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的研究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艾叶的功能主治与配伍应用

一、功能主治

艾叶的功能主治最早记载见于《名医别录》,载其:“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img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该书作者陶弘景在编撰另一部专著《本草经集注》时,除了将上述内容全收载于书中外,还根据自己经验对艾叶的功能主治加上了注文:“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治癣甚良。”

唐《药性论》载:“艾叶使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醋煎作煎治癣,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煎叶主吐血,实明目……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唐《食疗本草》载:“(艾叶)主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五代吴越《日华子本草》载:“(艾叶)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艾实壮阳助水,壮腰及暖子宫。”

宋《本草图经》载:“(艾叶)生捣叶取汁饮,止心腹恶气。”“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又治癞。”

南宋·王介《履巉岩本草》载:“治咽喉闭病,热壅,饮食有妨者。”

金·张元素《珍珠囊》载:“温胃。”

元·李杲《食物本草》载:“(艾叶)长服止冷痢。”

元代著名医家王好古认为:“(艾叶)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明《本草纲目》载:“温中,逐冷,除湿。”李时珍首次提出了艾叶的这一功效,并指出:“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亦主“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寒湿脚气”。后世将艾叶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亦是受到李时珍所述这一功效的启发。

明《本草蒙筌》载:“实取入药,令人有娠,助水脏壮阳,暖腰膝明目。”

明《滇南本草》载:“治安胎,止吐血,红崩下血,赤白带,下元虚冷。”“治大肠下血,在粪前。”

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载:“(艾叶)为治白带之要药,调经之妙品,故妇人方多须之。”

明《本草正》载:“(艾叶)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故能安胎。止心腹痛,治带下、血崩,暖腰膝,止吐血、下痢,辟风寒、寒湿、瘴疟、霍乱、转筋及一切冷气。”

明·倪朱谟《本草汇言》载:“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也。开关窍,醒一切沉痼伏匿内闭诸疾。若气血、痰饮、积聚为病,哮喘逆气,骨蒸痞结,瘫痪痈疽,瘰疬结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若入服食丸散汤饮中,温中除湿,调经脉,壮子宫,故妇人方中多加用之。”

清《本草备要》载:“(艾叶)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

清《本草求真》载:“(艾叶)能除沉寒痼冷,凡一切病因寒湿而见血衄崩带,腹痛冷痢,霍乱转筋,胎动腰痛,气郁,经水不调,子宫虚冷,虫动疮疥者,服之能见效。”

清《得配本草》载:“(艾叶)得乌梅治盗汗……烧灰吹鼻血不止。”

清《本草秘录》载:“祛寒气而逐痰湿,安痛而暖关元,胎湿可止,胎动可宁,月经可调,子宫可孕。”

清《本草述钩元》载:“主温下元,利阴滞,开结达气,冷湿,利肝滞冷气作痛,治血病吐衄血痢。疗女子虚漏湿滞,暖子宫使孕,并妊娠漏血,产后下血不止。”

现代医药专著对艾叶功能主治的记载多是继承古代本草医籍的论述。《中国药学大辞典》载:“温气血,逐寒湿,安胎止诸血,蠲腹痛,有疏解强壮之效,用作缓性通经药,又为驱虫解热药及近用作消化不良药。”

《中药志》载:“(艾叶)主治……久痢不止,疝气疼痛。”

《中药新编》载:“对腹痛吐泻有效,并子宫出血、衄血等,为止血药,日本民间用以煎汤沐浴,谓有解热功效,又代用烟草谓能止喘息,并传作煎服,可治疟疾云。”

《中药大辞典》载:“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血、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全国中草药汇编》载:“功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痛经、月经不调,外用治湿疹、皮肤瘙痒。”

《中国药典》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症。”

综上所述,艾叶功能当为:灸百病、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止痛、安胎、温胃、止痢、开郁,外用除湿止痒。主治:崩漏,妊娠下血,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尽,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宫冷不孕,赤白带下,吐、衄、咯血及下血等,心腹冷痛,久痢,泄泻,霍乱转筋,瘴疟,风寒湿痹,中风掣痛,肩痹腰痛,寒疝疼痛,丹田气弱,脐痛畏冷,寒湿脚气。外用治疗疥癣、湿疹及皮肤瘙痒等。

