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佐景
医家简介:民国名医,具体身世不详。为曹颖甫之门人,曾为其师曹氏辑《经方实验录》3卷。
1.小儿嗜寐,脉微细
出处:《经方实验录》中卷。
高君之公子,年五龄,身无热,亦不恶寒,二便如常,但欲寐,强呼之醒,与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按其脉,微细无力。余曰:此仲景先圣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顾余知治之之方,尚不敢必治之之验,请另乞诊于高明。高君自明西医理,能注射强心针。顾又知强心针仅能取效于一时,非根本之图,强请立方。余不获已,书:
熟附片八分,净麻黄一钱,炙甘草一钱,与之,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麦芽等消食健脾之品。
次日复诊,脉略起,睡时略减。当予原方加减。五日而痧疹出,微汗与俱。疹密布周身,稠逾其他痧孩。痧布达五日之久,而胸闷不除,大热不减,当与麻杏甘石重剂,始获痊愈。一月后,高公子又以微感风寒,复发嗜寐之恙,脉转微细,与前度仿佛。此时,余已成竹在胸,不虞其变,依然以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剂予之,四日而蒇。
2.倒经,腹中有块
出处:《经方实验录》中卷。
曹右,住林荫路。初诊十月二十二日。
经事六七月不来,鼻衄时作,腹中有块,却不拒按,所以然者,鼻衄宣泄于上故也。阙上痛,周身骨节烘热而咳。此病欲作干血。以其体实,宜桃核承气汤加味,上者下之也。
川桂枝二钱,制川军三钱,枳实二钱,桃仁泥四钱,生甘草钱半,牛膝二钱,全当归二钱,大白芍二钱。
按:桃核承气汤亦余所惯用而得效之方也……藜藿之妇女,经停腹痛而乞诊。其甚者更见鼻衄或吐血,所谓倒经是也。余苟察其非孕,悉以本方加减投之,必下黑污之物而愈,本案特其一例耳。
曹右约三十余岁,面目黧黑,一望而知为劳苦之妇人也。妇诉其苦,备如案述。干咳不得痰。其块在少腹之左,久据不移,腹中痛,却喜按。假令腹中有块而拒按,此为本汤的证,绝无可疑者。今却喜按,则本汤之中否,实须细考。余以其鼻衄之宣泄为亡血家,法当导之使下,乃径与本方,盖处方之前,未尝不踌躇审顾也!
二诊十月二十三日。骨节烘热已减,咳嗽亦除,癥块已能移动,不如向之占据一方矣。服药半日,见效如此,非经方孰能致之?
川桂枝三钱,枳实三钱,当归三钱,制川军四钱,牛膝三钱,白芍三钱,桃仁四钱,甘草三钱。
按:服药半日云者,盖妇于昨日下午五时服药,迄今日下午五时,方为一日,而今日上午九时妇即来二诊故也。妇谓其块自原处略向上中方向移动,大便畅而未察其色,咳与烘热均减,而夜寐以安。夫不治其咳而咳差,不治其骨蒸而骨蒸减者,何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今主病去,而客病随除也。
三日,妇未来。四日,续来,曰:服二诊方后,饭量增,体随舒快。其块更向上中方向移动,渐在腹之中道矣。余曰:若是甚佳,中道犹通衢,其块易下矣。
曰:昨以便故,丐他医施诊,顾服药后,今日反觉不舒,块亦不动。阅其案,曰:经闭,腹中痞块,日晡潮热,宿瘀内阻,胞脉不利,宜祛瘀为治。药为桃仁泥六钱,花槟榔三钱,两头尖二钱,大白芍三钱,青陈皮各钱半,川桂枝一钱,醋炒三棱、莪术各三钱,紫丹参二钱,泽兰叶三钱。余曰:案甚佳,方亦合,量又不轻,安得无效?妇坚请疏方。余曰:服二诊之方可矣,安用多事为?五日,妇竟不复来。阅者将虞其殆乎?余则敢必其向愈。
3.遗精
出处:《经方实验录》中卷。
邹萍君年少时,染有青年恶习,久养而愈。本冬遗精又作,服西药,先二星期甚适,后一星期无效,更一星期服之反剧。精出甚浓,早起脊痛头晕,不胜痛苦。自以为中西之药乏效,愁眉不展。余慰之曰:何惧为,予有丹方在,可疗之。以其人大胆服药,予桂枝、白芍各三钱,炙草二钱,生姜三大片,加花龙骨六钱,左牡蛎八钱,以上二味打碎,先煎二小时。
一剂后,当夜即止遗,虽邹君自惧万分,无损焉。第二日睡前,忘排尿,致又见一次。以后即不复发。原方加减,连进十剂,恙除,精神大振。计服桂枝、芍药各三两,龙骨六两,牡蛎八两矣。其他验案甚多,不遑枚举。
