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中医医疗技术及中成药用药指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郭穴位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郭与人体各部位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

妇科常用于:原发性痛经 (痛经)、月经相关性偏头痛 (经行头痛)、绝经综合征 (绝经前后诸证)、产后排便困难、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妇人腹痛)等疾病的治疗。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

0.5寸短柄毫针、图钉型揿针及王不留行籽等。耳穴压豆材料有多种,其中王不留行籽因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而多用。

(二)基本操作方法

在耳穴上寻找反应点,常规消毒。毫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再涂以酒精或碘酒,预防感染。留针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王不留行籽等用胶布固定,进行压迫刺激 (即耳穴压豆),每日自行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三)选穴 (图1-8)

1.根据病变部位选穴 如原发性痛经选子宫、卵巢等。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 如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 “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

3.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 如月经相关性偏头痛选内分泌穴。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 如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img

图1-8 耳穴

二、禁忌证

1.外耳有明显炎症或病变,如冻疮破溃、感染、溃疡及湿疹等,应暂停治疗。

2.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或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用较强烈的穴位刺激方式(如割治、放血等)和过强的毫针手法。

3.妇女怀孕期间宜慎用耳针疗法,有习惯性流产史孕妇禁用耳针。

三、注意事项

1.严密消毒,预防感染。若见针眼发红、耳部胀痛,应及时用2%碘酒涂擦。

2.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慎用耳针或暂不用。

3.耳针亦可发生晕针,需注意预防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进针后待耳郭充血发热后,嘱其适当活动患部,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疗效。

四、适用的常见妇科疾病

(一)原发性痛经 (痛经)

【适宜证型】

1.气滞血瘀证 小腹胀痛或刺痛拒按,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经色暗红有块或经行不畅,块下则痛暂减。

2.寒湿凝滞证 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经色紫暗有块,月经量少或错后。

【穴位】子宫、肾、屏间、卵巢。

【操作】对上述穴位常规消毒,毫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或在上述穴位进行耳穴压豆,每日自行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进行。

(二)月经相关性偏头痛 (经行头痛)

【适宜证型】

1.气血瘀滞证 经行头胀痛或刺痛拒按,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经色暗红有块或经行不畅。

2.肝血亏虚证 头部隐痛,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腰膝酸软,口干舌燥。

3.肝火旺盛证 经行头痛拒按,心胸烦热,面赤口干,大便秘结,月经色红质黏。

【穴位】枕、额、神门、肝、胆、皮质下、内分泌、卵巢。

【操作】对上述穴位常规消毒,毫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或在上述穴位进行耳穴压豆,每日自行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进行。

(三)绝经综合征 (绝经前后诸证)

【适宜证型】

1.肝肾阴虚证 头晕目眩,心烦易怒,潮热汗出,五心烦热,胸闷胁胀,腰膝酸软,口干舌燥。

2.肾阳亏虚证 神疲倦怠,腰酸肢冷,头昏脑胀,失眠健忘,大便稀。

【穴位】卵巢、内分泌、神门、交感、心、肝、肾。

【操作】对上述穴位常规消毒,毫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或在上述穴位进行耳穴压豆,每日自行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四)产后排便困难

【适宜证型】适用于本病的各种证型。

【穴位】大肠、脾、胃、直肠下段、交感、皮质下穴。

【操作】对上述穴位常规消毒,毫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或在上述穴位进行耳穴压豆,每日自行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五)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妇人腹痛)

【适宜证型】适用于本病的各种证型。

【穴位】子宫、卵巢、内分泌、腹、肾、肝、交感。

【操作】对上述穴位常规消毒,毫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或在上述穴位进行耳穴压豆,每日自行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参考文献

[1]奚永江.针法灸法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邱茂良,张善忱.针灸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吴杞,欧阳颀.图解耳穴疗法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4]温木生.耳穴贴压疗法治百病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