近年来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表明,艾叶还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抑菌、抗过敏、护肝利胆、镇静等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肤病、慢性肝炎等多种疾病有较好疗效。现代论述艾叶的功能主治应当包括这些内容。

与艾叶功能主治相似的药物较多,但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特长和侧重面,故应正确地区分及合理地选择使用。

1.艾叶与侧柏叶的比较 二者均能止血,然艾叶性温,暖气血而通络,逐寒湿而治冷痛,炒炭敛涩,用于下焦虚寒出血,亦可反佐而治血热妄行之吐血,其量及配伍,须当权衡。侧柏叶性寒而涩,生用清热凉血,收敛止血,常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然与温热药配伍或炒炭存性亦可治虚寒性出血。

2.艾叶与肉桂的比较 两者都能治寒证腹痛(有时同用),但艾叶以祛寒逐湿见长,主治寒湿腹痛,阴虚而有伏热者也可用;而肉桂温中助阳,主治虚寒腹痛、四肢冰凉,表现阳虚者则适宜,阴虚阳亦不足者亦可用。此外,艾叶能止血、调经安胎;而肉桂能行血不能止血,能动胎不能安胎。

3.艾叶与炮姜的比较 艾叶温经止血,与炮姜功能相似,但炮姜主中焦虚寒,艾叶主下焦虚寒。

4.艾叶炭与陈棕炭的比较 二者皆为止血之品,艾叶炭逐寒湿暖子宫,理气止血,治崩漏下血,重点在温;陈棕炭苦涩而敛,塞流止血,治崩漏便血,重点在涩,两者常配合使用以奏温涩之效。艾叶炭温而无阻瘀之弊,陈棕炭涩而留瘀,对有瘀或瘀未尽之出血不宜使用。

二、配伍应用

艾叶的应用历史比较早,现存记载最早见于成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该书中载有用艾叶治疗“颓(癞)”和“朐养(痒)”等病症。其后,历代本草医籍对艾叶的应用均有大量的记载,现按年代从古到今将艾叶的应用分单独应用和配伍应用两个部分分别阐述,以供参考。

(一)单独应用

古今单独应用艾叶治病的记载较多,现选择一些用艾叶治疗的有代表性的疾病介绍如下。

1.古代应用

妊娠卒胎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二服(《肘后备急方》)。

妊娠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用艾叶如鸡子大,酒三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伤寒类要》)。

妊娠卒下血及子淋:生艾叶一斤,研,冬用茎,干者亦得,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外台秘要》)。

妊娠风寒,卒中,不省人事,状如中风:用熟艾三两,米醋炒极热,以绢包熨脐下,良久即苏(《妇人大全良方》)。

胎动迫心作痛:艾叶鸡子大,以头醋四升,煎二升,分温服(《子母秘录》)。

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下,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矣(《杨诚经验方》)。

白带:热盐炒艾熨脐(《妇人大全良方》)。

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补缺肘后方》)。

伤寒时气、温病头痛:以干艾三斤,以水一斗,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取汗(《肘后备急方》)。

胸肋腹内绞急切痛,不时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熟艾如鸭子大,三枚,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之(《肘后备急方》)。

蛔虫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白艾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或取生艾掐汁,五更食香脯一片,乃饮一升,当下虫出(《肘后备急方》)。

心腹恶气:艾叶捣汁饮之(《药性论》)。

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卫生简易方》)。

心腹冷痛:艾叶为末,汤下(《本草易读》)。

头风久痛:蕲艾揉为丸,时时嗅之,以黄水出为度(《青囊杂纂》)。

霍乱洞下,不止:以艾叶一把,水三升,煮一升,顿服(《外台秘要》)。

口吐清水:干蕲艾,煎汤啜之(《怪证奇方》)。

脑漏鼻出黄汁:以艾绒装在烟筒内吸食数日即愈(《本草撮要》)。

忽然吐血:熟艾三团,水五升,煮二升服。一方,烧灰水服二钱(《千金要方》)。

吐血不止:用艾叶煨汤点童便服之即愈(《滇南本草》)。

鼻血不止:艾叶烧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太平圣惠方》)。

大肠下血,在粪前:艾叶煎汤服,最效(《滇南本草》)。

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取干艾叶一斛许,揉团纳瓦甑中,并下塞诸孔,独留一目,以痛处著甑中,而烧艾熏之,一时间愈矣(《肘后备急方》)。