4.寒热往来,一日数发
出处:《经方实验录》中卷。
施右,住唐家湾肇周路仁德里二号。
本年七月十五日,予施诊于广益中医院,有施姓妇者蹙告诉曰:先生,我昨服院外他医之方,病转剧,苦不堪言。余为之愕然,令陈其方,照录如下:
经事淋漓,入夜寒热,胸闷泛恶,苔灰腻,治宜荆芩四物汤加味。
炒荆芥钱半,炒条芩钱半,全当归二钱,大川芎八分,炒丹皮钱半,赤白芍各钱半,金铃子二钱,制香附钱半,元胡索钱半,贯仲炭三钱,荷叶一角。
余曰:方未误,安得转剧?妇曰:否,初我夜寐粗安,大便如常,自进昨药,夜中心痛甚剧,辗转不能成寐,且大便转为泄泻,乞先生一治之。
予按例首问其病历,妇曰:半月矣。次问其寒热,妇曰:倏冷倏热,不计其次。余闻其言,若有所得焉。妇自陈其异状,汗出自首至胸而止,既不达于胸下,亦不及于两臂。予思论有“剂颈而还”之语,此殆剂胸而还乎?察其舌,黑近墨而不焦,口奇干。余疑其方进陈皮梅、松花蛋之属。妇曰:非是,日来苔黑,常作此状。按其脉,幸尚不微细。两肩至臂颇麻木。加以经事淋漓不止,妇几不能悉陈其状。予对此错杂之证,亦几有无从下笔之苦。使从所谓对症治法,琐琐而治之,则用药得毋近数十味?然而此非我所能也。因书方曰:
初诊(七月十五日):寒热往来,每日七八度发,已两候矣。汗出,剂胸而还,经事淋漓,法当解表为先。以其心痛,加生地,倍甘草。
净麻黄一钱,川桂枝二钱,生甘草三钱,生苡仁一两,杏仁三钱,生白芍钱半,生地五钱,制川朴一钱,生姜二片,红枣六枚。
二诊(七月十六日):昨进药后,汗出,遍身漐漐,心痛止,经事停,大便溏薄瘥,麻木减,仅自臂及指矣。黑苔渐退,口干渐和,夜中咳嗽得痰,并得矢气,是佳象。前方有效,不必更张。
净麻黄一钱,川桂枝钱半,生甘草二钱,生白芍钱半,大生地五钱,制川朴一钱,杏仁三钱,生姜二片,红枣六枚。
按:子遵仲圣脉证治法,而疏昨方,心未尝不惴惴也!以为次日复诊,能得寒热略除,即是大功,乃喜出望外,非但热退神振,抑且诸恙并差,有如方案所云,斯亦奇矣!试求其所以能愈病之理,以症状学之立场言之,必曰能治其主证,斯一切客证或副证不治自愈也。此言不误,然而无补于病理之了解。幸有博雅君子,阅吾此案,赐予说明其中一切病理。如苔黑口干,何以反立麻桂?发汗伤津,何以反除心痛?经水淋漓,大便溏泄,犹风马牛之不相及,何以戛然并止?所深愿也。
曹颖甫曰:太阳水气留于心下,则津不上承而渴,此意丁甘仁先生常言之。舌黑不焦,大便又溏,知非阳明热证,而黑色亦为水气,水气凌心,心阳不振,故痛。大便溏,则为条芩之误,不用条芩,溏薄自止,非本方之功也。水气不能化汗外泄,故脾阳不振,而指臂麻。经水淋漓,亦水分多于血分,为水气所压故也。知病之所从来,即知病之所由去,不待烦言矣。
三诊(七月十七日):寒热如疟渐除,大便已行,舌苔黑色亦淡,麻木仅在手指间。唯余咳嗽未楚,胸胁牵痛,有喘意,参桂枝加厚朴杏子法。
杏仁四钱,厚朴钱半,川桂枝二钱,生草三钱,白芍二钱,大生地六钱,丝瓜络四钱,生姜一片,红枣六枚。
按:服此大佳,轻剂调理而安。
5.奔豚
出处:《经方实验录》下卷。
周右,住浦东。初诊气从少腹上冲心,一日四五度发,发则白津出,此作奔豚论。
肉桂心一钱,川桂枝三钱,大白芍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红枣八枚。
二诊:投桂枝加桂汤后,气上冲减为日二三度发,白津之出亦渐稀。下得矢气,此为邪之去路,佳。
肉桂心一钱半,川桂枝三钱,大白芍三钱,炙甘草三钱,生姜三片,红枣十枚,厚朴钱半,半夏三钱。
……次日病者欣相告,曰:冲气减矣,胃纳亦增……服桂枝加桂汤而得矢气者,因桂性芳香兼能逐秽故也。然而逐秽气之专功,却不及厚朴,此为余屡次实验而得之者。又以半夏善降,故并用之。
三诊:气上冲,白津出,悉渐除,盖矢气得畅行故也。今图其本,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加桂。
厚朴三钱,生姜四钱,半夏四钱,甘草三钱,党参三钱,桂心一钱,桂枝二钱。
6.热利下重
出处:《经方实验录》中卷。
曾治一杨左,白头翁汤证。其脉案曰:利下,色鲜红,日二十行,无表证,渴欲饮水,脉洪大。论曰:热利下重者。又曰: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其药味为白头翁三钱,秦皮三钱,枳实二钱,黄连五分,生甘草钱半,黄芩钱半,黄柏三钱。复诊大效。
