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
医家简介:胡希恕(1898—1984年)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希恕一生勤于临床,并一直在临床、教学一线,其明确指出经方医学采用的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是神农-伊尹汤液学派,不同于《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明确提出了仲景学说和《黄帝内经》理论学术渊源不同;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于患病机体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其临床注重方证,更是揭示了半表半里实质,并提出了“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学术思想,人民日报给予其高度评价,认为其解决了“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
1.头痛恶寒
出处:《经方传真》。
许某,男性,47岁。1978年5月4日初诊。
右头痛两天,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恶寒无汗,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咽红,多滤泡增生。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
麻黄10g,制附子10g,炙甘草6g,川芎10g。
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日,精神如常。
2.发热头痛便秘
出处:《经方传真》。
刘某,女性,27岁。1965年6月4日初诊。
发热头痛1周,曾服中西解表药,大汗出而身热头痛不解,头胀痛难忍,心烦欲吐,口思冷饮,皮肤灼热而不恶寒,大便已3日未行,苔白厚,脉弦稍数。体温38℃。证属里实热胃不和,治以清里和胃,予调胃承气汤。
大黄10g,炙甘草6g,芒硝12g(分冲)。
结果:上药服一煎,大便通,头痛已,身热减,体温正常,继服余药而去芒硝,诸症基本消失。
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出处:《经方传真》。
赵某,男性,45岁,1966年3月18日初诊。
于1963年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现症:时胃脘痛,泛酸,腹胀,欲呕,吐涎沫,心烦,口中和不思饮,小便少,时心悸,苔白根腻。脉沉细弦。证为中寒停饮,属茯苓四逆汤证。
茯苓12g,党参10g,制附片10g,炙甘草6g。
结果:上药服1剂,胃脘疼减,3剂后诸症明显减轻,继随证调理月余自感无所苦。
4.肠鸣腹泻
出处:《经方传真》。
彭某,女性,30岁。1965年8月26日初诊。
因吃葡萄而患腹泻已3天。每日3次水样便,腹微疼,咽干不思饮,心下痞满,纳差,嗳气,腹时胀满而肠鸣辘辘,四肢乏力,苔白腻,脉弦滑。原本中寒,又值外邪相加,中阳不运,水饮内作,因见肠鸣下利,嗳气,纳差等症。予生姜泻心汤。
生姜12g,干姜3g,炙甘草10g,党参10g,半夏12g,黄芩10g,黄连10g,大枣4枚。
结果:上药服1剂,腹泻、腹疼止,服3剂诸症好转。
5.发热恶寒
出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
程某,男,15岁。初诊日期1965年4月8日。
近10日来,头痛发热,恶寒,欲呕,纳差,口干,自汗,身倦怠,下肢无力,舌苔薄白,脉弦细,体温38℃。予柴胡桂枝汤加味。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党参三钱,桂枝三钱,赤芍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苦桔梗二钱,生石膏一两半。
二诊4月9日:上药服1剂后,诸症均已,唯感身酸软无力,体温37℃。上方去桂枝、芍药,服1剂善后。
6.妊娠痢疾
出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
张某,女,31岁。初诊日期1965年3月10日。
自前日开始腹痛、腹泻、大便有红白黏液,白天二三次,晚上7次,里急后重明显,恶心,纳差,畏冷,溲黄,服西药无效。既往有血吸虫病史,今怀孕已7个月。舌苔薄白,舌质稍红,脉沉细滑数。证属湿热滞下,伤及血分,治以清热凉血,兼以祛湿导滞,予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一钱,秦皮一钱,甘草三钱,阿胶三钱。
二诊(3月12日):上药服1剂,昨日泻2次,无红黏液便。今晨泻2次,第2次稍带黏液。前方加茯苓三钱。
三诊(3月13日):上药服1剂后,腹已不痛,昨夜便行2次,质溏,溲黄,纳可。上方加焦白术三钱,2剂消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