咽喉不利,肿塞,气道不通:以生艾叶捣烂,敷肿上,随手即消。冬月以熟艾,和水捣汁敷之亦佳(《太平圣惠方》)。

咽喉肿痛:用嫩艾捣汁,细咽之(《医方大成》);亦用青艾和茎叶一握,同醋捣烂,傅于喉上,冬月取干艾亦得(《证类本草》)。

火眼肿痛:以艾烧烟起,用碗覆之,候烟尽,碗上刮煤下,以温水调化洗眼,即瘥(《斗门方》)。

咽喉骨哽:用生艾蒿数升,水酒共一斗,煮四升,细细饮之,当下(《外台秘要》)。

风虫牙痛:化蜡少许,摊纸上,铺艾,以箸卷成筒,烧烟,随左右熏鼻,吸烟令满口,呵气,即疼止肿消(《普济方》)。

舌缩口噤:以生艾捣敷之,干艾浸湿即可(《圣济总录》)。

小儿脐风:艾叶烧灰填脐中,以帛缚定效(《简便方》)。

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叶二两,醋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上(《御院药方》)。

小儿疳疮:艾叶一两,水一升,煮取四合,分三服(《肘后备急方》)。

小儿烂疮:艾叶烧灰傅之,良(《子母秘录》)。

鹅掌风:新艾真者四五两,水四五碗,煮五六滚,入大口瓶内盛之,用麻布二层缚之,将手心放瓶上熏之,如冷再热,如神(《陆氏积德堂方》)。

寒湿脚气:以熟艾夹入袜内穿(《本草纲目》)。

腰膝疼:陈艾一斤。浓煎,将以深桶满盛,将脚搁其上,却以衣服覆之,令其汗出透了,如汤可容下脚,则以膝脚放入浸之(《普济方》)。

癞疾(白癞):艾千茎,浓煮,以汁渍曲作酒,常饮使醺醺(《肘后备急方》)。

2.现代应用

疟疾:陈艾30g,切碎,开水泡成400mL,在疟疾发作前服200mL,隔2小时再服200mL(《湖北中草药志》)。

产后受凉、咳嗽、气喘久不愈:用艾叶煮水淋浴30分钟,浴后即时穿衣保暖,每周沐浴2~3次(日本民间经验方)。

小儿伤风咳嗽:蕲艾叶1把,用酒稍炒,乘热敷脐眼(神阙穴)和脚心(涌泉穴)(《蕲州药志》)。

经漏:用艾叶一把煎水乘热熏洗下身(《浙江中医杂志》)。

习惯性滑胎:陈蕲艾1把,煮鸡蛋3个,煮熟后吃蛋(《蕲州药志》)。

痛经:蕲艾15g,煮鸡蛋2个,食蛋喝汤(《蕲州药志》)。

多年筋骨疼痛或腰腿痛:艾叶15g,水煎,先熏蒸后泡洗(《蕲州药志》)。

肩痹:将艾切细,用米醋拌炒,装入布袋内,趁热敷于患处(《陕西中医》)。

消化不良:艾叶若干,将其叶柄筋抽掉,揉成绒状,做成小指大的艾绒团,一次吞服5~7个(《蕲州药志》)。

小儿泄泻:取艾绒一握,夹双手掌中间合力搓揉至艾绒发热,将其敷于小儿脐部(神阙穴)(台湾《自然疗法》)。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蕲艾叶研粉末,取少量吹入或蘸搽耳内,每天2~3次(《蕲州药志》)。

