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玉堂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讲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子午流注与五运六气的关系

众所周知,中医理论以《内经》为代表,其中的“七篇大论”即五运六气理论,把《内经》理论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如果说《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治疗之魂,那么五运六气学说可称得上是中医理论之魂。它是古人长期对天地日月星辰运行规律以及气象的观察,结合干支推步而用于医学方面的规律。五运六气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不仅把人体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且从宇宙的认识高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是把天、地、人三者联系起来考察的一个巨系统医学。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一、天文背景

《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这是根据二十八宿的同属连位齐化为五方之天象。据传说,上古观天时,见有五色云气横亘于天空,故有五天之气的说法。所谓丹天之气,即五行化见于天体的火气;黅天之气,即五行化见于天体的土气;苍天之气,即五行化见于天体的木气;素天之气,即五行化见于天体的金气;玄天之气,即五行化见于天体的水气。角、亢、氐、房、心、尾、箕为东方七宿,位列苍龙宫,凡七十五度;井、鬼、柳、星、张、翼、轸为南方七宿,位列朱雀宫,凡一百一十二度;奎、娄、胃、昴、毕、觜、参为西方七宿,位列白虎宫,凡八十度;斗、牛、女、虚、危、室、壁为北方七宿,位列玄武宫,凡九十八度。共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记载的“太始天元册”经文,宋·刘温舒在《素问运气论奥》中绘制出“五天气图”(图5)。

img

图5 五天气图

图中内圆所列为五个天气(丹天之气……);第二圆列记奎壁室危等二十八星宿;第三圆的十干十二支是五天气所临之方隅,在戌亥和辰巳间(乾位巽位),即戊分己分为“天门”“地户”所居;最外圆为方位所属(四方定位)。

关于经文与五天气图,一般的解释是:五天之气乃是天上出现的五色之气,名为丹黅素玄苍。此五行的天气经二十八星宿,临于十干的位置。太古圣人便占候这五种天气而分定每岁的主运。如丹天所属的火气从奎壁二宿始,经牛女二宿止,其下是戊癸的位置。故推定戊癸之岁为火运……这就是所谓占天望气言化运。

严格讲,二十八宿的诞生,规范了“天球”的概念,即《吕氏春秋》所说“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圆道也”。所谓圆道就是天球。“天球”是古人对天体循环运动的观察而假想出的概念,这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决定性一步。

古人仰观天象所见五色之云气,同样需要借助“天球”坐标加以分析。设想地球是绕着一根轴自转的,这根轴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就是南北两极,在与这根轴垂直的球面上画一个圆,使圆的每一点距离两极都相等,这叫“赤道”。赤道把地球分成南北两半,其分截面叫“赤道面”,有了这两点一面,地理坐标便产生了。而黄道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春、夏、秋、冬依次循环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反映,也就是人们看到的太阳沿黄道运行一周。所以,从天文学角度讲,把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相当于把黄道分成二十四段,段与段之间有一个分点,也是二十四个,太阳每运行到一个点上,就表示到了一个节气。这样,二十四节气便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而定。

联系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五行化见天地之气,分属五方的天干是:丹天之气适当戊癸的方位,因而戊年、癸年便是火运主事;黅天之气适当甲己的方位,因而甲年、己年便是土运主事;苍天之气适当丁壬的方位,因而丁年、壬年便是木运主事;素天之气适当乙庚的方位,因而乙年、庚年便是金运主事;玄天之气适当丙辛的方位,因而丙年、辛年便是水运主事。又根据二十八宿的方位,日月五星在天体上所经过的度数即周天七政躔度,以有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即由五运化生六气,形成六十年周期性的变化。

二、天干五运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素问·天元纪大论》亦云:“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具体如下:

甲、己化土,甲为阳干,故甲年为土运太过之年;己为阴干,则己年为土运不及之年。

乙、庚化金,乙为阴干,故乙年为金运不及之年;庚为阳干,则庚年为金运太过之年。

丙、辛化水,丙为阳干,故丙年为水运太过之年;辛为阴干,则辛年为水运不及之年。

丁、壬化木,丁为阴干,故丁年为木运不及之年;壬为阳干,则壬年为木运太过之年。

戊、癸化火,戊为阳干,故戊年为火运太过之年;癸为阴干,则癸年为火运不及之年(详见第三节)。

三、地支六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具体而言,逢子、午两年,则少阴司天在上,少阴君火所主;逢丑、未两年,则太阴司天在上,太阴湿土所主;逢寅、申两年,则少阳司天在上,少阳相火所主;逢卯、酉两年,则是阳明司天在上,阳明燥金所主;逢辰、戌两年,则是太阳司天在上,太阳寒水所主。

