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历代名医名著珍本精选.第三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辨太阴病脉证篇

太阴之为病, 风寒伤太阴而为之病。 腹满 腹为太阴之城郭,无病则得食而满,食消则平;病则开折反合而满。 而吐, 脾主转输磨谷,不能磨故上逆而吐。 食不下, 脾主开,不开则不下。 自利益甚, 脾主湿,湿气不化则下流。诸经皆有下利,唯太阴之利甚于他经。 时腹自痛。 脾气不和 。下之, 误下 。则胸下结鞕。 胃中空虚,客气上膈而结鞕。

此节论太阴病之总纲。

太阴中风, 风伤太阴之气。 四肢烦疼, 脾主四肢,风淫未疾故烦疼。 阳微 言脉也。微为气虚。 阴涩 为血虚。二皆病脉。 而长者, 长则气治。 为欲愈。 微涩带长,虚者将复,故欲愈。

此节言太阴中风凭脉以验其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亥为阴之极,至丑则地气开辟矣。太阴主地土,故从地气开时而解。

此节言太阴病之愈时。

上第一章凡三节,论太阴地土之受病并及其愈期。

太阴病,脉浮者, 太阴属土,脉宜缓,今见浮,则病在肌肉。 可发汗, 可发其在外肌肉之汗 。宜桂枝汤。

此节论太阴主肌肉、合皮腠,亦以见桂枝汤可以治太阴病也。

自利不渴者, 太阴湿土用事,故不渴 。属太阴, 示人认证之法。 以其脏有寒故也, 太阴主藏湿而兼寒,故自利不渴。 当温之,宜四逆辈。 寒者温之,审其轻重以处方。

此节论太阴主内而合于三阴也。

伤寒脉浮而缓, 浮为太阴病脉,缓为太阴本脉。 手足自温者, 自言手足热,土气内郁也 。系在太阴。 诊脉审证,而知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 寒湿内郁相罯,土气内发化热则土色现。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湿邪有出路,则不郁 。至七八日, 来复阳明之期。 虽暴烦, 忽然发烦。 下利 陡然发泻 。日十余行, 遍数又多。 必自止, 必字应虽字。 以脾家实, 脾之正气强,谓之实 。腐秽当去故也。 腐秽即脾家寒湿之邪,正气强自能逐邪也。

此节言太阴正气有余自能逐邪也。

上第二章凡三节,论太阴中风、伤寒之证治。

本太阳病, 太阳多宜汗。 医反下之 ,误下之逆 。因而腹满时痛者, 腹因下虚则满,脾络不通则痛 。属太阴也, 太阳之气入于地中,此太阳转太阴。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还太阳之本方加以通脾络药。 大实痛者, 太阳之邪内入,加之腐秽有余。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加以除腐秽。

此节言太阳误下属太阴而出方治也。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 三两  芍药 六两  甘草 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劈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

即前方加大黄 二两

太阴为病,脉弱, 素体虚也 。其人续自便利, 土虚不得阳明中见之气。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 本体虽虚,现证宜用,有不得已而用者。 宜减之, 病虽实须顾其虚,凡病皆然,不特治太阴为然也。 以胃气弱 ,即所谓脉弱。 易动故也。 不特大黄为破药,即芍药苦平,亦虞其易动。夫芍药微寒之品,古人尚戒慎如此,则凡寒凉伐胃之药,更可知矣。仲师立论,谆谆以胃气为本,学医者可不谨哉?

此节承上文言太阴素弱者慎用下药也。

上第三章凡二节,论太阳转属太阴之证治,末结以胃气为本。

附 太阴经气经脉说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以湿为本,以寒为标,从本不从标者也。其体象地土,能载万物又能生万物者也。其用主开,能为胃消磨水谷,转输津液,又能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及膀胱者也。其位在华盖与腹。其脏属肺与脾,为脏。其经脉之分部,起于足大指之端,循白肉际,过踝骨后,上内踝前廉,循膝股内入腹,属脾络胃,上膈,连舌本,散舌下,注心中,交手太阴。其手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出腋下,循臑内,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出手大指之端。其所主鼻、唇、口、皮毛、肌肉、四肢、津液、唾涎、涕泪、血脉。其气旺于亥、子、丑,盖亥为阴之尽,至丑则地气开辟矣。得病四日为太阴主气之期。其络上通于心,与阳明为牝牡之脏,标本相合,有地天土金之合。盖地天合则万物泰,土金相生,则生生不已也。与太阳相合于皮毛肌腠,与三阴合于内,则开阖枢俱不利矣。此太阴之经气,与诸经之相通者。又太阴为孤脏,主中央土,所以灌溉四旁者也。

[1]太阴:原作“大阴”,据文义改。

[2]罯(àn):覆,敷。

[3]谷疸:病名。因饮食不节,湿热食滞阻遏中焦所致。症见寒热不食,身目发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