痔疮:取艾蒿全株(干品约50g),剪成数段加水并加少许盐煎煮,将患部先熏5分钟,再洗5分钟,再泡5分钟(《中医药信息报》)。

湿疹、疥癣、荨麻疹:用艾叶水煎外洗(《青海卫生》)。

女阴炎、肿痛热痒:艾卷燃着后,自熏患处(《疮疡外用本草》)。

咳嗽:用艾叶适量,加水煎煮15分钟,取煎液趁热熏洗双脚,每晚睡前一次(《浙江中医杂志》)。

慢性瘘管:艾叶60g,用纱布包好,加水煎汤,乘热熏洗坐浴(山东医学院附属中医院方)。

慢性溃疡:艾叶煎汤,浸洗创口,洗后常规换药(《熏洗疗法》)。

象皮腿:艾叶浓煎,取汁熏洗患肢(《熏洗疗法》)。

(二)配伍应用

艾叶的配伍应用古今均较广泛,据《得配本草》和现代《中医百病用药配伍指南》记载,艾叶主要有以下配伍应用。

配香附,治肝郁夹寒,月经不调,宫冷不孕,带下,心腹疼痛,胎动不安及男子少腹冷痛,睾丸冷痛等症。

配阿胶,治妇女血虚寒滞,经行腹痛,月经过多,崩中漏下或产后下血,淋沥不尽。

配乌梅,治盗汗(热在阴分而汗者不宜用)。

配地肤子,治湿疮,癣疥,睾丸湿冷。

配当归、香附,治虚寒性月经不调,子宫出血。

配当归、熟地,治宫寒月经不调或冲任不固,崩中漏下等。

配阿胶、地黄,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及妊娠下血。

配雄黄、硫黄,制成艾卷外用,灸患部或煎水熏洗,治湿疹,癣癞。

配生地、侧柏叶,治血热妄行的出血。

配炮姜炭、灶心土,治衄血、便血属虚寒者。

配黄芪、党参,治气虚不固之症。

配阿胶、当归、地黄,治崩漏下血之症。

配香附、当归、肉桂,治月经不调,腹部冷痛,宫寒不孕等症。

配血余炭、陈棕炭、侧柏叶,治虚寒出血,崩漏,月经过多。

配吴茱萸、当归、香附,治虚寒性脘腹疼痛,少腹疼痛,痛经等。

配苍术、地肤子、白鲜皮,煎汤熏洗,治皮肤湿癣瘙痒。

配生地、生侧柏叶、生荷叶,治血热妄行,吐血、咯血、衄血等。

配蝉蜕、蒺藜、防风、黄芪,治湿疹,癣癞。

配香附、当归、白芍、吴茱萸,治腹中寒痛,月经不调。

配炮姜,治下焦虚寒的月经不调,经来腹痛等症。

配生姜,治男女下血,赤白冷痢。艾叶炭配陈棕炭,治子宫出血。

以上是艾叶配伍中的一些常规原则,古今应用艾叶配伍治病的验方较多,多是根据以上配伍原则而组方的,现分为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介绍。

1.古代配伍应用

妊娠冷热,腹内不调,致胎不安:艾叶二两,当归、干姜各二两,川芎四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温分四服,不过二剂(《妇人大全良方》)。

妊娠腹痛,下痢赤白:熟艾一两半,黄连、石榴皮、当归各三两,阿胶二两,水六升,煮取二升,温分三服(《妇人大全良方》)。

妊娠下血:阿胶二两,艾叶三两,川芎、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水五升,清酒三升,煮取三升,乃纳胶令消尽,每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

妊娠心气病:艾叶、茴香、川楝子(俱炒)等分,醋煎服(《卫生易简方》)。

妇人血气攻心腹,疼痛不可忍:熟艾(五两)、生姜(四两细切)以布包,用水三大盏,煮令水尽,于包中绞取汁一中盏,每服以热酒调下二合(《太平圣惠方》)。

妊娠卒下血不止,胎上逼心,手足逆冷欲死:生艾叶(捣,绞取汁)一盏,阿胶(炙令燥)半两,蜜一合。上三味,取艾叶汁一盏,入阿胶及蜜一合,煎取一盏,去滓,分为二服,温服之(《圣济总录》艾叶汤)。

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世医得效方》艾姜汤)

妇人崩中,连日不止:熟艾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倾出,入胶烊化,分三服,一日服尽(《古今录验》)。

妇人经行后,余血未尽,腹痛:熟艾(揉极细作饼,焙)四两,香附(醋酒同煎,捣)六两。以上两味,同姜汁和神曲为丸,砂仁汤服(《陈素庵妇科补解》)。

妇人月水不断、吃食减少、四肢黄瘦:艾叶(微炒)、阿魏(捣碎炒令黄燥)、干姜(炮裂,锉)、当归(锉,微炒)、龙骨、黄芪(锉)、芎img、熟干地黄。以上各二(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太平圣惠方》艾叶散方)。