很显然,欲明地支化合六气,必须要弄清六气与三阴三阳的关系。《素问·天元纪大论》又云:“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是说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分属于三阴三阳。并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大意是:厥阴以风气为本,少阴以热气为本,太阴以湿气为本,少阳以火气为本,阳明以燥气为本,太阳以寒气为本。所以,六气谓之本,三阴三阳谓之标。此六者皆天元一气之所化,一分为六,谓之“六元”。

主运、主气年年相同,但客运、客气却年年不同。天干推五运,一年之主运和客运是根据中运(又称统运,统主一岁之气)而定,运用太少相生而推算的。六气以地支计算,一年分六步,分主三阴三阳(在人分手足以有十二经):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相火、阳明燥气、太阳寒气。主气年年不变,客气则有司天、在泉及其左右间气之变化。变化之客气加在固定的主气上叫作客主加临(详见第三节)。运与气的互相化合而有天符、岁会、太乙天符、同天符、同岁会,这不仅影响气候的变化,而且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正是根据运气学说,干支推演,刚柔相配,将年、月、日、时四柱与人体十二经与奇经八脉结合起来,总结出一套按时、定时取穴的针灸疗法。它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以及时、空数理模式,所以说不知运气之理,则不可与论流注针法矣。

四、“天门地户”解

关于“天门地户”,《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观五气经天化运图中天门地户的位置所居,即唐·王冰注引《循甲经》云:“天门在戌亥之间,奎壁之分;地户在辰巳之间,角轸之分。”什么意思呢?明·张介宾对此独有心得,他在《类经图翼·一卷》“奎壁角轸天地之门户说”解释道:“夫奎壁临乾,当戊土之位;角轸临巽,当己土之位……余尝考周天七政躔度,则春分二月中,日躔壁初,以次而南,三月入奎娄,四月入胃昴毕,五月入觜参,六月入井鬼,七月入柳星张。秋分八月中,日躔翼末,以交于轸,循次而北。九月入角亢,十月入氐房心,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斗牛,正月入女虚危,至二月复交于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长也,时之暖也,万物之发生也,皆从奎壁始。日之短也,时之寒也,万物之收藏也,皆从角轸始。故曰春分司启,秋分司闭。夫既司启闭,要非门户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阳道,故曰天门;角轸而北,日就阴道,故曰地户。”概括起来就是,每年的春分、秋分为气候变化的转折点,节气从阴转阳谓之天门,节气从阳转阴谓之地户。所以奎壁角轸的所谓“天门地户”,应是自然界阴阳气化消长的标志。

我们知道四季的形成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从一个位置逐渐移到另一个位置,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热也逐渐变化,从而产生四季依次变化的现象。当太阳周年视运动分别位于黄道和赤道的两个交点——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南北半球得到的太阳光热相等,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春分后,太阳视运动始过黄道的春分点,从沿黄赤道间划分的二十八宿看,则由壁宿向奎宿移动,要出“天门”了。光热由赤道北移,我国位居北半球,故接受太阳光热渐渐加强,昼长夜短,阳长阴消。即所谓“日之长也,时之暖也,万物之发生也,皆从奎壁始……自奎壁而南,日就阳道,故曰天门。”显而易见,天者阳也,天门者,阳长阴消之门也。

秋分以后,太阳视运动始过黄道的秋分点,看二十八宿由轸宿向角宿移动,始入“地户”了。光热由赤道南移,北半球受太阳光热渐渐减弱,夜长昼短,阴长阳消。所谓“日之短也,时之寒也,万物之收藏也,皆从角轸始……角轸而北,日就阴道,故曰地户”,很显然,地者阴也,地户者,阴长阳消之户也。

子午流注针术,其中“纳甲法”的理论框架就是十干化合五运,强调时间周期的意义,强调用针配穴“顺天时以调气血”,强调人体气血与自然天时的高度吻合。这不能不说是古人将五运六气学说创造性地运用于针灸学领域的一个成功范例。