7.足拘急
出处:《经方实验录》中卷。
老妈(二月七日),右足行步不良,此有瘀滞也,宜芍药甘草汤以疏之。
京赤芍八钱,生甘草四钱。
按:挚友张君挚甫客居海上,雇有年老女佣一人,方来自原籍浙江黄岩,未越半月,而病已七日矣。
其病右足拘急,不能行,行则勉强以跟着地,足尖上向,如蹙者然。夜则呼痛达旦,阖家为之勿寐。右足踝骨处又因乘轮擦伤,溃烂不能收口。老媪早年尝有所谓疯气之疾,缠绵三年方愈,自惧此番复发,后顾堪虞,嗒然若丧,哭求归里。挚甫怜之,亟来请诊。
余细察之,右胫之皮色较左胫略青,乃疏上方。方成,挚甫以为异,亲为煎煮。汤成,老媪不肯服。曰:服之无济也。吾年前之恙略同于此,三年而后已,今安有一药而瘥者?强而后进。
翌日复诊,媪右足已能全部着地,唯溃烂处反觉疼痛。余即就原方加生甘草二钱,使成六钱,炙乳没各八分。外用阳和膏及海浮散贴之。
又翌日访之,老媪料理杂务,行走如健时。及见余,欢颜可掬。察之,右胫青色略减,溃处亦不痛矣。挚甫率之,长揖共谢。曰:君之方,诚神方也,值廉而功捷。余逊辞曰:我不能受君谢,君当致谢于吾师,吾师尝用此而得效也。然吾师将亦曰:我不能受君谢,君当致谢于仲师。仲师曰: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也。挚甫略知医,曰:有是哉!执此观之,今人以本汤为小方,不屑一用之者,非也口或姑信而用之,而药量欠重,不效如故,致用而失望者,亦未达一间也。然则究竟芍药之功用为如何?吾友吴君凝轩曰:芍药能活静脉之血,故凡青筋暴露,皮肉挛急者,用之无不效。善哉。一语破千古之奥谜,酸收云乎哉?
……抑芍药甘草汤不仅能治脚挛急,凡因跌打损伤,或睡眠姿势不正,因而腰背有筋牵强者,本汤治之同效。余亲验者屡,盖其属于静脉瘀滞一也。
8.咳嗽
出处:《经方实验录》中卷。
张志明,初诊(十月十八日)。
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诸药乏效,遇寒则增剧。此为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
净麻黄钱半,川桂枝钱半,大白芍二钱,生甘草一钱,北细辛钱半,五味子钱半,干姜钱半,姜半夏三钱。
按:张君志明为余之好友,尝患疔毒,自以西药治之,增剧,因就余以中药治愈,乃叹中药之神。自后恙无大小,每必垂询,顾余以事冗,居恒外出,致常相左。某晨,君又贲临,曰:咳嗽小恙耳,何中医久治不差?并出方相示,则清水豆卷、冬桑叶、前胡、杏仁、赤苓、枳壳、桔梗、竹茹、牛蒡、贝母、瓜蒌皮、冬瓜子、枇杷叶之属。因询之曰:君于夏月尝习游泳乎?曰:然。君之咳遇寒则增剧乎?曰:然。余乃慰之曰:此证甚易,一剂可愈,幸毋为虑。因书上方与之。越二日,来告曰:咳痊矣。即为书下方调理焉。
二诊(十月二十):咳已痊愈,但觉微喘耳。此为余邪,宜三拗汤轻剂,夫药味以稀为贵。
净麻黄六分,光杏仁三钱,甘草八分。
余屡用本方治咳,皆有奇效,顾必审其咳而属于水气者,然后用之,非以之尽治诸咳也。水气者何?言邪气之属于水者也。如本案张君因习游泳而得水气,其一例也。又如多进果品冷饮,而得水气,其二例也。又如远行冒雨露,因得水气,其三例也。更如夙患痰饮,为风寒所激,其四例也。凡此种水气之咳,本汤皆能优治之,顾药量又有轻重之分。其身热重,头痛恶寒甚者,当重用麻、桂;其身微热,微恶寒者,当减轻麻、桂,甚可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其痰饮水气甚者,当重用姜、辛、半、味,因此四者协力合作,犹一药然。吾师用五味尝多至三钱,切勿畏其酸收。其咳久致腹皮挛急而痛者,当重用芍、草以安之。否则,轻用或省除之,奏效如一。要之小青龙证,在里为水气,在表为咳(咳之前喉间常作痒),其表证之重轻,初可勿拘,其舌苔亦不必限于白腻,遑论其他或喘或渴或利或噎哉?此皆经验之谈,不必泥于书本者也。
本年夏,友好多人皆习游泳,耽之不倦,虽雨天不已,一月前后,十九患咳,余悉以本汤加减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