妇人血海虚冷,月候过多,崩漏带下,腹胁痛:艾叶(米醋浸一宿,炒焦)、陈橘皮(去白)、高良姜(锉炒)、干姜(炒)、赤芍药、白芍药、吴茱萸(汤洗七遍,炒)、蓬莪术(煨,切)、龙骨、牡蛎(煅),以上十味各一两,上件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艾叶汤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艾煎丸)。

妇人血海虚冷,月水不行,脐腹疼痛,筋脉拘挛,及积年坚瘕,积聚渐成等疾:白艾叶、枳壳(去瓤,取净)、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当归(洗焙)、赤芍药、没药(别研)、木香(炮)各一两,沉香半两,上件为细末,将艾叶并枳壳用米醋于砂锅内煮,令枳壳烂,同艾细研为膏,搜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或米饮送下,空心(《杨氏家藏方》艾附丸)。

冲任虚弱,月经不调,来多不断,淋沥不止:艾叶(醋炒)、鹿角霜、干姜(炮)、伏龙肝各等分。上为细末,熔鹿角胶和药,乘热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醋汤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固经丸)。

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术、苍术各三钱(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妇人赤白带下:艾叶一两微炒,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龙骨一两,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芎img三分,当归三分(锉,微炒),熟干地黄一两半,赤石脂一两,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硫黄三分细研,缩砂半两去皮,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太平圣惠方》)。

产后泻血不止:干艾叶半两,炙熟老生姜半两,浓煎汤一服止,妙(《食疗本草》)。

产后恶露不绝:艾叶二(三)分微炒,当归三分(锉,微炒),白芍药一两,芎img半两,熟干地黄一两半,续断一两,牛膝半两去苗,桑耳半两,败酱三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食前以生姜粥饮调下二钱(《太平圣惠方》)。

产后痢脓血:艾叶一两微炒,黄柏三分涂蜜微炙锉,赤芍药三分,黄连三分去须微炒,地榆三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干姜半两炮裂锉,阿胶三分捣碎炒令黄燥,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二钱,日三四服(《太平圣惠方》)。

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千金要方》)。

吐、衄血:生艾叶、生荷叶、侧柏叶、生地黄各等分,捣烂,丸如蛋大,每服用水二杯煎一杯,去渣服(《妇人大全良方》)。

伤寒衄血及吐血,连日不绝,欲死:艾叶半两(细锉,炒微黄),生干地黄半两,阿胶一分(杵碎,炒令黄燥为末)。上件药,都和令匀,分为二服。每服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下赤马通汁一合半。搅令匀,不计时候,放温顿服,以差为度(《太平圣惠方》艾叶汤)。

吐血不止:艾叶煨汤,点童便服之(《滇南本草》)。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一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柏叶汤)。艾叶二两,阿胶二两捣碎炒令黄燥,柏叶一(二)两,干姜一两炮裂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太平圣惠方》)。

眼赤肿痛:艾灰、黄连各半两,捣匀,煎汤一盏,入龙脑少许温洗(《卫生易简方》)。

鼻大衄:艾叶、牛皮胶、豉汁煎汁频服(《太平圣惠方》)。

老小血痢:用陈北艾四两,干姜炮二两,为末,醋煮和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永类方》)。

诸痢久下:艾叶、陈皮等分,煎汤服之,亦可为末,酒煮烂饭和丸,每盐汤下二三十丸(《圣济总录》)。

转筋吐泻:艾叶、木瓜各半两,盐二钱。水盅半,煎一盅,待冷饮(《卫生易简方》)。

霍乱吐利:木瓜一两干者,艾叶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木香半两,桂心半两,诃黎勒三分煨,肉豆蔻半两去皮,人参半两去芦头,白术三分,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厚朴三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香熟。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太平圣惠方》木瓜散方)。

寒腹痛:铺葱,艾熨之,再用帛三摺缝葱艾系于腹上,甚良(《理瀹骈文》)。

气痢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圣济总录》香艾丸)。

头痛:用川芎、枳壳和艾,火酒喷,晒干,加麝为条,烧嗅之(《理瀹骈文》)。

偏头痛:蕲艾四两,白菊花四两。小袋盛,放枕内,睡久不发(《续回生集》)。蕲艾一团如胡桃大,生半夏少许。研极细末,剪棉料纸一方。将艾放纸上,半夏末放艾上,连纸、药共卷如小指粗,塞鼻孔内,隔一宿矣,鼻流出清涕为度。患左痛塞右孔,患右痛塞左孔,倘一次不愈,再如法一次,无不除根矣(《良方集腋成裘》)。