单志华按 此节内容很重要,它的意义就是在生命信息与宇宙能量层次上,或者说在特定的宇宙时空背景下来研究人体的生理与疾病。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黄明达教授的表达:“这张生命大网,在天上由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环绕,而在地上又由阳光、空气、水、土壤、电磁场、生物微电信息场等诸多元素编制而成。人在这张生命大网之中就像一个单细胞、一颗微尘,天地间所有元素构成的信息,天体宇宙所有粒子运行的规律,都在我们出世的一刹那间被全盘整合了!来源于父母血缘遗传的血型成分信息与天地构成的强大宇宙能量信息,都共同被写进了每个生命的DNA双螺旋基因之中。”“出生时的那一声啼哭,激活了我们人体的小宇宙,人在那一刻没有选择只能接受,只有完成这道生命程序,才能激活体内自身的‘人气’,并因此幸运而健康地活下来。”这是对《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最好的诠释。

单老上文引《素问·五运行大论》云“览太始天元册文”,关于“太始天元册”,据日人冈本为竹言:“相传在伏羲时代,始述于玉版、鬼庾区的十世高祖曾经诵读,从此传于后世。”伏羲时代,据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讲“是指远古开始有畜牧业的一个时代”,可谓渊源久矣!太始者,形之始也;天元者,天地开辟之初也。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云:“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观之当属于古代天文气象方面的典籍。

早在西周时代,我国古代天文观测者已经建立了沿黄道和赤道间划分的黄赤道区分体系。当时把太阳和月亮视运动所经区域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区,即二十八星宿。古人把比较靠近的若干个恒星假想地联系起来并给予命名,就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周天二十八宿分四组,七宿一组,根据每组星象大致布局特点,可以想象为某种动物的图形便于记忆。这样,二十八宿便按照龙(东)、龟(北)、虎(西)、雀(南)的顺序,犹如圆环一样周转。古人便据不同时间所呈的不同星象而定时令。星宿的四方布列,古人以春天观测为准:初春黄昏,朱雀七宿适在南中天,其东面是苍龙七宿,西面是白虎七宿,北面(北方地平线以下)是玄武七宿,于是产生了四方布列。

关于《素问·五运行大论》的那段经文与五天气图,一般的解释是:五天之气乃是天上出现的五色之气,名为丹黅素玄苍。此五行的天气经二十八星宿,临于十干的位置。太古圣人便占候这五种天气而分定每岁的主运。如丹天所属的火气从奎壁二宿始,经牛女二宿止,其下是戊癸的位置。故推定戊癸之岁为火运…… 这就是所谓占天望气言化运。

限于历史条件,古代天文学“观象授时”也部分地受占星术的影响,尤其是对某些异乎寻常的天象一时还不能做出有客观依据的解释时,于是在崇尚天地的观念下,人为地进行附会。如古代占星家把天象的变化(某某星的隐现出没和光色的变化)加以占验。对此,我们在研究运气学说时要考虑到这一史实。如文中“五种天气”所经星宿的问题。笔者也注意到某些研究者对这段文字的解释,如把“丹黅素苍玄”释为“五行之气化见于天而呈的五色”,或干脆解释为“古代望气家可以在西北方牛女奎壁间看出火气,所以戊癸主火运”等。

何谓“见于天而呈的五色”?何谓“看出火气”?笔者认为,所谓“五色五气”明显看出它脱胎于五行。望天色所经星宿同样带有明显的占星术色彩。这是经文本身存在的问题。好在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精神是从自然天象出发来认识自然,透过占星“望气”的浮词,是可以看到古人力求五运变化周期所呈的气化特点的描述。从这个大前提出发,如同五行是古人从五种物质特性中抽象出一般概念来反映四季变化规律之一般特点一样,五运则是探讨这一规律的成因(天体间的相对运动)且在高一级的形式上加以说明。

如果说“太史天元册”对化运的认识,表明古人仍停留于直观的“望天色”来补充认识的不足,那么“逢辰则化”的认识,它的科学性已明显进入探寻其所以然的门径了——这无疑是“十干化运”理论的一大发展,它的产生只有在古代天文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具体说应该在十二辰十二次体系形成以后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