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案篇
遇寒受惊痛难愈,神医奇方妙回春
原文:东垣治一妇,年三十余,每洗浴后,必用冷水淋身,又尝大惊,遂患经来时,必先小腹大痛,口吐涎水。经行后,又吐水三日,其痛又倍,至六七日,经水止时方住,百药不效。诊其脉,寸滑大而弦,关尺皆弦大急,尺小于关,关小于寸,所谓前大后小也。遂用香附三两,半夏二两,茯苓、黄芩各一两五钱,枳实、延胡、丹皮、人参、当归、白术、桃仁各一两,黄连七钱,川楝、远志、甘草各五钱,桂三钱,吴茱萸一钱五分,分十五帖,入姜汁两蚬壳,热服之。后用热汤洗浴,得微汗乃已。忌当风坐卧,手、足见水,并忌吃生冷。服三十帖痊愈。半年后,因惊扰,其病复举,腰腹时痛,小便淋痛,心惕惕惊悸,意其表已解,病独在里。先为灸少冲、劳宫、昆仑、三阴交,止悸定痛。次用桃仁承气汤大下之,下后用醋香附三两,醋蓬术、当归身各一两五钱,醋三棱、延胡索、醋大黄、醋青皮、青木香、茴香、滑石、木通、桃仁各一两,乌药、甘草、砂仁、槟榔、苦楝各五钱,木香、吴茱萸各二钱,分作二十帖,入新取牛膝湿者二钱、生姜五片,用荷叶汤煎服愈。
震按:冷水淋身致病,似宜温经散寒,后因惊忧复病,似宜调气安神,乃前则寒药多于热药,继则灸心与心包络、膀胱及脾之穴,即能止悸定痛。痛已定而复用桃仁承气大下之,立法甚奇。且前用参,后不用参,而大下之后又用棱、术、桃、黄、槟等二十帖,几如国手下子,不可思议,诚非明季清初诸医所能及也。(《古今医案按》)
白话解读
元代名医李东垣[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也被称作“补土派”],曾治愈过一位30多岁孕龄期妇女。其平时每次洗澡之后习惯再用冷水冲淋全身才觉得舒爽,几个月前突然冷水冲身后又受到惊吓,之后月经时出现小腹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清水,持续3天,浑浑不可终日。随着月经来潮,痛经越来越厉害,直至经期结束才罢休(6~7天的时间令人痛苦不堪)。后来去看了医生,并且吃了好多药,但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找到李东垣。李东垣为其诊脉后发现,她的脉寸部滑大而弦,关脉、尺脉皆弦大而急,但尺脉小于关脉,关脉又小于寸脉,故给予疏肝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止痛之法。
处方:香附三两,半夏二两,茯苓、黄芩各一两五钱,枳实、延胡索、丹皮、人参、当归、白术、桃仁各一两,黄连七钱,川楝子、远志、甘草各五钱,肉桂三钱,吴茱萸一钱五分,开了15剂,嘱咐患者煎好后加入姜汁两勺,趁热服下。服药后洗个热水澡,让身上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再坐卧受风,不要用凉水洗手、洗脚,不要吃生冷食物。
患者服药30剂后,痛经痊愈。没想到半年之后因受到惊吓而痛经复发,伴心慌、胆小、小便淋沥涩痛。李东垣认为,患者表证已解,病主要在里,便予艾灸与药物合用,先灸少冲、劳宫、昆仑、三阴交这几个穴,通过艾灸止痛、定惊;再服桃仁承气汤下血逐瘀,又开具处方:醋香附三两,醋蓬术、当归身各一两五钱,醋三棱、延胡索、醋大黄、醋青皮、青木香、茴香、滑石、木通、桃仁各一两,乌药、甘草、砂仁、槟榔、苦楝各五钱,木香、吴茱萸各二钱,20剂,煎药时加入鲜牛膝两钱、生姜五片,用荷叶汤煎服,患者服药后痊愈。
俞震按:患者因为冷水淋身受寒致病,以外感寒湿之邪为主,应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得到了有效治疗,但后来因惊扰而再次发病,主要为情志内伤,因此应调气安神,先用灸法灸心包络、膀胱及脾经之穴,以缓解惊悸并定痛。疼痛解除后,再用桃仁承气大下瘀血,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前方用人参,后方不用人参,大下之后又用三棱、莪术、桃仁、黄连、槟榔等这些活血破血的药物,共计服用了20剂,使瘀血得去而功效显著,就像国手下棋一样运用自如。由此可见,李东垣的医术如此高超,是一般医家所不能比拟的。
从这个医案可以看出,治疗痛经最重要的是辨证准确。不同的时期,即使是同一患者,对于痛经也要做到审因论治。上案中女子,第一次出现痛经主要是因外感寒湿之邪而致,虽有内伤惊恐的存在,但并非主因。因寒湿由表而入,寒凝血瘀而湿阻,故导致不通则痛的痛经。药后热水浴使寒邪由汗而解,则疼痛缓解。第二次痛经,病因在于内伤七情,因情志受伤则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选用针灸与中药相结合,先调气,后调血,使痛经得以解除,收桴鼓之效。另外,治疗的同时告知患者服用禁忌及饮食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加入姜汁,一是温中散寒,二是防止药物格拒,增强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