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五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通妙真人方》)。

面上imgimg:艾灰、桑灰各三升,以水淋汁,再淋至三遍,以五色布纳于中,同煎,令可丸时,每以少许傅之,自烂脱,甚妙(《外台秘要》)。

妇人面疮:以淀粉五钱,菜子油调泥碗内,用艾一二团,烧烟熏之,候烟尽,覆地上一夜,取出调搽,永无瘢,亦易生肉(《谈野翁试验方》)。

疥疮:熟蕲艾一两,木鳖子三钱,雄黄二钱,硫黄一钱,为末,揉入艾中,分作四条,每以一条安阴阳瓦中,置被里烘熏(《医方摘要》)。

疔疮肿毒:艾蒿一担烧灰,于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石灰如糊,先以针刺疮至痛,乃点药三遍,其根自拔(《千金要方》)。

黄水疮:蕲艾一两,烧灰存性,为末,加枯矾半钱,掺入患处(《外科启玄》)。

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仁斋直指方》)。

鼻疮:艾五钱,宫粉、血丹、松香各一钱,同研匀,用纸卷之,更用香油浸透,火燃一头,取所滴下之油擦患处(《疡医大全》)。

疮:用于艾作汤,投白矾二三钱洗疮(《本草从新》)。

漏疮:艾叶、五倍子、白胶香、苦楝根,上件各等分为末,作香炷放在长桶内坐熏疮处(《杏苑生春》艾叶散)。

痘出不快,烦渴闷乱,卧睡不安,咳嗽:艾叶一碗,胡椒三十颗,擂烂,调水取汁,熬膏敷脐,诸症悉退(《理瀹骈文》)。

湿气两腿作痛:艾叶二两,葱头一根(捣烂),生姜一两五钱(捣烂)。上用布共为一包,蘸极热烧酒擦患处,以痛止为度(《万病回春》立患丹)。

膝风:陈艾、菊花,二味作护膝内,久自除患(《万病回春》)。

2.现代应用

功能性子宫出血:艾叶15g,黄精、益母草各30g,水煎服,日服1次,连服3~5剂(《湖北中草药志》)。

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50g,蒲黄、蒲公英各25g。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崩漏:焦艾叶30g,苎麻根15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本经验方)。

先兆流产:艾叶炭6g,菟丝子、桑寄生各15g,当归9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醋炒艾叶12g,阿胶9g,水煎服(宁夏《常见病验方选编》)。

虚寒性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白带:艾叶、丹参、香附各9g,水煎服(《青海卫生》)。

赤白带下:焦艾叶20g,穿心莲30g,水煎服(日本经验方)。

痢疾:蕲艾叶10g,地榆6g,水煎服(《蕲州药志》)。

小儿腹泻:生艾叶4.5g,干姜3g,研末,外敷肚脐,用白布扎紧(《青海卫生》)。

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60g,辣蓼60g,车前草80g,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各服1次(江苏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支气管炎:艾叶18g,蒲公英30g,鲜鱼腥草30g,共炒干,研末,炼蜜为丸,似梧桐子大,服2次,每次9g(《湖北中草药志》)。

外感风寒头痛,喘咳:艾叶15g,炙麻黄6g,水煎服(日本经验方)。

急性关节炎、类风湿:蕲艾绒140g,生姜150g,食盐500g,食盐炒热,生姜、艾叶合炒,加少许黄酒炒,用纱布包好外敷,每日3次(《蕲州药志》)。

皮肤瘙痒:艾叶30g,花椒9g,地肤子、白鲜皮各15g,水煎熏洗(《全国中草药汇编》)。

湿疹:艾叶炭、枯矾、黄柏各等份,共研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一切痈疽:蕲艾1把,破伞衣1把,大蒜头10个,头发1把,共烧烟熏患处(《蕲州药志》)。

头疖、一切肿毒:蕲艾3株,地丁30g,麻油30g,将药先槌烂,后以麻油调敷患处(《蕲州药志》)。

年久痔疮:陈艾、烟骨头、水菖蒲各10g,千里光30g,大蒜杆16g,辣椒2个,水煎趁热熏洗(《贵州民间方药集》)。

肛瘘:艾叶30g,白矾9g,水煎取汁熏洗患处(《熏洗疗法》)。