,得食则蛔闻食臭而上出。
2.厥阴病寒格呕吐
厥阴病寒格之呕,如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为阴寒格阳拒食不纳而吐。
3.厥阴病肝胃虚寒呕吐
厥阴病肝胃虚寒呕吐者可见于厥阴病浊阴上逆作呕,如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其呕吐为肝胃寒邪夹浊阴之气上逆所致。
4.厥阴病转出少阳呕吐
厥阴病转出少阳之呕,如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为脏邪还腑,自阴出阳,厥阴转少阳之证。三见四见,二者一阴一阳,一寒一热,相比之意,明矣。
故厥阴之呕,多属寒热错杂之性,其有上热下寒、阴寒格阳、肝寒夹阴上逆、厥阴转少阳而吐之分。
七、水饮之呕吐
由水而作呕者较多见,可见于六经各病,现特单列而详细论述之。
1.表不解心下水气呕吐
表邪不解心下有水气而见呕吐者,如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心下为胃所居,其有水气,则胃气因而上逆而致干呕。而心下水气偏里之呕者,如第316条:“少阴病……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其呕为阳虚不能化气,水饮变动不居,上犯于胃所致。若水饮较甚者则为水逆,如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此为饮水过多,不能下行,饮入则格拒而致,水入则吐而为水逆之证。
2.水饮停聚胸胁呕吐
水饮停聚胸胁而呕者,如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此水停于胸胁,阳气升降之道受阻,胃气上逆则呕。
3.痰饮内停心下呕吐
痰饮内聚于心下而呕者,如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此伤寒汗下吐后表虽解而中阳气已虚,痰饮内聚而致胃气上逆,则噫气不除。
以上,六经病中均可见水饮呕吐,其皆因水而呕,水可居处于胸胁、心下之等所,水阻气机不利,升降失司是其发病之共同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