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真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校注说明

《本草真诠》为明代杨崇魁著,成书于万历三十年(1602)。

杨崇魁,字调鼎,号搜真子,直隶清漳(今河北肥乡县)人。生平诸书未载,已难详考,据本书序言及书后题跋,杨氏以儒闻世,而留意于医药,大约生活于明万历年间。

本书系汇集前代医药文献整理而成。共分上、下两卷,每卷又分三集。上卷一集为五运六气学说,主要摘录汇集《素问》七篇大论内容,加以分类整理而成,并附运气图,较《素问》更加系统,易于掌握;二集为经络学说,主要依据《灵枢·经脉》内容,采用七言歌诀形式,介绍十二经脉循行及“是动”“所生”疾病,并介绍了各经补泻温凉、报使引经药物;三集为药性分类,体例与《本草集要》相似,分为风、热、湿、燥、寒、气、血、痰、疮、毒、妇人、小儿十二门,每门又分若干类,简单介绍了1231种药物(包括重复)的功效主治。下卷一集首列诸品药性阴阳论,汇集了《素问》对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等阴阳属性的论述,然后分温、热、平、凉、寒五类药物,每药略述畏恶反使、气味归经、用药注意事项和功效主治等,最后介绍了“诸水”的临床应用;二集为食治门,分为米谷、菜蔬、果品、走兽、飞禽、虫鱼六类,收药141种,以歌诀加注形式,介绍了诸品的气味及功效主治;三集是摘取金元医家著作及本草序例中的相关内容改编而成,诸如十二经水火分治歌、五脏苦欲补泻药味、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标本阴阳论、五方之正气味、制方之法、七方、十剂,以及治法、产地、收采、藏留、贸易、咀片、制药、用药注意事项,尚有四气、五味、七情、五用、东垣随证治病药品、东垣用药凡例等。可谓资料全备,编排独具匠心。

《本草真诠》虽在学术上有一定创意,但杨氏毕竟不是医家出身,所论药物功效主治亦欠全面,故在社会上影响甚小,自万历三十年(1602)第一次雕版印刷后再未刊行。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余良进怡庆堂刻本。本次校注以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建邑余良进怡庆堂刻本为底本。

此书在国内为孤本,无法应用对校,故以书中所引前代著作进行他校,并参以本校和理校。他校本主要有《素问》《灵枢》(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田代华校勘本)、《证类本草》(华夏出版社1992年印刷本)、《本草纲目》(中国书店1988年据商务印书馆版本影印本),以及金元医家著作等。具体方法如下:

1.凡底本中因写刻致误的错别字及俗写字、异体字、古字,如少作小、己已作巳、工作二、鼓作皶、焫作炳、燥作躁、槁作稿、羸作嬴、痘作豆、蛔作蚘,妙作竗、期作朞、鲠作骾、暖作煖、纳作内、膏作羔、呃作 、翻作番、罐作礶等,予以回改,并在第一次出现时出校。

2.凡底本与校本互异,显系底本有讹、脱、衍、倒者,据他校本或本书前后文例、文义改之、补之、删之或乙正之,并出校注明。若怀疑底本有误、脱、衍、倒者,则不改动原文,只出校注明疑误理由。若底本因纸残致脱文字者,凡能据字形轮廓或医理大体可以判定出某字者,则补其字,或在注文中注明应补某字;若难以判定者,则用虚阙号表示,并尽量在校语中指明其缺失字数。

3.原书中的药物名称尽量规范,不出校。如活石改作滑石、独滑改作独活、山枝改作山栀、牛旁子改作牛蒡子、川练子改作川楝子、石羔改作石膏、白藊豆改作白扁豆、史君子改作使君子、真硃改作真珠、紫苑改作紫菀等。

4.原书为分卷目录,今将分卷目录合为总目录,置于正文之前。目录与正文标题不一致者,以正文内容加以校核,对正文标题或目录进行适当修改调整,凡据目录修改正文标题者均出校,凡据正文标题修改目录者不出校。

5.原书卷次及著作人、刊行人均置于目录前,今改置正文前。原书卷上分集缺失,今据目录补入。

6.原书卷首均有“清漳调鼎杨崇魁编辑”“建邑苍泉余良进刊行”;上卷末书有“本草真诠上卷终”,下卷末书有“下卷终”;上卷二集中的经脉图右上有相应经脉名称;为统一体例,今并删之。原书插图绘制粗糙,字迹不清,本次整理对书中插图重新进行了绘制。

7.原书正文中不同种类药物的数量,有错记或漏记者,均据正文药物实数重新标记并出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